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9179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弈秋”是什么意思?

讲详细点。

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2.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

读出来。

3.第二个问题:

4.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

一个一个说。

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

5.第四个问题:

6.最后一个问题:

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分析的?

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

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五、领悟道理,练习背诵

1.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

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课文

2.应该怎样读这篇课文?

3.指名读。

4.总结。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学们都表示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

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能说说这个故事吗?

先看第一段。

3.你能说说这个“游”是什么意思吗?

那你说说,是怎么弄明白的?

4.谁能把二、三、四段连起来说说?

5.什么叫日初出,日初就是日始出这个意思吗?

6.两个小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这两个小孩的争论有道理吗?

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这样的变化吗?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你想对他说什么?

你懂得了什么?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 匆匆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并体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准备】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入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匆匆》。

2、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的板书写错了,错在哪?

3、请学生上台更正。

老师在板书位置上重新更正。

一点之差,有点读什么?

组一个词。

是什么意思?

无点读什么?

我们的课文以“匆匆”为题是什么意思?

4、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

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

老师也收集了他的一些资料,我们来看:

(展示课件)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

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2、这篇课文只有两个生字,请同学们举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这两个字。

(师范写,生书空)

3、形近字组词

4、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5、分组读课文。

6、练习把课文读熟。

7、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回答:

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8、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请同学回答:

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9、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请同学回答:

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10、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请同学回答:

11、齐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它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三、读第一自然段,自主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朗读、默读等)读课文。

画出感悟深的词语和句子,在能读懂的语句旁边写写批注。

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2、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3、就同学们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

四、小结。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

一去不复返)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师生重点品味句子

3、指导朗读:

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

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

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匆匆流逝,但日子是怎样流逝的呢?

共同学习第三自然段。

2、女生读第三自然段。

3、指名回答:

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呢?

4、这一段中那些句子是你认为含义深刻或者是你特别喜欢的?

你读了它们有什么感受呢?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怎么想?

又怎么做呢?

我们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2、男生读第四自然段。

作者怎样做的?

什么是徘徊?

4、课件展示

五、齐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是与第一自然段首位照应,想突出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六、学习运用,仿写

1、看到课文的课后习题第三题。

题目第一问是“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这一问的答案是第几自然段?

2、找到相关的句子,仿写几句话。

3、展示、交流、评价。

七、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

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八、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

桃花心木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融会贯通。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哪位同学知道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2、你们知道桃花心木树是怎样的树吗?

同学们举手了,看来都预习了。

请把手放下。

现在,我们打开书,翻到第七页,看到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

3、生回答。

4、课件展示。

5、看,这就是桃花心木。

(课件展示:

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

6、同学们,你们对桃花心木还了解些什么?

7、总结:

二、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自主理解课文中的难理解的词语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3、交流: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你读懂了哪些词?

4、生字学习检测,组词。

1、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哪几个自然段为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3、明确: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理解了一些难理解的词语,整体了解了课文。

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桃花心木》。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是哪三方面的内容呢?

3、有没有同学在家种过花草或者种过菜什么的?

说说你是怎么种的?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课文的第一部分写的是作者将空地租给别人种桃花心木,但种树人的行为使他很奇怪。

默读课文,联系刚刚同学介绍的种花和种菜的经历,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种树人是个奇怪的人呢?

2、学生交流。

3、看到这样的种树人,你会向他提出什么疑问呢?

我们的作者同样是满肚子的困惑,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

三、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

2、作者向种树人提出了什么疑问?

3、种树人奇怪吗?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你怎么理解种树人的解释?

5、从种树人的话中,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做人的道理?

6、课件展示。

四、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2、现在的桃花心木怎样了?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为什么桃花心木也不会在枯萎了,反而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五、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说说你为什么要抄写它?

4* 顶碗少年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读“连接语”,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

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探究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写了顶碗少年的一次表演,这是一场什么样的表演?

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3、为什么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少年表演的过程的?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3)全班交流。

(4)师总结:

(5)有感情地分组朗读。

2、这么惊心动魄,难度这么大的表演,二次都失败了,为什么第三次反而成功了呢?

3、学生交流:

三、感悟写话

1、同学们,文章的结尾是以省略号结束,省略号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2、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4、小结: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

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

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

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并说说推荐的原因。

五、小结

5* 手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最敬佩的人是谁?

有没有人最敬佩的人是自己的爸爸或妈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默读连接语,找出本篇课文的学习要求。

3、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细读课文,重难点突破

1、默读课文,尝试填写表格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上表,在课文中圈点画记,找出与上表中各项相关的语句。

也可以在草稿上试填上表。

3、请学生上台填写上述表格,填写完,让学生根据所填内容向在台下的同学解释。

4、老师适时补充更正。

5、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文悟理

1、作者通过描写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反复朗读品味最后一段课文;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

本文的描写真的“无爱恨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口语交际•习作一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教学准备】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有成功,有失败;

有欢笑,有泪水;

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

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

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

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

(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

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

(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

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

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

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

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

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第二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紧扣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和插写民风民俗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搜集民俗资料的方法,交流课文的写作特点,积累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激发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

6北京的春节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春节的资料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

2、了解课文安排。

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1、默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并完成形近字组词练习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

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北京的春节总共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

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

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 

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孩子: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

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四、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写了什么?

2、交流:

五、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1、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

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

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

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

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

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

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

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

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1)写腊八节,作者抓住了哪些事详写?

怎样写的?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除夕。

这一段围绕哪句话来写?

(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除夕的热闹?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