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课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032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课题.docx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课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课题.docx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课题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及一些名家的作品,感受作品中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让学生通过游戏动手操作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能够体会聚与散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3、通过欣赏吴冠中及一些名家和学生的作品,加深对聚和散的理解,知道聚散在创作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材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聚聚散散》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在上两册的教材中,都曾有过叠词为课题的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相结合的课题,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体会聚散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聚与散的表现形式。

难点:

能用各种形式表现聚与散。

教学模式

引导阶段、发展阶段(以老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为主线)、实践阶段、课后拓展、活动实施,课后反思等。

教学准备(教具)

吴冠中、波洛克及米罗的作品、学生作品、颜料、排笔、彩色纸、胶水、剪刀、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的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阶段

第一课时

1、出示吴冠中、波洛克及米罗的作品,让学生作品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简介作品体会体会聚与散的表现形式。

  3、出示课题——第一课聚聚散散

学生回答:

 导入本课题.(学生讲解自已收集的资料内容,并且想互观察,讨论)

教学设计思想

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拓展思维

养成习惯

发展阶段

一.出示作品

师请学生欣赏,引导小组讨论:

“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

作品描绘了什么?

师讲解这幅画的特点:

迴旋交叉,主要说的是线条,它是美术造型的一个普通又有趣的笔法。

线条的迴旋交叉,给人一种攀悬和缠绵的感觉,例如藤缠树,花缠枝,攀攀缠缠,生生不息。

迴旋交叉的线条在艺术创作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吴老晚年之时,更是透彻人生,他喜欢用迴旋交叉的手法,画出了一幅幅回肠荡气,另人震撼的作品。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

”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师:

我们在欣赏《野藤明珠》,再一次感受吴老师绘画的特点。

师;出示西方画家作品。

“大师与大师”:

同样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米罗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欣赏作品

波洛克  

讲解米罗作品特点:

米罗的超常感受力使他能用象征手法传递信息、用极自然地艺术语言、超越时空的方式与观众交流。

他现象地表达了人类最强烈的,热爱、仇恨、信任和恐惧的思想感情。

三、游戏体验

  1、教师用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见过聚与散。

  2、师生讨论。

  3、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达聚与散。

  4、师生交流,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并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欣赏小朋友作品。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

1、师重点讲解并示范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份的掌握。

2、师生共同对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3、师讲解用粘贴的方法表现聚和散。

二.布置作业,强调用不同的工具表现聚和散。

作业:

1.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2.用彩色纸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欣赏评价。

 

鼓励学生用自己查找的材料回答:

生:

在吴冠中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

生:

从资料中知道图中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

 

学生欣赏体会迴旋交叉的绘画手法。

 

生;通过查资料理解他们也是迴旋交叉的作画手法。

 

生:

乌云密布,大雨磅礴的时候,等。

生:

绘画,剪纸,喷画等方式表达聚与散。

 

生思考自己用什么方法创作。

 

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感受体验聚与散的感受。

 

学生创作

 

(课堂是学生的,他们是主体。

课堂中的思索与回答能拓宽学生视野,开启创造力。

本环节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真正的主动去学习,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

收拾与整理阶段

在用喷洒的方法进行作业时,很容易溅在身上,

喷洒时动作幅度要小一些,尽量保持好室内卫生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间接体验,有目的,创造的想象,学生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并分成小组,比比谁的所作更能表现聚和散。

 

学生再次的讨论,让教师进行归纳。

课后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教学设计思想

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启发学生逐步确立自己构思或构图的过程对聚和散的探讨,教师的示范则是学生获取造型构图知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便学生的创作构想变成画面更容易

板书设计

第一课聚聚散散

聚与散

疏与密

教学反思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有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

下面我就在这课教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1.对与吴冠中、波洛克及米罗的作品,大多数孩子表示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但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绘画,为了让孩子进一步理解其作品,我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名家作品,从时代的角度,人文的角度等方面的介绍了作品的寓意,使学生终于悟出“聚”“散”。

课前准备绝不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由于这节课的实质是如何创作抽象画。

所以我把重点放在对各种技法的研究上,通过示范和欣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方法并找到创作的表现技巧,能够更容易的用自己的方法创作有个性抽象画。

2.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看,多数学生都很投入,可以很好的完成小圆点的作品,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很强,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真正的把课堂让给了学生,所以整节课时间紧凑,只是学生作业时间不是很充足,有部分学生为能完成作品。

本节课

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孩子很感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