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787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完美版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大青树下的小学

1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初步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3.体会描写窗外十分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导入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过渡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

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清单二

1.哪些句子体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2.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学生在教室里学习的?

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这时候,窗外(),()不摇了,()不叫了,()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地听着。

3.下课了,小学生们都做些什么呢?

课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这所小学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交流感受。

5.课外搜集有关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资料。

(二)小组交流

1.根据小组人数,组长合理分配问题。

2.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后纠正、补充,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全班展示

请四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质疑。

每个小组展示一个问题。

三、后学环节

预设与点拨

预设1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不难知道大青树下的小学美在景色、衣着、行为、朗读声,难点在于朗读。

指导、体验朗读:

景色美:

通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体会景色美,并用温柔、欢快的语气朗读。

衣着美:

通过观看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学生的图片,体会衣着美,并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朗读。

行为美:

通过“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一句,体会同学们对动物的友好,对老师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并用欢快、真诚的语气朗读。

朗读声美:

通过对窗外景物的描写,体会同学们朗读声的动听,朗读时语气要缓慢,读出校园的安静和朗读声的美妙。

预设2通过重点句子,体会校园的“静”以及动听的读书声。

参考答案: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预设3体会重点语句

(1)“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这句话体现了民族团结。

(2)“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听同学们读课文。

”这句话表明窗外十分安静学生读书的声音十分动听。

(3)“大家在大青树下……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衬托出孩子们愉快的心情和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

(4)“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这句话体现了校园的一片祥和,让人对这所小学难以忘怀。

预设4有感情地朗读

(1)“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这句话要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朗读。

(2)“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要读出孩子们愉快的心情。

四、检测环节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徳昂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所学校里有、、、、

五个民族的学生,表现了民族之间的精神。

2.体会下面两个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1)早晨,从山坡上,从……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2)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走来了。

这两句话第句话表达效果好。

因为。

3.想一想,把句子补充完整。

这所小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要和小伙伴说说:

我喜欢这所小学,因为。

我喜欢这所小学,因为。

我喜欢这所小学,因为。

4.拓展阅读。

我家的小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流连忘返。

小院的西面是花圃,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唱主角的是紫色的月季和各色的玫瑰。

北面有个挺大的葡萄架。

夏天,孩子们在葡萄架下乘凉,大人们在这里看报。

到了秋天,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

院子的东面种着几棵高大的白杨,它们像巨人一样守卫着小院。

院子的南面是一片碧绿的小菜园。

地里种着黄瓜、茄子、西红柿,还种着绿油油的青菜。

一眼看去,个个漂漂亮亮,真惹人喜爱。

(1)填空。

我知道本段有句话,第二到九句是按(A.方位顺序B.时间顺序)写的。

小院的西面是,北面有个,东面种着,南面是。

(2)“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

”这句话写了()

①葡萄长得多,有时香味会使人像醉酒一样糊里糊涂。

②葡萄不但长得多,而且香味使人陶醉。

(3)本段中有两个表示“绿”的词语,请写下来:

和。

五、本课小结

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们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

我们也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刻苦奋进。

六、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欢乐美丽)

上学路上不同民族好朋友

来到学校打招呼、问好敬礼

上课认真读书

下课尽情嬉戏

校园铜钟、凤尾竹团结

七、拓展阅读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大青树下的小学∣人教(部编版)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国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这是一所充满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

孩子们课上认真地读书、课下尽情地玩耍。

三年级是中学段的起始段,要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学习过渡,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语文积累,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这是三年级语文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步入阅读课堂,指导他们阅读的方法。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比如,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及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

2.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应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析句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由文本迁移到现实生活,能根据提示选择自己学校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说话训练。

【过程与方法】

1.用生词卡、图片等多种媒介和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

2.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等方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在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整体把握,能找出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难点

体会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团结友爱。

教师:

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

根据“资料袋”的提示,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

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

一、根据提示语,说说自己的学校

●上学路上:

早晨,从……上,从……里,从……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进入学校:

来到学校,大家……

●在学校里:

上课了,同学们在教室里……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

放学了,同学们在教学楼前……

●点题抒情: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的小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所地处边疆的小学的美。

2.由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引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重在读准字词的音节,在讲读课文时应侧重对字词形、义的理解。

部分字词学习提示:

绒:

读róng。

坪坝——方言词,一般指平坦的场地。

场地与土有关,故为土字旁。

粗——形声字,米形且声。

本义是指米粗糙,故“粗”以“米”表形。

引申为精细和毛糙,再引申为粗大。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这所学校的美。

(可以同桌互读,可以分小组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即可。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再读课文,指名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它与我们所在的学校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初步感受这是一所地处边陲的小学,校园景色优美,不同民族的学生团结友爱,学习认真,生活快乐。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

2.教师示范书写,重点指导“装、读”这两个字的写法。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带生字的词语。

2.熟读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的路上——进入学校——在学校里——点题抒情

第二课时

1.精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2.品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体会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团结友爱。

重点

精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团结友爱和在学校生活的幸福快乐。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

这节课我们继续朗读感悟,又将会有新的发现。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1)轻声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用“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2)比较句子,体会描写的具体性。

①早晨,从各处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②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通过比较,体会描写不仅要具体,而且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如“山坡”“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都是极具西南边陲山区的特点。

(3)比较句子,体会“的”字结构的运用特点。

①……走来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小学生。

②……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小学生,有傣族的小学生,有景颇族的小学生,还有阿昌族的小学生和德昂族的小学生。

③……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①句过于概括,②句表述赘余,③句运用“的”字结构显得既具体又简洁。

通过对该句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的”字结构在运用上的特点。

(4)理解词语,想象画面。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思考:

有哪些鲜艳的服装?

“绚丽多彩”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中各民族的服装,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知识,体会“绚丽多彩”的意思。

2.学习第2、3自然段。

(1)请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想象一下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不同”和“同”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同一词语用肯定和否定的形式出现,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3)学生读课文,交流文中作者不直接写大家读书的声音好听,而是写各种小动物的表现的原因。

(体会间接描写的作用及其情趣。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景想象补充。

例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的声音响亮一致、抑扬顿挫……(学生思考讨论。

(4)下课了,同学们在做什么?

操场上会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想象描述,朗读有关的句子。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这所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交流感受。

(热闹、欢快)

(2)我们参观了这所小学,了解了那里的同学上学路上、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

多么美丽的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

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3)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深情朗读,点题抒情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这所小学有哪些深刻的印象?

校园美丽——小学生鲜艳的服饰,校园里古老的铜钟、粗壮的大青树的枝干、摇晃的凤尾竹的影子……

民族团结——同学们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一起做游戏,和睦相处……

生活欢乐——同学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和看热闹……

2.你能说出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吗?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四、拓展延伸,完成练笔

师顺势导入练笔:

同学们,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快乐地读书、游戏,你们在学校里做什么呢?

拿起手中的笔,从下面的场景中选择一个写一写吧。

教室里  操场上  花坛边

图书室里 教学楼前 大树下

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们可爱的小学

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首先模仿课文的结构形式,并借助有关提示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学校,不光为学习课文内容和了解课文的叙述层次做了铺垫,而且逐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中,通过初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有关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力图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通过运用比较的方式对词句进行品读,把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结合起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引起思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

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成为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就请同学们继续品读课文,思考: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

(课件出示13)

学生品读。

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一)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刚才同学们再次品读了课文,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

哪个小朋友最勇敢,敢第一个站起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

(学生讲到哪句,教师就顺势指导哪句。

视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地驾驭课堂。

预设1:

(1)生:

我是从这里看出的。

(课件出示14)“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各式各样的服装鲜艳夺目,使学校更加美丽。

(板书:

服装:

鲜艳绚丽多彩)

(2)你知道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吗?

(绚丽多彩)(课件突出显示15)“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3)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如果此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教师可这样处理:

老师来读一句话: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学校的什么呢?

