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406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二)解决办法

1.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知道作者在外洞和内洞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2.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根据游览的先后顺序,练习给课文列提纲,把理解课文和领会训练项目结合起来,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联系起来。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课文,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二)自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讨论、交流。

(三)具体地学习、讨论课文内容,看看学懂了什么?

(四)试给课文列提纲。

五、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带、电视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置身于大自然,一定会对大自然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给别人。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后写下的文章,我们可以沿着他的足迹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课题:

8记金华的双龙洞

2.放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自学课文(目的是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1.通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找出生字,把句子读通顺,不明白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几名学生连读课文(教师随时纠正错音,帮助理解“石钟乳”、“石笋”、“十来进房子”)。

3.自读课文(目的是理清课文条理)。

(1)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板书: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再读课文(目的是初步理解课文,为第二课时打基础)

1.自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什么地方不懂用“——”划出来。

2.小组讨论、交流,试把不懂的问题弄懂。

(教师巡回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读、思、议过程,并及时给予点拨、诱导。

3.全班交流、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

提出小组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

(有些对理解课文内容不太重要的问题可随时解决;一些需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才能理解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

本段交待了什么?

(时间、地点)

2.自学第二段,思考: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自学、小组讨论。

(教师参与讨论)

(2)师生交流、讨论。

重点提示:

①看到了花(映山红),映山红很多,到处都是,而且长得壮、长得旺,显得有精神。

从“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看出来。

②看到了树,“洞桐也正开花……很不少。

③看到了山,“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④山、花、树给作者一个怎样的感受?

理解“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这句话。

(提示: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是什么意思?

想象那美丽的景色。

⑤看到了溪流,听到了溪声。

板书:

溪流

投影句子:

“一路上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讨论:

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

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

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想象是怎样的画面说一说。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

溪流是从洞里出来的,要游双龙洞就必须“迎着溪流”上山。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此时的景色真是有声有色,祖国的山河真美呀!

)板书:

指导读这句话,体会美感。

作者把一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指名感情朗读2、3自然段,其它同学闭眼倾听,让这位同学把每位同学都带入那美好的意境。

(三)学习课文第三、五段

1.自学、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自学第三、五两个段落,投影出示思考题:

(1)内洞和外洞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你还学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重点提示:

(1)外洞大(板书:

大)体现在“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洞口外很有气势,体现在“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怎样理解“突兀森郁”?

(3)内洞奇(板书:

奇)(因为内洞黑,有许多的石钟乳和石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结合句子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4)双龙洞由内洞洞顶的双龙而得名,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

(实际上是两个石钟乳,这两个石钟乳蜿蜒在洞顶。

你理解“蜿蜒”的意思了吗?

(原指蛇爬行的样子,课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两个石钟乳弯弯曲曲的形状。

(5)还有哪些句子介绍内洞的?

怎样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

(这句话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想象成各种神仙、宫室、器用等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6)有关写溪流的句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板书:

深黑的石洞)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泉水?

讨论泉水的路线。

(并把泉水的路线板书出来。

3.指导学生读三、五段。

(让学生体会、想象外洞高大宽敞的美,内洞梦幻般神奇的美。

(四)学习第四段

1.自学本段,看看你学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倾听学生的意见,掌握同学们的理解程度、存在问题)。

3.发言汇报。

重点提示:

(1)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就是这个孔隙。

(2)怎样在孔隙里进出?

说明了什么?

(说明孔隙小)板书:

小。

(3)作者是怎样仰卧在小船里进洞的?

有什么感受?

投影句子: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再读理解这些句子:

①“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姿态低得没法再低。

②“挤压”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因为孔隙很窄小,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紧挨着山石。

③指读投影的句子(意在体会作者的紧张新奇的感受。

4.再读这段,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意在指导学生背诵。

(五)指名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的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七)看全文录像(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

背诵第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第五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二)概括主要内容,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色的热爱。

(三)试给课文列提纲

1.介绍提纲包括三部分,即:

一、课文题目

二、文章中心

三、材料安排

2.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是怎样进行材料安排的?

(1)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

(2)讲路上的见闻。

(3)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4)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5)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6)讲乘船出洞。

3.学习编写课文提纲的格式。

4.学生试给课文列提纲。

5.交流、订正。

七、布置作业

1.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

浙江(zh8zh6)逐一(zh某zhu$)

蜿蜒(w3nw1n)即使(j@j0)

2.组词:

浙()稍()蜿()

逝()稍()碗()

蜒y2n()曲q&()系x@()

蜒y2n()曲q(()系j@()

3.课后作业第5题。

4.预习第9课《养花》。

要求: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不懂的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

(2)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并做上记号。

八、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今天俺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师副板书)

⑴你都读懂了什么?

(4人)

(假如同学只从句段说,提前布置一人)

板书:

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

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

懂了吗?

对同学有发明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

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俺们研究。

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局部中你最喜欢哪局部,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身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

听明白了吗?

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俺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局部?

(字幕:

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

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

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

字幕:

将“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

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

(课件:

将4个“时而”变色)

师:

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

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

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

生读。

(读得好时)

师:

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

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

生。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

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

(读得不好时)

师:

谁来教教他?

你再来试一试!

假如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

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褒扬。

听老师来读。

谁来和老师竞赛?

师:

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

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

师:

俺们一起来读读吧!

3、外洞:

师:

你还喜欢哪局部?

生:

俺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俺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

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

(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

一生读。

他读的外洞大不大?

你能读读吗?

4、孔隙:

生一:

俺最喜欢孔隙这一局部。

(课件:

第4段的字幕)

师:

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

俺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

生交流。

师:

读了这局部你有什么感受?

生:

俺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

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

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

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

谁还有?

生补充:

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

热区--划线)

师:

找得非常准确。

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

谁还想来交流这一局部?

生二:

俺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局部的。

(实物投影)大家看,俺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

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

多么有趣啊!

俺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

)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

(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

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俺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

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

(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身练练。

谁来试试?

你来。

评:

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

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

读得很好。

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内洞:

师:

你还喜欢那局部?

生:

俺很喜欢内洞。

师: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

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

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

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

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

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

(变化无常、颜色各异)

师:

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

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

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

让俺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局部录象)

师:

他们像什么?

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俺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局部,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假如没有谈的)

师:

比方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无常、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

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身练一练。

请你来。

(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

自身练练,谁来?

读得怎么样?

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

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规范,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空虚进来。

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与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

(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

(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

俺们由金华城动身。

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1:

(出示录象──入山图)

假如导游开始没自俺介绍,师要喊停。

问:

平时俺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

生:

对,要先自俺介绍。

再来说说。

导游:

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

俺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

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俺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

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

(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2:

外洞

俺叫某某,大家叫俺X导好了,将由俺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

让俺们走进去看看吧。

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

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就是外洞。

外洞的终年洞温坚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

古人形容的好:

“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

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

俺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

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上网)

师:

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利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

孔隙

导游:

(图)俺叫某某,大家叫俺X导好了。

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

……这就到了内洞。

生4:

内洞(录象)

导游:

让俺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

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无常,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俺觉得也很值得观赏。

假如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

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示?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安排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身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课后反思

俺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

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

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

教学时,俺想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

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

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

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一起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

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同学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

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局部有趣,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同学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

公开课教案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同学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

教学时,使用许多自身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1、实现两个目标:

培养同学考虑、表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俺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

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

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

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缺乏之处:

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缺乏;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同学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