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导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324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导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导论.docx

《公共政策导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导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政策导论.docx

公共政策导论

第一章

9.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 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

 

(2)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

中观政治在各个公共政策的领域产生,不仅与政府部门的分散性权力和专业化分工有关,而且与人们的愿望和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3)宏观政治史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10.什么是经济自由主义?

什么是国家干预主义?

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术渊源是斯密的经济自由放任主义,现代(经济)自由主义,又称新自由主义,是以哈耶克为代表人物,这一学派认为,市场是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力量,因而极端崇信自由市场经济、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国家干预经济是一种手段,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具体说来,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这两个方面达到基本平衡,且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

区别与联系:

    

1).实用经济学的证实。

纵观资本主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其经济生活史中,国家干 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交替出现,并占据统治地位,其原因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 当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时期,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增加资本积累,重商主义就占统治地位。

 当资本主义完成积累以后,具备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对外自由竞争能力,这时,带有封建残余 的政府干预则成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羁绊,于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放任思潮占 据统治地位。

从上述两种思潮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交替占统治地位和发挥作用看,就是一 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实用经济学。

 

  2).兼收并蓄,互相渗透。

当经济自由主义在经济危机、大萧条面前束手无策之时,国家 干预主义应运而生,各有自己的成就和辉煌。

但面对“滞胀”,国家干预主义也无能为力, 而自由主义似乎显示出活力,但仔细分析新自由主义已不同于传统的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 预的早期经济自由主义,他们承认自由竞争不能自动得到保证,资本主义还存在一系列的弊 

端,如垄断政治、比例失调等,因而主张国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经济活动,但同时又反对国家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反对规定价格政策。

这比早期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又前进了一步,从而说明,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在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过多的政府干预和完全的自由放任都不利于经济发展。

长期争吵的结果可能形成这样的趋势,即具有适度政府干预和科学计划指导的现代市场经济。

 

第二章

1.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具有哪些变现形式?

 

(1)国会:

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立法者 (国会议员)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其授权于行政部门的决策以及法院制定的专门政策,几乎所有的政策都必须通过立法规定。

 

(2)总统:

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

其决定往往是通过如下途径做出的:

一是在内阁决策中具有独断权。

二是政府各部提出的政策倡议会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总统直辖机构这个行政系统的末端。

总统决策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立法倡议。

2)立法否决。

3)委托立法。

4)外交决策。

5) 防务政策。

 

(3)政府机构:

国会授予政府机构以正式权力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

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决定往往依赖于专门的知识和充分的信息。

 

(4)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

法院通过解释宪法和法律进一步扩大现行法律的适用范围,或直接宣布某项法律违宪使之无效,或提出纠正的具体措施。

司法决策有以下主要形式。

1) 司法审查。

2) 推翻先前的判决。

3) 司法命令

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1)中国共产党:

(1)直接形式

(2)间接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

(1)宪法

(2)基本法(3)其它法律(4)地方性法规(5)人大决定  

 3)国家行政机关:

(1)行政法规

(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3)部门规章(4)地方性规章(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4)国家审判机关:

司法机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政策执行和监督方面,并设有真正成为政策制定的主体。

6. 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

P30 

物质性政策:

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

 

象征性政策:

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物质性影响,它们并不交付表面似乎要交付的东西,也不分配有形的利益。

8. 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B.管制功能 

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

(1)积极性管制;

(2)消极性管制。

 

C.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D.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9、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

 

一、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 

二、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看,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10、公共政策应如何体现社会公正?

 

(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中体现,即分配与公平)

a.把维护社会公平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臵;

b.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c.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d.以健全的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章

1.如何划分政策主体?

以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进行划分 

官方决策者包括

a.立法机关:

b.行政决策机构:

c.行政执法机关:

d.法院:

非官方参与者包括

a.利益集团

b.政党

c.公民个人

d.大众传媒

e.思想库

2. 官方决策者包括哪些机构?

立法机关、行政决策机构、行政执法机关、法院

3.非官方参与者是谁?

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

4.什么是“院外活动”?

西方国家中,为了某种特定利益而组成的、企图影响议会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组织活动。

院外活动集团以美国最为典型。

他们大部分是代表不同利益集团进行活动,有的院外活动集团是长期性的,设有办事处;有的则是临时性的,目的达到后即解散。

院外集团的活动贯穿整个立法过程。

用各种正式、非正式手段去促进有利于本集团的法案通过。

一些院外活动集团还常常设法与议员进行私人接触,对议员施加压力,以影响立法。

最重要的方式是对议员进行政治拉拢或威胁,甚至采取行贿、色情等非法手段收买议员。

5. 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有哪些途径?

P88 

一是以主权身份,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 

二是通过代仪形式,推选代表参与政策制定,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

三是使用威胁手段,如参加请愿、示威、罢工、罢课等活动,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

四是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五是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进行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导向。

六是以个人的指示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

6.大众传媒有什么特点?

 

A.传媒是传播政府政策意图的有效工具 

B.传媒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 

C.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舵

D.传媒是社会信息分配的中枢

7.思想库有哪些类型?

