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990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docx

史学入门知识提纲提纲

附录

史学入门

一历史与历史学

1.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总和,通常是指人类史,即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一词的英文是history,可以分开译为“嗨,故事”或者“他的故事”。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道,“历,过也,传也。

”“过”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

中,正也。

”即保持中正的态度记事。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葛剑雄

2.客观历史与书写历史客观历史是书写历史的基础;书写历史是客观历史的反映,带有主观性。

书写历史是认识客观历史的重要依据。

3.历史学,是指人们对历史比较系统的认识、记录和解释(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

4.历史的四大方面,六个要素

四大方面,是指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

六个要素,是指why(原因,背景)、Who(人物)、When(时间)、where(地点)、How(怎么样,过程)、What(是什么,结果)。

5.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是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向导。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太史公曰: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道: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该史家关切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司马迁说: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可以借鉴历史经验,但是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二历史观与唯物史观

1.历史学包括的内容:

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编篡学等。

(1)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

(2)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和依据。

(3)史学方法,即研究历史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

2.历史观,有天命史观(如古代帝王出生时的异象)、倒退史观(厚古薄今,今不如昔)、进步史观(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循环史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英雄史观(突出个人作用、英雄情结)、唯物史观等。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进步史观)

3.近代以来出现的六种史观:

(1)文明史观,常提各类文明,了解制度演进,研究文明成果。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2)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常提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

现代化,又称近代化,是指人类历史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等要素。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强调联系加强,交流增多,活动范围扩大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

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亚洲)

(4)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强调阶级划分,革命斗争,侵略反抗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败坏)

(5)社会史观,强调社会下层,百姓生活,习俗变迁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6)生态史观,强调天人关系,生态平衡,环境问题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口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3.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它的主要内容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形态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

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

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这说明谣谶(d)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4.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指导思想。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

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三史学的优秀传统

1.中国史学史学产生的标志,是出现撰写历史的人和历史著作。

(1)《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2)西汉《史记》提出“成一家之言”,史学走向独立发展。

(3)十六国时期,后赵设立“史学祭酒”,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列于官学。

(4)19世纪后期,近代史学兴起,主要代表是梁启超。

他倡导“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代表作有《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5)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

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郭沫若等。

2.希腊史学,诞生于前五世纪

希罗多德的《历史》(《希波战争史》)被公认为西方第一部真正的史学著作。

希罗多德在西方被称作“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古罗马史学

李维著有《罗马史》,是古代欧洲第一部通史著作。

塔西佗有《历史》和《编年史》。

4.史书的主要体例:

(1)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叙述史事,如《史记》。

司马迁《史记》的特点:

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

(2)编年体,以时间顺序为主线记载历史,如《春秋》《资治通鉴》。

春秋笔法:

指在记录历史时强调明善恶,寓褒贬,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同时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

(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典志体,又称政书体,是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史籍。

如唐代杜佑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典章制度史的通史专著。

(5)章节体,以章节为顺序编排内容、叙述史事。

是西方近代创立的一种新的史书体裁。

(6)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的历史,如《战国策》。

(7)通史,不间断地记述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8)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国榷》。

四史料的分类

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如史书、档案、地方志、传记、谱牒、日记、笔记、文集、碑刻、摩崖、墓志,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帛等,近代以来的报刊和杂志等。

(2)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包括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3)口述史料,是人们口耳相传的资料,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还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4)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的资料,直接反映当时情况。

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三国志》)

(5)第二手史料,是指后人的记录、转述或研究成果,间接反映当时情况。

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更高;实物史料一般是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大多是第二手史料,口述史料需要甄别。

《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

“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

”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为: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

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

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

”这个事例里,《实录》是文献史料,是经过文人修饰后的史料,已没有了历史的实录感;而《户贴》是实物史料,更具有原始性、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五史料的研读

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言必有据,论从史出)

2.读史征信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1)判断史料真伪:

证实,证伪。

例1表格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李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2)孤证不立,无证不信。

(不能以偏概全,或以个例代表整体)

例2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c)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3)了解史料作者的情况:

究人,究世。

班固在《汉书》中对王莽全盘否定,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主要是因为他对王莽的改制深为不满。

3.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提出把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相互印证的史学方法。

19世纪末,民俗学兴起。

民俗学以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为研究对象,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神话、童话、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

4.跨学科研究

(1)天文学与史学

《竹书纪年》中有一次天象记录: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国内外天文学家依据日食表、借助计算机技术,推算出周懿王元年是公元前899年;并由此计算出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

(2)生物学与史学

19世纪中期,达尔文通过形态比较,认为人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

1984年,科学家把人类的基因同现代类人猿的遗传基因相比较,发现人类dNa的98.4%与黑猩猩的相同,这证实了达尔文的科学假设具有合理性。

(3)统计学与史学,主要应用在经济史研究之中

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

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军费开支巨大)

