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8106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docx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

 

2005年国审小麦品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5001

品种名称:

川农19(区试代号:

R88)

选育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

黔1104A/R935

省级审定情况:

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188.2天。

幼苗匍匐-半匍匐,分蘖力强,苗叶常反卷、中裂,叶色深绿,腊粉重。

株高80厘米左右,植株整齐,成株叶较直,株型略开张。

穗圆锥形,短芒或曲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角质,较饱满。

平均亩穗数23.0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42.8克。

接种抗病性鉴定:

条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和赤霉病。

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74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1%、13.4%,湿面筋含量28.2%、28.8%,沉降值26.3毫升、25.8毫升,吸水率53.4%、54.1%,面团形成时间2.9分钟、2.2分钟,稳定时间3.4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20E.U.、227E.U.,拉伸面积75.7平方厘米、61.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7.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1%(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3.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2%(极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0.7公斤,比对照增产0.5%。

栽培技术要点:

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1万~14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5002

品种名称:

扬麦17(区试代号:

扬01-116)

选育单位: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92F101/川育21526

特征特性:

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210.2天。

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

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欠整齐,熟相好。

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饱满度中等。

平均亩穗数31.1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36.5克。

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抗倒性一般。

接种抗病性鉴定:

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赤霉病,慢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

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97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53%、14.58%,湿面筋含量32.1%、32.0%,沉降值39.0毫升、38.8毫升,吸水率57.0%、56.8%,面团形成时间3.5分钟、5分钟,稳定时间3.5分钟、4.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75E.U.、450E.U.,拉伸面积73平方厘米、11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6.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3%(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4.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0%(不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9.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5%。

栽培技术要点:

适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初,每亩适宜基本亩12万苗左右,注意防治赤霉病、纹枯病及穗期蚜虫。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省的鄂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5003

品种名称:

郑麦366

选育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

豫麦47/PH82-2-2

特征特性:

半冬性,早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早1~2天。

幼苗半匍匐,叶色黄绿。

株高7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穗黄绿色,旗叶上冲。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黑胚率中等。

平均亩穗数39.6万穗,穗粒数37粒,千粒重37.4克。

抗冬寒能力强,抗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性好,不耐干热风,后期熟相一般。

接种抗病性鉴定:

高抗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和纹枯病。

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95克/升、79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09%、15.29%,湿面筋含量32%、33.2%,沉降值42.4毫升、47.4毫升,吸水率63.1%、63.1%,面团形成时间6.4分钟、9.2分钟,稳定时间7.1分钟、13.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62E.U.、470E.U.,拉伸面积110平方厘米、104平方厘米。

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4.9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增产0.7%(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8901增产7.2%(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9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0.3%(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6.5%(极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0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0.3%。

栽培技术要点:

适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叶枯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5004

品种名称:

连麦2号(区试代号:

连9791)

选育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鉴94(73)/鲁麦21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豫麦49号相当。

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绿,分蘖力较强,春生分蘖多,大小蘖明显,成穗率较高。

株高82厘米左右,株型略松,穗层较整齐,旗叶窄短、上冲,茎叶蜡质较重,长相清秀。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黑胚率中等。

平均亩穗数40万穗,穗粒数33.7粒,千粒重39.1克。

苗期长势一般,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差,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不抗干热风,早衰,后期熟相一般。

接种抗病性鉴定:

高抗秆锈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和叶锈病。

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814克/升、81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17%、14.12%,湿面筋含量29%、30.2%,沉降值33.5毫升、36.9毫升,吸水率62.3%、61.4%,面团形成时间5.5分钟、7.2分钟,稳定时间8.2分钟、13.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35E.U.、378E.U.,拉伸面积57平方厘米、6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0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3%(不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6.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4%(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9.1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

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叶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5005

品种名称:

西农979

选育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

西农2611/(918/95选1)F1

省级审定情况:

2005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半冬性,早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早2~3天。

幼苗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

株高75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穗层整齐,旗叶窄长、上冲。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色泽光亮,黑胚率低。

