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066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本流通过程文档格式.docx

GW…P…W’

其中,P代表生产过程,省略号代表资本流通过程中断,Wˊ代表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

它表明资本从商品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流通过程暂时中断。

从表面上看,这一阶段不过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过程,它与一般物质生产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任何生产过程都表现为生产资料与劳动相结合的过程。

但从本质上讲,由于这里的生产阶段与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即用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相联系,它是资本运动的继续,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这里也就不是一般的生产条件,而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了。

也正是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这里作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发挥着资本职能,所以,它也就不是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而是资本循环的决定性环节。

其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

这一阶段的资本形态或职能形式就是生产资本。

所谓生产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处于生产阶段的资本,其职能是将机器、厂房、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新商品。

生产资本在生产阶段实现了它的使命后,就转化为第三种资本职能形式,资本循环也就随之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售卖阶段

这一阶段,资本所有者以“推销员”的身份,把他的大量的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换回货币。

GW…P…WGˊˊ

W——Gˊ代表包含剩余价值的货币

这个公式,从表面上看与商品流通中的出售差不多,都是卖出商品,换回货币,等价交换。

但实质上,这里的商品不是简单商品生产的产物,而是资本生产的产物;

Wˊ从实物形式上看,是新制造出来的商品,从价值形式上看,它的量因为包含着新增殖的剩余价值而大于生产过程开始前的W。

因此,这里的售卖阶段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价值实现过程,而是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是资本循环的一个特殊阶段。

这一阶段,关系到资本所有者能否收回预付资本,赚钱的目的能否最终实现。

所以,对于资本所有者来说,这一阶段,是一个“惊险的跳跃”,因为新商品卖不掉,不仅剩余价值不能实现,就连预先垫支的货币资本的价值也不能收回。

这样,下一个轮次的资本循环就无法进行。

所以,从本质上讲,这里的售卖阶段,不是一般商品的出售过程,而是资本循环的致命阶段。

这一阶段的资本形态或职能形式,就是商品资本。

所谓商品资本,指的就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其职能是通过售卖,把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转化为货币,实现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也就是说,在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发挥职能作用,成为资本在循环中的第三种职能形式,并通过销售行为,完成由商品到货币的流通过程,实现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Wˊ之所以不是一般商品,而是商品资本,原因在于它在这里是作为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来执行资本职能的。

商品资本完成其职能后,就转化为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货币资本。

这样,资本循环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通过上述对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资本循环作出这样的概括:

资本循环就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在运动中得到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互相承接、互相依赖的。

资本循环要正常地进行下去,就必须依次不断地通过三个阶段。

无论在哪一个阶段上受阻碍,资本循环都会受到影响和中断。

如果停顿于第一阶段,货币就不能作为资本发挥作用;

如果在第二阶段出了问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可能被闲置起来,无法完成资本增殖的使命;

如果在第三阶段发生停顿,就意味着商品成了卖不出去的库存积压品,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不能实现,货币收不回,资本再生产就维持不下去。

可见,资本循环的各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每一个阶段都顺畅了,资本才能不断地循环下去,才有生命。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而不是三种独立的资本。

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笔资本在循环中的“变形”,在不同阶段上的物质表现形式的转换,先由货币形式变成生产要素,再变成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最后又变回到在量上增多了的货币。

其目的是为了完成资本在不同阶段上的职能。

而从价值上看,它只是从同一资本在运动中所采取的不同形态,并不是三种不同的各自独立的资本。

二、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的统一

根据前面对产业资本一次循环的分析和理解,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可用如下公式来表示:

这一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使我们可以看到,在产业资本循环中,不仅货币资本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不断地循环下去,而且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都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不断地循环下去。

就是说,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再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进行着各自的循环。

因此,产业资本不只有一种循环形式,而是有三种循环形式。

那么,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又各有什么特点呢?

