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9366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docx

范文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

基于历代贡茶院来解析中国人文地理学

  贡茶初始,是各地方官府征集各种名茶以土贡名义进献朝廷。

然而,由于土贡茶品参差不齐,不能满足日益强大王朝的需求,于是以朝廷之力设置贡茶院或官焙,直接管理,督办贡茶的栽植、加工、运输及包装等,不仅精制各种名优茶品,而且保证在规定期限送往朝廷,成为制度。

  一、唐代以前的贡茶院

  有关最早贡茶的记载,许多学者均认为起源于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巴蜀部落的“桑、蚕、麻、纻、鱼、铁、铜、盐、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至晋代,“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

从进贡数量上看,数量相当庞大,除了皇室饮用之外,还应该有用于赏赐大臣的。

从茶、茗的区别来看,茗似乎应供天子和皇室成员之用,而茶应供于赏赐和其他用处。

而关于贡茶院的记载,最早应出自于南北朝山谦之的《吴兴记》,“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西二十里,有温山(今湖州市北郊区白雀乡与龙溪交界处),出御荈”。

“御荈”说明了御茶园的出现。

茶文化专著如《茶与中国文化》《中国贡茶》均认为“御荈”为御茶园贡茶,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室对贡茶需求极大,促使了御茶园的产生,亦为后来的唐代浙江湖州顾渚贡焙的设置奠定基础。

  二、唐至五代的贡茶院

  唐至五代时期,据现有文献的记载,全国贡茶院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苏、四川和湖北,其中最有名的是顾渚贡焙院,另外还有北苑官焙、蒙顶皇茶园和蕲州造茶所。

  

(一)顾渚贡茶院

  顾渚贡茶院设在浙江湖州长兴和江苏常州宜兴交界处的顾渚山。

据《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记载:

“义兴贡茶,非旧也。

……旧编云:

顾渚与宜兴接。

唐代宗以其岁造数多,遂命长兴均贡。

……自大历五年始,分山析造,岁有客额,鬻有禁令,诸乡茶芽置焙于顾渚,以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

”可知,唐代顾渚置焙于大历五年,湖州和常州两州分别造茶,由刺事督造,且有观察使总之,亦可见皇家朝廷对顾渚贡茶的重视程度。

后来,由于顾渚贡焙受朝廷重视,扩大贡焙院规模,雇佣制茶工匠千余人。

顾渚官焙分布顾渚山周边一带,包括顾渚山谷、桑师坞、儒师坞、白茅山悬脚岭、凤亭山伏翼阁、飞云寺、曲水寺、啄木岭、安吉县和武康县山谷。

其中,著名的贡茶院位于啄木岭,以金沙泉为造茶之水,据《茶谱》记载:

“湖州长兴县啄木岭金沙泉,即每岁造茶之所也。

  

(二)北苑官焙

北苑官焙设在今建瓯市东凤镇一带。

北宋有《画墁录》云:

“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

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

”可知,北苑茶最初并不显著,后常衮为建州刺使专督办制茶后,开始上贡。

闽国时,有里人张廷晖将建瓯凤凰山产茶较佳的大片茶园献给闽王,北苑茶在官办的管理下,北苑官焙的名声开始远播四方。

北苑官焙在凤凰山山麓,“广二十里,旧经云,伪闽龙启中,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献之官,其地始著”。

后南唐灭闽国,北苑茶园亦成为南唐的贡茶院,且规模不断扩大,仅建安郡就有官焙三十八处。

北苑官焙的设置虽给地方百姓带来了许多疾苦,但同时确立了全国官焙第一的地位。

史书记载:

“嗣主李璟命建州茶制的乳茶,号曰京铤。

腊茶之贡自此始,罢贡阳羡茶。

  (三)蒙顶山皇茶园

  唐至五代时期,茶叶已经是四川的重要经济来源。

四川茶以蒙顶茶为著名,朝廷与文人亦对蒙顶茶赞口不绝。

唐裴汶《茶述》评价道:

