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9399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docx

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

2013中考语文默写复习之九年级下册

1、杜甫《登楼》首联提挈全篇,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的句子是,。

描述山河壮观,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的句子是,。

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的句子是,。

2、生亦我所欲,,故不为苟得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4、,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5、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

表现了韩愈遭贬时内心的痛苦。

这种痛苦包含着个人的际遇与思乡之苦,也包含了对国事的忧心。

,。

表现了作者老而弥坚,刚直不阿的正气。

6、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写诗人誓死抗清的诗句是:

,。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的句子是,。

7、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

,。

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叫做“,”。

(选用《〈孟子〉二章》中的名句回答)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

,,,,,,,。

文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

10、《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是指:

“齐人三鼓”之时,因为:

“,,。

”;“辙乱”“旗靡”是曹刿:

“,。

”发现的。

“公将驰之”时,而“刿曰‘未可’”,其原因是:

,,。

1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

这两句就是佐证。

12、《蒹葭》:

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

,。

,。

,。

,。

13、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

两句比喻奇特,构思奇妙。

它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指送别时含情脉脉的神态,寓情于中,含而不露。

,。

两句情景结合,表现送别友人的愉悦之情。

14、杨炯《从军行》从人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战斗,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的句子是,。

诗的最后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两句是:

,。

15、李白《月下独酌》中一扫“无相亲”的冷落孤单,何其潇洒,何其自在的句子是,。

诗人在尽欢之后,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表现他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的句子是,。

16、杜甫《羌村三首》中表现民风淳厚的诗句是,。

抒发作者对动乱时局无限感叹之情的句子是,。

17、白居易《望月有感》中形象贴切的比拟,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中的句子是,。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的句子是,。

18、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直接表现风猛风大的句子是,,。

表现天气严寒,环境艰苦,将士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的句子是,,。

预祝将士凯旋的句子是,,。

《公输》练习

1、一词多义。

⑴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②子墨子起:

 

⑵①子墨子闻之:

 ②愿借子杀之:

 

⑶①见公输盘:

 ②胡不见我于王:

③于是见公输盘:

 

⑷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②子墨子解带为城:

③此为何若人:

  ④夫子何命焉为:

 

⑸①胡不已乎:

  ②吾既已言之王矣:

⑹①舍其文轩:

  ②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

⑺①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②知而不争:

⑻①公输盘不说:

  ②请说之:

 

⑼①宋何罪之有:

②宋之地方五百里: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④请说之:

  ⑤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⑽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②宋无罪而攻之:

①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②将以攻宋:

③以牒为械: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愿借子杀之:

(2)吾义固不杀人:

(3)然,胡不已乎:

(4)公输盘诎:

(5)墨子之守圉有余:

(6)子墨子九距之:

(7)吾义固不杀人:

(8)不可谓知类:

(9)不可谓仁:

(10)请献十金:

(11)舍其文轩:

(12)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13)舍其锦绣:

(14)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15)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16)此为何若人:

(17)荆之地方五千里:

(18)宋无长木:

(1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2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1)吾知所以距子矣:

(22)虽杀臣:

(2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24)吾请无攻宋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译文:

(2)我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译文:

(3)夫子何命焉为?

 

译文:

(4)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文:

(5)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译文:

(6)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文:

(7)胡不见我于王?

译文:

(8)必为有窃疾矣。

译文:

(9)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文:

(10)然,胡不已乎?

译文:

(11)此为何若人?

译文:

(12)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译文:

 

4、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的一项是()

例句: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A.宋之地,方五百里。

    B.宋何罪之有?

 

C.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D.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5、问答题。

(1)墨子是怎样达到止楚攻宋的目的的?

答:

(2)墨子用什么方法诱使公榆盘和楚惠王说出同攻宋目的自相矛盾的话?

答:

6、⑴墨子为了说服楚惠王,用、、

设喻,既,,把楚国的地大物博与宋国的相对照,并一一与窃疾患者相,从而得出

的结论。

 

⑵公输盘距墨子的办法是什么?

墨于为什么说“虽杀臣,不能绝也”?

答:

⑶为了打破楚惠王和公输盘对云梯的迷信,墨子又用了什么办法?

结果如何?