货币资本的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是指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复归点的循环。

G—W…P…W’—G’(可简写为G…G’)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它的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其间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售买三个阶段。

它的特点在于:

清楚地表明了资本生产的目的是赚钱或增殖价值,从而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实质。

因此,它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但是,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形式上从货币到货币,容易给人造成好象钱能生钱的错觉。

所以,马克思说它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的也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生产资本的循环

生产资本的循环就是以生产资本为出发点和复归点的循环。

P…W’—G’·

G—W…P(可简写为P…P)

这一循环形式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资本,它从生产阶段开始,经过售买、购买再回到生产阶段,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连接两个生产过程。

其特点在于:

它清楚地指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是生产中创造的。

但也有其片面性,就是掩盖了资本生产的目的,好象是为生产而生产。

所以,马克思说它是“再生产的形式”。

商品资本的循环

所谓商品资本的循环,是指以商品资本为起点和回归点的运动。

W’—G’·

G—W…P…W’(可简写为W’…W’)

这一循环形式两头都是商品资本,它从售买阶段开始,经过购买和生产阶段,生产出数量增大了的商品资本。

在这个过程中,流通过程占有突出地位,其中,作为资本流通过程的售卖,不仅关系到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否实现及实现程度,而且直接制约着下一个购买阶段,决定着资本的连续运动能否正常进行,而作为资本流通的购买行为,又是制约下一个生产过程或生产消费的首要前提。

这一循环形式的特点在于:

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价值全部实现,是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揭示了流通过程对于资本循环的极端重要性。

但它也造成了一种假象,这就是似乎资本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掩盖了资本所有者追求剩余价值的真实动机。

以上我们分别介绍了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从中不难看出,每一种循环形式都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运动的本质和特征,但又都有各自的片面性。

实际上,作为连续的不间断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有三种循环形式,而且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三、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如何在三个循环的统一中认识现实资本循环的总过程呢?

这里关键是要理解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也就是使三种形式的资本循环不间断地循环进行下去。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要条件:

使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时间上先后继起,即并存性和继起性。

这里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并存性:

资本所有者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

只有这样,资本循环过程才能不间断。

以上说的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那么,只有并存行不行呢?

如果三种形态的资本都停在那里不动,整个资本又怎能循环得起来呢?

所以,不仅并存,而且还要依次运动起来,也就是继起。

继起性:

所谓继起性,是指并存着的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也就是说,同时并存的三种职能形式,各自都要连续不断地循环,使三种资本形态相继转化。

比如上面的例子,3万元的生产资本经过购买阶段转化为生产资本,这时,3万元的生产资本必须同时转化为商品资本,而3万元的商品资本又必须同时转化为货币资本,这样三种资本形态都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依次相继转化,就能保证购买、生产和售卖每一个阶段上,随时都有相应的资本在执行职能,从而使资本循环不至于中断。

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一方面,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空间上不并存,就不可能有时间上的先后继起;

另一方面,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没有时间上的前后继起、不断地运动,也就无法实现空间上的并存。

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必然形成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连续的并列进行”的统一的运动。

由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同时并存又依次相继转化,这就必然形成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这三个循环都在同时并列地运行,共处于产业资本循环这一统一体之中

第二节资本周转

由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所以资本循环也要不断重复、一个循环连着一个循环的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这种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周转是反复进行的循环,而循环则是一次的周转。

无论是研究资本循环,还是考查资本周转,对象都是单个产业资本的运动,这是共同点,但二者的目的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研究循环的重点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问题,而研究周转,重点是揭示资本运动的速度问题。

一、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的周转时间

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所有者手中的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实际上就是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时间越短,说明周转速度越快;

反之越慢。

所以,资本周转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它是衡量周转速度的反向指标。

那么,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第一,生产时间

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时间。

它是生产时间中最主要、最关键的时间,只有这个时间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这个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和生产技术水平两个因素。

