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7960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docx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济南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

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

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学习活动的支

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学习活动的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

倾向于独立完成整个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参

与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促进我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进步,特制定本意见。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执行课程纲要情况

1.各校能够按照课程方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以下简称纲

要)的要求,把开设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与学校发展规划中,能够

采取措施进行检查、督促,并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学校的全面考核之中。

2.能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特点,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主题、项目或活动课

题。

多数学校有学期教学计划,有具体的活动方案,确保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3.设置了专职或兼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通过各种途径,使广大教师明确了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提高了认识。

建立了一定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

成长,为全面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能努力挖掘教育资源,开发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彰显学校的

办学特色,许多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教学改革情况

1.课堂教学内涵不断丰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的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

现象,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

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的显著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结构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改变,第一,它不以掌握学科知

识和训练技能为宗旨,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第二,它改变了单纯的接受学习方式,

重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发展中的价值;第三,它改变了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

锢在屋子里的过程,重视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新的课堂教学逐渐具备了以下三个特征:

教学内容方面“开放”;

教学的方法上“放开”;教学目标方面实现了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

2.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方法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上有一下显著特点:

一是放开讨论──改变过

去由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提倡多向互动,提倡思想“亮

相”。

通过诸多师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利于学习主

体的自由发展。

二是放开质疑──问题是不受压抑的自由思维的必然产物。

实现学生思维

自由,必然诱发诸多质疑。

学生的质疑往往不局限于教师视野,教师放开让学生由记忆结

论到自愿去探索;由机械接受“唯书唯师”,到敢于向权威、书本和教师挑战,这必是一

个创新意识在强化、创新精神在升华、创新能力在孕育和培植的过程。

3.实现了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通过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

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学习。

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主设定具体活动的目标,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现有的水平选定活动内容和方式,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从而对自己的

学习和发展负起责任来。

1

 

以研究性学习为例,从具体的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任务的确定,到研究内容的落实

和研究方法的采用,主要由学生自己规划和设计。

教师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获得

新的感受,达到持续的、自我教育的目的。

但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问题的

解答,常常需要多人合作、多组合作及社会多方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顺利完成。

这种交往

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

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

不尽人意的情况:

1.课程开发学科化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的学科化倾向表现有三各方面:

其一,将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

科拓展活动;其二,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在教室“教”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三,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

有许多教师与学生围绕“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课程内容狭窄化倾向

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

相同的重视,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内容、形式过于单一,虽

然经历了若干主题活动,但由于没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始终

在重复某一种类型的活动方式。

这种模式化的活动方式,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目标生

成性的初衷,学生难以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3.主题选择成人化倾向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包办选择主题的现象严重,导致学生研究的主题过分成人化。

在课程实施中,存在活动范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如出现了这样的流程:

教师提出研究主

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是缺乏意义的问卷调查,最后是撰写上交调查报告。

这种缺

乏真正思维、实践的活动,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粗枝大叶的学习习惯,

二是导致研究活动“走过场”,使研究过程模式化和庸俗化,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研

究性学习”的初衷,难以对学生形成正确导向,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课程实施水平差异性较大

个别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分别地进行开设。

甚至出现以信息技术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倾向。

由于开展综合实践活

动需要一定条件制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地区性不平衡的问题,条件较好的学校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较好,而个别条件相对不足的甚至没有开展活动。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

(一)创设情境确立主(课)题课

1.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

 

情境体验确立主(课)题

2.界定与基本要求

创设情境确立主(课)题课是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引入、制造或

创设与主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发现与主(课)题相关的问题,帮助

学生迅速而正确地了解主(课)题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利用各种手段、方法创设情境,比如:

实物演示、角色扮演、

音像辅助、生活模拟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激发兴趣。

教师重点关注的是使学生亲

自参与到情境体验中去,捕捉真切感受,从丰富情境中打开思路唤起学生对感兴趣问题的

研究欲望;教师对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和归纳,

形成他们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主(课)题,以便开展下一步的研究活动。

(二)专题研讨课

2

 

