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85156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课件(PPT演示).ppt

6-1概述,1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概况1.1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1.1.1禹贡中的分类早在4千多年前,中等就有了土壤分类,反应在禹贡中。

把全国土壤分类九州: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将土壤颜色分为:

黑、白、赤、黄、青。

将土壤性质和质地分为:

壤(缓和状)、坟(轻飏状)、埴(粘滞状)、黎(疏刚状)、涂(卑湿状)。

结合质地和颜色将各州的土壤分为:

壤、黄壤、白壤、赤埴坟、白坟、黑坟、坟垆、涂泥、青黎九种。

再根据土壤肥力将其分类三等九级。

禹贡中分类是世界上土壤分类的最早记载。

1.1.2周礼中分类二千多年千的周朝,也重视土壤分类,在禹贡的基础上,将九州的土壤按地形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大类。

1.1.3管子地圆篇中分类管子地圆篇根据颜色、结构、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并结合地形、水文、天然植被等将九州地区土壤分为18类90种,“九州之土为九十物”,它是我国古代最详细、最完整的土壤分类。

1.1.4齐民要术中的分类后魏(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根据农民的生成实践,将土壤分为弱土、重土、紧土、缓土、肥土、瘠土、燥土、湿土、生土、熟土、寒土、暖土。

1.2中国近代土壤分类,1.2.1早期的马伯特分类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近代土壤分类,在美国土壤学家JThorp的帮助下,引进了当时美国的马伯特分类,沿用到建国初期。

1950年宋达泉采用土纲、亚纲、土类、土科、土系。

1.2.2土壤发生分类,发生分类发展的4个阶段,1.2.3土壤系统分类在美国系统分类的影响下,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组成了先后有3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与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从1984年起,开始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

85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初稿,87年拟订第二稿,88年提出第三稿,91年出版了首次方案,95年发表了修订方案,99年出版专著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实践、理论与方法,2001年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

2土壤分类的目的和依据,2.1土壤分类的目的2.1.1反映土壤形成、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性,为进一步认识土壤,研究土壤提供依据2.1.2为土壤调查制图服务,从而为合理规划、开发利用和改良土壤提供科学指导2.1.3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挖掘土壤潜力提供方向。

2.2土壤分类的依据2.2.1成土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成土因素不同,其利用改良方向不同,虽有相似的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但不一定是同一类土壤。

如海滨盐土和内陆干旱盐土。

2.2.2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土壤特定的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可以在土壤剖面中反映出来,故在各级分类系统中所依据的剖面形态应有不同。

2.2.3土壤属性的差别不同成土因素作用产生的属性,其分类地位不同。

母质成土过程造成的是区分亚类的属性,而人为产生的则作为划分土种的属性。

2.3.4天然植被与植物的生长状况植物的生长状况是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具体体现,天然植被和植物群社应与特定的土壤类型相联系,不同天然植被或植物群社下的土壤类型是不同的。

2.3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土壤类型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切土壤的性状的获得、各种不同土壤性状的差别,都与土壤的形成演化有关。

因此土壤发生学理论是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当然土壤分类必需根据土壤特性进行,不能只根据成土条件的差别和推断的成土过程来分类。

2.4土壤分类工作的内容2.4.1类别的区分:

按土壤类型特征区分土壤,是最基本工作。

2.4.2概括和归类:

对相似的土壤根据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归纳,使不同分类级上的分类指标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即根据相似性归类。

2.4.3分级编排:

根据土壤特性分级编排,构成多级分类单元,从低级到高级单元,土壤性质差异变大。

2.4.4命名:

给一个具体土壤类别一个合适的名称,我国采用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

2.5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2.5.1发生学原则:

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具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土壤分类必需以发生学理论为基础。

2.5.2统一性原则2.5.3生产性原则,6-2我国发生分类系统简介,中国现行土壤发生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7级分类体系。

前4级为高级分类单元,后3级为低级分类单元土纲是最高分类单元,土类是基本分类单元,土属是承上启下的分类单元,土种是基层分类单元,亚种是最低分类单元。

1土纲,土纲是土壤重大属性差异的归纳和概括,反应了土壤不同发育阶段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属性差异,是土类间在发生上和性质上的共性的综合。

