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2116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因为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平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如何调动学生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呢?

在这节课的教学上,我是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这一局部内容中,也提出要注重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大小,并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中,“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是学生课堂中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在课前参与的根底上,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自己制作好的圆柱,并与小组内成员的作品进行分享交流,得出圆柱的特征。

让学生深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

另外在教学圆柱的侧面时,我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一定的提示引导下,让学生知道了圆柱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会出现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而且自己弄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局部之间的关系。

  圆柱是一种比拟常见的立体图形。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这节课是由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稳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

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对方法的反应。

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是局部学生把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比拟有序地说出圆柱的某些特征,二是更多的学生还不能迁移方法,而是从自己最感兴趣或最为明显的特征着手进行说明。

接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的心理,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体实物,使学生从对圆柱的初步认识到慢慢地发现其中的知识。

再把各自的发现进行比照、证明,总结得出圆柱的特征。

  在探索圆柱体侧面的特征时,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再给学生时间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引导学生得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圆柱的关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

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侧面展开与圆柱的关系。

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

“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的过程。

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我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

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研究、自我发现等过程,掌握了圆柱的根本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圆柱认识,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以“活动〞为根底,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的过程。

教学中,无论开始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后来的操作、比拟、验证活动,都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

从而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外表的认识向整体上的把握、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深化。

  本节课美中缺乏的是,在上课过程中有两家小区的居民结婚,这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

但尽管“噼噼啪啪〞压住了学生发言的声音,但丝毫没有减弱学生积极发言的热情。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3

  《圆柱的认识》一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主动积极。

因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我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开展的教育情境。

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突破难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这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探索交流,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课堂的最后,合作制作一个储蓄罐。

通过小组交流,理解了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后,在展开操作。

同学们一起动手动脑,合作的去探索,去创造。

这样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乏之处:

  如同学们通过摸口袋中的物体后,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马上又让他们去发现,去观察圆柱的根本特征。

意图和思路都是正确的,但问题的提出不是很清晰和明确,给孩子们的发现带来了不便,发现什么呢?

如果把“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改成“圆柱也有它的特征,看看谁能先发现它的特征?

〞就更加准确些了。

  又如,在同学们观察课件:

把圆柱沿着其中的一条高展开后,形成了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长方形。

马上让同学们通过观察说出:

长方形和圆柱的各局部有什么关系。

教学的实施不如先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梳理思路再进行汇报,来得更好些等等。

  总之,我从这堂课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又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锻炼了自己,完善了自己,使我受益颇丰!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由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稳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

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是直观感知层面的活动中,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

在反应中,我注意了对方法的反应。

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是局部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比拟有序地说出圆柱的某些特征,二是更多的学生还不能迁移方法,而是从自己最感兴趣或最为明显的特征着手进行说明。

  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表达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感知后圆柱的有关特征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

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问题进行验证。

从活动反应来看,活动效果较好。

学生思维活泼,方法颇有创意。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活动的过程,也是起到稳固新知的作用。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圆柱整体的认识,从高层次上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此同时,伙伴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表达了新课标的理念,如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评介多元等等,但课中教师的语言还可简洁、生动:

如学生在验证两个底面面积相等时,一个同学举用圆柱形杯盖拧下直接与地面重叠,其他同学没有补充时,教师可说:

如果圆柱物不是杯子上底拧不下,该怎么办?

学生的思维肯定会一下子活泼起来…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开始,采用游戏导入,当学生从袋中摸出比拟陌生的物体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这个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并不是流于形式。

因为学生在触摸中初步感受了圆柱的特征,因而能准确地把它与学过的立体图形区别开。

第二,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实效性。

让学生结合实物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几个活动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

第三,注重学生多样化的思考策略。

  教学中,充分为学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时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

在让学生验证“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课堂上我们听到学生说出了4种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名学生都有所收获,表达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第四,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结束时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为罐头厂家设计一个外包装。

这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表达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这一理念。

  但精彩中难免也会有些遗憾:

一是,语言有时不太准确。

如:

指着圆柱说“圆柱旁边有一个面是侧面〞。

过于急躁,如果说“圆柱除了两个底面还有一个曲面,它是圆柱的侧面〞就会更好了。

二是,应该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

当有一个小组汇报出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不规那么图形时,应该就势引导学生演示,让学生发现它通过割补法也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反思了本节课,我有了一点教学重建的设想:

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

上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手中圆柱的高。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拟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根底。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6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低,在形体教学中,往往依靠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以往通过实物演示也能到达很好的效果,现在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印象会更为深刻。

上课时,老师叫学生拿出实物进行观察,进而揭示像椰子汁罐、八宝粥罐这类的形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但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比拟差,怎样由实物转到立体几何图形呢?

这时就是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的时候了,我用它来演示实物抽象到立体图形,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

接下来,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及周围的面,引入圆柱的特征,并配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利用画面的反复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了这个重点。

这样,能更为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

  圆柱侧面积的推导用动手演示当然也可以,但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那么显得更为方便。

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屏幕上逐步演示沿着圆柱体的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并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是特例〕,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推导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如:

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什么?

宽呢?

长方形面积等于什么?

