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197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7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docx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汇总

一、测量

1、复习要点

物理量

符号

单位

测量工具

长度

l

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刻度尺

质量

m

千克/吨、克、毫克、微克

天平/杆秤、台秤、电子秤

体积

v

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

量筒、量杯(液体、不规则物体)

F

牛顿

弹簧秤

时间

t

秒/分、小时

秒表、停表

2、知识点:

1、能正确区分误差与错误,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3、会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

4、正确使用量筒、量杯、弹簧秤并读数。

弹簧秤的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天平的原理:

杠杆平衡的原理。

天平的正确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

(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使用天平应注意:

(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

(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

(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二、质量和密度

1.质量(m):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量国际单位是:

千克;其他有:

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

3.密度(ρ):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计算密度公式是

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

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4.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物理意义:

1米3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5.密度的测量:

原理、实验器材(不规则固体、液体密度的测量)

6.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

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

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

m=ρV求体积:

三、力

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三要素是: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单位是:

牛顿(简称:

牛),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只把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的画法:

可采用“一画点,二定标度,三画箭头标大小”的方法。

(1)“一画点”是表示先要画力的作用点,这个点一般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2)“二定标度再画线”是指要根据力的大小定出适当长度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

(3)“三画箭头标大小”是说在所画线段的末端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再在箭头附近标上“多少牛顿”。

6.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合方向与两力相同。

合方向与力大F1相同

7.重力:

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三要素:

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大小:

G=mg,(g=9.8N/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8.摩擦力(包括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增大摩擦力方法:

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

四、力和运动

1.机械运动、参照物

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2.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速度的定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

速度的单位是:

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可求路程:

和时间:

3.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4.力的平衡:

力的平衡: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变);反之,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一定不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5.运动和力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

6.声现象

声音的发生:

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声音速度: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

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五、压力、压强

1、压力:

定义: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方向:

垂直于物体表面且指向被压物体。

作用点:

在受力物体表面。

2、压强、固体压强

压强: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物理意义: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公式:

(此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

压强国际单位:

帕斯卡,简称:

帕,1帕=1牛/米2

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

(2)F不变,S↓(3)同时把F↑,S↓。

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3、液体压强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液体压强公式:

,(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据液体压强公式: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连通器:

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的原理:

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制成。

4、大气压强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首先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

托里拆利实验。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

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大气压的单位:

帕、标准大气压、毫米(厘米)水银柱。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

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大气压也不同。

沸点与气压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在1标准大气压下,抽水机至多可把水抽到10.2米高。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5、小结:

求压强、压力大小

求固体压强:

;②

(物体上下粗细一样、且分布均匀)

求固体压力:

F=G(当物体在水平面上时)

固体传递压力

求液体压强:

;②

(运用此公式要注意F是否准确)

F=ρghs(即:

先用

求出压强,再用

求压力)

求液体压力:

F

三种特殊情况:

F=G

F>G

六、浮力

1、浮力:

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产生的原因:

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物体沉浮条件:

(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法一:

(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2)F浮>G上浮(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漂浮在液面上)

(3)F浮=G悬浮或漂浮

法二:

(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

>

下沉;

(2)

<

上浮(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漂浮在液面上)

(3)

=

悬浮。

(不会漂浮)

4、阿基米德原理: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5、计算浮力的一般方法:

(1)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用压力差法:

F浮=F向上-F向下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这个公式对任何受到浮力的物体都适用)

(3)根据力的平衡原理:

如弹簧秤下挂一物体浸在液体中,则F浮=G-F拉或G=F浮+F拉(G是物体受到重力,F拉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4)根据漂浮悬浮条件:

F浮=G物(只适合计算漂浮、悬浮的物体所受的浮力)

6、浮力利用

(1)轮船:

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轮船的排水量:

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根据轮船的排水量就可以求出轮船满载时受到的浮力,F浮=G排=m排g

(2)潜水艇:

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

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七、简单机械

1.杠杆: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1)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

F1L1=F2L2或写成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

L1>L2,平衡时F1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会判断省力杠杆,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2)费力杠杆:

L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会判断费力杠杆,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

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

天平)

2.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定滑轮特点:

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动滑轮特点:

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要求会数绳子的段数n)

滑轮组省力但费距离:

F=(1/n)(G物+G动)

