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0158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古诗三首》教案

(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三.跟老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

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

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

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强暴的凛然气节。

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

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

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

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

晚年隐居石湖。

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

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

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

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释题:

“兴”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意思?

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考: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5.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

白天。

②耘:

除草。

③耘田:

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

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

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⑥未解:

不懂。

⑦供:

参加。

⑧耕织:

耕田织布。

⑨傍:

靠近。

⑩桑阴:

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

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麦花:

荞麦花。

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

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③篱落:

篱笆。

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④蛱(jiá)蝶:

蝴蝶。

6.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7.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

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资料: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

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

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

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

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

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

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4.重点句: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补充知识:

“中秋”经典诗词鉴赏

中秋经典诗词鉴赏玉带清辉风骚传——浅尝中秋经典诗词文学是最古老的传情方式之一,中秋在传统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这些描述常常成为最能打动人心的篇章。

早在汉魏时期,《古诗十九首》中之七《明月皎夜光》就有中秋夜里“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的感伤。

而后,在唐诗之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脍炙人口,短短四句诗,让多少游子魂牵梦绕。

而同为李白所作的《月下独酌》,又全然另一番味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极尽苍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也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对联是汉语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种类,中秋赏月时它又常成为取乐娱情的简便方式。

在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月名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重庆巫峡上的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写巫山秀色的下联相对,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上海豫园得月楼之联,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简单道理。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台湾阿里山古月亭,全联对仗既工整且含无穷韵味。

“弄”、“窥”两字深得“推敲”之神。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杭州西湖水月亭上的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

(二)《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中对于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向往。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

重难点分析:

l.抓住重点诗句,品味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以及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心性。

2.《稚子弄冰》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自己实际生活来深入理解古诗,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作者的资料,预习古诗。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品读《稚子弄冰》,感情诵读古诗,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

(一)学生自读古诗,思考:

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

(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

课件出示诗句

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铮”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关于“玻璃”、“玉磬”、“银铮”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

二、拓展延伸,改写古诗。

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古诗改编成短文,展现诗句中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恰当想象课件出示改写提示

(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仿写练习,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村晚》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

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师生玩游戏。

师: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

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

高大的树,大家懂了吗?

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

树--树长得根深叶茂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

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

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

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

(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

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

找出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

)“浸”是什么意思?

(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

为什么?

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

(学生自由的发

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

(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归去”是指去哪里?

(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

)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

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

(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

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

)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

好,还有问题吗?

(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

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

“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指名说)

2.提出要求:

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

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

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2.《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及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的自由与快乐,感悟祖父的慈爱和宽容。

3.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反复的手法),仿写片段。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生字词

指名读词,正音

(二)交流主要内容

(三)明确学习要求

1.引出阅读提示的问题,引导提炼出中心问题。

2.出示中心问题:

“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

3.依据预习,交流感受到的心情。

二、细读品味,感悟心情

(一)自学感悟——自由快乐之心

1.出示问题:

从哪儿感受到作者快乐自由的心情?

2.引出阅读方法,引导自学,阐述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段,作批注。

(二)交流感悟——自由快乐之事

1.交流作者在祖父园子里做的快乐自由的事。

相机指导朗读。

2.出示课件,回顾所有快乐的事。

3.小结,梳理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交流感悟——自由快乐之物

1.依据交流出示语段“愿意⋯⋯就⋯⋯”

2.引读该句式,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想象“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是自由的。

4.延伸课外用“愿意⋯⋯就⋯⋯”句式仿写。

三、研读深思,领悟中心

1.深入质疑:

学到这里你脑子里会跳出什么问题?

2.浏览课文,找出描写祖父的句子,自读体会。

3.交流:

“作者为什么能这么自由快乐?

”领会祖父的慈爱和宽容,是作者自由快乐的源泉。

四、猜测内容,阅读延伸

1.出示《呼兰河传》封面,引导猜测书中内容。

2.出示茅盾对该书评价的话语,学生质疑:

“为什么会是一部凄婉的歌谣?

”。

3.激发阅读原著兴趣,布置课外阅读作业。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自由快乐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二)这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

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

学习这篇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明白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懂得大自然处处皆学问,习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鼓励学生在前两课同类题材的学习基础上,把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

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

并注意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教学目标1.会认读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他的有关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思考:

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

所以,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顺应了学生当时有话要说的心理,而且,对整体把握全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A.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2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B.“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4—15小节)“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

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

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

3小结:

“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

C.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

(16—17小节)①思考:

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

D.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思考: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

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

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

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

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

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