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

(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3.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预设2:

(1)生:

我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很美丽。

(课件出示16)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2)这句话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其他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吗?

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3)谁能来说说,这后面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那么你们认为校园里还有哪些景物呢?

(4)现在我们闭着眼睛,一边听老师念,一边想象校园的美景:

操场中间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挂着古老的铜钟。

校园的四周是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凤尾竹的脚下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蜜蜂在花丛中采蜜,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一阵风吹来,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5)同学们,这样的校园美吗?

你想不想去看看?

那就带着对美丽的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向往,再读这句话。

(板书设计:

校园美)

(6)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4.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预设3:

(1)生:

我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很美丽。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课件出示17)

(2)为什么认为这句话也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学生阐述)

(3)我听明白了,这句话说明大青树下的小学矗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

我们把它的美读出来吧!

(板书:

山花烂漫)

5.小结,过渡。

确实,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高大粗壮的大青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在校园里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服装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

(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课文仅仅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吗?

你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

(方法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类似。

预设1:

(1)生:

我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我是从这里看出的。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课件出示18)(板书:

多民族)

(2)其他同学找到了这句话吗?

我们一起来读读。

(3)为什么从这句话中能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4)生:

因为这句话说明各个民族的孩子,虽然“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5)讲得好。

谁来读这句话?

(6)他读得怎么样?

(7)我们一起超过他,好吗?

2.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预设2:

(1)生:

我还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很团结。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课件出示19)

(2)找到这句话了吗?

我们一起来读读。

(3)听老师怎么读。

(师范读)

(4)说说“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老师为什么要读重音?

(这几个词说明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5)你们可不可以像老师一样再读这句话?

3.小结,过渡。

是啊,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

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

其实,小作者为我们呈现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不仅仅是美丽、团结,它还具有什么特色呢?

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三)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预设1:

(1)生:

我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欢乐的学校。

我是从这里看出的。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课件出示20)(板书:

唱歌、跳舞)

(2)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我们一起来读读。

(3)大青树下有多热闹?

请同学们用下列句式来说说:

(课件出示21)大青树下多热闹啊!

有(),有(),还有()。

他们的欢笑声把()都吸引过来啦。

(4)谁能把孩子们的欢乐读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认为比他读得好的站起来读。

(四)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这是一所多么欢乐的学校啊!

还有谁有新的发现?

预设1:

(1)生:

我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祥和的学校。

我是从这里看出的。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课件出示22)(板书:

安静学习)

(2)好,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3)你们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是如何上课的?

(4)他们是怎样读课文的?

(5)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

(6)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侧面烘托孩子认真学习。

——意思讲到就行)

(7)是啊,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人与环境融洽相处,怎么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

怎么不令人赞不绝口呢?

让我们带着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赞美再读这段话。

三、总结课文,指导朗读

1.(课件出示23)“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能不能把它带进句子中去?

2.师生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24)“美丽的学校、团结的学校、欢乐的学校、祥和的学校”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3.同学们,你喜欢这样一所“美丽的、团结的、欢乐的、祥和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吗?

你愿意赞美它吗?

那就让我们带着赞美读这句话!

4.假如你是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你会对这样的学校产生怎样的情感?

(自豪、骄傲)

5.请自豪地读这句话!

6.请骄傲地读这句话!

7.请同学们再看课题,你们认为该怎么读?

(“大青树下的”读重音。

)为什么?

(为有这样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而自豪,为自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的一员而骄傲。

8.请同学们带着赞美,带着自豪,带着骄傲美美地把课题再读一遍。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为什么一个边疆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

(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

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

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

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

抓住关键词,理解重点句,进而过渡到对课文的理解,再把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层层递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设计意图:

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填补课文空白,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校园的美丽。

 

【设计意图:

通过关键词的重音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意思,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方法。

 

【设计意图:

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读出这种感情。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大青树下的小学人教部编版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艳、扮、扬、读、摔、跤、凤、洁”10个生字,会写“晨、绒、球、汉、艳、服、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