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114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

教学案例与反思

 

《荷塘月色》

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学校:

习水五中

科目:

语文

姓名:

叶红

 

《荷塘月色》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一、设计背景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大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图画,令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语文中的美无处不在。

本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解放思想,引导学生全称思考,着力组织,刺激学生的发现欲,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并适时引导学生步入广阔的语文天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感知美,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美,用自己的大脑去欣赏美,用机子的巧笔去学习,去创造令人赏心悦目的美。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入高中学习,从年龄特点上看,学生对自然景物更容易引起心灵的律动。

小溪流水潺潺,草地绿茵如毯,花朵含羞绽放,小鸟掠过身边……从心理方面,结合学生实际,扣住学生厌学语言的症结,有意识地引发兴趣,瞄准“多思的年华”认识事物的自我意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在反思中发现、分析、探究、切磋、交流。

  针对学生不善于朗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设计听说读写的各种学习情景,对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全面的锻炼,师生共同探讨最感兴趣的内容,对接生活,积累经验。

当学生在欣赏独具匠心的描写时,可能对文本流露的思想倾向,隐藏的情感,特别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障碍,教学时应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把握文本的“这一个”。

三、文本分析

  《荷塘月色》一开头就说,夜深了,人静了,想起日日经过的荷塘,“总该有另外一副样子吧”。

许多同仁把这句忽略过去。

觉得这句很平淡,没有什么可讲的。

但是,这句挺重要。

因为这里就有矛盾可分析。

平时的荷塘,是一个样子,是并不值得写的,而今天的“另外一副样子”,才值得写。

抓住这一句,不仅仅有利于分析文章,而且便于从中分析出为文之道。

要写一处风景,一般的情况,是不值得写的;只有与平常不同的样子才值得写。

平时的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路边的树也不知名。

“白天里很少人走,夜晚有点怕人”,一点诗意也没有。

值得写一写的,是“今天倒好”,一个人来到这里,好像来到“另外一个世界”,作者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许多同行,读到这里,又滑过去了。

但是,这里的矛盾的更为明显了,是双重的。

从客观世界来说,本来,清华园,就是一个世界,哪来“另外一个世界”?

这个矛盾(两个世界)不要放过。

另外一个矛盾更不能放过去。

那就是“平常的自己”和“超出平常的自己”。

“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呢?

文章中说了,“既爱群居,也爱独处,既爱热闹,也爱冷静”。

而现在却只是只爱“独处的妙处”。

四、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语言运用的技巧

  2.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记,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绪。

  难点:

  1.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

 

  2.通感的运用

六、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注重积累,从以往的只是结构层次迁移到新的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注重品读,从感性上寻找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第三课时,注重品读、思考。

从理性上体悟、分析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PPT配乐播放一组有关荷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分钟)

师: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大家看完这些图片,有没有联想到有关描写荷花的诗文呢?

PPT: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领略他别有一番滋味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及时代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师:

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同学们应该都很熟悉吧,那么老师我想请一两位同学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我再作补充介绍。

PPT: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师:

同学们知道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在哪里的吗?

明确:

清华园

PPT:

走近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

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整体感知

1. 疏通字詞

师:

现在大家对《荷塘月色》,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接下来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准确地读出上面的字词。

PPT:

煤屑(xiè)蓊蓊郁郁(wěng)踱着(duó 点缀(zhuì)  

袅娜(niǎo nuó)霎时(shà)脉脉(mò) 酣眠(hān)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梵(fàn ē líng)  

媛女(yuán)纤腰(xiān)沾裳(cháng)敛裾(liǎn jū)

2. 课文朗读

师:

大家对本课的字词都把握得不错。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要注意其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

3.行踪与心情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画出作者月夜观荷塘的行踪,并对应行踪,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答案。

PPT:

 

作者行踪: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

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

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作者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社会现实,思想是矛盾的、复杂的。

反映在这篇课文中,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

四、课文讲解

第1段:

师:

刚刚我们已经找出了作者的行踪与心情变化,知道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下面我们将逐段对课文进行分析,我们先来看第1段。

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PPT:

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了荷塘?

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润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是萦绕砸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

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第2段:

师:

第1段主要表明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那么第2段主要写什么呢?

PPT:

(1)这个自然段主要写去荷塘的小路,那这条小路有什么特点?

幽僻是主要特点,多树且是蓊蓊郁郁,,这样就更显幽深僻静。

(2)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小路” 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通过白天和夜晚,及没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较的。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业抽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课文分析

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知,也对文中的第1、2段进行了分析,这节课我们将侧重对文中描写荷塘的段落(第4、5、6段)进行分析。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第3段。

第3段:

PPT:

这段主要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像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环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作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师:

第4、5、6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也是文章描写最精彩的部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对其进行探讨。

第4段:

月光下的荷塘

PPT: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写了那些景物?

荷塘:

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用叠词,突出广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媚情态

荷波:

密密的,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2)叠词:

    叠词不仅增强了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富于音乐美。

(3)比喻,拟人的分析

(4)通感的分析

什么是通感?