平均亩穗数42.7万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0.3克。

苗期长势一般,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差;抗倒力强;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

接种抗病性鉴定:

中抗至高抗条锈病,中感秆锈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叶锈病和白粉病。

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804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96%、15.39%,湿面筋含量29.4%、32.3%,沉降值41.7毫升、49.7毫升,吸水率64.8%、62.4%,面团形成时间4.5分钟、6.1分钟,稳定时间8.7分钟、17.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0E.U.、564/E.U.,拉伸面积94平方厘米、121平方厘米。

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6.8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1.5%(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5.6%;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2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0.6%(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6.4%(极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减产0.2%。

栽培技术要点:

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叶枯病和叶锈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5006

品种名称:

周麦18

选育单位:

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内乡185/周麦9

省级审定情况:

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晚1天。

幼苗半直立,健壮,叶细长,黄绿色,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高。

株高8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穗层整齐,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饱满、商品性好。

平均亩穗数37.1万穗,穗粒数34.4粒,千粒重45.2克。

抗寒性中等,抗倒力较强,耐旱、耐渍,抗干热风,耐后期高温,落黄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

高抗秆锈病,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田间自然鉴定,中感叶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90克/升、79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68%、14.68%,湿面筋含量33.4%、31.8%,沉降值30.0毫升、29.9毫升,吸水率60.2%、58.6%,面团形成时间3.0分钟、3.2分钟,稳定时间2.4分钟、3.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4E.U.、192E.U.,拉伸面积28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1%(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5.2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3%(极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2%。

栽培技术要点:

适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5007

品种名称:

泛麦5号

选育单位: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地神种业农科所

品种来源:

冀5418/京泛309//周麦13

省级审定情况:

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豫麦49号相当。

幼苗匍匐,叶小窄细,浓绿色,分蘖力强。

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松紧适中,穗层整齐,旗叶窄上冲,穗下节长,茎叶蜡质重,前期长相清秀。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黑胚率低。

平均亩穗数43.4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38.2克。

苗势一般,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偏弱,较抗倒伏,后期不抗干热风,有早衰现象。

接种抗病性鉴定:

中抗秆锈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

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805克/升、79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92%、14.35%,湿面筋含量25.6%、27%,沉降值25.6毫升、28.6毫升,吸水率54.4%、52.9%,面团形成时间4.2分钟、4.8分钟,稳定时间5.6分钟、7.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7E.U.、314E.U.,拉伸面积48平方厘米、5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8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4%(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9.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0%(极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0.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

适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5008

品种名称:

百农AK58(区试代号:

矮抗58)

选育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

品种来源:

周麦11//温麦6号/郑州8960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1天。

幼苗半匍匐,叶色淡绿,叶短上冲,分蘖力强。

株高7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旗叶宽大、上冲。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短卵形,角质,黑胚率中等。

平均亩穗数40.5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43.9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好,抗倒伏强,后期叶功能好,成熟期耐湿害和高温危害,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

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

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811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48%、14.06%,湿面筋含量30.7%、30.4%,沉降值29.9毫升、33.7毫升,吸水率60.8%、60.5%,面团形成时间3.3分钟、3.7分钟,稳定时间4.0分钟、4.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2E.U.、176E.U.,拉伸面积40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0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4%(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2.7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7.7%(极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

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5009

品种名称:

皖麦50号(区试代号:

宿9908)

选育单位:

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豫麦29/皖麦19

省级审定情况:

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种豫麦49号晚1~2天。

幼苗半匍匐,叶宽长,青绿色,分蘖力强。

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叶片上冲,穗层整齐。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黑胚率中等。

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43克。

苗期长势壮,抗寒性中等,抗倒春寒能力偏弱;茎秆较硬,抗倒性较好;后期耐湿性好,耐高温,成熟落黄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