思想库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官方思想库

b.半官方思想库

c.民间思想库

d.国际思想库

8.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尽管两个不同地区的客观条件完全相同,但这种客观条件可能仅在一个地区会形成社会问题。

比如,离婚在一些地区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在另一些地区则不一定是。

 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由人们加以定义的,如果某种状态并不为身处其中的人们认定为社会问题,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这种状态就不会构成社会问题,尽管有些社会在旁观者或其他人眼中,这种情况可能的确是社会问题。

 

 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有人说,经济的发展往往会经历一个从要钱不要命到要命不要钱,再到要命不要钱的观念转变的过程。

环境污染开始可能并不是什么问题,没有人去主要它,但是越到后来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显得越加重要。

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价值观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如果某个问题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往往不能形成社会焦点,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为一般构不成社会问题。

比如,某个工厂倒闭,以部份人失业,那只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但是有社会经济动荡而造成的许多人的失业就会形成社会问题。

 

5)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

社会问题有一个从小到大,从浅到显的而过程、从一般到突出、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变化过程。

以北京市民过节燃放鞭炮为例,这种活动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每年出街因燃放烟火爆竹都会有人员伤亡,引起的火灾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个问题开始成为市政府决策的一项重要议题。

 

6)社会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比如城市自行车被盗问题,必然牵扯到城市治安问题,由此又涉及流动人口问题、户籍制度问题、公房出租问题等等。

9.目标群体为什么会对某项政策产生认同?

目标群体 ——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它产生政策认同的缘由是:

①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②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

③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

④对成本收益的权衡 ;

⑤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

⑥避免受到惩罚;

⑦环境条件的变化 

10.目标群体为什么会对某项政策产生抗拒心理?

目标群体产生政策认同障碍原因是:

a.合法性危机

b.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

c.社会心理负担过大

d.政策自身存在缺陷

11. 哪些环境因素会对公共政策构成影响?

 1)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政策系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永恒的。

但过分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忽视政策系统自身的能动性,则会导致“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机械唯物主义,所以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2)经济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制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无论什么性质的国家和地区,其政府决策体制、目标、职能、行为、原则、方法等都要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

一方面,经济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环境,政策系统不可能超越经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和要求;另一方面,政策系统对经济环境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可以促进或延缓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健全与完善,只有正确地认识经济环境,才能有效地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

    

 3)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是政治心理和主观活动的集中表现形式。

由于政治文化中政治意识、民族政治心理、人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等包含有主观的成分。

因此,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政策执行者,都处于一定的文化传统氛围中,并因此在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判断、价值选择和文化取向的色彩。

因此,公共政策也包含了主观的认知成分。

 

  4)社会变迁的影响 

凡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根本制度和各种具体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人口、社会规范、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一切社会现象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渐进的、缓慢的变化都可以叫做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社会系统的平衡,所以必然会对公共政策造成冲击。

公共政策必须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地调整其政策目标与内容、执行方式和手段,坚持改革的方向,使之能跟上形势变化与发展的脚步。

5)国际环境与公共政策 

一个国家所处的国际局势及所拥有的国际地位都是制定和调整内政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通、通讯工具的不断完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国际环境因素对各国公共政策的影响将有增无减。

12.经济环境如何影响公共政策?

a.社会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制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无论什么性质的国家和地区,其政府决策体制、目标、职能、行为、原则、方法等都要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

b.一方面,经济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环境,政策系统不可能超越经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和要求;

c.另一方面,政策系统对经济环境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可以促进或延缓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健全与完善,只有正确地认识经济环境,才能有效地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

 

第四章

1.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有何不同?

a.具体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

这些模型对原型是一种形象的说明,使人一眼望去就会联想到现实生活里的真实事物,突出表现了模型的相似性特征。

 

b.抽象模型主要是指用语言、符号、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2.评估模型效用一般性准则是什么?

 A.排列并简化现实

 B.认定重要层面

 C.符合社会现实 

D.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E.指导调查与研究

3.传统理性(纯粹理性)所要求的“最优选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A. 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 

B. 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 

C. 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D.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E. 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4.传统理性模型有哪些实际障碍?

A.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B.人是有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会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C.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包括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和人的记忆力有限 

D.决策所要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E.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5.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指的是什么?

 

答案:

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称为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处于变动状态且表现出冲突特征。

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可能是有限的,其决策行为往往会受到其心理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也不奢望发现最优解,只要找到满意解即可。

6.有限理性有哪些行为表现?

A.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B.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问题求解活动,寻找尽可能多的决策方案 

C.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如果A是先于B提出来的,A又是满意方案,那么就不会再花时间去考虑B,哪怕B比A更好

7.渐进模型具有哪些特征?

A.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决策的承诺 

B.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C.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8.小组意识表现出的特征 (有哪些表形式?

A.一致性思维 

B.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C.极端化的盲目情绪

D.对群体的过分自信 

E.很强的群体凝聚力

F.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9.怎样预防小组意识的出现?