顾名思义就是使人的各个感觉器官相同。

也就是说,通感就是运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上,凭借感受的相通,使原来不可名状的、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此句将人的嗅觉转移为听觉,荷香如歌,若断若续,若有若无,不但形神兼备,而且新颖独特,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

声音很粗、声音很甜、红杏枝头春意闹。

(5)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

宁静,寄予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6)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PPT:

(1)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

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约会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照)太直白,淡而无味。

浮:

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静写静景,以“轻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升)升空而去,动静太大,不合情境。

洗:

突出月光柔和。

(泡)太生硬。

笼:

“梦”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罩)显得过于密实,厚重。

落下:

表沉重,突出了“黑影”的质感。

(映出)太普通。

画:

如同一位画师在作画。

奏:

如同一位音乐家在演奏。

(2)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

会不会不协调?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的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的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月光与黑影同时存在,是和谐的。

另一方面体现出了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3)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

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于名曲得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4)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给予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5)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第6段:

荷塘四周

PPT:

(1)为什么要写荷塘四周?

突出荷塘周围环境的“静”。

(2)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即由蝉声蛙声来衬托静谧的月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其实蝉声与蛙声一直就有,只是作者现在才听到,说明作者短暂地沉浸在荷塘的美景中,现在又回到淡淡地哀愁中了,达到以动衬静的效果。

 (3)齐声朗读4、5、6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背诵4、5、6自然段。

板书

小路:

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来路:

感受:

自由——(苦闷)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正面)月光      泻—轻柔

色:

                         

青雾:

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树:

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

           远山:

隐隐约约

              灯光:

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抽查3位同学分别背诵4、5、6自然段

    集体背诵

二、课文讲解

师: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7—10自然段,思考一下“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

”这个问题。

PPT:

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

  《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三、艺术特色

师:

总体来说,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而现在,我们要从文章的艺术特色这个角度,来鉴赏这篇课文。

PPT: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1)景物描写。

标题“荷塘月色”规定了作品的全境,既荷塘是月供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这一规定体现了塘中风物的总体特征。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也颇具特色。

在荷塘上,月光是“淡淡的、静静的”,云也是淡淡的,荷香、叶子、花的总体特点都是朦胧的,这正与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这种心境合拍,表现出作者忧郁、哀伤的心情。

景物描写的艺术水平:

A、通过绘形绘影绘声绘色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对荷塘景色的视听感受。

例如:

描绘荷花“袅娜的开着”和“羞涩的打着朵儿”,写出了荷花盛开于待放的两种美妙形态。

B、所见与想象相结合,扩大了描写的范围,适应了抒情的需要。

例如:

对荷波的描写。

C、动静结合的描写。

例如:

“像亭亭舞女的裙”,“如刚出浴的美人”。

(2)情感的抒发

找一位同学回答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喜悦)──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不宁静)

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来突出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情景交融 

  景语既情语,文章对景物的描写,不仅仅只是描写,还有作者的感情。

例如通过蝉声的热闹来衬托出自己的哀愁。

2.品味语言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词语,创造生动的意境。

A、动词的选用。

具体表现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

又如第三段“背着手踱着”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接近,“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又能表现作者心情,这与作者的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

B、形容词的选用。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中把“幽僻”换成“幽静”好不好?

(2)善用叠词

A、 “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B、“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C、“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D、“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E、“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

(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F、“(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G、“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3)善用比喻、拟人、通感修辞手法,是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A、如“袅娜的开着的”、“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刚出浴的美人”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荷花形神兼备。

B、通感手法的运用。

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一到另一感官上,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四、学生自由阅读。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2.完成《赢在课堂》中的练习。

板书

情景交融艺术特色用词恰当品味语言   善用叠词善用修辞(比喻、拟人、通感)

 

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经常听老师上《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没发现好的使人难忘的好课,自己上来也觉得无趣。

一篇如此优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师手里怎么就变样、变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

原因不一:

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

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

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气沉沉。

你从作者行程开始,显得单调肤浅。

你从朗读开始,课堂重点不突出。

难,真的难。

大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因为比较好驾驭。

现细细想来,觉得有几点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1、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节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

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但学生互动稍显不足,听课老师多,学生有些紧张。

引导还需要大胆一些。

2、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

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

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

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3、教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与品味,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

对课文作者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对课文意义的阐发,对通感收发的比拟,对重点词句推敲的延伸,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评论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

而这些挥洒自如的讲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启发性,也是课最能发光的亮点。

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不学无以为师,教师学识丰厚,学生终生受益。

4、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语文教学的天地大大拓张了,影像、图片、音乐、文字资料更是让语文教学左右逢源,于是在《荷塘月色》教学中我也寻觅了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有夏日荷叶荷花,有雨中月下荷花,有特写的荷花,有古诗意境的荷花,现代气息的荷花,还配上了许多古人咏荷之诗句,还有动态的荷叶荷花影像。

有清华园朱自清夜游的荷塘,我精选采用了一些用于《荷塘月色》教学中,学生对那精美的图片,鲜活的影像确实很感兴趣,注意力大部分被画面所吸引,结果在《荷塘月色》文本的解读和鉴赏上反而图片化、浅表化,难以入情入境,体味不出其意境之美,对作者心理的微妙变化,语言的品味也难以披文入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