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72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docx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内容明细

序号

建设项目

内容

1

预防与应急准备

1.1

法规制度

1.1.1

法律法规

(1)

法律法规收集

1.应急管理制度应包括识别和获取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的规定,明确责任部门、获取渠道、方式;

2.应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建立清单和文本数据库,并及时更新;

3.识别、获取范围应包括:

国家关于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行业(地方)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应急管理的标准规范及有关要求。

(2)

法律法规培训宣贯

应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有关要求的宣传、培训和告知,并传达给相关方。

(3)

法律法规落实

应根据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有关要求,制定、部署、落实有关具体措施,开展自查自改,完善应急工作。

1.1.2

规章制度

(1)

应急规章制度制定

1.应依据适用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

2.应急管理制度应包括应急管理职责、组织体系及工作要求、法律法规收集、预案管理、资源管理、危险源及隐患管理、信息管理、应急处置、应急值守、培训演练、总结评估、检查考核等主要内容;

3.应急管理制度应明确单位(项目)主要负责人是应急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管理全面负责;

4.单位(项目)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审定并签发应急管理制度,并以正式文件发布实施。

(2)

规章制度落实

1.应将应急管理制度及时传达到有关单位、部门、工作岗位和从业人员;

2.各级、各类岗位人员应认真执行应急管理制度,履行岗位应急管理职责。

(3)

规章制度评估与修订

1.每年应对应急管理制度的适用性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形成记录;

2.对检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整改,并形成记录;

3.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评审、修订:

(1)当国家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废止、修订或新颁布时;

(2)当归属、体制、规模发生重大变化时;

(3)当生产设施新建、扩建、改建时;

(4)当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相关整改意见时;

(5)当安全检查、风险评价、制度评估过程中发现涉及规章制度存在问题时;

(6)当分析重大事故和重复事故原因,发现制度性因素时;

4.规章制度评审和修订的人员应由相关管理、技术人员等组成。

1.2

应急规划与实施

1.2.1

应急管理发展规划

各单位应将应急管理发展规划纳入单位安全发展规划,应急规划内容应包括目标、工作体系、机构队伍、预案体系、保障能力、宣教和培训、科技进步及应急平台等。

1.2.2

规划实施

1.应急规划应与单位安全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

2.应根据应急管理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或实施方案,建立相关的实施记录。

1.2.3

自检自评

1.各单位(项目)应定期开展应急能力自检工作。

应急能力自检应有明确的目的、计划、内容和要求,对检查出的问题应分析原因,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

2.每年应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形成自评报告,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重新进行自评估;

3.自评报告应包括:

应急体系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救援队伍建设、预案编制和演练、教育培训、资源投入、突发事件应对评估;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等主要内容;

4.对检查和自评的整改情况进行应复查验证,形成闭环管理。

1.3

应急组织体系

1.3.1

领导机构

1.应设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领导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应由单位(项目)主要负责人担任,并明确分管领导机构日常工作的负责人;

2.应急领导机构应根据应急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

单位(项目)主要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召开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或定期听取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汇报,了解应急能力建设情况,解决应急能力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3.2

管理机构

1.应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应急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单位(项目)的应急管理工作;

2.应急管理机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明确应急管理机构的三大主要职责(即:

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

(2)应配备满足应急管理需求的专职或兼职应急管理人员,并明确其岗位职责。

1.3.3

相关方应急管理

1.应建立相关方名录。

对相关方进行管理,包括资格预审、业绩评价、应急资源定期进行分析及更新、应急能力评估等;

2.应急信息应书面告知相关方;如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按规定报告相关单位和部门;

3.在同一作业区域内不同单位进行交叉施工作业,或相邻施工单位之间可能会影响对方生产安全的,应当签订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检查与协调。

(1)不同标段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协议应由工程总承包方(或建设单位)组织签订;

(2)同一标段的不同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协议应由项目部组织签订。

1.4

应急预案管理

1.4.1

风险分析

(1)

风险分析

1.应制定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明确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等要求;

2.应根据业务特点开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风险分析;

3.风险评价应形成不可接受风险清单,对不可接受风险制定控制措施计划;

4.符合GB18218标准的重大危险源应向属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2)

地质灾害风险分析

1.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析与评价,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源清单,并对地质灾害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

2.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工作。

1.4.2

应急预案编制

(1)

编制要求

1.应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任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组员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2.必须在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能力评估的基础上编制应急预案;

(2)

预案体系要求

1.应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体系主要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构成;各预案之间应相互衔接;

