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6100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docx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仿真考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5月仿真考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他精心呵护下,这块处(chù)女地上长出油绿绿的高粱苗,不久它们便蹿(cuān)得老高,这时花粉也开始飘洒,即将成熟的穗上缀满了晶莹炫目的浅绿珍珠。

B.步入月色融融的西安,即被那无所不在的浓郁文化氛(fēn)围包围,大街上闪烁的霓虹,使这座古城焕发绚丽光彩,让这一抹大唐遗风,更加旖旎(nǐ)多姿。

C.在中国与非洲国家数十载悉心灌溉之下,双方友谊的大树根深叶茂,合作的硕果累(léi)累,我们相信这份世代友好的情感能经受住淬练,愈加醇(chún)厚。

D.特殊的气候和水质造就独特的荣昌坯(pī)布织造技艺,被称为“中国草”的苎(zhù)麻与世代积累的经验,糅合并彰显着中国古老丰富的民间艺术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随着夜色降临,一束光照进空洞无物的石窟,被炸毁的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以“3D投影”形式重现。

这是不久前,阿富汗当地民众发起的巴米扬大佛被毁20周年纪念活动上动人的一幕。

回荡在巴米扬山谷的哀歌,折射了战乱造成的破坏。

由于缺乏保护条件,数百件侥幸躲过战火的阿富汗国宝级文物,不得不辗转于国外20余家博物馆,直到去年才回到故乡。

贴满通关认证标识的文物箱本身也是展品,成为战乱中阿富汗文物颠沛流离的真实注脚。

同样的悲剧在过去数十年间仍在多国不断上演。

【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濒危遗产名录》所覆盖的地区,与全球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地区高度重合。

教科文组织呼吁各国汇集资源和专业知识,为开展文物修复工作、传承人类文明群策群力。

【丙】全球53处濒危遗产中超过60%与战乱有关。

“重要的历史建筑碎片如垃圾一般散落在街头”。

居住在伊拉克历史文化名城摩苏尔的一位老人发出哀叹。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空洞无物

B.注脚

C.仍

D.群策群力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清明节蕴含着华夏文明的文化基因,在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发展,现代生活与传统节日不断碰撞与冲突的当下,我们要重视对这一传统节日的保护。

B.北京广播电视局迄今已推出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视听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扶贫题材作品,以实际行动扶持优质影视公司进行扶贫题材作品创作。

C.辞旧迎新之际,总书记讲了这番话语重心长,内涵丰富,既是对全党同志提出的要求,也是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令,激扬起团结奋斗、开创新局的磅礴力量。

D.本次中法文学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法作家们围绕“文学的所见与未见”的话题作陈述发言,中法论坛已成为两国文学界机制性交流的盛事。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放眼世界,新一轮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

基此,我国要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①,努力实现更多新突破。

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正因如此,近些年②.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例的持续升高,回应了这一社会共识和公众关切。

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科学家保持好奇心至为难得。

而保持好奇心,③.第一,现实中人们常认为好奇心会跟不安分、破坏性紧密相连,对其进行否定;其次,“名与利”这些现实的羁绊常制约着科学家,使其过多地关心应用、关心价值。

6.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的宗旨之一是希望“所有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以下是某学校围绕“世界读书日”开展的读书节系列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6分)

活动一:

设立校园读书角;开展“书香教室”评比活动;开展“寻找最美读书人”活动。

活动二:

举行师生经典诵读比赛;开展“为图书配插画”活动;举行阅读征文比赛。

活动三:

发出“家长、孩子共读一本书”倡议;开展为贫困地区捐书活动。

(1)结合活动内容,为本次读书节拟写一个宣传语。

要求:

内容准确,生动;不超过20字。

(2分)

(2)根据“世界读书日”宗旨,评价本次读书节活动安排。

要求:

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字。

(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材料一: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价值通常被忽视或是有意无意地被遮蔽,因为乡村文化时被视为旧的、落后的文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能需要从文化相对论的视角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进行再认识。

文化相对论强调文化的历史、文化的特质及文化的相对价值,不同类型的文化围绕着各自的特质而形成各自的文化模式,并为文化持有者提供了生存和延续下来的各种可能性。

乡村文化是在乡土性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系统中创造出来并保留和传承下来的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以及生产生活文化,是由田园生态、生活方式、风情民俗、古建遗存、传统技艺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复杂综合体。

乡村文化的形成与传统农业(农林牧渔)社会紧密相连,乡村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变迁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乡村文化里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摘编自陆益龙《乡村文化的再发现》)