“今宇内为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

”尽管蒙山茶非常有名,但关于蒙顶皇茶园却鲜有记载,推断是蒙顶山的皇茶园产茶量少,故不必设立专门的贡茶院,而是朝廷指定为“皇茶园”,由官员择时监督蒙山道士采造、封装后即可直接送往朝廷。

据《膳夫经手录》记载:

“蒙顶。

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

始蜀茶,得名蒙顶。

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

不数十年间,遂新安草市,岁出千万斤。

虽非蒙顶,亦希颜之徒。

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

”可知,蜀茶虽以蒙顶为贵,但其实真蒙顶很少,难得一见,只是市井之徒为谋取利润,打着蒙顶茶的品牌兜售各地。

尽管如此,亦使得蒙顶茶名声远播五湖四海。

  (四)蕲州造茶所

  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其官办造茶所设在蕲水县茶山,据《太平寰宇记》记载:

“蕲州,土产:

茶。

出当州蕲春、蕲水二县北山。

……蕲水县,茶山在县北深川,每年采造贡茶之所。

”蕲州团黄茶是唐代的著名茶品,与蒙顶和顾渚茶并列第一,唐裴汶在《茶述》中将蕲阳茶列为唐代第一类贡品。

由于蕲州茶产量丰富,宋初在此设有榷茶务和山场,收买茶货。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

“榷茶之务六,一曰蕲州之蕲口,其山场采造之隶于官者,淮南道有蕲、黄二州。

  唐至五代时期,全国各地贡茶众多,品质优越,真是羡煞周边国家。

唐代的贡茶院以顾渚贡茶院为主,贡茶产量和品质均是全国第一,种类以陆羽《茶经》中记载的研膏茶为主。

在贡茶院的带动下,各地土贡茶亦多,品质亦逐渐超过顾渚,逐渐办起贡茶院,其中最显著的是北苑官焙,不仅官焙数量众多,而且品种丰富,有研膏茶、腊茶等。

蒙顶山皇茶园虽然比较小,但唐人均认为蒙顶第一,蒙顶茶有散茶和研膏茶等品种。

另外,蕲州造茶所贡茶品质好,产量大,亦奠定了蕲州茶在宋代的地位。

  三、宋元的贡茶院

  在宋元时期,顾渚贡焙院已经不再是主要的贡焙院,取而代之的是北苑官焙,两宋时期一直以北苑茶为最。

直至元代,武夷山御茶园又取而代之。

与此同时,国内各地由于土贡茶的上贡,也建有或大或小的官焙,如扬州蜀冈造茶所、慈溪冈山造茶局等。

  

(一)北苑官焙和武夷山御茶园

  宋朝的北苑官焙是继承了南唐的北苑官焙。

宋太平兴国二年,“始置龙焙,造龙凤茶”。

朝廷为体现茶品之贵重,特制龙凤模造龙凤茶。

北宋时期,北苑官焙共计有三十二所,分别位于东山、南溪、西溪和北山四处,但屡有增替。

至南宋时期,北苑官焙共计有御茶园四十六所,据《北苑别录》记载:

“右四十六所,广袤三十余里。

自官平而上为内园,官坑而下为外园。

”从御茶园的内园和外园的区分看,内园是北苑官焙的正焙(即龙焙),外园属于外焙,品质稍逊,而外园个别品质较佳者,亦会被重新选入内园。

  元代,朝廷沿用宋代遗留下来的官焙和御茶园,但又在武夷山开辟了新的御茶园,成为设立焙局制作贡茶,并设官员管理,成为正焙。

据《武夷茶考》记载:

“闽中所产茶,以建安北苑第一,壑源诸处次之,然武夷之名,宋季未有闻也。

……元大德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始采制充贡,创辟御茶园于四曲。

”[3]386可知,宋代武夷山茶还未受到重视,然元朝廷以武夷山茶为美,专设焙局于武夷山制作贡茶,成为正贡。

自此,武夷山御茶园逐渐取代了北苑官焙,成为元代地位最高的贡焙院。

  

