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9496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docx

广东省湛江一中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

湛江一中2012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题2012.5.25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清澈/掣肘蛊惑/盎司中肯/中意

B.整饬/炽烈掂量/惦记调剂/调动

C.血缘/噱头蓬蒿/相逢边塞/塞责

D.飙升/剽悍箴言/缄默测量/量杯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现在,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势头强劲,网络写手成为媒体追捧的对象。

有人扬言,网络文学使文学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极有可能是未来文学的主流样式;有人则对网络文学不赞一词,认为它只不过是文学的大众游戏,很容易出现大众迷失;有人慎言网络文学尚在襁褓,还没有形成独立成熟的文本样式……对于网络文学,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A.方兴未艾B.不赞一词C.襁褓D.各执一词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当代表委员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他们可能没有想到,中国两会不仅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窗口”,也被认为是“观察本年度国际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B.针对欧盟商会的指责,有关人士指出:

政府在汽车市场上,只是一个购买者,作为消费者,在不违背民意授权的情况下,它当然有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汽车。

C.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突破2亿多人,这些用户以学生、白领等年轻人为主。

D.“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微笑列车”、“爱心包裹”……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不再仅是一个个慈善项目,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饱含国人情感记忆的慈善文化。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成批死亡。

①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制作的过程中。

②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

③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俸和个体的象征。

④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

⑤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

A.③②①⑤④B.③⑤④②①C.②①③④⑤D.②①⑤③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

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

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

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

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

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

皓乃手剑当车,曰:

“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

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

今日有死而已。

”梵辞屈,不敢对。

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

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

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

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

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

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

太尉李固上疏救曰:

“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

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

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皓复留一年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迁使匈奴中郎将。

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

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

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

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

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

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

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

并、凉边人咸为发哀。

匈奴闻皓卒,举国伤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

       比:

等到

B.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殊:

不同

C.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

立案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

侵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皓乃手剑当车皓乃去烽燧

B.惶惑不知所为臣伏闻讨捕所伤

C.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迎拜于界上

D.乔退而叹息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

7.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3分)

①人有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

“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

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⑥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虽免受刑罚但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

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

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皓复留一年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②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7分)

唐多令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

)(6分)

(1)《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2),。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4)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诗经·关雎》)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

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方法的重要原因。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面中。

但从情感体验的这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

在文学家那里,“物”是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

事实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

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

他在哲学著作《庸言》中说:

“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

”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一要素与理学家的思致是一致的。

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数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所蕴涵的“理”。

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总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杨万里有意识地去展现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态,对于月亮意象摄取同样如此,月亮的各种情态都尽现其笔下。

不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晓月、圆月、弯月、残月、缺月、垂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现;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声、明月清风、春花秋月、月梢风叶、酒浪月波、月华露气等摇曳生姿的景致描写。

尽管前人对月亮已极尽描写,但杨万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依然能够把月亮写得异彩纷呈,不落寞臼,这无疑有赖于其哲学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渗透,从而能够以超越前人的审美直觉,将对月亮意象的内涵营造得更为深入而精妙。

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仅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赢得“孤篇压全唐”的赞誉,更是令其后的诗人望而却步,就连天才诗人李白笔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着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对直接描写月亮升沉陨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

而在杨万里的笔下,他却从不同侧面来描写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种情态。

(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格物致知源于儒家学派的思想,《礼记·大学》篇里首先提到这个名词,后来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守的为学方法。

B.格物致知在理学中开始是探讨人生哲学,后来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了实现人生境界的目的。

C.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分析,理学家的物与文学家的物是一致的,不过前者处于思维领域,而后者处于审美领域。

D.杨万里十分注重描写自然景物,用自然造化揭示景物变化情态的妙处,使得诗歌意象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E.作为理学家和诗人的杨万里对“格物致知”的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十分尊崇“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

13.下面诗句不能表现“格物致知”的一项是()(3分)

A.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B.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14.宋代理学家是怎样看待“格物致知”的?