材料二: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倾向性的共识与认可,目的是在文化上取得归属感,它往往发生在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和相互比较的社会现状之中,是个体面对其他异己的存在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的结果要么是为了保持自我的同一,要么就是认同他者。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文化作为优势文化的挤压,乡村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人际交往都发生了变化,在城乡文化互动带来的冲突中,乡村社会在文化培育上的自主性缺失,传统文化的内聚性流失,导致乡村居民盲目接受城市文化,失去了乡村文化认同的基础。

随着现代传媒和现代生活方式对乡村的影响,部分传统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出现流失现象,如平阳麻笺、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出现断层,传统文化基因和文化记忆处于消解之中。

曾经在乡村社会影响深远薛的社会和文化样态诸如民俗典仪、节庆活动、民间技艺的传承等,已日渐式微。

其中一个可往重要原因是文化认同感没有建立,以口耳相传为主的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环境被改变;加上年轻人被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吸引,缺乏接触这些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渠道;在城市文化和传媒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对带有乡土气息和意蕴的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无法形成精神追随和价值认同。

乡村社会文化环境改变的同时,乡村民众的生活理念、价值意识也随之变化,乡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乡土性”精神特质也随之发生改变,乡村文化传播的语境随之发生崩塌,带来交流和传播的断裂。

在乡村文化的传播语境中,历时态的乡村共同记忆和共时态的文化融合与分享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摘编自刘姿均《新媒体时代乡村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

材料三:

在文化传播的整体视域下,“场景+”模式是指综合运用各类现代传播技术和各种物理媒介进行文化传播的研究模式。

“场景+”的中心词是场景,即建构和营造的各类文化生态,“场景+”的概念是指场景+文化传播的各种内容。

“场景+”模式包含5个要素:

场景+X、文化需求、文化生产、文化成果和文化价值。

“场景+”模式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循环系统,具有极高的互动性。

整个系统的运转以“场景+X”为核心,首先因受众产生“文化需求”,再由文化传播主体进行“文化生产”,取得“文化成果”,获得一定的“文化价值”,最后再因为“文化价值”而形成新的“文化需求”,而“场景+X”始终与其他要素之间形成一对多、多对一的多向互动关系。

“场景+”模式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生态,能将场景与文化完美融合,使文化传播的受众能够实现沉浸式体验、复合式互动、自由化生产等,这个场景既可以是虚拟的媒介场景,亦可以是真实的现实场景。

目前,虽然学界在乡村文化传播的实践研究中还较少提及“场景+”模式,但是乡村文化传播与“场景+”模式密切相关。

“场景+X”要素中的“X”在乡村文化传播活动中代表着一种与乡村文化传播学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这些事物或现象可以是农业生产、乡村仪式、乡村饮食、乡村景观……科它们始终以各式各样的场景为载体而表现出来。

在“场景+”模式下的整个乡村文化传播网过程中,优秀的乡村文化得到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让受众享受到优秀乡村文化成果,乡村文化传播的主体也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收益或回馈,乡村社会经济因此更加繁荣,这种多方受益的过程就是乡村文化价值的实现过程,因此“乡村文化成果”要素、“乡村文化价值”要素与乡村文化传播之间关系密切。

(摘编自岳佳、肖燕怜《“场景+”模式在乡村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7.下列对材料中“乡村文化”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有自己的文化模式,它的价值之所以被忽视或是有意无意地被遮蔽,是因为它被认为是一种旧的、落后的文化。

B.从文化相对论视角出发,对乡村文化的历史、特质和相对价值进行再认识,是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做的工作。

C.乡村文化为其持有者提供了生存和延续下来的各种可能性,它的创造离不开乡土性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系统。

D.乡村文化是包括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以及生产生活文化的复杂综合体,因而乡村文化里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基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倾向性的共识与认可,是个体面对其他异己的存在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的结果或许是认同他者。

B.年轻人接受城市文化,缺乏接触乡村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渠道,对带有乡土气息的公共文化活动热情不高,这会导致他们失去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C.“场景+”模式如果能在乡村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推广,不仅可能使优秀的乡村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还很可能使传播主体获得收益或回馈。

D.“场景+”模式能将场景与文化完美融合,在乡村文化传播中,“场景+X”要素中的“X”代表各式各样的虚拟的媒介场景或是真实的现实场景。

9.“场景+”模式有望解决当下乡村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请根据材料二、三具体说明。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一篇小说的结局