(二)顾渚贡茶院

  宋代,由于北苑贡焙院的兴起,顾渚官焙名声已大不如前。

虽宋初贡焙院仍然保留,但进贡茶叶量较少,品质亦远不及北苑官焙,并曾一度罢贡。

但元朝时,元朝皇帝改变了两宋时期的饮茶方式,以芽茶为美,且这一审美方式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另外,位于顾渚山南侧的江苏宜兴产阳羡茶,其茶舍(贡茶院)宋元时并保持着一定的贡茶量。

据记载,唐代宜兴“岁贡阳羡茶万两,此其滥觞耳。

宋时因之。

元贡荐新茶九十斤,贡金字末茶一千斤,芽茶四百一十斤”。

以上可知,顾渚山的贡茶院尽管在宋元时期已不如北苑官焙和武夷山御茶园,但仍然保持一定的贡茶量,特别是元朝皇帝对顾渚贡焙所贡芽茶极其欣赏,不断增加其贡额,湖州和宜兴两地的顾渚贡茶量达到千斤以上,说明顾渚贡茶院亦是宋元时期重要的贡茶院。

  (三)扬州蜀冈造茶所

  扬州蜀冈自唐至五代已产茶,据《茶谱》记载:

“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枕蜀冈,有茶园,其味甘香,如蒙顶也。

”可知,扬州禅智寺的蜀冈茶在唐至五代已非常有名。

据万历《江都县志》记载:

“《寰宇记》云:

蜀冈,所产用贡。

上有时会堂、春贡亭,皆造茶所也。

”可知,蜀冈茶何时上贡,没有明确记载,但宋时,蜀冈茶已是声名远播,且造茶所有时会堂和春贡亭。

另据欧阳修《时会堂二首(造贡茶所也)》一诗写到:

“忆昔尝修守臣职(余尝守扬州岁贡新茶),先春自探两旗开。

”诗中写的是欧阳修回忆任职扬州时,亦督办蜀冈贡茶制作和运送。

另有,清陈文述所写《蜀冈访春贡亭遗阯是北宋贡茶处》一诗,可知春贡亭亦是蜀冈贡焙院所在地。

  (四)慈溪冈山造茶局

  冈山产茶始于宋代,且品质优异,据记载:

“冈山。

……县西南六十里。

平圹深邃,地多异茗,不减武夷、阳羡。

”至元代后,冈山所产茶已上贡朝廷,据《四明续志》载:

“茶出慈溪县民山,在资囯寺岗山者为第一,开寿寺侧者次之。

每取化安寺水蒸造,精择如雀舌、细者入贡。

”而慈溪茶叶品质的提升和上贡,是南宋降将范文虎督办茶叶的结果。

其原因是,范文虎投降了元朝,以进献贡茶讨好忽必烈和上级高官,并设立专门的造茶局,而由于督办茶叶品质极佳,被列入元朝贡品之一。

据记载:

“殿帅范文虎因置茶局贡茶,冀史墓不至荒落。

每岁清明前一日,县令入山监制茶芽,先祭史墓,乃开局制茶,至谷雨日回县。

”又见造茶局条:

“宋殿师范文虎贡茶,元因之,就开寿寺置局。

”可知,范文虎设开寿寺为造茶局,由县令监制芽茶贡茶,迎合了元朝政府喜爱芽茶的特点,元朝廷顺将开寿寺设为官焙。

  宋元时期,由于福建以北苑官焙和武夷御茶园等为主官焙已形成较大规模,贡茶量极大且品质精绝,花样新出不穷,基本满足了宋元朝政府对贡茶的需求。

与此同时,各地的贡茶院或者衰落(如顾渚贡焙院),或者进贡茶量甚少(如蒙顶皇茶园),直至元代以后,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各地的贡茶院逐渐复苏,但仍然不成气候。