1.基本流程

提出话题交流讨论生成课题实践探究展示交流

2.界定与基本要求

这里所指的专题活动是指的在一个大的专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群体会对某一专项的问

题特别感兴趣或普遍关注,就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集中集体的智慧开展一个相对独立的

小课题的实践性研究。

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基本过程:

首先,由学生或老师提出相对独立的感兴

趣的话题;再通过师生集中讨论,从不同视角生成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小课题;组织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交流活动感悟,展示专题收获。

在专题研讨活动中还可以请相关的教师和家长作为指导教师。

这一模式最大的优点在

于能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研究相对比较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与制作课

1.基本流程

确定主题探究方法动手制作展示交流评价反思

2.界定与基本要求

设计与制作课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典型课型,它涵括的内容较为宽泛,主要以设计、加

工制作和改进技术为内容,以动手实践为主要的组织形式,我们把这类活动归类为主题设计

与制作教学。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作品设计和制作。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首先根据活动内容创设一种情景,营造一种氛围,使之能

强烈地吸引学生,激发设计与制作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

分析设计操作步骤和要求;尝试进行实践演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领会;学生在独立

思考设计过程中,往往考虑不够全面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或集体

交流研讨,在交流中论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等,以使方案得以补充和优化;当大多

数学生完成作品制作或完成劳动过程后,教师鼓励学生将作品进行展示,对作品和活动过程

进行评价。

设计和制作活动既可以独立组织又可以两者兼容。

这类活动的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感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

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四)方法指导课

1.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方法体验交流讨论总结提升

2.界定与基本要求

方法指导课的基本内容有:

“学会观察”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指导、设计活动方案

指导、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指导、调查问卷设计指导、撰写调查

报告指导、学会访问指导、设计实验指导、表达与交流指导等。

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基本过程:

首先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对课题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然后分析这些疑问与课题的关系;前期的工作主要是让

学生自主进行分析,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本次课堂活动需要学习的方法;根据这

一主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体验活动;学生在体验活动基础上交流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教师帮助学生提升总结,最后形成一定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此方法开展新的活动。

方法指导课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通过活动去自主分析、解决

问题,并通过反思总结掌握一定的方法。

教师是参谋、顾问、促进者,可以为学生提出学

习的建议,但不直接把方法灌输给学生。

在方法指导课上学生需明确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课题研究的开展、方案的执行、

3

 

成果的形成都必须依靠实践探究实现。

学生可以通过到图书室、上网查找资料,外出调查、

采访,实验操作等手段完成行动研究,而教师的指导必须贯穿整个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顺利

展开。

(五)阶段交流反馈课

1.基本流程

课堂导入小组汇报评价反思调整方案生成问题

2.界定与基本要求

中期反馈课可以先由各个活动小组汇报,既可交流经验和体会,也可交流活动中遇到

的困难;然后引导全班学生分析各种情况,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调整下一步活动

步骤、方法;整个汇报与研讨的过程重在阶段性小结和调整活动方案上,为下一步活动的

顺利进行扫除障碍。

也可修正前期活动方案,挖掘或生成新的问题。

阶段交流反馈课即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获得了一些活动成果,同时,在活动

中遇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前期汇报和后期规划活动,引导学生进

行阶段性反思,从前段活动中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下阶段活动正常

有序地开展。

(六)成果交流展示课

1.基本流程

课堂导入小组汇报评价反思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2.界定与基本要求

成果展示课是对学生在实践研究中的情感体验、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设计制作等)

的总结,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

赏别人的过程。

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的时候,这种欲

望可能会更加强烈,这时就需要指导教师组织开展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活动。

成果展示课既是

成果的展示又是对活动的评价;既是学生研究过程的再现又是实践探究的小结;既达到了资

源共享又达到了优势互补;既是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又使新的活动目标及主题不断生成。

活动中教师要做的事情首先是小结前阶段主题活动开展整个过程与研究情况,再导提

出展示的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研究内容的类型,来确定实践成果的表现形式;在随后的

总结评价中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果有什么样的生活和社会价值;最后,随着活动的不断