(4)化学与史学

对出土化石、人物进行年代测定,以往根据地层断代,误差很大。

现在根据放射性同位素(如c14、K40等)的衰变规律进行测量,大大提高了精确度。

六影响历史解释(认识、评价)的因素:

1.立场不同。

如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站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立场等)、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如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又如,对哥伦布的评价,在欧洲人眼中都把他当做“伟人”、“英雄”,而美洲人却把他视为“魔鬼”、“强盗”。

2.时代不同。

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准和思维方式。

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如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对人物成就的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

如唐代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如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

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晌)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儒学备受尊崇;而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科学与民主,儒学被批判抨击;在20世纪后半叶,儒学又被一些人认为是解决人类困境的唯一途径。

3.占有史料不同。

人物经历的复杂性,史料选取与应用上的差别,新材料的发现与解密等。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20世纪之前,人们一直对《史记·殷本纪》的记载持怀疑态度,认为商朝是“传说中的时代”,直到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代的存在,才普遍认为商朝是信史。

4.分析方法不同。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说明(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

5.现实政治的需要。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修撰的政治性)

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撰修宗旨)。

前者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后者是: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

七常见纪年方式

1.干支纪年十天干,十二地支,60年一个轮回,又称“六十花甲子”。

(1)年份定天干对于公元后的年份,看末位数来确定:

末位数为1,天干是辛;末位数是2,天干是壬;以此类推。

口诀:

一辛二壬三是癸,四甲五乙往后推。

从四起头

如:

1911年为辛亥年,1894年为甲午年,1898年为戊戌年,等。

(2)年份定地支用公元年份除以12,所得余数减去3,即可得出地支的位次。

如果余数小于4,则应先加上12再减去3。

如果减去3的结果为零,地支为亥。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庚子年)

例3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

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d)

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

2.帝号纪年法以王公在位的年数来纪年。

主要用于西周至西汉初(汉武帝以前)。

如:

(1)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

这里的“庄公十年”指鲁庄公即位的第十年,即公元前685年。

(2)《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这里的“僖公30年”指郑僖公即位的第30年,即公元前630年。

3.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终于清末帝宣统,明清两代皇帝大多以年号称呼本人。

如: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这里的“永和九年”指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这里的“庆历四年”指宋仁宗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

4.公元纪年,又称公历纪年与基督教有关,欧洲于1582年开始实行。

我国于1949年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

以耶稣出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依次往后推算;以耶稣出生的前一年为公元前元年,依次往前推算。

公元后年份越大,离我们越近;公元前年份越大,离我们越远。

例4古罗马帝国建立于前27年,灭亡于476年,求它一共存在了多少年?

476十27一1=502(年)注:

年代表上没有零年

世纪,100年为一世纪。

世纪的计算,用年代数除以100,然后在整数得数上加1,所得数即为世纪数;年代数的十位上是几,就称为几十年代。

每个世纪的前二十年称为“初期”或“早期”,最后十年称为“末期”或“晚期”。

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

这一年处在(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还有

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前206年—前202年)相关。

这场战争发生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还有:

1644年处于17世纪40年代,前383年则属于前4世纪。

5.黄帝纪年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以此纪年,以公元1911年为黄帝4609年,依此类推。

6.民国纪年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此类推。

至今台湾地区仍在沿用。

民国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问题,要记住:

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大1911。

八历法的知识

世界部分1.古代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的基础。

2.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编制了太阴历。

星期制度起源于古代西亚。

3.美洲的玛雅人制定了玛雅历。

(以365天为一年,每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剩下的5天是“禁忌日”。

4.古罗马的凯撒制定了儒略历,于前45年1月1日起实行。

5.1582年,罗马教皇对儒略历加以改进,成为格里高利历,这就是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

中国部分1.夏朝时,我国有了历法《夏小正》。

商朝使用的“殷历”,开始采用干支纪日法。

2.汉武帝时,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首次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历法。

3.元朝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1281年颁布推行,这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300年。

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用公历纪元。

九古代帝王的几种称号

1.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士大夫等死后,别人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是对其一生盖棺论定的评价。

一般称为“某某公”“某某王”“某某帝”。

始于西周,从西周到隋朝的帝王多称谥号。

如:

齐桓公,楚成王,汉武帝,隋文帝等。

2.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中用于供奉祭奠时的名号。

一般称为“某某祖”“某某宗”。

始于商朝,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如:

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

3.年号是封建帝王在位时用于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

如:

万历帝,康熙帝,道光帝等。

4.尊号(徽号)是古代皇帝、皇后、皇太后等人在生前使用的表示尊崇的称号,始于唐代。

如武则天上尊号为圣母神皇帝。

5.陵号是古代已故的帝王及其后妃所葬陵墓的称号,始于战国时期。

如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明太祖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等。

例5帝王谥号主要依靠其生前的行为而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b)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十历史知识集锦

1.三通,指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郑樵的《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典章制度史的通史专著。

2.三才,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了“史才三长”论,认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史德”。

3.三要,宋代吴缜认为,夫为史之要有三:

一曰事实,二曰褒贬,三曰文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