(4分)

15.杨万里对“月”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黄土地情歌

史铁生

某个周末,家里来了几个客人,都是20出头的小伙子。

说起爱情的美妙,毫不避讳。

不知怎么话题一转,说起了插队。

他们问我的腿是怎么残疾的,我说是插队时生病落下的。

他们沉默了一会儿,其中一个说:

我爸我妈常给我讲他们插队时候的事。

“你哪年出生?

”我愣愣地看他,还是有点儿不信。

“70年。

”他说,“我爸我妈他们68年走的,一年后结婚,再一年后生了我。

我还是愣着,把他从头到脚再看几遍。

“您瞧是不是我不该出生?

”他调侃道。

“不不不。

”我说。

大家笑起来。

不过我心里暗想,他的出生,一定曾使他的父母陷入十分困难的处境。

这不单是指经济方面,主要是指舆论。

那时候,爱情如同一名逃犯,在光明正大的场合无处容身;戏里不许有,书里不许有,歌曲里也不许有。

不信你去找,那时中国的歌曲里绝找不到爱情这个词。

所以,我看着我这位年轻的朋友,心里不免佩服他父母当年的勇敢,想到他们的艰难。

当年我们一同去插队的20个人,大的刚满18,小的还不到17.我们从北京乘火车到西安、到铜川,再换汽车到延安,一路上嘻嘻哈哈,感觉就像是去旅游。

冷静时想一想未来,浪漫的诗意中也透露几分艰险。

但“越是艰险越向前”,大家心里便都踏实些,默默地感受着崇高与豪迈。

然后互相鼓励:

“咱们不能消沉。

”“对对。

”“咱们不能学坏。

”“那当然。

”“咱们不能无所作为。

”“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咱们不能抽烟。

”“谁抽烟咱们大伙抽谁!

”“更不能谈恋爱,不能结婚。

”“唏——”所有人都作出一副轻蔑或厌恶的表情,更为激进者甚至宣称一辈子不做那类庸俗的勾当。

但是插队的第二年,我们先取消了“不能抽烟”的戒律。

在山里受一天苦,晚上回来常常只能喝上几碗“钱钱饭”,肚子饿,嘴上馋,两毛钱买包烟,够几个人享受两晚上,聊补嘴上的欲望,这是最经济的办法了。

但是抽烟不可让那群女生看见,否则让她们看不起。

这就有些微妙,既然立志独身,何苦又那么在意异性的评价呢?

此一节不及深究,紧跟着又纷纷唱起“黄歌”来。

所谓黄歌,无非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呀,《卡秋莎》呀,《灯光》、《小路》、《红河村》等等。

不知是谁弄来一本《外国民歌200首》,大家先被歌词吸引。

譬如: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随我的爱人上战场……”譬如:

“有位年轻的姑娘,送战士去打仗。

他们黑夜里告别,在那台阶前。

透过淡淡的薄雾,青年看见,在那姑娘的窗前,还闪烁着灯光。

”多美的歌词。

大家都说好,说一点都不黄,说不仅不黄而且很革命。

于是学唱。

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认真地学唱,认真的程度不亚于学《毛选》。

推开窑门,坐在崖畔,对面是月色中的群山,脚下就是那条清平河,哗哗啦啦日夜不歇。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荡柔漫的轻纱,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歌声在大山上撞起回声,顺着清平川漫散得很远。

唱一阵,歇下来,大家都感动了,默不作声。

感动于什么呢?

至少大家唱到“姑娘”、“爱人”时都不那么自然。

意犹未尽,再唱:

“走过来坐在我的身旁,不要离别得这样匆忙,要记住红河村你的故乡,还有那热爱你的姑娘。

”难道这歌也很革命么?

管他的!

这歌更让人心动。

那一刻,要是真有一位姑娘对我们之中的不管谁,表示与那歌词相似的意思,谁都会走过去坐在她的身旁。

想是这样想,但仍不敢当着女生的面唱这些歌,怕被骂作流氓。

有几回下工回来,在山路上边走边唱,走过一条沟,翻过一道梁,唱得正忘情,忽然迎头撞上了一个或是几个女生,虽赶忙打住但为时已晚,料必那歌声已进人姑娘的耳朵(但愿不仅仅是耳朵,还有心田)。

这可咋办?