  四、明清的贡茶院

  明初贡茶,仍沿袭前朝,随着朱元璋下诏罢贡龙团茶,改进芽茶,改变了唯福建一地大量上贡茶叶的面貌。

自此,全国各地的贡茶不断增加,名品亦多,促进了各地的官焙的发展。

  

(一)武夷山御茶园

  明朝廷虽继承了元代的武夷山御茶园,但贡茶量已经大大减少。

元时御茶园“贡额凡九百九十斤。

明初仍之,著为令。

每岁惊蛰日,崇安令具牲醴诣茶场致祭,制茶入贡”。

可知,明朝亦继承了元代的贡茶院,只不过贡茶量已不超过千斤,与宋元时期的贡茶量相比是相形见绌了。

嘉靖年间,由于贡茶的生产给当地百姓造成了极大地困挠和灾难,也由于武夷山御茶园长期作为贡茶生产地,当地的资源耗竭,且环境遭受巨大的破坏,在当地郡守钱璞的上奏后,武夷山御茶园停止进贡,改贡延平。

据《武夷茶考》记载:

“嘉靖三十六年,郡守钱璞奏免解茶,将岁编茶夫银二百两,解府造办解京,而御茶改贡延平。

而茶园鞠为茂草,井水亦日湮塞。

然山中土气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

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可知,自嘉靖罢贡武夷山御茶园后,于是茶园中杂草丛生,不复生机,但由于武夷山自然环境优越的原因,且武夷山茶早已声名远播,在经过土地休整和恢复后,清代武夷山茶重整旗鼓,再一次赢得国内外茶商的青睐。

  

(二)蒙顶山皇茶园

入清以后,皇茶园受到政府的特别重视,由县官特别督办蒙顶茶。

“迄淸,每岁孟夏,县尹筮吉日朝服登山,率僧僚焚香拜采,如周岁。

日数采三百六十叶,贮两银瓶贡入帝京,以备天子郊庙之供。

三百六十叶外,并采菱角峰下,凡种揉制成团,曰颗子茶。

另贮十八锡瓶,陪贡入京。

天子御焉,中外通称贡茶,即此两种也。

”可知,蒙顶山皇茶园的贡茶量不是很多,每日县尹督僧人仅采三百六十叶,供天子和郊庙祭祀之用。

菱角峰所采茶制成颗子茶,再有十八锡瓶用于赏赐中外官员等。

蒙顶山茶每日采摘后,送入山半的智矩寺,僧人在官员的监督下进行制作,据记载“岁以四月之吉祷采,命僧会司领摘茶僧十二人入园,官亲督两而摘之。

尽摘其嫩芽,笼归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粗细及虫蚀,每芽只拣取一叶,先火而焙之”。

可知,蒙顶山的智矩寺就是制作贡茶所在地。

蒙顶山皇茶园贡茶一直延续至清末,至“民国停贡”。

  (三)青城山洞天贡茶院

  四川灌县青城山茶自五代以来一直为贡茶,品质较佳,其贡茶院设立于清康熙年间。

有贡茶定额碑记,其碑文曰:

“国贡由来,始自康熙年间,有峨山羽人每岁贡茶,至十三年,上宪札饬,灌县堂主胡示喻,青城山道众无有定额,故常住隳颓,难以承办。

其寺观庵堂共三十五庵,其内十四庵,虽有门差,而无主持。

因于嘉庆九年,有本山九泉庵主持通福,弗惮重劳,相约诸山僧道等,禀恳上宪定例规额,镌石永远存照。

”又有光绪《灌县乡土志》载:

“以茶为清品,每岁谷雨前邑令督青城三十六庵道士,登山敬采,入署选焙,盛以银瓶,封缄上贡茶七十斤。

”从碑记和文献可知,康熙年间,青城山茶被指定为国贡,嘉庆以后,由当地邑令督三十六庵道士采制和封装贡茶,每岁上贡七十斤。

道光年间,青城山进贡茶量稍有减少,且有正贡和陪茶之分,正贡历来最多是六十斤,陪茶较多。

至光绪以后,朝廷罢免陪茶上贡,仅保留正贡茶。

  (四)慈溪冈山造茶局

  明初,明朝廷沿用元代的冈山造茶局,据清谈迁《枣林杂俎》记载:

“宋宝祐间,丞相史嵩之治墓,建开寿、普光禅寺。

其山颇产茶,殿师范文虎因置茶局进贡,元明皆仍之。

”又有记载:

“永乐初,知县余琯建局在寺之西南,今废。

而贡茶之始,开局于布政司。

可知,明初仍沿用元代的冈山造茶局。

永乐初,又在开寿寺的西南设造茶局,形成新的官焙。

但由于贡茶制作极耗费民力,百姓不胜其苦,且贡茶每岁进贡,贡茶量不断增加,导致茶园土地肥力下降,茶树逐渐枯萎,而定额的贡茶不变,茶户纷纷逃离,虽有名而不得其人;另贡茶的制作、包装、运输等过程均存在严重的腐败和贪污现象,官民均表不便,此贡茶扰民的事实在明顾言的《贡茶碑记》有详细的记载。

为此,余琯上奏进行改革,据记载:

“本朝永乐间,县官袭其旧建局在山之西南,至期派办供亿所费不赀,民无宁岁。

嘉靖十五年春,余至县,时薛应旂为令,议革入山故事,应办茶户,送县监制,永为定规,士民称便。

”嘉靖十五年,茶户所采茶不再入山送往冈山造茶局,而直接送往县衙门制作。

但好景不长,冈山贡茶终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停止”。

  (五)洞庭山贡茶院

  苏州洞庭山所产茶自唐宋已开始入贡,称为水月茶,《吴郡图经续记》载:

“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

《茶经》云:

长洲县产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梁州味同。

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谓之水月茶,以院为名也,颇为吴人所贵。

”可知,唐代陆羽已将洞庭山茶写入《茶经》,唐宋一直为贡品。

洞庭山贡茶院的记载见于明人陈继儒《太平清话》:

“洞庭山小青坞出茶,唐宋入贡。

下有水月寺,即贡茶院也。

”又有“茶。

出吴县西山,以谷雨前为贵。

唐皮、陆各有茶坞诗。

宋时,洞庭茶尝入贡,水月院僧所制尢美,号水月茶”。

可知,明时洞庭山的水月寺即为贡茶院,所采之茶来自洞庭西山,因此明代亦将洞庭山的贡茶称为“西山茶”。

清代,洞庭东山的茶叶又逐渐声名渐起,据《太湖备考》载:

“茶出东西两山,东山者胜。

有一种名碧螺春,俗呼吓煞人香,味殊绝,人矜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

”可知,“吓煞人香”茶在经康熙帝赐名“碧螺春茶”后,闻名全国,以后洞庭东、西二山所采制之茶均称为“碧螺春茶”,成为清代重要的贡茶之一。

  (六)普洱官茶局

  云南普洱茶自清代以来开始进贡。

雍正七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思茅设总茶店,以集中普洱地区的茶叶贸易。

后有云贵总督岑毓英上奏朝廷,请于思茅设官茶局,各茶山设子局,统一各茶山茶叶的收购,征收茶税用于解决官俸和军需。

据《清续文献通考》记载:

“拟请于思茅厅设立官茶局,另于茶山要地分设子局,凡遇山茶上市,悉归官局。

领票买卖,其厘金茶税,亦由官局经收,并于扼要等处设局查验,以杜绕越偷漏,总期实事求是,多开一财源,即多得一分厘税,于边省大有裨益。

”思茅官茶局的设立,其功能不仅是征收茶税,而且还需承办进贡朝廷所需各类贡茶,由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据道光《云南通志稿》记载:

“福又检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

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出三、四斤鲜茶,方能能折成一斤干茶。

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

又瓶承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

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从贡茶的采制标准(三、四斤鲜叶制一斤干茶),种类(各色团茶、芽茶、蕊茶、茶膏),包装(锡瓶、缎匣等),可知当时官茶局的规模不小,亦说明朝廷对普洱贡茶的重视。