冰心

①明媚的夕阳,返照在一所缘满藤萝的楼舍上。

一阵一阵的凉风,吹着那绿叶子,好似波浪一般的动摇。

凭窗坐着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窗台上放着一卷的稿纸,她手里拿着一支笔,微微的笑着,看着楼下的繁花细草,听着树底的鸟声,她沉静的目光里,似乎思索什么事情一般。

②这位葰如女士,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女学生。

这一天她下课以后,回到宿舍,放下了书,走到窗前,对着这满含着诗情画意的景光,她便凝立了一会,好像她的心灵,完全的濡浸在这优美洁静的世界里。

霎时间她的心中充满了美感,觉得十分快乐,无意中回头走到桌边,拿了纸笔,拉过一张椅子,便坐在窗前。

③她拿起笔来,本来想做一篇很快乐的小说,思索了一会,抬起头来,对着壁上的镜子,掠了一掠鬓发,忽然自己笑道,“有了!

从少女想到老媪,从春光想到秋色,向着对面下笔,倒也有趣呵!

”这时她略不迟疑,只凭着她的感想的驱使飕飕的写下去:

几株枯秃的老树,和遍地的荒野,围住了一间很矮小的屋子,那纸窗被秋风吹得鸣鸣的响着。

屋子里生了一炉微微的火,却十分的和暖,桌上排着许多盘碗,满盛着肴菜,都用碗盖盖着。

一个老太太坐在炉边,那枯皱的脸上,充满了喜气,眼睛不住的向四下里看着;有时便站了起来,这里桌子又抹一抹,那里的花瓶呵钟呵又挪一挪,左右的看了好几次,便微微的笑着,点了一点头,又走到桌边用手去试那酒和肴菜还热不热。

自己微叹道:

“涛儿在军中,哪里吃得着这样又热又香的酒菜呵!

”说着又坐下,望了雪望窗外,看一看钟,便从衣袋里拿出一封破裂不堪的信来。

戴上眼镜,移过椅子,挨近窗户,可便将这信打开看着。

这封信在这老太太的衣袋里,存了有半年多了,也念了几百遍了,几乎颠往倒着也背得过来……如女士写到这里,不禁笑了,便又往下写道:

这时老太太笑容满面,那战兢的手,拿着这封信喃喃的念道--“亲爱的母亲呵!

我以前写的几封信,已经收到了吗?

我现在已经到了前敌了,枪声呵,炮火呵,也都看惯听惯了。

并没有一毫的惧怕,杀人的事也做惯了,不觉得是怎样残忍的事。

有好几次我也几乎被人家杀了,战罢回来的时候,一一的追忆,好像做梦一般。

但是有两件事,我心中永远不至于模糊的,就是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母亲,母亲呵!

世界为什么要有战争?

我们要爱国,为什么就要战争就要杀人呢?

母亲呵!

喇叭响了,我又要上阵去了!

“希和表兄现在也拨到我们队上来了,他常和我在一处,他也问你老人家好。

你的儿子梦涛二月十八日”老太太念完信,那眼泪却滴在她的笑脸上。

自己说道,“涛儿呵!

到底杀人是个残忍的事情呵!

”忽然又疑惑起来说,“为什么从这封信以后总没有信来?

莫非……”她不敢想,她心里有一点战栗。

这时那钟当当的响了五下,老太太惊醒过来,又转了笑容道,“他们那一队不是四点半的快车回来么?

现在他快到家了。

”接着听见门开了,又听见皮靴和腰刀的声音一阵响着。

老太太心里一跳,便放下信,站了起来。

④这时候莜如女士觉得写的乏了,便放下笔,向椅背上靠着,心中还是不住的思索,一会儿晚餐铃响了,她便收拾了纸笔,下了楼去。

⑤以后一天-两天-三天,她总没得功夫,再接着去做。

⑥第四天的下午,她又坐在窗前,窗外却很是昏暗,那雨点滴在藤萝叶上,响个不住。

满园的花都垂了头,笼在学那漠漠的淡烟里。

一群的雀鸟都栖在树叶深处,抖刷它的翎毛。

葰如女士看着这凄黯可怜的科景色,觉得有些愁闷,忽然想起那篇小说来,便又将那卷稿纸拿了来,放在窗台上,慢慢网的又往下写……

屋门开了,老太太呆了一呆。

原来进来的不是梦涛,却是希和。

老太太急着问说“希和!

涛儿呢?

”希和也不作声,只走近一步,恳挚的看着老太太说,“姑姑!