生产资料储存时间是指生产资料已经进入生产领域,但还没有投入生产过程的那一段时间。

其储存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生产状况和原材料供应状况。

自然力独立发挥作用的时间,是指依靠自然力作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时间。

停工时间主要是指机器设备在正常维修或工人休息时而停止发挥作用的时间。

这在生产过程中也是在所难免的。

第二,流通时间

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

它等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时间加商品的销售时间。

所以,流通时间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或行情的好坏、产销地点距离的远近、交通运输以及通讯等条件的优劣。

2、资本的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速度,通常还用资本周转次数来表示。

所谓资本周转次数,通常是指预付资本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

其公式为:

U

n=———

u

其中,n表示一年中资本周转次数,U代表年(12个月),u表示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资本甲周转一次需要3个月,那么它在一年之内的周转次数就是12÷

3=4,即每年周转4次。

资本乙周转一次需要6个月,它的周转次数就是12÷

6=2,即一年周转2次。

这说明,资本甲比资本乙的周转速度快,而且正好快一倍。

可见,周转次数与周转速度成正比,它是用来衡量周转速度的正向指标。

也就是说,一年内周转次数越多,说明周转速度越快;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除了前面讲到的决定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长短的诸因以外,生产资本的构成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那么,这里所说的生产资本的构成是什么呢?

这就是下面要讲的问题。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请看构成生产资本的三个部分:

首先,看厂房、机器设备等,这部分资本的特点是:

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其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但它们并不是一次生产过程就全部消耗掉,而是可以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样一种价值周转方式,称为价值逐次转移。

其次,从原材料、燃料等属于劳动对象的这部分资本看,这部分资本的特点与厂房、机器设备不一样:

它们每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实物形态不仅全部投入,而且全部用光;

其价值形态也就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当新产品出售后,一次转移的价值又一次收回。

像这种原材料、燃料的价值周转方式,称为价值一次性转移。

最后,再看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

严格地说,这部分资本价值不会转移,而是以工资的形式付给工人后,就被工人消费掉了。

但是,工人的劳动力在每一次生产过程中都会重新创造出自身的价值,并为资本所有者创造超出自身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形成新产品中的新价值部分,其中包括相当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

而资本所有者通过商品出售,就可以把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全部收回。

这种劳动力价值的周转方式和原材料、燃料相类似,虽不叫一次转移,但也是一次收回。

可见,生产资本各部分价值的周转方式是不同的。

按照这种不同的周转方式,我们把价值逐次转移的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称为固定资本;

而把价值一次转移和通过一次生产过程价值全部收回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称为流动资本,它包括以原材料、燃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转化为工人劳动力即用于支付工资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固定资本的磨损

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所谓固定资本磨损,主要包括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又称物质磨损,是指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磨损。

它同资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相联系,人们看得见、感觉得到。

有形磨损产生的原因,一个是使用,另一个是自然力的腐蚀作用。

作为使用引起的磨损,通常与使用强度、使用时间成正比;

作为自然力作用引起的磨损,一般与是否使用无直接关系,而主要取决于自然力侵袭的程度、状态和时间,如金属工具生锈、木制设备腐蚀等。

当然,除此之外它还与机器设备的质量、保养、维护状况有关。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称精神磨损,是指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贬值。

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制造部门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使生产同样或同性能机器、设备的生产费用降低,从而使原有的机器设备贬值;

另一种是由于制造部门生产出新的、具有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从而使原有的机器设备继续使用下去在经济上不合算,只好提前淘汰而导致的贬值。

3、固定资本的折旧

那么,根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逐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资本所有者又是怎样收回的呢?

这就涉及到固定资本的折旧。

折旧是资本所有者依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逐次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它是固定资本进行价值补偿的一种办法。

也就是说,资本所有者为了保证机器设备损耗到报废的程度时,有相应的钱购置新的机器、设备,就必须把每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固定资本的价值,从出售商品的收入中提取出来,并以货币形式积累起来,以便到时候进行设备更新。

这种固定资本价值的补偿方式或收回办法,就叫做折旧,而所提取的补偿金额就叫折旧基金,也就是折旧费。

它通常以年为单位提取。

所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值的比率,叫做折旧率,其公式为:

      折旧费

折旧率=————————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折旧率是反映固定资本损耗程度的指标,折旧率高,表明机器、设备等在一次生产过程中磨损厉害;

反之则反是。

因此,衡量一个企业的固定资本损耗程度和折旧情况,通常以折旧率为标准。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含义

预付资本又称“垫支资本”,是指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货币资本。

所谓预付资本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

也就是说,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那么要考察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既不能只看固定资本,也不能只看流动资本,而必须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平均起来计算。

2.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其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重既定时,总周转速度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周转快,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越快;

反之就越慢。

从公式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一年内周转速度越快,分子就越大,计算出来的结果总周转次数就越多。

其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既定是时,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因为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所以,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总周转就越快;

反之,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则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会越慢。

当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多少固定资本配多少流动资本,是由产品性质和技术条件决定的。

保持合理的比例,资本总周转才能快起来,比例不合理,不是固定资本闲置,就是流动资本积压和浪费,这都会延缓资本总周转速度。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预付流动资本。

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第三节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总资本再和社会总产品

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个别资本、个别资本运动

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运动

2、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从价值形态方面看,社会总产品包含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因此,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以表示为c+v+m。

从物质形态上,社会生产的全部产品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生产资料,如机器、原料和厂房等,它们用于生产消费;

另一类是生活资料,如食品、衣服、住房等,它们用于生活消费。

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的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

生产生产资料的,称做第一部类(Ⅰ),生产消费资料的,称做第二部类(Ⅱ)。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也就是在社会总产品生产时消耗掉的价值和物质如何得到补偿的问题。

所谓价值补偿,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取得剩余价值。

所谓物质补偿,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社会生产在原有规模上不断重复进行的生产。

前面我们讲过,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就是弄清楚社会产品是怎样实现的。

考察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实现,必须先分析两大部类之间的产品是怎样交换的。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首先假定:

生产周期为一年,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剩余价值率100%;

第一部类的不变资本为4000(c),可变资本为1000(v),剩余价值为1000(m);

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为2000(c),可变资本为500(v),剩余价值为500(m)。

这样,全年创造的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可以这样表示:

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Ⅱ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

6000(c)+1500(v)+1500(m)=9000

在这个公式里,第Ⅰ部类的产品,实物形式全部是生产资料,价值形式共为6000;

第Ⅱ部类的产品,实物形式全部是消费资料,价值形式共为3000。

全年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9000。

为使第二年能按原有规模进行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全部产品都必须得到实现。

这就是说,两大部类的全部产品都必须按价值销售出去,实物形式上要使它们一部分转化为第二年两大部类进行再生产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一部分转化为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所有者生活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那么,两大部类的全部产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两大部类之间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交换:

一是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

这个4000(c)的实物形态是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为了维持第一部类各企业的简单再生产,第一部类各企业必须互相购买,借以补偿这一部类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耗费掉的4000不变资本。

Ⅱ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二是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

我们从第二个等式中可以看出,第Ⅱ部类的这部分产品500(v)+500(m),代表500(v)+500(m)新创造的价值,其实物形态是各种各样的消费资料,也是通过本部类内部的交换而实现。

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两部类内部进行交换后,第Ⅰ部类还有1000(v)+1000(m)的生产资料,从价值形式上看,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必须全部供本部类内部工人和资本所有者个人的生活消费。

但是,在实物形式上它们是生产资料,是各种机器、原料、辅助材料等等,这些东西不能让人吃、不能给人穿。

与此同时,第Ⅱ部类左端的2000c,在实物上它表现为消费资料,如食品、衣服、住房等等。

但实际需要的则是生产资料。

两大部类的产品,在实物形态上恰好是对方所需要的,在价值量上又恰好是相等的。

这样,就形成了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①Ⅰ(v+m)=Ⅱ(c)

从这个基本条件,我们还可以得到以下两个条件:

②Ⅰ(c+v+m)=Ⅰc+Ⅱc

③Ⅱ(c+v+m)=Ⅰ(v+m)+Ⅱ(v+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