2.应急预案应覆盖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3.应急预案应符合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并应明确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调度人员和应急值守人员具有第一时间下达停工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3)

综合应急预案

1.综合应急预案应按《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要求编制;

2.综合应急预案应包括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危险性分析、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预警和预防机制、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信息发布、保障措施、宣传培训与演练、奖惩等主要内容。

(4)

专项应急预案

1.专项应急预案应按《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要求编制。

2.专项应急预案应包括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

1)应针对可能面临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编制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

2)应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设备设施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各类电力生产事故编制事故灾难类专项应急预案;

3)应针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编制公共卫生事件类专项应急预案;

4)应针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突发新闻媒体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编制社会安全事件类专项应急预案;涉外工程应编制涉外工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专项应急预案应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和处置措施等主要内容;

4.专项应急预案的封面、批准页、目录、正文、附件的形式及附件数量等应符合要求。

(5)

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内容及要求

1.现场处置方案应按《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要求编制;

2.现场处置方案应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和注意事项等主要内容;

3.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实用、针对性强,并要求从业人员在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停止作业,或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应急处置卡

1.关键、重点岗位应制定应急处置卡,并张贴在工作现场;

2.应急处置卡应包括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处置措施、现场急救及逃生知识等内容;

3.应急处置卡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做到应急程序简明化、牌板化、图表化;

4.涉及地质灾害的重点部位,应制定防灾、避险告知卡(明白卡)。

1.4.3

预案评审

(1)

评审前演练

应急预案评审前应组织预案涉及的相关部门或人员对专项应急预案进行桌面演练,以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并记录在案。

(2)

预案评审

1.应急预案编制单位或其上级单位应当组织应急预案评审;

2.评审应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和《电力单位应急预案评审和备案细则》进行。

1.4.4

预案发布和备案

(1)

预案审批发布

1.评审通过的应急预案应由预案编制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

2.应急预案应发放到相关的单位、部门、工作岗位和从业人员,并应通报相关应急协作单位;

3.应急预案的要点和程序应当张贴在应急地点和应急指挥场所等有关地点,并设有明显的标志。

(2)

预案备案

1.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在应急预案正式发布后,应在规定时间内,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向所在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同级安全监管部门。

2、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都应备案。

1.4.5

预案评估和修订

1.应急预案应进行动态管理。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定期组织评估、分析评价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形成评估报告;

2.应急预案至少每三年修订一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修订、更新应急预案:

(1)单位生产规模发生较大变化或进行重大技术改造的;

(2)单位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

(3)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形成重大危险源的;

(4)应急指挥体系、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人员或职责已经调整的;

(5)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发生变化的;

(6)应急预案演练、实施或应急预案评估报告提出整改要求的;

(7)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或有关部门提出要求的;

(8)应急预案编制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它情况;

3.应急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档;

4.预案修订涉及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事件分级标准等主要内容的,应按重新评审、发布、备案。

1.5

应急培训与演练

1.5.1

应急培训

(1)

培训计划

1.根据应急预案需求,制定年度应急教育培训计划,并将其纳入单位年度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

2.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培训,培训应编制大纲,进行考核,并建立培训档案。

(2)

应急管理人员培训

1.应急管理人员应参加应急管理、应急指挥理论教育培训,熟悉应急预案应急处置程序、职责和相关知识,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应开展有关应急救援、抢险技能的业务教育培训,掌握必要的应急救护常识。

(3)

应急队伍培训

1.应每年对应急救援队人员(含兼职)进行专业应急技能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急救员证后方可上岗;

2.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含兼职)应当具备所属领域事故救援所需的专业技能,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现场应急处置程序,并能熟练操作或使用相关抢险救援设备设施和装备,掌握触电、心肺复苏、伤口处理等必要的应急救护常识。

(4)

从业人员培训

1.应对从业人员进行报警、疏散、避险、自救和互救、逃生、现场应急处置等有关应急知识的教育培训,使从业人员熟练操作和使用相关应急设备设施和装备,掌握必要的应急救护知识;

2.对相关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应包含应急知识方面的内容。

(5)

应急知识宣传

1.应利用板报、专栏、标语、网络等多种渠道或方式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员工应急意识,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通过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宣传普及应急知识;

3.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应及时告知;

4.应急预案的要点和应急处置程序应当张贴在应急地点和应急指挥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

5.从业人员应了解应急预案和对内、对外报警电话等重要信息。

(6)

检查考核

1.针对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等培训情况,定期组织考核;

2.应急培训结束后,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并予以落实。

1.5.2

应急演练

(1)

演练计划

1.应制定年度演练计划;