中抗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

田间自然鉴定,高抗叶枯病。

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802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04%、14.29%,湿面筋含量30.9%、31.9%,沉降值25.6毫升、26.0毫升,吸水率54.3%、55.0%,面团形成时间2.2分钟、2.1分钟,稳定时间2.0分钟、1.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04E.U.、119E.U.,拉伸面积34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4.1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6%(不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69.3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5%(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9.9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8.4%。

栽培技术要点:

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5010

品种名称:

皖麦53号(区试代号:

宿042)

选育单位:

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豫麦29/皖麦19

省级审定情况:

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豫麦18-64晚2~3天。

幼苗半匍匐,叶短宽、上冲,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

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穗层厚,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

穗纺锤型、中等大小,穗码较密,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一般,黑胚率中等。

平均亩穗数38.5万穗,穗粒数35.0粒,千粒重40.6克。

苗期长势旺,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偏弱,受倒春寒冻害后顶部和下部不孕小穗多,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熟相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

慢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

田间自然鉴定,中感叶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90克/升、80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04%、14.15%,湿面筋含量32.3%、32.5%,沉降值24.3毫升、25.2毫升,吸水率54.2%、52.2%,面面团形成时间2.0分钟、2.0分钟,稳定时间1.8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3E.U.、178E.U.,拉伸面积37平方厘米、4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7.9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5.6%(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6.0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4.8%(极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5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1.0%。

栽培技术要点:

适播期10月10~25日。

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5011

品种名称:

阜麦936(区试代号:

阜阳936)

选育单位:

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皖麦20/冀5418)F1/内乡184

特征特性:

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种豫麦18-64晚1天。

幼苗半匍匐,叶上冲、黄绿色,分蘖力中等。

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穗层厚,旗叶上冲。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偏粉质,黑胚率低。

平均亩穗数40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39克。

苗期长势偏弱,抗寒性一般,抗倒伏能力偏弱,耐湿性中等,熟相一般。

接种抗病性鉴定:

中抗至高抗条锈病,慢秆锈病,中感叶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

田间自然鉴定,高抗叶枯病。

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88克/升、78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81%、13.42%,湿面筋含量28.1%、26.2%,沉降值25.8毫升、26.2毫升,吸水率53.4%、52.6%,面团形成时间3.1分钟、2.8分钟,稳定时间3.4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04E.U.、252E.U.,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3.1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3.7%(不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1.0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6.6%(极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5.4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

适播期10月15~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

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高产田注意防倒伏。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5012

品种名称:

濮麦9号

选育单位:

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徐州174/内乡183)F1/豫麦24

省级审定情况:

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

幼苗直立,叶长、青绿色,分蘖力中等。

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短宽、上冲。

穗层厚,穗大小较均匀,小穗排列密,结实性好。

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粒小粒匀,饱满度好,黑胚率低。

平均亩穗数40.5万穗,穗粒数38.9粒,千粒重35.8克。

冬季抗寒力一般,抗倒力中等,后期发育较慢,抗干热风,熟相中等。

接种抗病性鉴定:

中抗至高抗秆锈病,慢条锈病和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和纹枯病。

田间自然鉴定,中感至高感叶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804克/升、79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72%、13.93%,湿面筋含量29.1%、29.9%,沉降值19.8毫升、17.8毫升,吸水率57%、55.8%,面团形成时间1.4分钟、1.6分钟,稳定时间1.3分钟、1.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4E.U.、95E.U.,拉伸面积25平方厘米、2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0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2.8%(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7.4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2.9%(极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8.0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9.8%。

栽培技术要点:

适播期10月15~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叶枯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5013

品种名称:

新麦208(区试代号:

郑育麦029)

选育单位:

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冀5418/豫麦18

特征特性:

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

幼苗半匍匐,叶宽长、上冲、青绿色,分蘖力中等。

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穗层较整齐,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

穗层厚,穗大码稀。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均匀饱满,黑胚率低。

平均亩穗数44万穗,穗粒数28.8粒,千粒重43.5克。

苗期长势壮,抗寒性较强,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耐旱、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

中抗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

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808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