涛弟还有……”到这里便不说了,老太太看着希和吞吐的言辞,凄惶的神色,心里都明白了,只觉得眼前一阵昏黑。

一会儿老太太醒了,睁开眼看见希和跪在她膝前。

老太太也不言语,便挣扎着从桌上拿

过那封信来,用力的看着,只觉那……“枪声”……“炮火”…“战争”……“杀人”……这几个字,都渐渐的浮到纸面上来,又渐渐的大了,好似恶魔一般,在空中跳舞,又似乎耳中也听得他们欢喜狞笑的声音。

⑦葰如女士写完了,便从头看了一遍,看到末后一段,不禁惊的站起来说,“我不是要写他们母子团聚的乐境么?

为什么成了这样的结局?

”便立刻将这张稿纸撕了,换了一张纸,拿起笔来要再做。

但是,她再也写不下去,只手里拿着笔,呆呆的看着窗台上一堆碎纸。

10.概括葰如女士的人物形象。

(4分)

11.结合文章,分析第①段、第⑥段中两处景物描写的共同作用。

(4分)

12.赏析小说在结构上的艺术特色。

(6分)

13.理解文末“她再也写不下去”的原因。

(6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诸暨县主簿厅记

陆游

建炎、绍兴间,予为童子,遭中原丧乱,渡河沿汴,涉淮绝江,间关兵间以归。

方是时,天子暴衣露盖,栉风沐雨,巡狩四方,曾不期月休也。

大臣崎岖于山海阻险之地,草行露宿,不敢告劳,亦宜矣。

况于州牧郡守以降,蘧篨①一厦以治其事者相望,又况降而为县令丞簿者哉。

及王室中兴,内外粗定,然郡县吏寓其治于邮亭民庐僧道士舍者,尚比比皆是。

积累六七十年,四圣相授,天下日益无事,兵寝岁登,用度饶余,然后皆得稍复承平之旧。

至于县,则有迨今苟且因循者。

主簿在县官中,卑于令丞,而冷于尉,非甚有才,则其举事为尤难。

若诸暨主簿丁君崇者,可谓才矣。

君海陵人也,今居吴,世有显人,为吏精察而平恕,学工文辞,而不忽簿书期会之事。

尝兼摄丞久之得添给不取一钱皆用以新主簿之廨诸暨旧无丞元丰间置丞徙主簿以居之。

而主簿更得廨,乃故盐廥,藉湿支倾,殆不可居。

然阅百二十年,为主簿者凡几人,至君乃更新之,不亟不徐,不侈不陋,不费于公,不敛于民,竹个木章,瓦甓丹垩,不蠹,不苦窳,不漫漶②.堂后旧有池,自君来,比二岁,产异莲骈跗,邑人灌③传,以为君且通贵之祥,相与名其池上之亭曰“双莲”。

君故不喜怪,而邑人之意如此,亦足知其得民也。

君与予之子虞游,乃因子虞请记岁月,予不得辞也。

昔我艺祖④肇造区夏,当乾德六年二月癸亥,尝诏郡县吏代归者,皆上其官舍敝坏,或兴葺之数于有司,以为殿最。

呜呼!

祖宗明诏,具在汗简,而近世乃有相戒以为非急务,且徒速谤者,独安取此哉!

予尝备太史牛马走,获窥金匮石室之藏,故敢并记之,以晓他在仕者。

【注】①鐘際:

粗竹席。

②漫漶:

模糊不清。

③罐:

同“欢”。

④艺祖:

太祖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关兵间以归间关:

辗转

B.曾不期月休也期:

期望

C.而冷于尉冷:

清闲

D.昔我艺祖肇造区夏肇:

开始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敛于民不能容于远近

B.以为君且通贵之祥且而言过矣

C.乃因子虞请记岁月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以晓他在仕者以有尺寸之地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宋初期的政局动荡不安,皇帝和大臣们都疲于奔波,地方官员的办公环境非常简陋,历经四代皇帝,情况才略有好转,国家安定,经济恢复。

B.丁崇不用百姓一分一毫,便将老盐仓改建为主簿厅,不但注重工程质量,还在原来堂后的池塘中栽种了并蒂莲以改善环境,此举深得民意。

C.宋太祖曾下令各地官员上报需要修理的办公场所数量,并将此作为考核政绩的标准,作者在担任史官期间曾见过此类的重要文件。

D.文章记述了诸暨县主簿丁崇修葺主簿厅的始末,作者在对丁崇表达欣赏的同时,也希望更多官吏能遵照祖制,修缮那些破损不堪的办公场所。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尝兼摄丞久之得添给不取一钱皆用以新主簿之廨诸暨旧无丞元丰间置丞徙主簿以居之

