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3124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36《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36《荷塘月色》教案鲁人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语文3.6《荷塘月色》教案鲁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 

   朱自清:

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

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

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

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提问: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

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4.放录音,配乐朗诵《荷塘月色》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5.提问:

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

4、5、6三段。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

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

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

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

(第1组)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

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

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

(如:

“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

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

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

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

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3.提问:

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

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熟读,品味4~6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参考课后方框内的提示,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2.背诵4~6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背景、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一、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 

   二、检查对课文结构理解的情况 

   1.提问:

大家阅读了课后方框里的内容,了解了本文结构上是圆形的。

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描述本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

 

   全貌:

路幽、树多、月淡边走边想:

想现实边走边看      

   叶 

   花 

   出门看月下荷塘香 

   荷塘浓 

   颇韵 

   家不光 

   宁塘上月色影 

   静色 

   深夜回家去忆过去边走边忆江南采莲看近树远山 

   《采莲赋》四没精打采的路灯 

   《西洲曲》周热闹的蝉声蛙声 

   2.提问:

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可以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课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

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

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

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

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

(师生共同活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问: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 

   明确:

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

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

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放录音,再品全文 

   1.体会一位知识分子当时的苦闷心情。

 

   2.品味课文“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作者朴素、准确的语言特点。

 

   五、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六、布置作业。

 

 

●追踪练习

一、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颤动(chàn)煤屑(xiē)参差(cī)

B.酣眠(hān)袅娜(nuó)幽辟(pì)

C.倩影(qiàn)蓊郁(wěnɡ)点缀(zhùi)

D.羞涩(sè)踱步(duó)敛裾(liàn)

答案:

B

2.下列对语素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弥望(满)倩影(美丽)

B.袅娜(飘动的样子)酣眠(尽兴、畅快)

C.幽僻(深远、僻静)渺茫(完全看不见)

D.斑驳(颜色不纯净)风致(情趣)

答案:

C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叶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舞女的裙。

B.树缝里也露出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和影有着合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答案:

D

4.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

A.照升浸覆B.淌浮洗覆

C.泻浮洗笼D.洒升泡笼

答案:

C

5.选出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

A.风来花底鸟声香。

B.鸟抛软语丸丸落。

C.微风过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答案:

D

6.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内容和效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把月光比作流水,描绘出月光撒向叶子和花时的动感。

B.“泻”与流水照应,生动地描绘了月光洒满荷塘的情景。

C.“静静地泻”,有声,有形,产生了寓动于静的表达效果。

D.“月光如流水一般”突出了月光朦胧而酣畅的特点。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文字,完成7~14题。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a虽然是满月,b天上却有一层□□的云,c所以不能朗照;d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e酣眠固不可少,f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7.上文中标有“□□”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哪一组才算正确()

A.淡淡静静薄薄弯弯

B.薄薄淡淡静静弯弯

C.静静薄薄淡淡弯弯

D.静静淡淡薄薄弯弯

答案:

C

8.上文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选出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

A.a|b|||c||d|||e|||f转折因果转折并列并列

B.a||b|c|||d||e|||f转折因果转折承接递进

C.a|||b||c|d||e|||f转折因果转折解说转折

D.a|||b||c|||d|e||f转折因果转折解说并列

答案:

C

9.文中破折号所表示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

A.转折B.语意中断

C.递进D.解释

答案:

D

10.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

A.月光下的荷塘

B.月下荷塘的荷与树木

C.荷塘上的月色

D.从荷到树

答案:

C

11.“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这种“好处”指的是()

A.因为不能朗照,显得特别宁静。

B.因为不能朗照,表现出了静美淡雅的韵味。

C.因为不能朗照,正好与作者希望求得恬静的心境相吻合。

D.因为不能朗照,适合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答案:

C

12.“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与“小睡”都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分别指的是()

A.满月与淡淡的云。

B.满月与淡淡的云遮住月色。

C.朗照与被淡云遮隔后的疏朗的月光。

D.朗照与朦胧的月色。

答案:

C

1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与下面哪一项相同()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答案:

A

14.这段文字共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A

二、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

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

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

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

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

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前,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

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

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花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

现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患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

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

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飞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

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在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

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

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阴,细草柔碧。

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姹紫,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

此情此景,确也可乐。

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随和着女儿唱起歌来: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5.

(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2)文末的“福气”是指。

答案:

(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以不沾不染之心和巨细无遗之眼领略繁花好景就能得乐

16.第二节引用姜白石的词句,有什么用意?

答案:

表达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并为后文的描写作铺垫。

17.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闻不到荷香;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

1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

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阳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阳,流露出怡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答案:

A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