(此公式只适用于不计摩擦和绳重的情况)

S=nh  

(其中:

G表示物重;h表示物体上升的高度;F表示绳子自由端的拉力;S表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n表示绳子的段数)

八、功

1.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功的公式:

W=Fs;单位:

焦或牛·米; 1焦=1牛·米

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选学)斜面:

FL=Gh或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螺丝也是斜面的一种)

2.机械效率

机械直接对物体做的功是我们完成做功的目的,是想做、有用的功(W有用);而克服机械本身的重力及机械部件间的摩擦所做的功,这是我们不想做的、无用的但又不得不额外做的功(W额外);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就是机械克服全部阻力所做的功,这也是要求动力总共所做的功(W总)。

公式:

W有=G·h

W额外=W总-W有用

W总=W有+W额或W总=FS

(其中:

G表示物重;h表示物体上升的高度;F表示绳子自由端的拉力;S表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n表示绳子的段数)

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

推导

3.功率(P)

功率:

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

;推导公式:

P=Fv

单位:

瓦特 或 焦/秒(1瓦=1焦/秒。

1千瓦=1000瓦)

小结:

滑轮与机械效率

求拉力F:

F=(1/n)(G物+G动)

如果物体浸在液体中,将G物换成G物-F浮,即公式写成F=(1/n)(G物-F浮+G动)

(注意:

上面公式只适用于不计摩擦和绳重的情况)

由W总=FS得,F=W总/S

由P=Fv得,F=P/v

求机械效率η:

η=G物/(G物+G动)如果在液体中,则η=(G物-F浮)/(G物-F浮+G动)

(注意:

上面公式只适用于不计摩擦和绳重的情况)

常规计算公式:

推导

 

4、机械能

①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②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③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④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

焦耳

⑤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例如:

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⑥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九、热现象

1、温度:

①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摄氏温度(℃):

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②测量的工具:

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体温计:

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③热传递条件:

存在温度差;方向:

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2、物态变化

①六种物态变化

②熔化和凝固

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根据熔化的特点,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熔点;晶体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熔化的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凝固的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汽化和液化

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蒸发:

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沸腾的条件: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液化的方法: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

“白气”、雾、露水、夏天自来水管“出汗”等

④升华和凝华

升华现象如:

冰冻的衣服变干、卫生球变小、灯的钨丝变细等

凝华现象如:

霜、雪、“冰花”

3、分子动理论

①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又叫热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②扩散:

不同物质相互接触,自发的彼此进入对方现象;扩散说明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固体很难被拉长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4.内能

①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②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改变内能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③热量(Q):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比热的单位是:

焦耳/(千克·℃),读作:

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水的比热是:

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热量的计算:

Q=cm△t

5、内能的利用热机

①热值(q):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单位是:

焦耳/千克。

②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

Q放=qm

③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④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和排气四个冲程。

十、光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

①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③光沿直线传播实例如: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

④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真空中传播速度非常接近,约为3×108米/秒。

⑤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

①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

光路是可逆的)

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

镜面

②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③平面镜成像特点:

(1)等大——即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2)等距——即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垂直——即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虚像——即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要求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平面镜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3、光的折射

①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相反,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注意:

(1)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②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③成像知识

(1)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2)实像和虚像:

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出来,也可以用眼直接观察到;虚象不能呈现在光屏,但可以用眼直接观察到。

(3)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物体的位置u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幻灯机

U=f

不能成像

U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十一、电路、电流、电压、电阻

1、电路

⑴两种电荷

物体带电:

物体有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正电荷:

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⑵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要求识记常见的导体,如:

金属、人体、石墨、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要求识记常见的绝缘体,如:

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导体和绝缘体的主要区别是:

导体内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荷,而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但导体和绝缘体是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它移动的方向与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相反。

⑶电路

电路组成:

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

(1)通路:

接通的电路叫通路;

(2)开路:

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

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

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

(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并联:

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

(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2、电流

⑴电流形成

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

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而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和正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即与电流方向相反)。

电源:

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⑵电流强度

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电流强度等于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定义式:

电流I的单位是:

国际单位是:

安培(A);常用单位是:

毫安(mA)、微安(µA)。

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⑶电流表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

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3、电压

⑴电压

电压(U):

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U的单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