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728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

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

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

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

“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

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

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

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

“五代以还,不崇门阀。

”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

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

苏洵曾感叹:

“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

”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

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

“富儿更替做。

”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

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

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

“转货赖斯民。

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

苏辙渲染道:

“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

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

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

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不安。

B.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文章分别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对比,从而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D.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由于宋朝政府彻底放开了对土地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普希金纪念像揭幕致辞

[俄]屠格涅夫

女士们、先生们:

为普希金建造纪念像得到了素有教养的全俄罗斯人民的参与、赞同,我们这么多优秀的人物,来自乡村、政府、科技、文学和艺术各界的代表在此聚会庆祝,这一切向我们表明了社会对它的一位优秀成员的由衷爱戴。

我们尽量简练地阐述一下这种爱戴的内涵和意义。

普希金是我们第一位诗人艺术家。

诗人充分表达了人民性的本质,在他身上融合了这一本质的两个基本原则:

相容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

我们的相容性是双重的:

既对本国的生活也对其他西方民族的生活相容,其中对西方生活中的所有精华以及有时在我们看来是苦涩的果实都能相容,我们的独立性也获得一种特殊的、不平衡的、阵发性的,但有时又是很完美的力量。

这种独立性必须同外界的复杂情况、同自身的矛盾作斗争。

请回忆一下彼得大帝吧!

他的本性与普希金有点相似,难怪普希金对彼得大帝怀有特殊的仰慕、敬爱之情。

我们现在所讲的这种双重的相容性意味深长地反映在我们诗人的生活之中:

首先,他诞生在旧贵族老爷的家里,其次,贵族学校的外国化教育,由外部渗透进来的当时社会的影响,伏尔泰、拜伦和1812年伟大的人民战争,最后是俄国腹地的放逐,对人民生活、民间语言的沉迷,以及那著名的老奶妈讲的平凡的故事。

至于涉及独立性,那么它在普希金身上很快就被激发出来,他不再摸索、徘徊,他进入了自由创作的天地。

女士们、先生们,任何艺术都是把生活拔高到理想境界,持日常琐碎生活观点的人总是低于这一境界,这是一个应该努力去攀登的高峰。

不管怎么说,歌德、莫里哀和莎士比亚始终是真正含义上的人民诗人即民族诗人。

一切正是这样,但是我们能否有权利称普希金为世界级的民族诗人呢?

就好比我们这样称呼莎士比亚、歌德、荷马一样呢?

普希金还不能与他们完全相提并论。

我们不该忘记:

他孤身一人却必须去做两项工作,在其他国家是相隔整整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的。

这两项工作分别是:

创立语言和造就文学。

再加上残酷的命运又增加了他的负担,命运之神几乎是幸灾乐祸地对我们的天才穷追不舍,把他从我们身边夺走,当时,他未满37岁。

可是,我们不局限在这些悲剧的偶然性上,正因为这种偶然性,也就富有悲剧色彩。

我们从黑暗中再返回光明,重来谈谈普希金的诗歌。

曾几何时,美文学几乎成了再现当时生活唯一的方式,但接着又完全退出生活舞台。

美文学当时的范围过于宽大,而诗歌又被压缩到几乎等于零。

诗歌一旦找到了自己自然的界限,便会永远巩固住自己的地盘。

在老一代的,并不是老朽的导师的影响下,我们坚信,艺术的规则、艺术的方法又会起作用,谁精通这些呢?

也许会有某位新的、尚无人知晓的、超过自己导师的天才问世,他完全可以无愧于“世界级民族诗人”这一称号。

这个称号我们还没决定赋予普希金,但也不敢从他身上剥夺去。

无论如何,普希金对俄罗斯的功绩是伟大的、值得人民感激的。

他把我们的语言进行了最后的加工,以至于它在文字的丰富性、力度感、形式美方面甚至得到了国外语言学家的首肯,几乎被认为是继古希腊语之后的第一流语言。

普希金还用典型形象、不朽的音响影响了整个俄罗斯的生活风尚,最终是他第一个用强劲的大手把诗歌这面旗帜深深地插入了俄罗斯大地。

如果在他去世后,论战掀起的尘土暂时遮盖住了这面光辉的旗帜,那么今天尘土已开始跌落,由他升起的常胜大旗重又辉耀高空。

正像人们一提起莎士比亚,则所有刚识字的人都必然会想成为他的新读者。

我们同样也希望,我们每一个后代都怀着爱心驻足在普希金的雕像前理解这种爱的意义。

这样也就证明,他像普希金一样成了更俄罗斯化、更有教养、更自由的人了!

