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821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告罄(qìng) 点缀(zhuì) 炽热(zhì) 忧心忡忡(zhōnɡ)

B.凸现(tóu)吞噬(shì)烧灼(sháo)屏息凝神(bǐnɡ)

C.销蚀(shí)轮廓(kuò)啮沙(liè)怏怏不乐(yànɡ)

D.俯瞰(kàn)步履(lǚ)迟钝(dùn)心有灵犀(xī)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困难终于解决了,我如释重负。

B.张老师在学校诲人不倦,受到了所有师生的好评。

C.同学们要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央视《朗读者》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C.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D.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4.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是:

( )

①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镇定情绪,清除心理障碍。

②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

③心理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

④这时候,你应该想:

我难,别人也难,何必畏惧呢?

A.②③④①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D.①④③②

5.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②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③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④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比喻拟人对偶排比B.比喻排比对偶拟人

C.排比对偶比喻拟人D.拟人排比比喻对偶

6.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屠呦呦这一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    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②“十三五”规划五大理念之一是创新,即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的创新,让创新    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进而涵养和凝聚共图民族振兴的伟大精神力量,这是   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意所在。

A.挽救   贯串   传扬B.拯救   贯串   传扬

C.拯救   贯穿   弘扬D.挽救   贯穿   弘扬

二、情景默写

7.古诗文默写

(1)《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4)欧阳修曾叹: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其实,《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___”一诗句,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它不是表现了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吗?

(5)《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8.名著阅读。

尼摩船长说:

“教授,我曾经注意到,在红海和地中海中有些完全相同的鱼类。

我确定了这个事实,我就问,在这两个海中间是不是有交通路线的存在。

如果有,地下水流因为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

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

我把钢圈套在鱼尾上,再把鱼放入海中。

几个月后,在叙利亚海岸,我找到了一些从前放走的鱼尾上有钢圈的鱼。

两海之间有路可通的想法得到了证明。

我利用诺第留斯号去找寻这条通道,终于把它发现了,也冒险走过去了!

教授,不久您也要通过我的海底地道!

选文出自法国作家___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尼摩船长告诉教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9.综合性学习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请你参加班级开展的“孝心伴我行”的主题活动。

①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

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

②根据下列材料,从对待父母和对待自己两个角度说说如何行孝:

; 

《孝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做人子女,要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让父母蒙受羞辱,这是孝的第一步。

五、诗歌鉴赏

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完成小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0.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国伟大诗人___________。

11.“生活欺骗了你”并非单指上当受骗,而是指________________。

1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告劝我们: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因为我们要相信“______”。

13.“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一句应怎么理解?

阅读《约客》,完成小题。

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4.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15.“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完成小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

“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③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④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

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

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

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⑤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

“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

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⑥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

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⑦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⑧两个人都没再说话。

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⑨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⑩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

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⑪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⑫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

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

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⑬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

“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

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⑭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

等待无聊而又漫长。

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⑮医院里并不太安静。

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⑯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⑰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

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⑱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

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6.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17.请赏析第9段画横线的句子。

18.细读选文17段,请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19.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20.从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爱。

七、课内阅读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代____。

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_______)

2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4.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八、作文

26.蓦然回首,发现自己长大了。

变得不再爱哭、不再孤独、不再空想、不再胆小……请以“不再”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把题目补充完整。

如填写“自卑、骄傲、害羞、等待、贪玩、想家、粗心、放纵自己……”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炽热(chì),忧心忡忡(chōng)。

B.凸现(tū),烧灼(shāo)。

C.啮沙(niè)。

故选D。

2.C

【解析】

【详解】

A.如释重负:

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

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B.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C.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辈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使用对象明显错误。

D.颠沛流离: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

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3.D

【解析】

【详解】

A.属于结构混乱,去掉“之所以”或“因为”。

B.“提高”与“特色”搭配不当,将“提高”改为“展现”。

C.属于语序不当,应为“讨论、推举、表决”。

故选D。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以及考查语感水平和思维能力。

在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

②为总起,提出问题;①“首先”一词表明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④紧承上文①的“清除心理障碍”;③结论,问题得以解决。

故选C。

5.A

【解析】

【详解】

“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是比喻;“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是拟人;“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是对偶;“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是排比。

故选A。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

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从语意来看,“拯救”比“挽救”意义深刻,与“百万计生命”相搭配;“贯穿”指通达一种精神思想,而“贯串”指各部分相连,根据语意应该用前者,所以答案为D。

7.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解析】

【详解】

考查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

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

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

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

根据题干要求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此题要注意“柝”“惟”“馨”“怆”“”等字词的书写。

