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9343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docx

项脊轩志导学案三课时教案

江苏邳州新城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教案)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感受文中流露出的深情

2、掌握本文通过抓典型细节叙述生活琐事来追忆亲人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二、预习反馈:

(检查预习情况)

(一)明清散文发展的简单脉络:

明清两代散文数量很多,流派纷呈,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

这个时期比较有名的散文作家,有明初的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刘基(《郁离子》、《卖柑者言》)和高启,明代中期的归有光(唐宋派:

学习唐宋散文的文法和思想),明代后期的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派——湖北公安县人),明代晚期的张岱。

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安徽桐城县人)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登泰山记》。

(二)解题: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据说有双重意思: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

纪念意义。

志和记:

“志”为古代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记”通常用以记事写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

“志”则大多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

归有光自己对“志”、“记”的用法也是按照人们的一般看法,有严格的区分的。

记人记事决不含糊。

本文命名“项脊轩志”,看似写物,实则写人。

(三)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

(四)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项脊轩()垣()墙偃()仰逾()庖而宴异爨()老妪()先妣()冥()然兀坐扃牖()休憩()枇杷()呱呱()而泣象笏()栏楯()阖门()奴婢()万lài有声()渗lù()bān()驳修qì()

2、预习第一段,找出重点词和文言语法现象,翻译本段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式。

v渗漉:

从小孔慢慢漏下。

v雨泽下注:

雨泽,雨水。

下:

向下,名词活用为状语。

v每移案:

案,桌案。

v顾视无可置者:

环视四周。

安放。

v北向:

向北,朝北。

日过午已昏:

已,已经。

2余稍为修葺:

略微。

修补。

v使不上漏:

上,从上面。

名词活用状语。

v前辟四窗:

前,在(阁子)前面。

即北面。

状语。

v垣墙周庭:

垣,墙。

垣墙,砌墙,名词用作动词。

省略句:

垣墙(于)周庭。

v以当南日:

以,用来,目的连词。

当,挡。

v室始洞然:

始,才。

洞然,明亮的样子。

v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状语后置句。

v栏楯:

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v增胜:

胜,美。

3借书:

归有光世代书香门第,家道中落但不至于小孙无书可读。

借,古籍作“藉”,荐、陈列义。

全句可理解为“陈列的书堆满书架”。

另,中华书局出版的《震川先生文集》为“积书满架”,积,存也,存书摆满书架。

偃仰:

俯仰,安居,休息。

4冥然兀坐:

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5三五:

一种倍数的表示方法,古文中表示倍数,以前数较小为倍数,后数较大为基数组合而成。

又如,二八佳人。

6斑驳:

斑,杂乱。

驳,马的毛色杂。

错杂。

7珊珊:

美好的样子。

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行走从容缓慢。

1、文章开头,写了项脊轩的哪些特点?

v明确:

①写项脊轩的小:

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v②接着写旧:

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

v③写破漏: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

v④写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v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

屋顶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2、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3、“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好?

明确:

1、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2、“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

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4、简单谈一谈项脊轩中生活的情景及感受:

明确:

白天读书、唱歌、聆听大自然的各种细微之声,静坐看鸟啄食,人鸟相宜。

夜晚赏月,心旷神怡。

居于室中自得其乐,志趣高雅,自然恬淡。

⑴重点词语解释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以当南日

3、室始洞然

4、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5、日影反照

6、冥然兀坐

⑵文言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⑶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⑷词类活用。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文中流露出的深情

2、掌握本文通过抓典型细节叙述生活琐事来追忆亲人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前课回顾:

二、预习反馈:

(检查预习情况)

1、预习第二段,找出重点词和文言语法现象,翻译本段

v⑴先是:

先于是,在这以前。

院子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v⑵迨:

及,等到。

诸父:

各位叔伯。

异爨:

不是一个灶头。

内外:

在院子内外,状语。

置:

安置。

小门,

v往往而是:

到处都是。

v⑶西吠:

向西家叫,状语。

逾庖而宴:

越过厨房而吃饭,宴,动词。

v⑷始为篱:

开始树了篱笆。

v已为墙:

不就砌了墙。

凡再变:

共变了两次。

v⑸尝居于此:

状语后置句。

v⑹先:

去世。

大母:

祖母,有时写作太母。

“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

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

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

“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礼记》:

“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成语有“如丧考妣”。

v乳二世:

喂了两代人的奶。

乳:

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抚之:

对待她。

v⑺室西连于中闺:

状语后置句。

v⑻每:

常常,每每。

所:

地方,处所,名词。

而:

你的。

立于兹:

在这里站着。

状语后置句。

v⑾束发:

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梳到头顶成为髻(发结),称为“束发”,通常是指十五岁左右(髫”是孩童的头发。

古代儿童于末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因此称为“垂髫”。

后世以“垂髫”作为童年的别称。

“总角”就是结发,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一对像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后世用为童年的别称。

v读书轩中:

省略句。

v过:

看望。

若:

你的。

何竟日:

怎么整天。

大类:

很像。

v⑿比去:

及,等到。

去:

离开。

阖门:

关闭。

(阖家欢乐)

v久不效:

长久没有取得成效了。

效:

取得成效。

之:

取消独立性。

则:

恐怕,也许。

v⒀顷之:

不一会儿。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省略了“于”,以:

来。

朝:

上朝。

名词用作动词。

v⒁瞻顾:

看。

长号不自禁:

忍不住大哭一场。

v朝笏或手板,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用。

双手执之以录君命,或书上奏事项。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者执象笏,五品以下不执笏;清朝废笏不用。

 

1、“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第二段中可悲之事又有哪些呢?

