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7665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6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2014·课标全国Ⅰ,34)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特点

2.(2013·课标全国Ⅰ,35)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80年代改革的比较

“斯大林模式”

1.(2016·课标全国Ⅱ,34)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成就

2.(2015·课标全国Ⅰ,34)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3.(2013·课标全国Ⅰ,33)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4.(2013·课标全国Ⅱ,35)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

考点一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教材补充

『史论观点』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比较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

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

——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

教材补充

『历史概念』集体农庄

又称农业劳动组合。

它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

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

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

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

『史论观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

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巧学妙用]

【思维导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深化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深化理解】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图示识史】巧记斯大林模式

【漫画解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该漫画揭示出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失衡。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余粮收集制 ②国有化③自由贸易 ④普遍义务劳动制 ⑤经济和政治 ⑥“战时共产主义” ⑦《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⑧粮食税

⑨租让 ⑩货币流通 

考点二 ①重工业 ②资金 ③计划经济体制 ④农业集体化 ⑤工业化模式

⑥“反法西斯战争” ⑦计划指令 ⑧苏联解体

考法1 史论阐述类——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考题1】(2014·课标全国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方法突破』

★明立意 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角度考查史料实证。

★抓关键 “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

★清误区 本题属于史料阐述型选择题,难度适中。

考生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这一历史史实认知不清,苏联1936年才正式确立计划经济体制,B项“突破”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

『史论链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所有制形式:

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

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

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

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5)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

考法2 史料主旨类——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意义

【考题2】(2016·课标全国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 B

『方法突破』

★明立意 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理清一个变化:

“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到“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

★清误区 本题属于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难度较小。

在30年代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考生误认为吸引美国人的是苏联受经济危机的破坏小,而题干史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前后美国人的不同认识。

『史论链接』斯大林模式的意义

(1)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成果。

(2)开辟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3)为打败法西斯,夺取卫国战争胜利作出贡献。

(4)扩大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考法3 史料主题类——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史料一 下表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大事年表。

年份

事件

1929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多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共派遣2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年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1934年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据《苏联经济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整理

史料二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

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读史用史』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10分)

提示 条件:

创造了稳定宽松的国际环境;提供了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证明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可行性,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强化。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15分)

提示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方法突破』根据史料一关键信息可知,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稳定宽松的国际环境,提供了技术、设备、资金、人才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强化创造了条件。

根据史料二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利益、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等。

『史论链接』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原因

(1)不同

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③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分化。

(2)原因

①社会制度不同。

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

②社会历史进程不同。

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

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考法4 开放探究类——国家力量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关系

史料 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

但在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

(如中国古代通过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保证了封建经济的向前发展。

『读史用史』

史料论述了国家力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明确你对史料观点的态度,并用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

(12分,要求:

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观点明确,论证史论结合)

提示 示例一 我认同材料中“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的观点。

理由:

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912~1936年,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国民经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1953~1957年新中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大力推行凯恩斯主义,通过不同手段对经济加强国家干预,从而实现了经济的恢复。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状况往往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的加强。

示例二 我反对材料中“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依赖性极强”的观点。

理由:

1921年3月到1925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础上,出让部分权力,减少干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时期,中国实行改革,简政放权,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从18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为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促使工业资本家加强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并不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的加强。

示例三 “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这一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分别选取示例一、示例二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方法突破』

☆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

(1)摆明观点:

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

在认同或不认同任选一种。

考生只有判断,没有阐明观点,原则不予得分。

(2)史实论证:

论证的焦点是政府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结合近现代中外历史上的政府实施的政策及其效果进行分别阐述说明。

(3)总结升华:

强调所述观点,照应主题。

『史论链接』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名称

项目  

美国罗斯福新政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不同

背景

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下,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目的

维护资本主义正常的民主统治秩序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措施

缩减农业,部分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

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

手段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特点

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国家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性质

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

相同

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改革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陕西榆林质检)“我们处于空前未有的破产状况,我们不得不在大战之后又承受一系列内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任何其他可能性,而只有立即实行最大限度的垄断。

”列宁这番话主要针对的是(  )

A.余粮收集制的实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行

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D.土地国有化的实行

解析 据材料“我们不得不在大战之后又承受一系列内战,……而只有立即实行最大限度的垄断”可知这与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列宁这番话主要针对的是余粮收集制的实行,故A项正确。

