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719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2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docx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主要内容:

一、单个资本的再生产

二、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计划课时:

第一节:

6学时;第二节:

6学时;

第三节:

2学时。

共需14学时。

第一节单个资本的再生产

一、单个资本的循环(即产业资本的循环)

所谓产业资本:

是指投资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生产和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本。

(产业:

生产事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事业)

(另一定义是根据资本的循环:

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1、购买阶段——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第一阶段是资本的购买阶段,资本家以购买者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A)和生产资料(Pm),使货币形式的资本(G)转化为商品(W)。

①公式:

G-W

②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货币资本(G)是它采取的第一种形式。

货币形式的资本,一方面执行货币的职能,即执行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另一方面执行资本的职能,因为资本家所购买的是能创造出剩余价值的劳动力,从而使货币成了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

当然,生产资料也是剩余价值创造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因为,劳动力的使用,即具体劳动,不是形成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要依赖一定的生产资料。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③职能:

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2、生产阶段——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资本家以生产者的身份用购买的商品:

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从事生产,完成生产过程(…P…),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新商品(W′)。

①公式:

W…P…W'

②职能形态:

生产资本(以生产要素形式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本(P)是产业资本采取的第二种形式。

这时以货币形式预付的资本价值已取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实物形式。

在任何社会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总是生产因素,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当它们被资本家用来生产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时,才成为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保存和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c),再生产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v)和创造出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的剩余价值(m)。

新产品的价值由c+v+m构成。

③职能:

生产剩余价值

3、售卖阶段——销售商品,换回货币

资本家作为售卖者又回到市场上来,出卖生产出来的新商品,把它转化为货币(G′),即实现W′-G′。

①公式:

W'-G'

②职能形态:

商品资本(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商品资本(W′)是产业资本采取的第三种形式。

资本的商品形式和一般的商品在实物形态上毫无差别,它们不外是为市场而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

商品能够执行资本的职能,只是由于在流通开始以前它已经现成地从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资本的性质。

新生产的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产物,包含着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才成为商品资本。

商品资本必须执行商品的职能,使商品的价值实现,再转化为原来的货币形式。

③职能:

实现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增殖,最后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公式表示:

Pm

G-W〈…P…W'-G'

(二)资本循环的三种循环形式

(从循环过程看,不仅货币资本,而且生产资本、商品资本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回到出发点。

因而,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①货币资本循环:

G-W…P…W'—G'

货币资本循环G—W…P…W′—G′,就是从货币资本出发,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最终又回到货币资本的运动过程,其起点和终点都表现为货币。

但循环起点的货币G是预付的货币资本,循环终点的货币G′,是已经增殖了的货币资本,两者在量上是不相等的。

马克思说:

“从价值生出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直截了当地表现在金光闪闪的货币形式上。

”所以,货币资本的循环最典型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就是追逐剩余价值。

但是,货币资本循环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因为货币资本循环,不仅把货币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直截了当地表明货币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货币,似乎货币本身可以生产出更多的货币,这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②生产资本循环:

P…W'-G'·G-W…P

生产资本循环P…W′—G′·G—W…P,就是从生产资本出发,依次经过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购买阶段,最终又回到生产资本的运动过程,其起点和终点都是处在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本P。

由此可见,生产资本的循环已经表示了资本的再生产。

资本的流通过程W′—G′·G—W,在这里成了连续再生产P…P的媒介,成了转瞬即逝的形式。

生产资本循环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但是,循环也有自己的片面性。

因为,生产资本循环把生产本身表现为过程的目的,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再生产,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质。

 

③商品资本循环:

W'-G'·G-W…P…W'

商品资本循环W′—G′·G—W…P…W′,就是从商品资本出发,依次经过销售阶段、购买阶段和生产阶段,最终又回到商品资本的运动过程。

与货币资本循环及生产资本循环不同,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已经增殖的商品W′。

商品资本是生产过程的直接结果,而不是流通过程的结果,它的运动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商品资本循环也具有片面性。

作为循环最初阶段的W′—G′,是商品的销售阶段,也是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这个实现过程是以这些商品全部被销售,从而全部进入生产和生活消费为前提的。

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进行,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是为了生产和生活消费,而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这样,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以上对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分析表明,它们都是以价值增殖为目的,但是,它们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片面性。

所以,我们只有把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统一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全面了解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和实质。

●几点理解:

①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独立的资本形态,而只是产业资本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资本循环中依次采取的三种形式,而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

它们在产业资本运动中执行不同的经济职能。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榨取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在于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因此,马克思把这些形式称为职能形式。

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的统一。

③产业资本循环也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④产业资本循环还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由于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因此产业资本的总循环同时又表现为各种职能资本的特殊循环,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是这三个循环的统一。

(三)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两个必要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产业资本家必须把他的全部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

由于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因此,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当一部分商品资本转变为货币资本时,就会有一部分生产资本转变为商品资本,也会有一部分货币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本。