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教师要抓住机会将课题向更深的方向拓展。

三、课堂教学建议与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

自主进行开发,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

为了有效实施课程,教师需要精选活动内容,细化活动目标,关注活动过程,丰富活

动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

(一)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

选定主(课)题内容和活动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

活动前教师应了解学

生、调查课程资源、进行自身的知识能力储备。

1.了解学生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主体,他们是否能主动参与、全程参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是什么,这些因素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内容与活动形式,影响着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

因此,教师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

如果活动主题只依据自己的想象或已有资料而定,脱离学生认知范围,会造成学生没有

兴趣或表面热闹,虎头蛇尾无法深入的情况,使活动流于形式或半途而废。

教师在活动设计

前,可查阅学生所使用的各学科教材,采取座谈、询问或与学科教师沟通、观察留意学生间

4

 

的交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内化、类化了哪些基础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的

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综合”,进行有效的“实践”。

(2)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将已有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主动获取新知识解决

问题的过程。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前,教师还要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谈、对学生在校行为的观察、指导

学生主动回忆个人经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3)了解学生的处境与感受学生的疑问

做个有心人,通过日常同学之间的交流、行为表现等了解学生的状态,感受学生的疑问,

引发出相关的主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通过课堂及日常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为分组探究打

下基础。

如将浮躁好动、爱单独行动的学生与安静、责任心强的学生分一组,以相互约束相

互促进。

2.调查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主题内容的开发只有以课程资源为依

托,才能使活动形式丰富,效果真实有效。

调查课程资源,教师要亲力亲为,也可采用师生

合作调查的方式。

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3.教师自身的准备

(1)有关资料的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教师不可能每方面都精通。

因此,活动前教师要围绕

主题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与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与自己准备的

活动课题有关的结论,进行活动设计,从而达到预设效果。

丰富的研究资源,是支持活动课题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可以建立“活动资源卡”,

做好以后开展活动或其他教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的储备。

“活动资源卡”的内容包括课题名

称、类别、可供查询的资料及可供咨询的对象等。

(2)有关条件的准备

包括网络(相关网站、网址)、图书资料、器材和工具、有关材料、场地、参与合作的

教师、校外相关人士的支持、安全措施的准备等。

(二)确定有探究、实践价值的活动主(课)题

活动主(课)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具有探究性、新

颖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活动内容要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及时反映学生生活,

在活动中学生能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活动形式丰富,有以学生直接体验为主的活动;

活动结果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生活方式的转变;活动过程能使学生获得积极

的情感体验,同时又要体现一定的教育思想观点,符合客观条件与地区特点。

教师可围绕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三条线索,结合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

境、经济环境及环境变化等开发主题;拓展学科知识领域开发主题;适当提供一些学生感兴

趣的事物或关注的焦点问题、突发事件,也可让学生自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

择主(课)题。

(三)确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准确规范地表述教学目标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般要设计阶段目标及每次活动的目标。

教师开展活动前,要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主

题活动类型(每个类型活动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侧重点)、学生实际及活动资源特点制定全面、

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全面”是指每个主题活动目标的构成要全面,即包含主题活动总目标、

主题活动各阶段目标、各阶段中一次活动的目标。

三个层次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一

般性目标逐步具体化为特定的目标,彼此应是上位目标与下位目标的关系。

“具体化”指目

标首先应具有指向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针对某个活动主题或项目而言的,是

5

 

对学生开展与主题有关的活动具有切实的导向、指引作用,并能保证整个活动过程的顺利进

行的,要指向其所针对的具体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

2.活动目标应清晰、具体,不能泛化

如:

有的教师在不同活动主题的目标设计中提出: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学生的创

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仅仅把活动的根本原则、指导思想和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作为具体活动主题的目标书写了一遍,这样是不够的。

而应针对具体的

活动,提出在哪些方面创新、具体提高哪项实践能力。

3.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状况。

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实践体验、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以及认知规律不同,教学

目标也各有侧重。

4.目标表述要明确

(1)学生目标表述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目标表述的主体不能是老师或其他人。

因此,不能把主题活动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收

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样表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

应表述为“学生形成一定的收集和获

取信息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作为主体的学生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