大家慌一阵,说:

“没事。

”壮自己的胆。

说:

“管她们的!

”撑一撑男子汉的面子。

“她们听见了吗?

”“那还能听不见?

”“她们的脸都红了。

”“是吗?

”“当然。

”“听他胡说呢。

”“嘿,谁胡说谁不是人!

”“你看见的?

”“废话。

”这倒是个不坏的消息,是件值得回味的事,让人微微地激动。

不管怎么说,这歌声在姑娘那儿有了反应,不管是什么反应吧,总归比仅仅在大山上撞起回声值得考虑。

不久,我们听见女生们也唱起“黄歌”来了:

“小伙子你为什么忧愁?

为什么低着你的头?

是谁叫你这样伤心?

问他的是那赶车的人……”

想来,人类的一切歌唱大概正就是这样起源。

或者说一切艺术都是这样起源。

艰苦的生活需要希望,鲜活的生命需要爱情,数不完的日子和数不完的心事,都要诉说。

那黄土地上的情歌啊!

(选自史铁生《散文三篇》)

16.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部分叙述自己与几位年轻客人交谈的经过?

(4分)

17.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表达技巧。

(5分)

18.文章结尾一句“那黄土地上的情歌啊!

”包含哪些意蕴?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大山邮差骆倩雯方非

邮局8点半才开门营业,但门头沟区大台邮政所唯一的投递员王自殿7点45分就到了办公室。

这是中秋节的清晨,空气里透着丝丝凉意,几只早起的小鸟一边觅食,一边欢快地啼

叫;邮所周围一片静谧。

“你看,又是好几大袋吧。

”推开门,看着地上堆着的邮包,王自殿就知道自己来早了

没错。

因为周末积压的工作量全堆在一起,每周一任务最重。

卷了卷衣袖,王自殿开始扫地、擦桌、打水。

从第一天当投递员开始,他就包干了这些杂事,16年来天天如此。

灰地、木城涧煤矿、玉皇庙、黄土台……按照地址,王自殿把信件、报纸和包裹分成了十几堆。

虽然他负责的大台地区只是一个投递道段,但方圆40多里地,2000多户人家、20多个单位和一个煤矿都是他的服务对象。

“啪啪啪……”一个不落地盖完落地戳,王自殿数了数一天的任务:

报纸982份,平信132封,特快专递27个,挂号信15封,包裹4个。

“还有6封是地址不详的,不知道跑几趟才能送到。

”检查了一下刹车,王自殿一骗腿儿就上了自行车。

此时已是中午11点。

记者也和他一道,走上大山邮路。

“咱先去传说中的425道坎儿吧。

”冲记者一乐,王自殿说,这是投递中最累的一段,虽

然是水泥地,但自行车没法推,一共要走425级台阶,才能到达在半山腰上的黄土台社区。

过了一段小铁桥,王自殿把自行车停在了一个小商铺门口,抱着10多户人家的报纸和信

件,开始徒步行走。

虽然只有一里多地,但上下来回走一趟,王自殿至少得花半小时。

当了16年投递员,今年53岁的王自殿落下了一身毛病:

滑膜炎、关节炎、骨质增生,膝盖每天都贴着膏药,一弯曲就一阵生疼。

告别了最累路段,王自殿又来到最难路段——桃园,半山腰上住着不到20户人家。

上山的岔路口紧挨着马路边,怕信件丢失,王自殿只好扛着自行车上山。

这条山路最窄的地儿不到40厘米宽,左边是植被,右边是山石。

“既担心山上掉石头,又担心有蛇。

送一趟最

少得走20分钟,赶上雨天或雪天,就更慢了。

”有时为了一封信,王自殿也得上一趟山。

从山上下来已是下午1点多,早上7点就吃完早饭的王自殿没来得及扒拉几口饭。

事实上,当了16年的投递员,他就没吃过一顿正经午饭,因此落下了慢性胃炎的毛病。

“没时间

吃,不然送不完。

”当天信件当天送完,这是王自殿给自己定的铁律。

这条铁律来自一个感谢的眼神和一份成就感。

1996年8月的一天,王自殿干投递员不到两个月,当时他还在木城涧邮政所。

那是一份很普通的信件,从大兴劳改农场寄来,贴着8分钱的邮票。

目的地在灰地家属区,离邮所二里地的距离。

可因为收件人不在家,为了这封信,王自殿一下午往返了6次,走了12里的路程,爬了6次6楼,终于在晚上9点多的时候敲开了收件人的大门。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夫妻俩感谢的眼神。