2.演练计划应明确演练目的、类型、规模、范围、频次、主要内容、参演人数、计划完成时间、物资准备、演练经费预算等内容。

(2)

演练实施

1.应根据风险防控重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2.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演练等方式开展应急演练;

3.应急演练要制定演练方案并通过审批;

4.各参演单位和参演人员应熟悉各自参演任务和角色,并按照演练方案要求组织开展演练准备工作;

5.演练场景应逼真,并具有可操作性,演练过程或关键环节应有影像或图片资料。

(3)

演练评估和改进措施

1.演练结束后,应对应急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分析应急演练和应急预案存在的不足,并形成书面报告,演练评估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的要求执行;

2.应根据评估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总结分析原因,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明确整改目标,并落实。

1.6

应急队伍

1.6.1

应急抢险救援队伍

1.建立与本单位(项目)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明确各级应急响应相应的人员配备及职责;

2.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应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物资;

3.应定期进行应急装备和物资的维护保养,定期参加应急预案演练等活动;并形成记录。

1.7

应急保障能力

1.7.1

资金保障

1.应将应急培训、演练、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及运行维护等所需资金,纳入年度安全生产投入资金计划;

2.应保证应急所需资金;

3.应每年组织对费用投入(应急方面)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1.7.2

物资保障

1.建立应急物资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

2.明确应急物资归口部门及责任人,应急物资的存放、领取、使用等,由有关人员签字;

3.应设置应急物资专用存放场所就近存放,存放设施应符合要求;

4.应安排专人定期维护、保养、更新应急物资,并妥善保管,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正常投入使用;

5.根据自身应急需求与周边单位、应急协作单位等签订应急物资互助协议;

6.应急物资至少应包括应急预案物资清单所列的全部物资。

1.7.3

装备保障

(1)

装备配置

1.应急装备配备应满足单位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要求,至少包括应急预案装备清单所列的装备;

2.建立应急装备台账,并进行动态管理。

(2)

装备维护管理

1.应规定设立应急仓库,妥善存放应急专用装备设施;应指定专人负责应急装备的定期维护、保养和更新,保证应急装备处于正常备用状态,并做好维护、保养、更新及定期检验记录;

2.应急专用装备设施不得擅自挪用、拆除、停用,不得损坏、遮挡。

(3)

装备信息

应实现应急装备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共享,保证在应急时可迅速获取装备储备的资源分布情况,保障应急装备供应。

1.7.4

通讯保障

1.应明确应急通讯的保障部门及其职责和任务;

2.应建立包含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应急协作单位、应急领导机构、应急队伍等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和方法的汇总表,并及时更新;

3.应急通讯系统应确保两种或两种以上通讯方式,以满足不同事件状态下通讯需求;

4.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应有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和人员的通讯方式和方法;

5.建立24小时通讯值班制,保证应急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

1.7.5

后勤保障

1.应建立包含抢修队伍、员工生活、医疗、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后勤保障体系;

2.应合理规划避难场所;

3.应建立应急后勤保障单位清单;清单至少包括保障单位名称,主要联系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并及时更新。

1.7.6

协调机制

(1)

与政府部门协调

1.应与当地政府、消防、安监、交通、卫生防疫管理部门等建立协调机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争取各方面支援;

2.应建立应急协作单位(社会救援、消防、医疗及其他有关单位)名录,名录中至少应包括单位名称、应急人员专业和能力、负责人和联络方式等信息,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更新;

3.应急情况下,应配合和支持政府应急工作。

(2)

内部协调

1.应明确各级应急管理归口部门;

2.应建各级各应急工作组(包括后勤保障组、消防队、应急救援队等)名录,名录中至少应包括工作组名称、负责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信息,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更新;

3.应急情况下,各单位应互相配合。

(3)

项目现场与相关方协调

1.建立应急管理相关方信息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应急值班电话等,

2.项目部应与所在地社会救援力量建立联系,建立应急管理外部相关方信息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应急值班电话等;

3.应急管理相关方信息记录的内容发生变化应及时更新。

2

监测与预警

2.1

监测预警能力

2.1.1

监测能力

1.应依托现有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突发事件信息的汇集、分析、传输与共享,明确信息报送渠道和程序;

2.应明确重点危险区域和高风险作业岗位,对重点危险区域和高风险工作岗位设置必要的监测、监控报警系统,并保证其符合有关国家或者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应建立监测、监控报警设备台账,对监测、监视、监控报警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测试和校准,并保留相关记录,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3.应做好边坡及基础开挖工程、大坝工程、地下工程、炸药库(火工品临时存放点)、油库、受限空间作业等的施工安全监测;监测项目和手段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

