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5119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

单元能力训练卷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时间:

45分钟 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

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

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

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

C.宪法颁布——建立了社会主义

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

2.图1为歼10战斗机,是中国最新一代单发多用途战斗机,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

图2为2011年9月15日首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开幕式上展示的中国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

中国军工力量得以快速发展,所依赖的国内工业基础应主要归功于(  )

   图1         图2

A.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B.“大跃进”运动

C.过渡时期的“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的建设

3.“在这些一步登天的乌托邦梦想中间,一种实用主义情绪开始抬头,强调计划中的现实性和技术操作中的专业性。

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仅仅靠精神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

”此话中的“乌托邦梦想”指的是(  )

A.土地改革B.“大跃进”

C.三大改造D.“文化大革命”

4.阅读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图(单位:

万吨),造成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粮食产量

①糖料产量 ②油料产量 ③棉花产量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进行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实行

5.“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

……所有这一切,都为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准备了良好条件。

”这段文字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

关于这次重要会议的正确说法是(  )

①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④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2014浙江文综)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邓小平说: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8.“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药你苦”“煤超疯”“盐王爷”等这些在网络上热议的词汇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困惑,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加强经济体制中的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市场投机行为 ②坚持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结合 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产品的市场供给 ④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9.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而转为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10.下图是张德元、潘林所作《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一份结果。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  )

A.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B.生活水平的提高

C.生活习惯的变化

D.商品经济意识增强

11.(2014天津文综)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2.北京奥运会的六个协办城市天津、秦皇岛、上海、沈阳、青岛和香港,其中哪些城市曾经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开辟为通商口岸,1984年又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

①天津 ②秦皇岛 ③上海 ④沈阳 ⑤青岛 ⑥香港

A.①②③B.③⑤⑥

C.①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

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

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

……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

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二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

……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6分)

 

(2)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

原因何在?

(12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

(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份

主要内容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

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材料二 毛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

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

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其实是奢华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

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

人们只模仿成功者,无数人立即模仿,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就像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势不可挡,温州人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中国成功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30年:

得到的、失去的、梦想的》

材料三 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

“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8分)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8分)

 

(3)结合中国1978年以来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论证合理)(12分)

 

##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A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

B、C、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2.D

3.B 解析:

从材料中“仅仅靠精神的力量”来发展经济,即可看出“乌托邦梦想”指的是“大跃进”,故选B项。

“文化大革命”主要是政治运动,经济建设中的空想性不很突出,排除D项。

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都是正确的决策,排除A、C两项。

4.C 解析:

从图片信息看,我国的粮食产量、糖料产量、油料产量、棉花产量在1959~1961年间出现下滑现象,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结果,故选C项。

5.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此次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据此可以直接排除②;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是在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据此排除④。

6.A 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的改革以1992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材料反映了前一阶段的情况,“工农兵学商”一体的公社体制废除,故有“农工分了手”;企业家的感慨则是因为计划经济开始改变,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

故①②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A项。

③所述现象开始于1992年,④所述不符合史实,因为在我国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公有制经济,故③④均不符合题意。

7.D 解析:

“证券”“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特征的具体表现。

邓小平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要进行市场经济的尝试,并明确认识到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故D项正确。

这段话并未涉及改革的重心转移、防“左”和反“右”以及在经济特区进行试验,故A、B、C三项错误。

8.A

9.A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个体工商业者和外资早已出现,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是在1984年,C项错误;计划经济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D项错误。

10.D 解析:

从图表来看,金钱占了44%,可知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

这是农村改革三十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商品经济意识增强造成的。

11.C 解析:

本题考查对经济特区特殊经济政策的准确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在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指打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给予地方较大的自主权,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并以市场调节为主导。

但是经济特区仍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和调控,并没有实行独立的管理体制,故排除②,正确答案为C项。

12.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城市只有天津和上海,据此即可得知答案为C项。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

13.答案:

(1)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

(2)没有。

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没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

(3)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重工业、轻工业、农业要协调发展。

14.答案:

(1)逐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一边实践一边摸索);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

(任意3点即可)

(2)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欲望;政策支持;先行者的成功。

(3)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