答案见书87页

10.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哪些特征?

a.合法性

b.普遍性

c.强制性

11.“精英主义”有哪些基本观点?

A.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 

B.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C.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D.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好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E.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F.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

12.从团体理论的角度,什么是政治体系最基本的使命?

政策分析的团体理论认为所有政治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团体现象。

团体是个体的集合,是有着共同利益需要或理想追求的一些个人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联合形式。

不同的团体有着不同的要求,来自不同的团体的不同要求都聚敛于政府,从而对其形成不同程度的压力。

 

   政治实际上就是各团体为影响公共政策所进行的相互斗争。

政府最根本的使命就是通过以下途径调和团体之见的冲突:

a.建立团体斗争的游戏规则并充任裁判(规则);

b.平衡各方利益,力求彼此妥协(目标)

c.以公共政策的形式出台折中办法(手段);

d.以各种手段推动政策的实施(落实)

13.取舍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有哪些启示?

答案见书104页

 

第五章

1.什么是社会问题?

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或一部分有影响的任务任务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对某一社会情况的关注程度及其看法态度,有时候能够把某一社会情况直接推上社会问题的舞台 

  另外,人们的主观认识、思想信仰、生活态度等价值因素在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意识形态的动西左右着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根本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方面条件的不断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也会有所改变,所以定义社会问题的概念自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4.根据手段---目标理论,社会越轨行为有哪些类型?

a.创新型

b.形式型

c.退缩性

d.叛逆性

5.如何运用比喻方法分析社会问题?

a.急性病

b.慢性病自愈性疾病

c.晚期疾病

d.先天性疾病

e.传染性疾病

f.不治之症

g.医源性疾病

h.食源性疾病

6.问题确认包含哪些步骤?

社会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a.问题察觉:

 问题察觉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 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普遍感到应该行动起来做点什么,以改变目前这种状态。

但究 竟做什么和怎么做,人们并没有认真去考虑。

问题察觉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客观条件,而 且还取决于相关人员的主观条件,如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个人利益、价值观念等。

 

b. 问题界定:

问题界定是指在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以使问题逐渐清楚明朗起

来,为以后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在问题界定过程中,要做的事情是:

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

其次,需要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诊断。

诊断问题应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差距何在二原因何在。

再次,需要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

 

c.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运用数字、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

过程。

这种对问题所作的描述将作为政策制定的直接"原料”输入决策系统。

问题描述的一般要求是:

  

第一,问题描述应做到真实详尽,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

虚假与半虚假的问题描述将会对决策中的正确选择构成很大障碍。

 

第二,尽量缩短报告链条,减少报告层次。

管理层次过多将会使问题的上传下达在时间的耽搁,还有可能遭到筛选与加工,从而加大了问题的失真程度

7.政策议程有哪些类型?

答案见书128页

8.利益团体在议程建立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任何利益团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在社会中它们寻求着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

如果出现的某种情况威胁到这种平衡状态的存在,那么它们就肯定会做出必要的反应。

此外,某个利益集团从政府那里得到一定的特惠政策时,其他利益集团也有可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体制改革和机构重组当中,利益团体的作用能够得到更为直观的表现,争权夺利的斗争完全表面化。

9.公民个人如何推动政策议程的建立?

a.比如讲自己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或将与之有类似看法的人组织起来,掀起一场群众运动。

b.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抗议,或以正当的形式展开对话并提交政府议案。

c.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比如老乡,亲属,同学,朋友等关系。

通过这类关系,个人所提出的问题有可能被决策者列入政策议程。

10.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和外在触发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内在:

自然灾害、经济灾难、技术突破、生态变迁、社会变迁  

外在:

战争行动、地区与国际冲突、经济对抗、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11.政策议程的建立会遇到哪些障碍?

 

1)政治原则的偏离任何国家都有立国之本的基本政治原则 ,政策诉求一旦偏离原则,政府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将其排斥在政策制定系统或制度化程序之外 

2)价值体系的排斥:

 价值体系涉及社会的基本观念及其信仰倾向,是人们思考的依据和行为的准则。

提出的政策诉求与社会价值体系不符,就难以形成公众议程,更不可能转化为正式议程,即政府议程。

 

3)政府体系的封闭:

 如果政府体系保守,决策过程封闭,人们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不能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

 公众认定的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策议程。

 

4)承受能力的超重:

超出了决策者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他们的排斥或回避。

即使这种问题的提出对社会有利,符合时代潮流,也难以进入政策议程。

  

5)表达方式失当:

  有些问题本可以通过法定的正常渠道提出,却偏偏要选择非正常渠道;明明可以在正式场合上讲,却偏偏要进行地下活动;明明可以采用平和形式提出政策诉求,却偏偏要采取过激的形式

12.政策论证有哪些模式?

威廉.邓恩观点,政策论证的模式是指把政策信息转化为政策主张时所遵循的特有方式。

这些模式包括:

权威论证方法论证

概括论证分类论证

因果论证符号论证

动机论证直觉论证

案例论证伦理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