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求?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面积公式。

这种声情并茂的动态演示,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

它们十分投入地关注画面的移动、展现,对每一处的变化都观察得十分细致、全面。

这样学生就不用机械地背诵公式,他们的头脑里随时会再现出这一场面,为加深学生的记忆创造了条件。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在认识圆柱体的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学生的小组活动各不相同,比拟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对圆柱的特征认识都是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出现的主要问题:

  ①学生对自己所探索的知识不会归纳,表述;

  ②学生的探研学习是无序的,随意的;

  ③各组的各位成员对知识的探究和思考,差异很大;

  ④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

  ⑤学生不会交流学习。

  研究“圆柱的认识以及外表积〞是在学生已有的有关圆面积和长〔正〕方体的外表积等有关知识,已具有了独立研究外表积的能力,而且圆柱形在小学生的显示生活中处处可见,比拟熟悉,因此,我们备课组将此学习内容作为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学习的材料。

  通过试验课:

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这样的课,让学生进行探研学习,教师进行引导的关键是设计好一张让学生有序进行知识归纳和理解的表格。

  2、这样的课还要多让学生上逐渐培养学生交流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学生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帮助,不是引导、指责,指导也应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再给予

  4、这样的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

  只有看清了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方向努力做好我们的教。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8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局部内容有利于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根底。

  成功之处:

  1.经历立体图形的抽象过程,认识圆柱。

在教学中,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认真思考: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然后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学生的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藏,加深对圆柱的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圆柱的特征。

在教学中,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圆柱是由哪几局部组成的?

〞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指出:

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其次要深入各个局部的研究。

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依据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验证,如证明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可以剪下来比拟,也可以把圆柱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再把另一个底面放在画好的圆上,看是否重合,还可以量出直径和半径来比拟。

缺乏之处:

  在揭示圆柱的高含义时的过渡比拟牵强,应该出示两个高矮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思考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地面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得出圆柱的高,假设这样设计就比拟好一些。

  再教设计:

  在原有课件的根底上添加上两个高矮不同的圆柱,教学起来就比拟流畅了。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9

  圆柱侧面展开的学习我将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将影响圆柱侧面积和外表积的学习。

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

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测、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局部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紧紧围绕新知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开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表达。

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根底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缺乏:

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局部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拟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缺乏,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局部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学具: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物品,并将其侧面用白纸包好。

剪刀、直尺。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柱体侧面展开图、可旋转长圆柱体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答复,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答复,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出示教材第10页中的圆柱形物体〕问: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如果把这些圆柱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

〔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像这样的图形叫圆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外表

〔1〕摸摸圆柱。

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外表,说说圆柱由哪几局部组成?

〔2〕指导看书:

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

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

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问:

粉笔是圆柱体吗?

  3.圆柱的高

〔1〕教师出示高、矮不事的两个圆柱,提问:

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

〔2〕结合课本答复什么叫圆柱的高。

〔板书: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3〕师画一条侧面上的斜线,问:

这是圆柱的高吗?

为什么?

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

〔4〕讨论交流:

圆柱的高的特点。

  问: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归纳小结并板书: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

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贴在木棒上的长方形纸片,将它快速转动,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完成教材第11页的“做一做〞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

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翻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应后讨论:

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

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

沿高剪┤斜着剪:

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

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复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

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

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复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

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

  ③引导小结:

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你能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5.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

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侧面积练习:

练习二第5题

〔1〕学生审题,答复下面的问题:

  ①这两道题分别什么,求什么?

  ②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3〕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三、稳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4.求圆柱的侧面积

〔1〕C=12厘米,h=12厘米〔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2〕d=5分米,h=6分米

〔3〕r=2米,h是半径的2倍。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4题求侧面积局部三道小题。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1、一个调整

  根据学情,我灵活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提早到第一课时完成。

其实,由探索圆柱侧面的特征,到推导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谓顺水推舟,轻而易举,学生理解掌握起来也比拟容易,这样的改动可以降低第二课时“圆柱外表积〞的难度,给学生在“外表积的计算〞一课中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一次讨论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以往知识,在课前阅读时对于圆柱的特征就已能根本掌握,通过课堂教学来看,仅在圆柱有多少条高时发生争议。

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只有1条高,也有的学生认为圆柱的高只能在其侧面表示。

针对这一现状,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圆柱高的概念展开讨论,从而明确了什么是“两个底面之间距离〞的含义。

  3、一处拓展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整节课,我以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

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根底。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圆柱是一种比拟常见的立体图形。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新知识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

在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我设置了悬念,先让学生猜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我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测、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局部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相应的练习,不仅检查了学生对根底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圆柱是一种比拟常见的立体图形。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根底。

  这节课,以触摸――合作――交流――讨论――形成认知为线索,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这一活动。

最初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圆柱的底、侧面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活动结束后,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对于圆柱侧面展开这一重点,在学生试做的过程中得出,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但事与愿违,几乎每组学生在做圆柱时,都是将纸在圆柱模型上围一圈得到侧面,再用模型的底画两个一样的圆作为圆柱的底,然后组合成圆柱。

在做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我主要体会如下:

  1、加强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认识底面的特征时,学生先是猜测,再让学生想法证明;探究侧面展开图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全班演示证实后,学生再次动手操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或一张正方形的纸分别卷成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卷成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

比照拟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2、我打破了课本的局限,让学生动手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虽然剪出的图形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整节课学生都处在愉快、宽松、有趣的气氛中,虽然内容不多,也还简单,但却很充实。

  因为打破了这个局限学生的思维就拓展了,出现了很有深度的几题。

  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能否形成圆柱。

2、如果能形成,底圆周长是哪一条。

3、高又是哪一条。

  三个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升华了全课,让我的思路也豁然开朗,也让我真正体会了还学生思考的空间,将会有意外的收获。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5

  1、我对这节课有这样的设想:

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

通过课件显示。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拟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根底。

  2、在本次活动中,我设想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生的的自主探究来认识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在头脑中建构圆柱体的根本形体概念,为此,我必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观察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