8.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他发现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海底地道的经过

【解析】

【详解】

本题考察了名著知识的识记和主要情节的概括。

通过这段资料里面的“尼摩船长”、“教授”等关键词语,我们能够辨识出这篇短文选自《海底两万里》,它的作者为法国作家凡尔纳,文段的主要内容为:

海底两万里他发现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海底地道的经过。

9.①孝不仅是赡养父母,更是尊敬父母;

②行孝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名誉。

【解析】

【详解】

考查对材料的个性化解读,理解好题干及所给材料是作答的基础。

要从对待父母和对待自己两个角度谈,对待父母应讲究个“孝”字,对待自己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名誉。

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让父母蒙受羞辱,这是孝的第一步”。

10.俄国普希金

11.人生遭受挫折

12.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13.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心地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那一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怀恋”,因为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雨。

【解析】

10.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此题考查的是与普希金有关的文学常识。

这首诗的作者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

1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普希金在写作本诗时,正被沙皇流放,过着充满艰辛的流放生活,精神的压抑曾使诗人产生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伤感。

所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可以理解为生活并不如你想象的一样,即逆境,也就是“人生遭受挫折”。

12.考查根据题干要求对诗歌重要语句的提取能力。

诗歌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不幸、失意是暂时的,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挫折就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所以“我们要相信”的内容可直接提取“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作为答案。

13.考查对重要诗句深刻内涵的理解。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那一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怀恋”,痛苦的经历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无论我们生活遇到什么损失和挫折,都不要失去战斗的决心,要相信一切都是短暂的,光明必将驱走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而曾经经历过的美好或哀愁,都会是我们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当我们回想曾经的经历就会觉得无比的亲切、熟悉。

所以我们应珍惜现在的每一天。

14.“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

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15.示例:

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

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拿起一枚棋子,百无聊赖的敲击着棋盘,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解析】

14.诗歌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要求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的作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梅子黄熟的时候下着连绵的阴雨,青蛙在青草地和池塘里随处可见。

“家家”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用蛙声烘托生机盎然的农村景象。

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

与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15.题干要求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要通过动作和神情描写,把这种焦躁的心理刻画出来即可。

16.善良、孝顺、体贴、细心,懂感恩。

17.动作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爱,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依赖与放心,表现了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18.我被这种父子亲情所感动,也被父亲的无私付出所感动,为天下的所有父亲一辈子为儿女无私付出而感动。

19.结构上:

做为文章线索,结构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内容上:

文章反复说“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是说不要打扰为儿女操劳了一生的父亲,让他好好休息会,突出表现了对辛劳父亲的理解、心疼和爱。

20.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解答。

候车室里的儿子对父亲隐瞒病情,让生重病的父亲靠在自己肩上睡觉,医院里女儿细心照料老年痴呆的父亲,搂着父亲在长椅上睡觉。

从他们的行为中,我们看出儿女对父母的关爱,看出他们的孝顺,也看出了他们做人的善良淳朴。

综合上述分析,学生可总结得出答案。

17.本题考查把握细节描写方法的能力。

细节描写即细小的情节,描写细腻传神,极具感染力。

多与动作、心理、肖像、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结合,作用有:

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理等。

本句中,“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是对儿子动作上的细节描写,也属于动作描写,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

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

结合上下文可知,此细节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凸显了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爱以及父亲对儿子的依赖与放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即浓浓的父子亲情。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上下文分析。

第⑰段,“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结合上下文可知,“双眼酸涩”是因为作者被感动了,感动作者的,一个是两个故事中子女对年老父亲的照顾和体贴,一个是作者的联想和感悟,“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オ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即父亲的无私付出。

两者结合起来,是一种浓浓的父子深情。

19.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内容上,从句意和情感上分析,“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的意思不要打扰为儿女操劳了一生的父亲,让他好好休息会,体现的情感是子女对辛劳父亲的理解、心痛和爱;结构上,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20.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启示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

文章体现了浓浓的父子深情,尤其是突出表现了子女对辛劳一生的父亲的理解、心痛和爱。

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享受着父母的关爱的时候,也应该关爱父母,回报父母、孝顺父母。

21.《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22.经过划船埋没颠,通“癫”,疯狂

23.

(1)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2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解析】

21.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此题考查的是与纪昀有关的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清代的纪昀。

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22.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阅”:

经过。

“棹”:

划船。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湮”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

这。

“木柿”:

木片。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但”:

只是。

“臆断”:

主观的判断。

24.考查对文章要点信息的提取能力。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讲学家判断河中石兽的位置可直接提取“湮于沙下”“渐沉渐深”作为答案。

理由可直接提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作为答案。

老水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