”那封信是儿子寄的一封探监通知书,而第二

天就是探监的日子。

“当时夫妻俩拉着我的手,眼里满是泪光。

王自殿说,从那以后,他就下定决心,当天信件必须当天送完。

“最开始,我只认为自

己是名普通的投递员,但没想到,我能给收件人带来那么多,我的任务很重!

受王自殿影响,他26岁的女儿和24岁的儿子也都进了邮局工作。

“女儿做前台营业,

儿子做分拣,我做投递,邮政的四个工种我们家就占了仨,成邮政世家了。

当了16年投递员,王自殿累计投送了近30万份报刊,15万多份邮件,处理疑难信件近3万件,行走里程超过10万8千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旋转两圈半。

19.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描写邮局周边的环境,有哪些作用?

(4分)

20.这则新闻中使用了大量具体的数字,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分)

21.请结合全文,谈一谈大山邮差身上哪些精神让你感动。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为响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治国理念。

了解在校中学生课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

总体情况,发挥经典文学作品的渐染与熏陶作用,团市委随机向本市三所学校一千名中

学生发放了调查材料。

调查内容以及有关数据如下两表所示:

(表一)课外读书总体情况(表二)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

阅读材料分类

比例(﹪)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方式选择及效果自评

各学科参考书

69

方式选择及学生比例(﹪)

效果自评及学生比例(﹪)

经典文学作品

9

接受教师或家长指导

33

73

流行文学期刊

7

一般

27

体育文娱杂志

10

个人自由或随机阅读

67

32

其它

5

一般

68

【注】表中的“比例”指的是选择各项的人数与受调查的总人数的百分比。

问:

请你结合调查目的,用简明的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概括两表关于“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调查结论。

(50字以内)(2分)

答:

(2)请针对调查得出的结论,谈谈你的看法。

(80字左右)(4分)

答:

23.某中学开展辩论赛,假如你是反方方参赛队员,请针对下面正方的说法,写两个反问句,把反方的话补充完整。

(6分)

正方:

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请问:

难道出身卑微,行事多有违德之处,但最终一统天下的刘邦不是英雄吗?

难道为夺皇位,不惜杀死同胞兄弟,却察纳雅言,勤政爱民,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不是英雄吗?

反方:

如果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请问: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少人在追求完美。

中国有成语“十全十美”。

有人认为追求完美能提高生命的质量。

这种追求,一旦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立刻就会变成我们的良师益友,启发并推进着我们对生命更高一层的向往。

但也有人认为不必去追求完美,因为世界本来就没有真正的完美。

刻意的追求完美,是一种自我折磨,其后果必然是大失所望,并背上自卑的沉重包袱。

因此应当放弃对完美的追求才能让我们进步。

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让我们知道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并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请以“追求完美”或“放弃完美”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湛江一中2012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1.C(Achègǔ/àngzhòngBchìdiān/diàntiáo/diàoCxuè/xuépéng/féngsài/sèDbiǎo/piāozhēn/jiānliáng)

2.B(不赞一词:

指一句话也不说。

用此不合语境。

A方兴未艾:

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

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C襁褓:

原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后亦泛指婴儿包。

D各执一词:

执,坚持。

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

形容意见不一致。

3.A(B.成分残缺,“选择汽车”后加“的权利”;C.不合逻辑,“突破2亿多人”改为“突破2亿人”;D.关联词搭配不当,“不再仅是……而是”改为“不再仅是……而且是”,定中搭配不当,“一个个”不能与“文化”搭配。

4.A(③总说手工的意义,②①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谈其意义,⑤④谈抢救的偷值和时间的紧迫性)

5.(3分)C(案:

查究。

6.(3分)D(A副词,于是,就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