普洱茶每年向清廷进贡成为定例,一直延续至清末。

  (七)六安官焙

  元代设六安县,后升州,明初仍设六安州,六安茶自明开始进贡。

入清后,清朝廷亦十分重视六安茶,将六安茶作为宫廷必备贡茶,据同治《六安州志》记载:

“茶贡,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庭常进之品。

……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增办一百袋,于是六安办三十七袋,霍山办二百六十三袋。

……雍正七年,暂停。

十年,复增。

旧是茶户各备茶交官起解。

”可知,自康熙至雍正年间,六安茶每岁进贡的茶量不少。

起初六安贡茶均为土贡,由茶户承办采制后汇总至官府,由官员解送至京师,但由于茶户所采制六安茶“色类错杂,驳换迟误”,于是知州王廷奏请贡茶改为官办,设六安茶官焙统一收购极品一枪一旗,依法焙制。

据同治《六安州志》记载:

“康熙三十年,知州王廷曾以士民之请,改为官征官买,茶户但纳税银。

又因霍山茶胜六安之产,故知州将茶课之银发交霍山并办一色芽茶,每岁茶户采择雨前极品一枪一旗,依法焙制,官以黄绢为袋,袋盛茶一斤十二两,共四百袋,分储於箱,知州敬谨钤封,恭缮贡本,限谷雨后十日起解。

”六安正贡茶的茶园主要分布在霍山县以东,其余分布在霍山以西,直至清末罢贡。

  (八)君山贡茶院

  君山茶产自岳阳君山,古称洞庭山。

相传君山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灉湖茶,又称为白鹤翎,据记载:

“?

湖寺:

在岳郡城南吕仙亭之右,古刹也,一名白鹤寺。

……《茶录》有?

湖之曰鹤翎,今君山贡品,有白毫茸茸然,谓之白毛尖,即白鹤翎也。

”君山茶,自入清以来开始著名并入贡,“巴陵君山产茶,嫩绿似连心,岁以充贡”。

可知,君山茶极具特色,君山毛尖为湖茶第一,君山贡茶院就在?

湖寺。

另据《湖上客谈》载:

“贡茶:

君山岁十八斤,官遣人监僧家造之,或至百数斤。

斤以钱六百偿之,僧造茶成已斤费二千余钱矣。

向时买者可得四千。

近以军事、武弁过此必买茶以馈大官。

斤率九千六百,多则十二千,僧利害相当,然事平。

军船日少,茶已不售,而官供如故,则败茶之道也。

”可知,君山茶正贡朝廷天子仅十八斤,由地方官派人监督?

湖寺僧人采制,而地方官往往在正贡之外,额外要求僧人增加贡额,且所给僧人制茶成本较少,以至于君山茶往往被夹杂树叶,或以其他茶冒充,导致君山茶逐渐衰败。

  (九)顾渚贡焙院

  入明以后,明皇帝朱元璋喜爱顾渚茶,废饼茶,改进芽茶,但洪武八年罢贡。

之后,顾渚茶虽有进贡,但仅用于祭祀,永乐时贡额也就是三十斤。

入清以后,清朝廷要求继续进贡顾渚茶,嘉庆年间“岁贡芽茶一百斤。

……每岁谷雨前一日,县官祭山神开园,择取入篓,自县起程,赴司府验明,候布政司拜表,发解到部,例有定限。

明时,于里甲内签点解户四名,遵限解交礼部,掣取批迴。

国朝革除民解,专委张渚湖?

