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4515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练习题

《三国鼎立》

第一课时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

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但是,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本节课运用图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表决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3、本节课所制做的课件等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

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或者林俊杰的《曹操》)把学生带入情境,问:

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什么歌曲)?

 

生:

《三国演义》 (林俊杰的《曹操》)

师:

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国是哪三个国家吗?

 生:

魏、蜀、吴。

 

师问:

同学们还知道三国有哪些著名人物呢?

 生答:

曹操、诸葛亮、刘备„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进入新课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在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生:

曹操。

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

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归纳出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招纳贤才。

经济上,开垦荒地,实行屯田。

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②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袁绍占据河北一带,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概况:

①时间:

200年;

②交战双方:

北方军阀袁绍与曹操;

③结果与特点:

曹军击败袁军,以少胜多;

④作用:

此战

是曹操统一北方关键性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3)原因分析:

曹操获胜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而袁绍自持兵多将广,不听谋士许攸的建议,相反把许攸气走,终招失败。

(过渡)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当年写了一首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有怎样的理想?

(总结出:

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提出问题:

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

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

他们是谁呢?

(刘备和孙权)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①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想统一全国;

②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请诸葛亮出山;

③割据江东的孙权

,统治比较稳固。

(2)概况:

①时间:

208年;

②交战双方:

拥兵20万的曹操与拥兵5万的孙刘联军;

③结果与特点:

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以少胜多;

④作用: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基础。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归纳总结)

官渡之战是曹操为统一北方于公元200年同袁绍进行的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208年孙刘联军对抗曹

操的决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曹操,曹操统一全国的战争失败,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官渡之战,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能用谋士计策,所以能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当时统一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社会的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

都尚未成熟。

两次战役虽都有以少胜多的特点,但胜败的原因各不相同,官渡之战是人心向背起了决定作用,赤壁之战却是战略战术起了决定作用。

因此,具体事件要具体分析,特别要注意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战争胜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和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战胜袁绍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以少胜多

孙刘战胜曹操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过渡,引出下一节内容)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时间

建立者

都城(今名)

220年

曹丕

洛阳(今河南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今四川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今江苏南京)

三国时期的经济:

(1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

(2)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

(3)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怎样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经济根源,是南方得到开发,孙刘集团的经济势力日趋雄厚,而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曹魏时虽在恢复,但没能强大于南方,所以在全国形成了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为分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魏、蜀、吴的局部统一,与东汉末年割据势力的混战局面相比,已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再加上各国统治者又重视发展生产,因而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2)并存的三个政权,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壮大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

之战前的形势

2、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

②诸葛亮治蜀

3吴国开发江南

四、本课小结

教材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略。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

1.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

①官渡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刘备称帝 

④卫温、诸葛直帅万人船队到达台湾 

⑤南中地区的开发。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有人这样描述一场战争: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发生在公元三世纪初期”,“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他描述的这次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这首诗描述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乱  D.赤壁之战

4.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地区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5.“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副对联是为了纪念(  )

A.诸葛亮   B.周瑜    C.刘备    D.孙权

6.在今天的成语词典中,有许多成语故事来自从春秋到三国这段时间。

下列成语故事与三国中的人物有关的是(  )

A.卧薪尝胆            B.三顾茅庐

C.围魏救赵            D.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使科学文化异彩纷呈的原因不包括。

(  )

A.经济恢复和发展         B.胡汉民族的交融

C.中外文化的交流         D.统一局面的形成

8.某班同学需要了解三国时期历史发展情况,以下材料中最为可靠的是(  )

A.

司马迁《史记》 B.

陈寿《三国志》 C.

罗贯中《三国演义》 D.

电视剧《三国演义》

9.电视剧《三国》在各大卫视的热播,“三国热”再次升温,下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B.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魏蜀吴三国实现区域性统一,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这首诗所概括的历史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相关(  )

A.诸葛亮   B.孙权    C.曹操    D.周瑜

 

问答题

11.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请回答;比较战前袁绍和曹超各方面的实力,分析战争过程中两人的所作所为,总结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

12.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是历史的停滞、倒退”,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题

13.材料一 “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三 “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

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

(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

此建议是否正确?