淋溶土纲指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有明显粘粒移动淀积的土壤。

钙层土纲的各土类都具有明显的钙化过程,即在剖面一定位置具有钙化层。

如铁铝土纲是在湿热条件下,在脱硅富铝化过程中产生的粘土矿物以11型高岭石和三、二氧化物为主的一类土壤。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汇总中共划分12各个土纲:

铁铝土纲、淋溶土纲、半淋溶土纲、钙层土纲、干旱土纲、漠土纲、初育土纲、半水成土纲、水成土纲、盐碱土纲、人为土纲、高山土纲。

2亚纲,土纲的续分,根据同一土纲中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岩性和土壤属性的重大差异划分。

反应控制现代土壤形成过程方向和强度的成土条件。

3土类,土类是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单元。

土类是在一定的综合自然条件下或人为因素作用下经过一个主导的或几个附加的次要成土过程形成的。

它是根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者的统一和综合进行划分的。

同一土类的土壤,成土条件、主导成土过程和主要属性相同。

土类之间有质的差异。

如红壤是一类在湿润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干湿季交替明显的气候环境中,地形较高、排水良好的条件下,经脱硅富铝化作用形成的,具有粘化、粘粒硅铝率低、矿物以高岭石为主、酸性、肥力低等特点。

砖红壤则代表热带雨林下高度风化、富含游离铁、铝的酸性土壤。

黑钙土代表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植被条件下,经历强烈腐殖化和钙化,富含腐殖质的中性弱碱性土壤。

3.1土类具有一定特征土层或其组合如灰化土具有灰化层和灰化淀积层,碱土具有柱状结构的碱化层,黑土具有深厚腐殖质层和粘化层。

3.2土类具有一定的生态条件和地理分布区域。

地带性土壤与当地的生物气候条件相吻合。

如湖北一般不可能形成热带的砖红壤,也不可能形成钙层土和盐碱土。

3.3土类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物质迁移的地球化学规律。

如灰化土具有灰化过程,物质迁移以酸性淋溶为主。

砖红壤具有脱硅富铝化过程,物质迁移以盐基淋溶为主。

3.4土类是主要成土过程和附加成土过程或几个成土过程的综合。

如褐土是粘化过程与钙化过程综合产生的,黑钙土则是腐殖质积累过程附加钙化过程的产物,而黄棕壤则是淋溶过程、粘化过程和脱硅富铝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3.5土壤具有一定的理化属性和肥力特征及改良利用方向,土类之间在性质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如红壤红、酸、粘、瘦、板,利用方向是提高有机质含量、中和酸性和增加速效养分。

盐土的盐分,利用方向是合理灌溉,淋洗盐分。

碱土的强碱性,利用方向是中和碱性,降低胶体钠而增加钙离子。

4亚类:

是土类续分,主要反应4.1同一土类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表现出的成土过程和剖面形态上的差异。

如根据发育阶段水稻土可分为淹育型、潴育型和潜育型水稻土等亚类。

4.2反应土壤发育的初始阶段,即土壤发育程度较弱、尚未达到典型土类的标准,但又比初育土发育程度强。

如黄棕壤性土、红壤性土、黄壤性土等。

4.3反应主要成土过程中附加的次要成土过程或新的成土过程,从而反应土类间的过渡。

红壤的棕红壤亚类反应红壤向棕壤过渡;白浆化过程附加草甸化过程产生草甸白浆土亚类,草甸化过程附加白浆化过程则产生白浆化草甸土亚类。

4.4反应典型成土过程。

每个土类中都有一个典型亚类,代表典型成土过程。

典型亚类与土类名称相同,如红壤亚类。

4.4反应土类范围内性质上的差异,或者说土类在性质上的续分。

如潮土根据石灰反应可划分出灰潮土亚类,紫色土则划分出石灰性紫色土亚类,还有石灰性草甸土、石灰性褐土、石灰性黑钙土、石灰性砂姜黑土、石灰性灰褐土等亚类也是如此。

根据酸性划分的酸性、中性紫色土,酸性、中性粗骨土,酸性、中性石质土等。

5土属,土属是承上启下的分类的单元,是土壤在地方性因素影响下所表现的区域性变异。

5.1反应土壤母质的类型如洪积、酸性岩、基性岩、碳酸岩、第四纪沉积物、泥质岩、砂岩等。

土类前加母质就是土属,如花岗岩红壤、泥质页岩黄棕壤、石英砂岩棕红壤等。

5.2反应地形部位特征:

岗坡地:

燥性、暖性,洼地:

凉性、冷性,综合地形:

塝田、冲田等。

5.3反应水文地质特征如根据平原地区不同矿化度地下水引起盐分组成上的差异,盐土可划分出氯化物、硫酸盐盐土等土属。

5.4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残留特征或埋藏特征。

如残余沼泽土,埋藏盐土等,5.5耕种的影响由耕作、种植、施肥等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尚未形成新的土类和亚类的特性均可在土属中反应。

5.6质地的变化如紫色土可划分出砂土型、壤土型、粘土型等土属。

6土种,土种是基层分类单元,是低级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

同一土种发育在相同的母质上,并具有相似的发育程度和剖面层次排列。

表现在主要土层排列顺序、厚度、质地、结构、颜色、有机质含量和pH等基本相似,只在量上有一些差异而无质的差异。

要求同一土种在以下方面相同:

A景观特征、地形部位、水热条件相同B母质类型相同C土体构型相一致(厚度、层位、形态特征)D生产性和生产潜力相似,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划分土种应该考虑以下方面:

6.1土层厚度:

60cm为厚层,6.2砾石含量:

粒径3mm者为砾石,30-50为轻砾石,50-70为中砾石,70为重砾石。

6.3质地构型A相同母质看质地:

如砂田(砂土、砂壤土)、泥砂田(轻壤)、砂泥田(中壤)、泥田(重壤、粘土)。

B相同质地看构型:

如同为砂泥田,因构型不同,可划分白面、白腰、白底砂泥田。

6.4质地层次:

夹层:

与相邻土层的质地相差一级或一级以上的土层。

出现在地表50cm以内为浅位夹层,大于50厘米位深位夹层。

夹层厚度在5-30厘米者为薄层,大于30厘米为厚层。

6.5特殊层次:

如铁磐层、粘盘层等6.6人为施用石灰造成的石灰反应:

用次灰来形容。

7亚种或变种,是最低分类单元,反映土种内在性状上的微小差异,土壤表层质地、耕性、熟化程度、有机质含量、耕层厚度等。

水稻土根据熟化程度可划分出污泥田、死泥田、冷泥田等亚种。

底土层60cm以下出现30cm以上特殊层次可以反映在亚种中。

为了不与植物或动物分类相混淆,现在主张用亚种这个词。

8关于土壤命名,8.1连续命名法:

用一个短句,把几个分类单元概括进去,将土壤形成过程、主要特征与属性等都反应出来。

发生分类中以土类为基本单位。

如砂质厚层花岗岩暗黄棕壤,就是黄棕壤土类、暗黄棕壤亚类,花岗岩暗黄棕壤土属(母质为花岗岩发育的),厚层花岗岩暗黄棕壤土种(土层厚度大于60cm),砂质厚层花岗岩暗黄棕壤亚种(表层质地为砂土)。

8.2分段命名法:

(1)土纲、亚纲连成一段,以土纲为基本词根。

如湿热铁铝土、土质初育土。

(2)土类与亚类连成一段,以土类为基本词根。

如草甸盐土、黄红壤、棕壤性土、钙质粗骨土。

(3)土属名称不能自成一段,多与土类、亚类连用。

如泥质岩黄色砖红壤。

(4)土种可以单独命名,也可以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

(5)亚种可与土种连用,也可单独命名。

6-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发生分类的缺陷土壤发生分类在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和生产时间中都曾起了主要作用,它的影响还将持续下去,其它分类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科学总是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在实践中,发生分类逐步暴露出它的一些不足之处:

1.1主观性和理论推论性较强。

发生分类是建立在土壤发生学假说的基础上,因认识的不同,同一土壤可能由不同的分类归属。

如50年代分不清灰化与白浆化过程,而将白浆土归为灰化土1.2过分强调生物、气候地带性因素,忽视时间因素可能会把已经发生的过程和即将发生的过程、把幼年土壤与顶级土混淆。

