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769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0粤教版必修1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二、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三、了解背景(论世)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

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

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

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

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

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请学生听朗诵带,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字词<略>

2、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情)

           第二部分(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景)

           第三部分(7-8):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情)

附:

感情线索: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游踪线索:

(略)

五、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五、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

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

(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

(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

(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5、小结:

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

《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过程】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荷叶:

动态美(叠词比喻)

月色下的荷塘

荷花:

娇美姿态、羞色神情(拟人排比博喻)

荷香: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

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拟人)

荷韵:

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

是怎样描写的?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

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

描写的对象

文中的例句

 

 

出水很高的叶子

像()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

正如()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

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

宛然()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

如()

杨柳的倩影

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

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是()

微风中的荷香

仿佛()

塘中的月色

如()

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2.小结:

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

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1.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

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二、咀嚼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

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

“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

“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

(“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

“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

“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

(“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

“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

(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

(“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

“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

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

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

(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散文。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1粤教版必修1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

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

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

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

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

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

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

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

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

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本文的教学,我力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综观全文,《荷塘月色》其实揭示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文章的普遍意义之所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抛开具体的写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

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

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

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

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

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

《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

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

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

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

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

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初步感知课文;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集中写“荷塘”写“月色”的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听课文录音,初读感知课文

在过程中要求(板书):

(1)在重要词语(特别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第二课时时检查)。

(2)在作者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三、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

听过录音,请大家说说,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4、5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3、师:

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

各自有什么特点?

 景             特点                                            修辞      (板书)

   荷叶   ——    圆形舒展                                     —— 比喻

   荷花   ——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妍媚多姿     —— 比喻、拟人

   荷香——    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 比喻、通感

   荷波(荷叶)   ——    凝碧                                 —— 拟人、比喻

 流水脉脉(形容流水无声而似有情意)        ——拟人

引导明确:

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例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舒展、动感的联想。

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圆形舒展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出运用拟人的句子;例析:

“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

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是专写人的情态的词。

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引导学生理解,并且完成上面板书。

4、赏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移觉)。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例:

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

(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小结:

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

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

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赏析:

 

师:

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点)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

独立思考并回答

 明确:

 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 “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②析: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

(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

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5、析句: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

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

小结:

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

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

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

(三)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种观点:

这一自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第二种观点:

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

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

例: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

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3、小结: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

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

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

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4、学生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稍点拨):

淡淡的-喜悦-哀愁

  结束语: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蝉蛙如此“热闹”,“我什么也没有”。

如此美丽的月色,如此让人陶醉的美景,却也难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么,让作者的心情如此复杂?

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

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板书

小煤屑路  蓊蓊郁郁  独处的妙处   袅娜   脉脉的流水  倩影  踱着

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

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讨论:

“心里颇不宁静”“渐渐”“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

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

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