从而资本家手中就能经常掌握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以便不断投入流通,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资本;有一定量的生产资本,保证着生产过程连续不断地进行;再生产出一定量的商品资本,经过出售,又不断地转化为货币资本。

如此反复,构成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

如果资本家投入的资本只采取一种形式,即最初全部资本都采取货币资本的形式,接着全部都转化为生产资本,然后又全部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又全部回到货币资本的形式上来,这样,资本循环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完全中断。

第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地进行,不仅要把—笔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并存于三种职能形式上,而且每一种资本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地通过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形式,经过循环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也就是说,货币资本要不断地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生产资本要不断地转化为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最后又回到生产资本形式上;商品资本要不断地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又回到商品资本形式上来。

如果其中有一个阶段发生中断,资本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

由此可见,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产业资本循环得以顺利进行的两个必要条件。

这两个条件又互相联系、互为条件。

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而没有继起性也就不可能有并存性,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只有同时并存并依次相继转化,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才不致中断。

与此相适应,产业资本必然同时并列存在着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其中每一种循环形式都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结论:

对资本循环过程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一种运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带来剩余价值。

二、产业资本的周转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使资本不断地增殖。

为了实现资本的不断增殖,资本家就必须使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地循环下去。

这种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就叫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运动。

考察资本循环的目的,是分析资本的运动过程,揭示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

考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分析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用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种方法来表示。

(一)周转时间与周转次数

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带来剩余价值,然后又重新回到原有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资本在周转过程中要经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

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形成资本的生产时间,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形成资本的流通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就是资本的周转时间。

1、资本周转时间:

即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①生产时间:

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停工时间等。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阶段内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借助于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

它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发挥作用的时间,只有在这个时间内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时间。

决定劳动时间长短的因素,首先是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性质,如果生产过程和产品比较复杂,其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延长;反之,则会缩短。

其次,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也会影响劳动时间的长短,如果生产的技术水平落后、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较差,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较长;反之,则会缩短。

此外,劳动组织是否合理、劳动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等也会影响到劳动时间的长短。

非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过程中断的时间,它包括停工时间、生产资料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时间等。

虽然这三部分时间不是工人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时间,但却都是生产过程中所必要的时间,同时又是生产要素已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的时间,所以,也是生产时间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分时间里,由于工人没有付出劳动,从而不会生产出剩余价值。

所以,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总是力图缩短非劳动时间,以缩小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距,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流通时间:

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

购买时间就是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所需要的时间,售卖时间就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所需要的时间。

这两部分时间的长短都会对资本周转时间发生影响。

但两者相比之下,售卖时间是更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

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比较容易,而商品的销售却比较难。

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有:

市场供求情况,产销两地的距离和交通运输条件等。

为了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缩短流通时间。

流通时间是资本增殖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购买和售卖,生产过程就不能进行,剩余价值就缺乏生产的物质基础和实现的途径。

但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又是相互排斥的,资本在流通时间内不能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既不生产产品,也不生产剩余价值。

流通时间的延长和缩短.对于一定数量的资本执行生产资本职能的规模,起了一种制约作用。

因此,流通时间越短,越有利于资本发挥生产资本的职能,资本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的规模也就越大。

由此可见,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决定于资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时间越长,标志着周转速度越慢;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时间越短,标志着周转速度越快。

所以,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成反比。

2、资本周转速度

通常用一年内预付资本的周转次数来表示,即:

所谓资本周转次数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在一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

一年的时间(U)

资本周转次数(n)=------------

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u)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如果用U代表“年”;用u代表一定数量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用n代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则资本周转次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假定某资本周转—次是4个月,那么它的周转次数n=12/4=3,就是一年周转3次。

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周转的次数越多,周转一次的时间就越短,则表明周转速度也越快;周转次数越少,周转一次的时间就越长,则表明周转速度也越慢。

所以,资本的周转次数和周转速度成正比。

资本家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力图加速资本的周转,从而使一定数量的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除了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以外,还与生产资本的构成有关,即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比例有关。

(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1、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固定资本:

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特点:

其实物可多次使用,其价值多次逐渐转移。

这部分资本在进行生产时,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在较长时间内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

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逐渐地—部分—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多次生产过程,资本的全部价值才能转移完毕。

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是随着商品的销售,经过多次流通过程,才—部分一部分地逐渐收回。

例如,一台机器价值10万元,可以使用10年,在产品生产中,整个机器每年都全部参加生产过程,然而,它的价值每年只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这样经过10年,该机器的全部价值才转移完毕。

这就是固定资本价值的特殊的周转方式。

(2)流动资本:

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特点:

购买劳动对象的那部分,其实物一次使用,其价值也一次转移。

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其实物可多次使用,但其价值不转移,而是在劳动中创造的新价值一次性补偿的。

用于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那部分资本在进行生产时,全部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其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次全部消耗掉,不再保存下来;它的价值也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就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而当商品出售以后,它们的价值以货币形式一次全部收回。