1.3强调中心概念,但土类界限模糊可将某一土类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土类与土类之间的边界不清楚,以致某些土壤类型找不到适当的位置,使其分类模棱两可。

1.4发生分类缺乏定量指标难以输入电子计算机建立信息系统,更能不能自动检索,这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也不便于信息共享和国际交流。

2我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2.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现代定量分类的基础,没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就无法定量分类。

(1)诊断层:

是指用于区分土壤类型,在性质上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如石膏层是富含石膏的未胶结或未硬结的土层,具有以下条件:

a厚度5cm;b石膏含量为50500g/kg,而且肉眼可见的次生石膏按体积计1;c厚度与石膏含量沉积1500。

(2)诊断特性:

把用于区分土壤类型,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称为诊断特性。

如石灰特性:

土表至50cm范围内所有亚层中CaCO3相当物10g/kg,用1:

3盐酸处理有泡沫反应。

钠质特性:

交换性钠饱和度30和交换性Na+2cmol(+)/kg,或交换性钠加镁的饱和度50。

(3)诊断现象:

把性质上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但尚未达到诊断层或诊断特性的规定指标,而又在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足以作为区分土壤类别依据的层次和或性质称为诊断现象。

如聚铁网纹现象:

土层中含有一定聚铁网纹体的特征,厚度为5-15cm或聚铁网纹按体积计为5-10。

2.2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19世纪道库恰耶夫奠定了土壤发生学理论,并提出了发生学分类,后来又演变为形态发生和历史发生。

土壤发生学理论至今仍未失去其指导意义。

2.3面向世界和国际接轨植物和动物分类都有世界公认的统一分类,土壤分类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才能使土壤科学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

2.4充分注意我国的特色我国土壤多样,有其独特特点。

(1)农业古国,人为影响深刻,水稻土尤具特色,故建立人为土纲。

(2)有用200多万km2季风亚热带土壤。

(3)西北内陆干旱是世界干旱土分类研究的天然标本库。

(4)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类似而又不同于极地的特点。

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采用多级分类,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六级,前4级为高级分类级别,后2级为基层分类级别。

3.1土纲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性质或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

有机土:

根据泥炭化过程产生的有机土壤物质特性划分,人为土:

根据人为耕作熟化过程产生的性质划分灰化土:

根据灰化过程产生的灰化淀积层划分干旱土:

根据干旱水分状况影响下,由弱腐殖化过程所产生的干旱表层以及现代和过去钙化、石膏化和盐化等过程产生的钙积、石膏、演化层划分。

盐成土:

根据盐渍过程产生的盐积层和碱积层划分,均腐土:

根据腐殖化过程产生的暗沃表层、均腐特性和高盐基饱和度划分铁铝土:

根据高度富铁铝化过程产生的铁铝层划分富铁土:

根据富铁铝化过程产生的低活性粘粒富铁层划分淋溶土:

根据粘化过程产生的粘化层划分。

潜育土:

根据根据潜育过程产生的潜育特性划分根据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的有:

火山灰土、变性土、雏形土、新成土,中国系统分类土纲的划分依据,中国系统分类土纲的划分依据,3.2亚纲,主要根据影响现代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应的性质,如水分状况、温度状况和岩性特征,或按主要成土过程发生阶段所表现的性质划分。

如按水分状况将富铁土分为干润铁铝土、湿润铁铝土、常湿铁铝土亚纲。

按温度状况在干旱土中划分出寒性干旱土、温暖干旱土亚纲,此外如冷凉淋溶土、寒冻雏形土等也是如此。

玻璃质火山灰土、岩性均腐土、砂质新成土、冲积新成土等亚纲则是按照岩性特征划分的。

某些土纲由于影响现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差异不大,则直接按主要成土过程发生阶段所表现的性质划分,如灰土纲中的腐殖灰土和正常灰土亚纲、盐成土纲中的碱积盐成土和正常盐成土亚纲。

3.3土类,

(1)根据主要成土过程的强度划分。

如高腐正常有机土、半腐正常有机土、纤维正常有机土等土类。

(2)按次要成土过程表现的性质划分:

如正常干旱土亚纲根据次要成土过程表现出的性质可以划分出钙积正常干旱土、石膏正常干旱土、盐积正常干旱土、粘化正常干旱土、简育正常干旱土等土类。

(3)按次要控制因素表现的性质划分:

按反映母质岩性特征划分的如:

钙质干润淋溶土、钙质湿润富铁土、钙质湿润雏形土、紫色湿润雏形土、富磷岩性均腐土、钙积干润均腐土等。

按反应气候控制因素划分的如:

寒冻冲积新成土、干旱冲积新成土、干润冲积新成土、湿润冲积新成土、冷凉常湿雏形土、滞水常湿雏形土、潮湿碱积盐成土、寒性干润均腐土等,3.4亚类,亚类是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成土过程的特性、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特性来划分。

代表中心概念的为普通亚类:

如普通肥熟旱耕人为土、普通暗沃正常潜育土具有附加成土过程的为过度亚类:

用灰化、漂白、粘化、龟裂、潜育、斑纹、表蚀、耕淀、堆垫、肥熟词来描述。

如斑纹粘化湿润富铁土、表蚀粘化湿润富铁土、粘化富铝湿润富铁土、耕淀紫色湿润雏形土、龟裂简育寒性干旱土、漂白酸性湿润雏形土等亚类具有母质残留特征的为继承亚类,用石灰、酸性、含硫等来描述。

如石灰紫色湿润雏形土、酸性紫色湿润雏形土、石灰寒冻砂质新成土、酸性寒冻砂质新成土、酸性简育正常潜育土、含硫潮湿正常盐成土等,3.5土族,土族是土壤系统分类的基层分类单元。

它是在亚类范围内,主要反映与土壤利用管理有关的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分异的续分单元。

同一亚类的土族划分是地域性或地区性成土因素引起土壤性质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具体体现。

不同类别的土壤划分土族所依据的指标各异。

供土族分类选用的主要指标是剖面控制层段的土壤颗粒大小级别、不同颗粒级别的土壤矿物组成类型、土壤温度状况、土壤酸碱性、盐碱特性、污染特性以及人为活动赋予的其它特性等。

如普通强育湿润富铁土亚类,可以分出粘质高岭混合型普通强育湿润富铁土、粗骨粘质高岭普通强育富铁土等土族。

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亚类可划分出粘质蒙脱温性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粘质蒙脱混合型温性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壤质水云母型温性等,3.6土系是系统分类的最低级别的基层分类单元。

是由自然界中形态特征相似的单个土体组成的聚合土体所构成,是建立在实体基础上的分类单元。

其性质变异范围较窄,在分类上更具直观性。

同一土系的成土母质、地形部位、水热状况均相似,在一定垂直深度内,特征土层的种类、形态、排列层序和层位、以及土壤生产利用的适宜性能大体一致。

土系命名可选用该土系代表性剖面点位或首次描述该土系的所在地的标准地名直接定名,或以地名加控制土层的优势质地定名。

如陈集系、来凤系、巴东系、温泉系、清江系、神农系、固镇砂土系、罗家堡粘土系等。

对于某些具有明显可识别特征土层的土系,可以地名加上主要土层特征命名,如泰和网纹底红粘土系、潘店夹黏壤土系等。

6-4土壤分布,1土壤分布规律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成土因素特别是生物与气候具有特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所以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也具有地理分布规律。

把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体呈连续分布,并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称为土壤的广域性分布规律,也叫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把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土壤类型称为地带性土壤。

按照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一定的植物气候地带内存在一种地带性土壤,如热带分布砖红壤、亚热带红壤、暖温带黄壤、黄棕壤等。

把与一定生物气候带不相符合的土壤类型就是非地带性土壤。

土壤系统分类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分类,所以在一定的生物气候带内可有多种主要土壤。

1.1土壤水平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指随着纬度的变化,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我国既东南部受湿润海洋性气候影响,所以在东南部土壤纬度地带性明显。

由南向北土壤类型分布为:

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南,北,

(2)经度地带性是指随着地理经度的变化,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我国西北则受干旱内陆性气候影响,所以我国西北部土壤具有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东向西的主要土壤类型为:

暗棕壤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黑土,东,西,1.2垂直地带性山地随海拔增加,生物气候发生改变。

因山体的高度不同引起生物气候带分异所产生的土壤带谱就是土壤垂直带。

土壤垂直地带性就是指所着山体高度的增加,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垂直带谱中,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地带性土壤相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