18.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天下日益无事,兵寝岁登,用度饶余,然后皆得稍复承平之旧。

(4分)

②而近世乃有相戒以为非急务,且徒速谤者,独安取此哉!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8分)

贺新郎·兵后寓吴①

【南宋】蒋捷

深阁帘垂绣。

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

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

影厮伴、东奔西走。

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

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

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

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②。

趁未发、且尝村酒。

醉探枵③囊毛锥④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

翁不应,但摇手。

【注】①公元1275年冬,元兵占领了词人的家乡及常州、苏州一带。

次年,又攻占临安。

这首词作于1276年秋,词人流寓吴门(苏州)一带。

②阜:

土山。

③枵:

空。

④毛锥:

泛称笔。

19.下阙“叹浮云”句中,“浮云”成“苍狗”意味着。

“相看只有山如旧”一句,诗人将羁旅之愁与(情感)融合在一起,更显深沉。

20.这首词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材料一: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材料二:

樊迟请学稼,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樊雪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柯晚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材料三:

子曰: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21.材料三中,如果把“发”理解为“启发(我)”,则体现出了孔子在教学中倡导的理念;如果把“发”理解为,则可看出颜回的聪慧好学。

(2分)

2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孔子对“学习”的看法。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

(《论语》)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氓》)

(3)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难》)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夕阳古道无人语,。

(《长亭送别》)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中国人自古就有“安土重迁”的观念,常常被故土、家园、亲人等牵绊而不愿离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正发生着转变,各种各样的原因促使我们更换住所,离别家人,奔走异乡,甚至远去他国……这一传统观念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又似乎依然牵系着我们的内心。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

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1-4DACA

5.①开辟科技创新的路子②社会和公众对此高度关注③会受到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

6.

(1)答案示例:

(2)答案示例:

7.C8.D

9.①针对“以口耳相传为主的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环境被改变”的情况,“场景+”模式以虚拟的媒介场景或是真实的现实场景来作为弥补和补充。

②针对年轻人“缺乏接触这些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渠道”的情况,“场景+”模式拓宽了受众与各种与乡村文化传播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接触的渠道。

③针对年轻人“对带有乡土气息和意蕴的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场景+”模式由于其可以实现“沉浸式体验、复合式互动”,有望提升受众的参与热情。

10.(4分)有思想,热爱写作,浪漫(或:

内心丰富敏感)的年轻女学生形象。

11.(4分)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刻画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12.(6分)

(1)采用小说中套小说的嵌套式结构,不仅塑造了现实中夜如女士的形象,也塑造了她创作的小说中的母亲和梦涛的形象,从而使小说主题变得更加丰富。

(2)以时间为序(或“以创作小说的过程为顺序”),从写小说开始,到写完又撕掉结束,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3)采用相同的结构写夜如女士的两次创作过程(均先绘风景,再写被风景影响的心情,最后写被心情影响的创作),有利于在对照中塑造夜如女士内心丰富敏感的形象。

13.(6分)

(1)性格使然。

她的心情被窗外“凄黯可怜”的景物影响,这使内心丰富敏感的她难以写出大团圆的结局。

(2)创作使然。

她已经在第一次写作中不自觉地为小说的悲剧结局作了铺垫,如“我又要上阵去了”“为什么这封信以后总没有信来”等,后面的写作就不由自己控制了。

(3)现实使然。

当她想要重新写时,已开始明确认识到残酷是战争的本质,想要淡化这种残酷是不可能的。

14.B15.C16.B

17.尝兼摄丞/久之/得添给/不取一钱/皆用以新主簿之麻/诸暨旧无丞/元丰间置丞/徙主簿以居之

18.①天下一天比一天安定,战争停止,庄稼丰收,国家收支富余,这才都逐渐恢复太平时期的旧制。

②而近代却有(官员)互相告诚,认为这不是当务之急,只会招来谤议,哪里会去做这件事呢!

19.世事无常亡国之痛

20.

(1)对比:

对比丰富,情感强烈。

三处对比,突显出词人背井离乡的孤独愁苦。

(2)叙述:

注重场景的细致描写。

叙述中带有强烈情感。

21.教学相长闸发,发挥

22.

(1)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进德(道德修养),其次是修业(修习诗书礼乐),

(2)相比实用技能的学习,孔子更强调君子要学礼、义、信;

(3)强调学思并重。

23.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无所苟而已矣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淡烟暮露相遮蔽禾黍秋风听马嘶

(5)了却君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