 

7、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⑵犀兕麋鹿满之 ⑶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8、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而不争  面山而居B.见公输盘  才美不外见

C.愿借子杀之 呼尔而与之 D.吾义固不杀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9、《墨子》一书一般认为是。

墨子名,春秋战国时期家,家的创始人。

墨子“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体现了墨子 的主张。

10、你能概括一下课文中所描绘的墨子、公输盘、楚王的形象吗?

答:

墨子:

公输:

楚王:

《孟子》两章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

(3)衡于虑: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

;地利:

(6)地利不如人和:

(7)三里之城:

(8)七里之郭:

(9)环而攻之而不胜:

 (10)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1)池非不深也:

(12)寡助之至:

之:

至:

(13)委而去之:

(14)兵革非不坚利也:

(1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8)亲戚畔之:

(19)天下顺之:

(20)舜发于畎亩之中:

(2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2)管夷吾举于士:

(23)百里奚举于市:

(24)必先苦其心志:

(25)劳其筋骨:

(26)饿其体肤:

(27)空乏其身:

(28)行拂乱其所为:

(29)所以动心忍性:

 

(30)动心忍性:

(31)人恒过:

(3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3)征于色:

 (34)而后喻:

(35)入则无法家拂士:

(3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7)然后知生于忧患:

 

(38)死于安乐:

 2、翻译下列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7)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3、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4、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

5、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

6、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8、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答:

 

10、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12、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13、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观点的史实。

答:

14、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

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

答:

16、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7、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18、《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

请再举三部:

答:

19、《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答:

2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

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

“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

“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

……”人们常说:

“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答:

23、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个字)

答: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一箪食:

5、蹴尔而与之:

6、乡为身死而不受:

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万钟于我何加焉:

9、所恶有甚于死者: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1、义,亦我所欲也:

12、贤者能勿丧耳:

13故不为苟得也:

14、呼尔而与之:

15、二者不可得兼:

1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1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9、是亦不可以已乎:

2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译文: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译文: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6、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8、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

三、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四、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五、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选出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皆以美于徐公D、生于忧患

七、选出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

A、学而不思则罔B、窥镜而自视C、呼尔而与之D、执策而临之

八、选出与“今为宫室之美”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暮寝而思之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何陋之有D、小大之狱

九、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B、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C、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的心。

十、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B、作者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还是能够做到的。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该句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十一、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十二、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末段用一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的痛惜与贬斥之情。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指的是“舍生取义”这种思想。

C、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论证论点。

D、文中用“行人弗受”与“乞人不屑”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义”的重要。

十三、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B、文中第二段用“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

C、“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就是对“义”的坚持。

D、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这些句式使得行文流畅,正反对比,论证严密,语气连贯,突出中心。

十四、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B、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作者以浅显的类比,严谨的说理,阐述“生”与“义”的关系,指出“道义”不是高于“生命”。

D、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来论证论点。

十五、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批评的是。

2、人的本心是。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答: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

7、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诗句:

(1),。

(2) ,。

8、本文孟子用“”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名人事例。

例如:

9、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

10、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

11、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

12、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

答:

1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

 

《庄子故事两则》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惠子相梁:

2、是鱼之乐也: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或谓惠子曰:

5、‘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6、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7、非梧桐不止:

8、非练实不食:

9、非醴泉不饮:

10、于是鸱得腐鼠:

11、固不知子矣:

1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4、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5、请循其本:

16、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

3、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

5、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三、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时期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鵷鵮”比喻,“鸱”比喻,“腐鼠”比喻。

庄子将自己比作鵷鵮,表现了自己的,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3、庄子坚持主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

《曹刿论战》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神弗福也:

何以战:

再而衰: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弗敢加也:

肉食者谋之:

既克: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可以一战:

登轼而望之:

必以信:

必以情:

牺牲玉帛: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彼竭我盈:

2、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5)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文:

(6)何以战?

译文:

(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3、《曹刿论战》选自,作者相传是,他是时期的人。

4、下列句子加点的“于”同“战于长勺”中的“于”意思相同的是()

A.苛政猛于虎也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告之于帝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肉食者谋之”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的是()

A.事无大小,悉以咨之B.辍耕之垄上

C.登轼而望之D.属予作文以记之

6、课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7、第二段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