答案 A

2.(2018·江西赣州模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选D项。

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A项错误;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B项错误;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发生农民暴动,C项错误。

答案 D

3.(2017·海口调研)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

“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

”这反映出(  )

A.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

B.政府的继续参战造成了粮荒

C.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

D.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

解析 材料“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反映出苏俄内战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有可能投靠叛乱势力,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17·黑龙江哈尔滨质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尝试。

列宁一度认为,旧的俄罗斯经济,可以直接过渡到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国家生产和分配。

但实践使列宁认识到这是行不通的,于是列宁领导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这种新政策(  )

A.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危机

B.利用市场规律恢复和发展经济

C.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特点

D.完成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

解析 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危机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规律恢复和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特点的是斯大林模式在工业上的表现,故C项错误;完成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是集体农庄实行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8·山东菏泽模拟)1917年,列宁指出,俄国存在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

到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

这表明苏俄(  )

A.已经重新定义私有经济的作用

B.并未对战时共产主义予以否定

C.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

D.向社会主义过渡完全宣告失败

解析 据材料“1917年,列宁指出,俄国存在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

到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这五种经济成分中,四种存在私有成分,故选A项。

材料中并未提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国民经济已经恢复的问题,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项错误。

答案 A

6.(2018·陕西榆林模拟)从1925年起,苏联要求农业税以货币形式缴纳,税额按产量计算,农民出售粮食换取货币,而粮价由国家统一规定,比较低廉;政府并号召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其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税率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B.为反法西斯斗争打下坚实基础

C.集中力量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D.积累资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1925年”可知农业上的措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故选D项。

答案 D

7.(2018·安徽安庆调研)1927年,苏联农村爆发了粮食收购危机,国家采取从富农手中强行征购粮食的非常措施,为了应对粮食收购危机,防止整套以工业化为先导的现代化战略破产。

苏联实施了(  )

A.固定粮食税B.余粮收集制

C.指导性计划D.农业集体化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应该是在斯大林时期,是属于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而固定的粮食税是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余粮收集制是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指导性计划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措施,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正是为了保证粮食收集和为工业化提供支持的措施,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8·太原高三模拟)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

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解析 题干没有体现粮食进口的信息,故A项错误;苏联是1936年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通过粮食交售价格与面粉销售价格的差价,获取资金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7·江西九江“十校”联考)这一体制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的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忽视民主。

材料中这一体制(  )

A.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B.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开创了全新的工业化模式

解析 斯大林模式实行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创了与西方不同的工业化模式,故选D项。

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以小生产者为主的苏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C项错误。

答案 D

10.(2017·云南昆明质检)有学者认为“在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苏联用强制手段确立了国家对农民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

该机制(  )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稳定的社会过渡

D.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支持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的农业政策粮食的义务交售制,此机制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因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A项错误;义务交售制排斥了市场作用,因而不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义务交售制实行期间,农民利益受影响,对社会稳定过渡不利,故C项错误;义务交售制用农产品换取资金,以支持工业建设,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后,苏联政府决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从西方低价大量购买国家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并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关系。

由此苏联(  )

A.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B.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试图突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D.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解析 1930年苏联召开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国民经济早在1924年即得以恢复,故A项错误;1930年苏联利用欧美国家经济危机之际,大量低价购买技术设备,大大推动苏联工业化发展,1937年苏联实现工业化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故B项正确;1930年正是斯大林模式(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故C项错误;二战后苏联才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8·陕西咸阳调研)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  )

A.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B.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C.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解析 据材料中,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可以看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借鉴资本主义成分,而固守自己的理论,故A项正确;材料中与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1936年苏联颁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所以材料不是直接促成,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强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故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湖北荆州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

“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

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

”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

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

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

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

列宁指出:

“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

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

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

……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

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1910~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据统计,1932~1935年,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政府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

——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15分)

答案 

(1)影响:

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10分)

(2)相同:

都尊重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都注重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都有效缓和了农业生产危机。

(6分)

不同:

①背景和目的不同:

前者是基于粮食产量不足,目的在于增加粮食生产;后者是因为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目的在于压缩生产规模,稳定农产品价格。

(3分)

②手段不同:

前者主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引导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者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持,干预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

(3分)

③性质不同:

前者维护小农的利益,是对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