请用史实说明。

14.阅读下列材料: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三国志》

请回答:

(1)材料描述的是发生在哪一年的哪次战争?

(2)根据材料概括在这次战争中曹操战败的原因。

(3)这次战争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 2.C 3.D 4.A 5.A 6.B 7.D 8.B 9.D 10.A    

11.战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产生骄傲轻敌情绪,拒绝谋士正确建议,谋士投奔曹操。

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建议,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军败退河北。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确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但在分裂的同时,局部地区的统一仍然存在,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江南地区的经济也得到开发,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所以说这一时期是历史的停滞、倒退是不正确的,这一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

故答案为:

不同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分裂,但局部地区的统一仍然存在,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江南地区的经济也得到开发,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

13.

(1)由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和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判断是诸葛亮;最能高度概括诸葛亮功劳的是“功盖三分国”;  

(2)材料一中“取西蜀”指的是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进入四川并占领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了联和江东的孙权抗击北方的曹操的战略。

“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赤壁之战。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曹军战船,大败曹操,是历史上发生在长江流域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3)由材料三“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知,这是诸葛亮给刘备提供的建议。

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这一建议是正确的,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故答案为:

(1)诸葛亮;“功盖三分国”;  

(2)“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3)刘备;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

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14.

(1)年代:

208年;战争:

赤壁之战;

(2)原因:

曹军中流行疾病;孙刘联军采用火攻;

(3)重大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解析】

1.①200年,官渡之战;②208年,赤壁之战;③221年,刘备称帝; ④230年卫温、诸葛直帅万人船队到达台湾;⑤南中地区的开发发生在221年蜀汉建立后;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魏国建立,结束于280年西晋灭吴。

正确答案是③⑤⑥;

故选D.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知道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魏国建立,结束于280年西晋灭吴;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西川。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故选C.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注意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时间及影响。

3.从题干“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可知是公元前208年孙刘联军采取火攻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故选D.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知道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4.依据所学,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故选A.

本题以曹操和袁绍为切入点,考查官渡之战;

本题以官渡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据题干“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可知,题干说的是诸葛亮,“取西蜀”指的是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进入四川并占领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了联和江东的孙权抗击北方的曹操的战略。

“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赤壁之战。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曹军战船,大败曹操,是历史上发生在长江流域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副对联是为了纪念诸葛亮。

故选A.

本题考查诸葛亮;

本题考查诸葛亮,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6.三顾茅庐指东汉末年刘备三次上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其复兴汉室一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刘备生活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故与三国中的人物有关的是三顾茅庐。

故选B.

本题考查刘备三顾茅庐,知道东汉末年刘备三次上门拜访诸葛亮;

本题考查刘备三顾茅庐,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东晋和南北朝很多政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的迁移又促进了民族融合,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使科学文化异彩纷呈的原因不包括统一局面的形成。

故选D.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考查了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8.《史记》记述的是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不包括三国时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电视剧《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不可信;《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

故选B.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本题以获取三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方式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如何能获取真实历史知识的途径了解,我们获取历史知识最常用的一个途径就是阅读正规的史书。

9.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魏蜀吴三国实现区域性统一,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形成的理解;

本题以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1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自杜甫的《蜀相》,前一句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他复兴汉室。

后一句写诸葛亮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和刘禅,以图完成大业。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有关诸葛亮的相关知识;

此题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学常识并知道相关的历史典故。

11.本题考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

袁绍和曹操都是北方的大军阀,袁绍主要占据河北一带,粮草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

曹操主要占据河南一带,实力相对袁绍而言处于下风。

但曹操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本人雄才大略;非常重视人才,用人不疑。

反观袁绍则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气量狭小,十分轻敌。

对于谋士(如许攸)的正确谏言不予采纳,结果促使许攸投奔曹操,曹操听取了许攸的建议,派出奇兵突袭乌巢(袁绍囤积粮草之处)。

袁军于是军心动摇,曹操乘势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12.本题考查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国家分裂的认识,理解这一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

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理解这一时期社会进步的原因。

13.

(1)本题考查诸葛亮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诸葛亮的历史功绩;

(3)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东汉末年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4.

(1)本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并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发生了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本题主要考查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

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可知,曹军中流行疾病;根据“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可知,孙刘联军采用火攻。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影响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