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0612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docx

普通高中

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他们的共同特色是:

①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

②经济上: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

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

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难点:

重点:

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

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第3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

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概要:

本专题主要通过对西方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学习,以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和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

而西方广义上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个时期,并可划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包括三个阶段: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

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

第二板块是文艺复兴,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了文艺复兴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介绍了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主张;第三部分介绍了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三板块介绍了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和理论表现。

第二部分是启蒙运动的价值和理论贡献;第三部分介绍了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及其作用。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重点:

古希腊“智者”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和派别。

难点:

古希腊“智者”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点:

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

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第7课启蒙运动

课标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重点:

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卢梭、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及其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作用。

难点:

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概要:

本专题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进步,领先世界:

其中数学、农学、医学、建筑、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赞道:

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但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却越来越滞后,很多学者认为:

没落的专制制度可能是直接导致其没落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文化丰富多彩、成就辉煌。

古代艺术种类繁多,名家辈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到书法、篆刻、绘画、雕刻,艺术门类齐全,而且这些艺术门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借鉴、融合、吸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在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活力。

古代文学则体裁丰富、内涵深厚、风格新异。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都造出了灿烂的精品。

如:

先秦的《诗经》、诸子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它们先后相继,又一脉相承,各领风骚数百年,构成中国文学的壮丽画卷。

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第8课中国古代的发现和发明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重点:

(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

难点:

(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2)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作用问题(如核技术、克隆技术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

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重点:

理解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难点:

(1)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

(2)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加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概要: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物理学领域对自然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生命科学领域对生命起源的探索,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近代科学诞生后,亚里士多德的力学不断受到质疑。

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认真研究伽利略等前代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运动三定律,成功地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

到19世纪,近代科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纷纷建立起来。

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统一了声学、光学、电磁学和热学,有效地解释了小到超显微粒子、大到宇宙天体的物理世界。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形成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关于人的起源问题,各种传说很多。

西方神学认为各种生物是按上帝的旨意和计划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后就永恒不变。

在长期的探索中,人们逐渐形成两种认识,一种认为,生命起源于其他星体,后来才被带到地球上来的;另一种认为,生命起源于地球自身的演化过程,后一种意见得到多数科学家的支持。

17、18世纪,对生物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加强了,初步形成了两条研究路线。

一条研究路线以林耐为代表,着重研究群体,另一条研究路线以哈维为代表,着重研究个体。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为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

进化论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的一击。

近代以来科技日新月异。

18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由手工生产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蒸汽机的发明使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使世界历史跨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是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又一典范。

应用技术的重大突破还表现在化学工业的建立上。

随着一系列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全世界交通运输业有了迅猛发展,世界铁路的总长度成倍增长,汽轮普遍代替帆船,汽车、飞机迅速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19世纪,随着电动机和发电机的相继发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也先后发明出来。

短波试验,从而奠定了几乎所有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基础。

20世纪科技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电子计算机。

遍布世界的互联网,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课标要求:

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重点:

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难点:

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课标要求:

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重点:

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课标要求: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重点: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信息化社会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如何全面评价信息化社会的影响。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概要: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

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

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担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重点: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重点:

新文化的内容

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2)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

课标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

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概要:

20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100年。

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抗争与奋斗,在此期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各自思想理论及其革命实践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三位伟人。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成为辛亥革命的风帆。

此后,孙中山紧跟时代潮流,推动国共合作,基于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重点: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

难点:

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课标要求: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重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与确立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

毛泽东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

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概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

新中国科技成就。

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

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

“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难点: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概要:

本单元内容介绍的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主要是西方的文学艺术。

任何文学艺术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反映,是对当时现状的反映,因此要把它们放在当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背景中去理解。

19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浪漫主义文学席卷全欧文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与发展,社会中逐渐暴露出来的矛盾和弊端,使作家们对资本主义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文学艺术领域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等等,都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姿,出现了不少反映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

20世纪中叶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文学艺术也进入了又一个新的繁荣时期,世界各个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在传承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呈现出多元化、与时俱进的特征。

本专题包括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间、流派、作用以及影视艺术产生的条件、作用等内容,每种文学艺术形式,呈现的不同流派,都是特定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

学习要点包括:

(1)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19世纪30年代后,现实主义文学兴起;20世纪以来,现代文学逐渐成为西方文学主流;20世纪上半期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繁荣;亚、非、拉美的文学体现了民族精神和魔幻色彩。

(2)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库尔贝《石工》、莫奈《日出·印象》、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梵高《向日葵》、毕加索《格尔尼卡》、徐悲鸿的《奔马图》等。

(3)19世纪以来重要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春之信念》和《野玫瑰》、中国的京剧、柴可夫斯基《天鹅湖》、德沃夏克《自新大陆》、德彪西《牧神午后》、摇滚乐等。

(4)影视艺术的发展:

电影、电视产生的条件、过程、影响。

在其他模块中类似的内容已经有所涉及。

因此,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该注意和其他单元、其他模块甚至是其他学科作一些横向或纵向的比较。

特别是要联系本模块的其他单元学习,例如,联系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的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第3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和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中的第2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对中国和外国特别是西方的文学艺术作一些横向比较,了解各自发展的不同轨迹及其特征。

再如,联系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进一步理清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课标要求: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重点:

(1)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

(2)苏联文学的成就。

难点: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课标要求: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重点:

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及代表作品。

难点:

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一)

课标要求: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重点: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

难点:

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音乐与影视艺术

(二)

课标要求: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

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

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