除基带外,垂直带谱中的主要土壤带称建谱土带,其土类叫建谱土类。

由于纬度增加也是温度降低,所以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相类似。

垂直带谱由基带开始,随海拔增加依次出现系列与较高纬度带相应的土壤类型。

土壤垂直带与水平带的相关性示意图,但是垂直地带性不能简单看作水平地带性的立体化,垂直带并不完全与水平带等同。

例如,过去认为,水平带上有黄棕壤存在,因而推想在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中,也有黄棕壤存在。

但是我国亚热带山地随着海拔增高,虽年平均温度有所降低,但在一定高程范围内,年降雨量却大大增加。

湿度的提高促进了土壤中盐基成分的强烈淋失,从而形成了与水平带上黄棕壤不同的盐基饱和度很低、酸性强的山地黄壤。

又如,垂直带中的山地草甸土带在水平带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地带性土类;即使垂直带谱中与平地相应的地带性土类,山地土壤与平地土壤在性状上也不完全一致,山地土壤水热条件的组合和季节变化显然不同于相应的平地土壤,山地土壤特点为:

土层较薄,厚度变化大,粗骨性或砾质性,发生层分化弱,层次过度不明显,土壤较湿润,颜色较暗。

因此在山地垂直带谱中基带以上的土壤名称前都应冠以“山地”二字。

1.3影响垂直地带性的因素,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决定基带土壤类型。

如热带海南五指山的垂直带谱为:

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暖温带太行山的垂直带则谱为:

褐土,淋溶褐土,棕壤,在相似的经度上,土壤垂直带谱随纬度增加由繁变简、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由高降低。

如热带海南岛五指山(1879米),垂直带谱由五个土壤带组成;而温带的长白山(2170米)只有四个土壤带;大兴安岭则只有23个土壤带。

山地暗棕壤在台湾玉山(南亚热带)位于海拔2800米,在暖温带的河北雾灵山则在2000米,在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只在1200米。

福建境内的黄岗山比戴云山纬度约高2,不仅基带土壤不同,红壤、黄红壤和黄壤垂直分布的界限也比戴云山低200300米。

在相似的纬度上,从湿润地区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到干旱地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先是趋于复杂,最后又趋向于简单,而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则逐渐升高。

以暖温带为例,位于东部湿润地区海拔1100米的千山,仅有山地棕壤和山地暗棕壤二个土壤垂直带,位于半湿润地区海拔不过2050米的雾灵山,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两个垂直带与千山相同外,在雾灵山的下部增加了反映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特征的褐土和山地淋溶褐土两个垂直带,它的顶部增加了一个山地草甸土带;,而纬度和海拔与雾灵山相当的甘肃云雾山(海拔2050米),由于地处半干旱地区,在山地褐土带下虽增加了一个反映半干旱草原景观的山地栗钙土与黑垆土带,但森林土壤消失了,垂直带数目相应减少;再往西,到昆仑山中段,海拔高度为5200米,由于地处干旱地区,除了山体中部出现荒漠草原土壤带外,山上山下都是荒漠土,垂直带谱更为简单。

由湿润地区至干旱地区,垂直带谱下部渐次出现干旱类型,使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趋于升高,如山地暗棕壤的分布上限在长白山地为1200米,在河北雾灵山上升到2000米,至贺兰山则高达3000米。

(2)山体高度:

山体越高,垂直带谱中的土壤类型就越多,带谱越完整。

(3)山地的坡向:

山地有阴坡和阳坡,两坡的水热条件有差异,则导致他们的土壤垂直带谱不同,不同坡向垂直带谱基带土壤不同,随海拔增加,两坡土壤差异减小,到山顶则趋于一致。

秦岭南坡,粘盘黄棕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秦岭北坡,塿土,山地褐土,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4)山地的形状在高原的边缘或平行山脉的边缘山地,只有一面垂直带谱,称为“单面山式”垂直带谱,如太行山只有东坡带谱。

山的两坡具有类同的土壤垂直带谱称为“猪背式”垂直带谱,多数山这样山的主峰或独峰,山地周围各段的垂直带谱类同,称为“圆锥式”垂直带谱,如泰山、长白山主峰的白头山有的山地顶峰平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