女士们、先生们,这最后一句话请你们不必惊奇!

在诗歌里蕴含着解放的力量,因为这是一种高昂的道德力量。

我们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甚至那些至今仍不想读我们诗人作品的平民百姓们的儿女也会明白,普希金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

他们会自觉地反复念叨一直在我们耳际回响的喃喃自语声:

“这是一座为导师而立的纪念像!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褒扬俄罗斯人民,并借俄罗斯人民对普希金的热爱来表达自己对普希金的赞美之情。

B.普希金之所以被称为第一位诗人艺术家,是因为他充分表达了具尊有相容性和独立性原则的人民性的本质。

C.普希金有着伟大的贡献,但命运残酷,他在未满3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真是天妒英才。

D.尽管人们没有把“世界级民族诗人”的称号给予普希金,但他的诗歌确实已体现出“世界级民族诗人”的特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二段列举诗人普希金的生活,说明在普希金身上的相容性和独立性原则产生的具体原因,也说明普希金虽然出身贵族,但他最终回归到人民的行列。

B.作者认为普希金的价值在于独立地、从无到有地创造了俄罗斯文学,并且在对本国的生活以及对其他西方民族的生活相容的基础上保留了俄罗斯文学的独立性。

C.普希金去世后,俄罗斯人彻底否定了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重要贡献,但到普希金纪念像揭幕之时,人们已重新认可了他的功绩。

D.作者在演讲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普希金的赞美之情,当然也客观地揭示了普希金在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缺陷。

6.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为何作者认为普希金的雕像“是一座为导师而立的纪念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

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

“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

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

“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

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

”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车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

“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

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

“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

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

“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

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

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

“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

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

“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

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

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

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

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

打扮得跟鸡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

“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

“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

烦不烦啊!

烦不烦?

烦!

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

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

“大家都别吵了!

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

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

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

“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

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

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

你们就当她是个傻X,和她计较什么呢?

!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设计了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等人物,大量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在短小的篇幅里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B.小说段落短小,这种写法不仅可使叙事节奏加快,而且有利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描写需要。

C.“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我”也是个道德素质水平极低的人。

D.小说以极其沉重的语调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

使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8.小说中“我”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多余一句话”是指什么样的话?

请简要说说出现“多余一句话”的原因。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

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

“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

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

“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早。

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zhān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

“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

“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

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

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

当时王安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

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早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

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本题共2小题,9分)

移居(其二)①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②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

【注】①此诗为陶渊明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中的第二首。

②将:

岂。

③纪:

料理。

14.下列对本诗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应含一年四季之意,“佳日”亦兼及农闲之时,“登高赋新诗”正是诗人的本色。

这两句是诗人半耕半读生活的真实写照。

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是一个生活场景,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一起,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最后四句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和对劳动生活的认识:

田园生活是多么惬意,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D.全诗看似平淡,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邻居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把酒言欢的图画。

15.诗人描写了田园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题(本题每空1分,共1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感叹流泪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3)《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起兴,写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自己渴望摆脱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之间的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经·氓》中“”一句,是女子向男子解释婚期推迟的责任不在自己,而真正的原因是“子无良媒”。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3小题,共9分)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

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

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    )。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_了。

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

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

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他眼界开阔,_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

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

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橫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①。

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②__________,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③。

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

2020年10月27日,六旬老伯心脏骤停倒地。

危机时刻,上海格致中学高一男生盛晓涵挺身而出,通过五分钟的心肺复苏将老伯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救人之后的盛晓涵说的几句话,戳中了很多人。

他说:

“看见有人倒在路边,如果大家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