巡司轮年领解”。

可知,清嘉庆时的顾渚贡茶院岁贡已增至一百斤,由县官督办采制茶叶,并取缔由民解至京师,改为由专门的官员负责运送贡茶。

顾渚贡茶院至清咸丰以后逐渐衰落,据寇丹的研究:

“清咸丰后,国势渐衰。

顾渚山位于苏、皖、浙三省交界,太平军溃败就沿啄木岭隘口进入顾渚。

自此,当地山民尽行逃走,贡茶院所剩残垣旧殿完全毁败。

  明清时期,全国各省的官焙逐渐兴起,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地方官焙,如青城山洞天贡茶院、洞庭山贡茶院、六安官焙和君山贡茶院等,这些地方官焙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土贡,且岁贡不断,但由于北苑贡焙、武夷山御茶园和顾渚贡焙的显赫一时,这些地方土贡并不受朝廷重视,明清以后逐渐被朝廷和地方文人所珍视,列为官焙。

另外,在新出现的贡焙院中,最突出的是普洱官茶局,在云南逐渐纳入国家统治以后,特别是入清以后,普洱官茶局逐渐享誉全国,不仅贡茶量大,且进贡的品种众多,成为清代显赫一时的地方官焙。

  五、贡茶院的分类与管理

  综上所述,唐以前有贡茶院1所,唐至五代有4所,宋至元有6所,明清有9所,具体见表1。

另外,从贡茶院的督办与管理来看,可将贡茶院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直属中央管理的贡茶院,第二类为地方官办贡茶院,第三类为地方官督僧办贡茶院,见表2。

从表1、表2分析可知,尽管唐宋时期还有一定数量的贡茶院,但唐宋时期贡茶院直属中央管理,由中央选派官员管理贡茶的采制和进贡,一定程度上基本满足了朝廷对贡茶的需求,且从唐宋的顾渚贡焙、北苑贡焙、武夷山御茶园的进贡量可知,其他官焙实际处于次要的地位,尽管品质较佳,但进贡量少,影响不大。

明中叶以后,中央不再直接管理贡茶院,而是由该地方官办,甚至顾渚贡焙、武夷山御茶园亦归入地方官办,全国各地的官办贡茶院才逐渐兴起,但总的来说各地官办贡茶院数量仍然不多。

  六、贡茶院与名茶的关系

  也许读者会有疑问,全国各地均有声名显赫的名茶,如龙井茶、虎丘茶、庐山茶、日铸茶、罗芥茶等,但为何没有设置贡茶院?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茶园较少,贡茶产量低,且品种混杂。

显著的例子就是虎丘茶、龙井茶和天池茶,名茶原产地较少,而且被地方官占据,同时种茶僧人栽茶,习惯将龙井茶与其他茶混植,地方官难以辨认,而僧人亦厌烦官人的索取,将茶园舍去不管,以致茶园衰落。

据记载:

“虎丘茶中王种,……天池、龙井便为臣种。

但山岩隙地所产无几,又为官司禁据,寺僧惯杂赝种,非精鉴家卒莫能辨。

”名茶栽培不易,官员豪抢以致贡茶中断。

显著地例子如江西庐山茶,庐山茶少而珍贵,地方官趁机豪抢僧人所采制的庐山茶进贡,导致庐山寺僧纷纷逃离,庐山茶仅剩其名,不得其茶,而市场上鱼龙混杂的茶叶却很多,据记载:

“云雾茶以野生者为上品……各山寺间有之,产量极少。

……嗣各寺僧采种培植,奈山高气寒,风雪太厉,保护维艰,生育不良,终岁勤劳,所获有限。

驯至清代,各寺毁于兵灾火劫,且因官方征取过苛,应付乏术,而原有栽培之区,咸放弃不顾,以致鼎鼎有名之云雾茶,于无形中绝迹于匡顶。

”名茶不一定设有官焙。

显著的例子如日铸茶、双井茶等,据记载:

“日铸岭,……地产茶最佳。

欧阳修《归田录》:

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

黄氏《青箱记》华初平云:

日铸山茗,天真清冽,有类龙焙。

”尽管宋时日铸茶在江浙一带盛名一时,文人亦多有唱和,但日铸茶亦仍然不敌当时的北苑官焙和顾渚贡焙,仍仅是作为土贡进贡朝廷。

  七、贡茶院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贡茶产地从总的来看,多属名山、名水之地,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所产之茶叶非一般常品。

《武夷山志》这样描述武夷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