4.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单位(项目),应根据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使用工艺(方式)或者相关设备、设施等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制定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方案,明确监测监控措施,制定监测监控操作规程;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方案应发放到相关岗位;定期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进行检测、检验,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有效、可靠运行。

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2.1.2

预警能力

应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明确事件预警的具体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发布程序;指定专人负责预警信息获取和发布工作;

2.2

事件监测

2.2.1

风险告知

1.必须向从业人员告知作业岗位、场所危险因素和险情处置要点;

2.高风险区域和重大危险源必须设立明显标识,并确保逃生通道畅通。

2.2.2

监测网络

1.应建立分级负责的常态监测网络。

按事件分类,明确由各相关专业部门指定的负责人对各类事件进行常态监测、监控;

2.应明确各级、各专业部门的监测职责,明确监测范围;

3.应有获取气象、交通、防汛、地震、消防、卫生等应急信息的渠道(如:

气象、地震、国土、水利、电力调度机构等部门网站);

4.对不可接受的风险或者重大危险源,应按监测计划实施监测,监测记录应完整、齐全;

5.应实时监测新闻媒体及网络信息,并做好舆情监测工作

2.3

预警管理

2.3.1

预警分级

应针对不同突发事件建立预警分级机制,明确分级标准和启动程序

2.3.2

预警发布

1.应根据事件监测信息,对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件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前进行研判,确定预警等级、制定预警措施,发布预警通知;

2.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和气象、水利、林业、地震等部门提供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预警信息进行预警。

2.3.3

预警响应

1.应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预警等级,启动应急预案,安排应急值班,并采取相应措施;

2.预警阶段应及时了解事件发展信息,及时按照信息报告流程报告信息;

3.预警阶段应加强危险源的监测工作;

4.应急领导机构成员、应急队伍和相关人员应根据预警等级,按照预警通知要求进入待命状态。

2.3.4

预警反馈

应及时向预警发布部门反馈措施执行情况,实现闭环管理。

2.3.5

预警调整和结束

根据事态发展,应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有事实证明突发事件不可能发生或者危险已经解除,应立即发布预警解除信息,终止已采取的有关措施

3

应急处置与救援

3.1

先期处置

1.发生突发事件时,现场人员应第一时间进行先期处置,采取阻断或隔离事故源、危险源的措施,控制事件发展,防止事件扩大;重点做好人员的自救和互救工作,事件可能影响到周边单位和群众时,应及时向其发出警报信息;同时,应做好现场保护工作;

2.作业人员在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应停止作业,采取必要的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区域。

3.2

应急指挥

3.2.1

响应级别

1.应建立与上级单位响应分级相衔接的、能够充分体现事件紧急和危害程度的响应分级标准,分级响应机制应符合单位实际,合理可行;

2.应经应急领导机构批准确定响应级别,迅速按照相关预案要求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2.2

应急响应

1.应按照响应级别启动应急指挥机构;

2.应根据事态发展组织进行应急会商;

3.应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相关负责人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应急处置;

4.单位(项目)应开展应急值班,及时将应急信息上报单位(项目)负责人。

3.2.3

资源调动

1.应急指挥人员应及时到岗到位;

2.应迅速调派应急队伍奔赴事件现场;

3.应及时提供应急救援物资;

4.后勤保障工作到位;

5.必要时跨单位(项目)调用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及时支援。

3.3

现场救援

3.3.1

应急救援

1.应急救援队应携带必需的应急装备、工器具迅速抵达现场,勘查现场情况,及时反馈信息;

2.立即组织开展现场人员自救互救、疏散、撤离、安置等应急救援工作;

3.配置相应的设备设施,现场指挥部应与后方指挥部建立通信联系。

3.3.2

现场处置

1.应制定现场救援方案制定。

方案应考虑不同条件下的危险因素和困难;

2.应急救援队伍应熟悉现场处置方案,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以及其他控制措施,加强现场保卫工作;

3.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4.做好现场安全监测,保证应急现场处置人员安全;

5.采取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或二次事故的必要措施;

6.根据事态发展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应急处置范围。

3.4

信息报送

3.4.1

应急信息统计及报送

1.应明确应急信息调查、分析、统计、上报的程序及责任部门、责任人;

2.在事件发生、应急响应各阶段,应按规定向上级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应急信息,信息报送应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真实;

3.对应急信息进行登记建档管理。

3.4.2

信息收集与交换

整合各类信息,确保与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各专业机构有效沟通、充分交换信息。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