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0586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思】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构建本课内容的知识与框架。

预习案

【知识梳理】

1、伟大的历史转折

背景

经济

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思想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标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2)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确定

今后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

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的起点

【图文解读】

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所有这些转变的前提是解放思想。

这实际是否定了以

前僵化的指导思想和“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方针,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指导今后的行动,因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思维点拨】

历史上的四次重大转折会议:

八七会议(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胜利;遵义会议(1935年)----红军长征生死攸关的转折;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

近代史上三次历史转折:

辛亥革命---推翻清统建立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双半建立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

经济

体制

过程

1978年,开始于安徽、四川一些农村,不久

推向全国

形式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发展,农村

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行政

体制

内容

(1)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2)撤销村行政机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意义

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

中心

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内容

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经济快速发展

【图文解读】

[学思之窗]介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排头兵——小岗村的创举和巨大变化。

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在安徽省政府的鼓励下,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失去了活力,从而限制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点拨】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

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

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

农产业。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变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

背景

国内

(1)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遇到重重阻力

(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际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建立

(1)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意义

(1)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2)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思想点拨】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建国初到1956年后)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初)

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探究案

探究一:

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第11课所学内容,请分析归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要从农村开始?

材料一: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

公”。

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

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

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

的房屋、家具。

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

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材料二:

1978年12月。

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

“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

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

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材料三:

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

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

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

出路了。

思路引领:

农业的地位、过去农村工作问题的严重性(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相结合)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探究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

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材料二 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在视察途中,他发表谈话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2)邓小平的讲话说明什么思想问题?

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

你对此有何认识?

 

(3)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又是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

 

解析 第

(1)问,首先要明确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十四大上,然后根据这一时间,结合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史实进行概括。

(2)问第一小问要求指出邓小平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识;第二、三小问要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3)问再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即可。

答案

(1)背景:

国际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说明: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一致,因为它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

认识:

邓小平的探索解除了人们关于市场经济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3)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城市: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议】小组合作,议疑解惑

【展】教师提问,学生展示思索、议论的结果

【评】结合学生回答,给予适当纠正、点

【检】达标检测

高一历史LsBX2-04--02--19

宜春中学历史学科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编写人:

易利平审核人:

高一历史组时间:

2014-03-01

年级_________班级______组名_______姓名________

课堂检测

1.有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

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两次会议(B)

①都是在“左”倾错误导致革命和建设失利的情况下召开的②都纠正了“左”倾错误,实现了转折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④都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文中的“一步”是指( B )

A.结束“两个凡是”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项正确。

A项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C项是1985年;D项是1992年。

答案 B

3.“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农村生产责任制首先出现在( B )

A.山东省和安徽省   B.安徽省和四川省

C.四川省和山东省D.安徽省和广东省

解析 “文革”结束后,安徽省和四川省率先在农村放宽政策,鼓励或肯定农民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生产责任制。

答案 B

4.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

“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

”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B )

A.“文革”全面整顿B.南方谈话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

解析 由材料信息“退役”“把扭曲的方向摆正”,反映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答案 B

5.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

“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

”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

C.20世纪70年代末D.20世纪80年代末

解析 村长的做法带有计划经济时期意识形态的色彩。

菊香说“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表明原先的人民公社体制开始有所改变,反映了这一时期带有新旧交替的特点。

答案 C

课后练习

1.邓小平指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C )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解析 真理标准问题

的讨论是基本建设,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关系到政治路线的制定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制定贯彻都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因此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人们思想的解放,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2.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

……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C)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

③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④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

A.①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1984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

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B)

A.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B.获得了生

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C.获得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解析:

选B。

本题考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故A项排除;并不是一切劳动产品归农民所有,而是要上交一部分公粮,C项错误;土地不归农民所有,D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项。

4.1992年8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有关首都钢铁公司发展的文章,文中说,13年前,首都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居然会有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

让首钢人没有想到的变化是缘于(B)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D.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解析:

首都钢铁公司的发展变化,得益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故选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20世纪末才初步确立,故A的说法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材料说的是13年来的变化,故C错误;D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

共同点有( A )

①改革了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改变了所有制形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因此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式,排除④;这一改革的目标是改变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正确。

答案A

6.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C)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答案C。

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7.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C)

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D.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

解析: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样的演变,反映了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选C

8.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C )

A.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贡献

C.中心内容是改变资源配置方式

D.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截然不同

解析:

选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因而很多方面是有共性的。

A选项中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B选项中“第二代”应为“第三代”,C选项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内容也是本质特征是资源配置方式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9.下表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影响。

由表中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变化呈现这样的趋势:

由多到少或由无到有,这一

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A、B两项是“变化”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表述不确切。

故正确选项为D。

答案D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

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

上行下效。

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

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

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二1958年丰产未丰收,农业总产值只比上年增长2.4%。

粮食、棉花比上年增产,而生猪头数下降5.8%,大牲畜头数下降到1952年水平。

1959年就全面下降了

,主要农产品全面大幅度减产。

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

粮食和棉花产量均降到1951年水平。

结果造成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改变中国》

材料三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

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

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现行的生产责任制能使群众满意或经过改进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

………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四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请回答:

据材料一、二,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弊端,并简要分析其危害。

(2)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推广包产到户形式责任制的过程中仍存在哪些不足?

这些不

足的存在主要说明了什么?

《通知》对推广这种形式责任制有何作用?

(3)材料四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

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第

(1)题,第一问,主要弊端根据题目要求从两方面回答。

人民公社体现的是“一大二公”,分配上平均主义;第二问,危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题,第一问,不足根据材料来概括;第二问,从“左”倾思想的束缚方面来回答;第三问,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3)题,第一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相比,经营权发生了变化,分配上发生了变化;第二问,作用从调动劳动者积

极性与促进农业发展的角度来回

答。

第(4)题,从适应生产力、国情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

(1)弊端: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化规模过大、程度过高。

分配方式:

平均主义。

危害:

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造成人民生活困难。

(2)不足:

只限于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对包产到户形式的责任制的认识存在分歧(或没

有突破姓“社”还是姓“资”的束缚)。

说明:

仍没有完全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

作用:

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有利于其推广。

(3)调整:

使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有利

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启示:

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要适应国情;要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要关注民生,从人民

利益出发。

教学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