此外,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并不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而是在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重新创造出来。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而且还创造了剩余价值。

因此,在价值形成上,投于劳动力的资本,同投在原材料上的资本是根本不同的。

但是,从价值的周转方式来看,二者是一样的。

都是通过一次生产过程就把全部价值加入到新产品中去,并经过产品销售以货币形式回到资本家手里。

因此,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也构成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于:

第一,价值转移的方式不一样。

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流动资本的价值是一次全部加入到新产品中去的。

第二,周转时间不一样。

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比较长;流动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较短。

第三,价值回收方式和期限不一样。

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分批逐渐收回,全部价值的回收期限较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全部价值的回收期限较短。

第四,物质更新方式不一样。

固定资本的多种物质要素在发挥作用的时间内,不需要不断购买和更新;流动资本的多种要素,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不断地在实物形式上更新。

2、固定资本的磨损和折旧:

固定资本的磨损可分为:

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1)有形磨损:

指固定资本的物质形态磨损,故也称“物质磨损”。

有形磨损又分为:

由于生产使用而磨损和由于自然力作用而磨损两种情况。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是由两种原因引起的:

一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磨损,如金属工具生锈,木制设备腐烂等等。

二是由于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引起的磨损。

例如机器的运转会造成磨损,机器运转的速度越快,使用的时间越长,磨损程度就越大。

其中,由于自然力作用而磨损所引起的价值损失,不能转移到新商品中去,故不能从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

而由于生产使用而磨损所引起价值损失,能转移到新商品中,可以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得到价值补偿。

●计提折旧:

按折旧率,计提折旧费,形成折旧基金。

专款专用,以备固定资本更新。

举例:

1台机器,12万元,可使用10年。

平均每年耗费:

1.2万元;平均每月耗费:

1千元。

则该机器每使用一个月,就必须从该月的产品销售额中提取1千元并积累起来,作为价值补偿,以便在10年后机器报废时,用于更新机器。

这种做法,叫做:

“折旧”。

其中,每月计提的1千元叫“折旧费”;折旧费与该机器原价值的比例叫“折旧率”;每月积累的折旧费形成“折旧基金”。

(2)无形磨损:

指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损耗,也称“精神磨损”。

无形磨损也有两种情况: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它们的有效使用期限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上的贬值。

一种是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同样机器价值降低,而引起原有机器贬值。

另一种是由于技术进步,生产出了更先进的机器,而使原有机器提前报废。

无形磨损所造成的价值损失,也不能转移到新商品中去,故也不能从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

3、对生产资本的两种划分的区别:

(1)目的不同:

(2)依据不同:

(3)内容不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根本不同。

首先,划分的根据不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价值的周转方式不同来划分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来划分的。

其次,划分的内容不同。

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可变资本指的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

再次,划分的目的不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目的是为了考察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数量的影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目的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对资本的三种划分:

①对产业资本,按其职能形式可划分为: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②对生产资本,按其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可划分为: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③对生产资本,按其周转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即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其公式为:

固定资本年周转总量+流动资本年周转总量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总量

2、影响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由于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它们的周转速度也不相同。

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要慢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在固定资本中,各种要素的周转速度也不相同,如以厂房形式存在的固定资本和以机器形式存在的固定资本,它们的周转速度就不可能完全一样。

因此,全部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要受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周转速度的影响。

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还要受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比例的影响。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

3、加快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一,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本。

(例P99)

第二,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加快资本周转,可加快可变资本周转,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在全部预付资本中,有一部分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预付可变资本。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般来说,其中预付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

这样,一定数量的预付可变资本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雇用更多的工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年周转次数越多,一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反之,创造的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少。

例如,甲、乙两个资本家,他们的可变资本都是5000元,剩余价值率都是100%,甲资本家的可变资本每年周转4次,乙资本家的可变资本每年周转10次。

由于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不同,甲、乙两个资本家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就不同。

甲资本家一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为5000×100%×4=20000元。

乙资本家一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为5000×100%×10=50000元。

也就是说,甲资本家预付的5000元可变资本,在一年里实际发挥了20000元的作用,而乙资本家预付的5000元可变资本,在一年里实际发挥了50000元的作用。

可见,甲、乙两个资本家的预付可变资本量虽然一样,但由于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不同,所获得的年剩余价值量也不同。

因此,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成正比。

如果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ˊ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预付可变资本,n表示可变资本年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M=mˊvn

第三,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所谓年剩余价值率,就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按上面的例子,甲、乙两个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甲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率=20000/5000=400%,乙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率=50000/5000=1000%。

由此可见,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年剩余价值率的多少也成正比例变化。

  (●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可变资本量

(●年剩余价值率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通常大于剩余价值率。

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年剩余价值率所反映的关系与剩余价值率所反映的关系是不同的。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与资本周转速度无关。

年剩余价值率则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根据年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所以只有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