请找出文句朗读并翻译

v可悲:

v①大家庭的衰败(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②幼年(8岁)丧母的悲痛(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

v③去世祖母的企盼(追忆祖母,长号不自禁)作者8岁丧母,作为一个文人,读书走上仕途才能振兴大家庭。

35岁中举,60中进士,无法改变现实。

2、本段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3、姚鼐说:

《项脊轩志》是“太仆最胜之文”。

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以表达深挚的感情。

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令你感触最深的细节仔细品读(可大声自由读),并且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①家族衰败

“墙往往而是”、“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表明这个大家庭各房之间存有隔阂;杂乱无章,无人管理,不成体统。

②慈母早亡

v“以指叩门”:

“叩”与“推、敲、拍”等比较;在寥寥数语中可见其真情;声音轻微,怕惊动孩子。

v“儿寒乎?

欲食乎?

”:

在看似平常的词语中深含母爱:

温柔宽厚,慈祥和蔼。

v“余泣,妪亦泣”:

思母,念母,却不见母,呜呼哀哉!

可哀可痛!

③回忆祖母

v祖母辞世,有负祖母厚望,悲叹自己老大无为。

v“吾儿,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

貌似责怪的口吻,骨子里是由衷的疼爱,赞许孩子的闭门苦读。

v“以手阖门”:

怕打扰孩子

v“持笏”,勉励,争取功名,充满希望

重点词语解释

1、庭中通南北为一

2、迨诸父异爨

3、客逾庖而宴

5、凡再变矣

6、而母立于兹

7、大母过余

8久不见若影

9、大类女郎也

10、比去,以手阖门

11、吾家读书久不效

⑵指出下列句式

1、然余居于此

2、鸡栖于厅()

3、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4、妪,先大母婢也()

5、室西连于中闺()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⑶词类活用

1、多可喜,亦多可悲()

2、东犬西吠()

3、乳二世()

⑷古今异义

墙往往而是()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文中流露出的深情

2、掌握本文通过抓典型细节叙述生活琐事来追忆亲人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前课回顾:

二、预习反馈:

(检查预习情况)

1、预习第三、四段,找出重点词和文言语法现象,翻译本段

三段:

①故尝为厨:

过去曾经做过厨房。

人往:

应是人来人往。

v②扃:

关闭。

牖:

窗户。

(瓮牖绳枢)

v③凡:

一共。

v得不焚:

能够不被焚烧。

被动句。

迨:

大概

四段:

①既:

已经。

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孔颖达“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诗•周南•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

《孔雀东南飞》: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朱熹集传:

“宁,安也。

谓问安也。

”《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冬,杞伯姬来,归宁也。

”杜预注:

“宁,问父母安否。

”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

“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

v时:

时常。

或:

有时。

凭几:

靠在桌案上。

学书:

学写字。

②述:

转述。

语:

话。

名词。

v③其:

这,指示代词。

v④其:

这。

无聊:

精神空虚,无所寄托。

乃:

就。

其制:

它的形式。

稍异于前:

状语后置句。

v⑤然:

可是。

⑥手,亲手。

名词作状语。

⑦盖:

 

1、第4节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抒写作者当年与妻子的亲密感情?

找出令你感触最深的细节仔细品读(可大声自由读),并且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v“问古事”“学书”:

妻子好学,融洽的伉俪之情。

v“小阁子”之事:

侧面写出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妹妹之所以会问,说明妻子回娘家时常常提及,津津乐道,足见十分恩爱。

这从侧面写了夫妻感情的笃厚。

v“枇杷树”句:

移情及物,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恋,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怎能不令人伤感不已。

2、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①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②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③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④运用叠词:

•叠词常用来摹声、绘景、状物、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叠词的运用,描写出鲜明的形象,使人如临其境;

•◇同时,平平仄仄的音调,还带给人一种音韵美丽!

三、拓展延伸:

项脊生曰①:

“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

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译文:

我说:

“蜀国的寡妇清继承并守住了朱砂矿,利润天下第一。

后来秦朝皇帝为她建造了怀青台。

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从隆中起家,当诸葛亮和清在角落不被人知道的时候,世人怎么能够知道他们两?

我渺小地在项脊轩,正扬起眉毛眼睛一睁一闭,以为会有奇特的景象,知道这种情况的人认为我和浅井的青蛙有什么区别。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一、一词多义

 1、始:

 室始洞然(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

 2、过: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探望,动词)

 3、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4、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连词)

 5、为: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对,介词)

 6、以:

以当南日(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

 7、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8、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

二、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宴,用饭)

  执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

垣墙,砌墙,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

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

如: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

如: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主语“余”)

  2)()借书满架(省主语“余”)

  3)吾儿,()久不见若影(省主语“吾”)

  4)使()不上漏(省兼语“之”)

  5)明月()半墙(省谓语“照”)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介词“于”)

  7)垣墙()周庭(省介词“于”)

  3.介词结构后置。

  1)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

  3)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

  4)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

5)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