(2)用恰当的行为动词具体表述

在表述“知识与技能”类目标可采用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

这种方式明确告诉人们,学

生参加主题活动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明确具体,可评价。

如:

“能从现

象、原因、影响等三个方面基本认识学校周边存在的一个环境问题”“说出自己知道的五个

标志”“能够编出一个中国结”。

在表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

目标时,可以采用体验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描述学生参加主体活动所获得的

心理感受、体验。

体验性目标无需结果,陈述时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过程性的。

(3)目标的表述必须是确定的

目标的表述必须是确定的,不能模棱两可。

不宜用“应该”、“可以”这些字词来表述,

比如,“学生应该掌握收集和获取信息的方法”,这表达的只是一种意向,没有表达必须达

到的要求。

(四)强化活动指导,提高主题探究活动实效

活动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主要部分,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成果展示总结阶段(教师可根据主题类型的不同进行调整)。

在每各阶段设计中,不仅要有

学生主要的活动内容的设想,还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指导重点的设计。

活动过程设计只

有突出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才能切实提高探究活动实效。

活动指导主要设计以下几

个方面。

1.围绕主题指导学生确定子课题

有了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并且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学生有兴趣有能力研究,

后续活动才有可能深入开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并且能够提出问题,愿意参与研究活动,去解

决问题。

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实物、图片、录像、实验观察、生动的故事、游戏、具体操

作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情境应直接与主题呼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有群

体参与性,对学生兴趣的提升有极大的作用,同时引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围绕主题

提出问题。

(2)学生要明确研究的内容,就是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对于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教

师要指导将其转化为要研究的小课题,不能以问题代替子课题。

确定子课题的原则是:

表达

语句简练,使用陈述句,指向明晰,可操作,有研究价值。

2.指导学生成立小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

合理的分组能使小组合作发挥更大的合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般分组方式通常有

三种:

固定分组、按研究兴趣分、自由分组。

三种方式各有优劣,教师应根据实际研究的情

况采用不同的划分形式。

但无论哪种分组,都要对学生分组做好调控,将不同能力、不同特

6

 

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均匀分散在各组,保证每组结构合理。

可以按班级人数确定一定比例的组织能力较强、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有责任心的学生为

各个活动小组的核心成员。

这些核心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实际

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

其他学生自愿分散到其中,适当控制小组成员人数,人数过多容易造

成活动的互相推诿,一般5—8人为好,协调小组划分时教师要以学生自愿为原则,以尊重

学生选择为前提,做协调工作时必须与学生商量,不能强制命令。

为提高活动时效,要保证小组内有明确的目标,建立组长负责制,按学生的能力、兴趣、

特长科学分工,人人承担任务。

建立奖惩制度,如对于完不成任务的组员要扣小组的星数,

因为每个人代表的不是个人,每个小组是利益的共同体,达到组内相互督促的目的;对完成

任务好的小组奖励星数,作为期末评价的依据,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切实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3.指导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是学生开展活动的蓝图,它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及方式。

教师在指导学生制订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1)可行性

指导教师要从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安排等方面审视学生制订的活动方案的可行性,

避免出现由于缺乏操作性而无法达成活动目的的情况,要本着活动就近的原则。

(2)具体化

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力求具体,时间和地点安排、活动内容与形式等都应一一细化,这样,

实施起来才会有的放矢。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方案的具体化并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

班地完全依据方案来实施。

随着具体活动情境的变动,方案应不断修正。

教师切不可生搬硬

套,更不可因为学生没有遵循方案而放弃活动。

(3)多样化

要依据活动主题努力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活动,如调查、访问、参观、实验、测

量、统计、分析、制作、表演、社会宣传等。

这样,既可以避免活动的单调枯燥,提高学生

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又可以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4)灵活性

方案设计要机动灵活留有余地,在保证计划的严肃性的同时,如果情况确实有变化,计

划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另外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修订。

4.进行过程性指导,确保活动的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既是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也是教师指导

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

在活动中,教师不能“教活动”,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明确自

身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做好探究活动细节的设计。

(1)进行必要的探究方法指导

如何收集整理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