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952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重庆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象棋是中国人发明的,聪明的古人从战争中受到启发,在方寸之间划分楚河汉界,利用小小的棋子展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请问,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是受了哪次战争的启发?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巨鹿之战

2.曹魏、前秦、北魏三个政权的一个重要相似点是

A.都曾定都洛阳B.都曾统一过黄河流域

C.都是汉族建立的政权D.都因外族入侵而结束

3.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东晋南朝时的江南,你能看到的现象有

①人们正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②农民在土地里施用粪肥

③南京城人口凋零,车马稀少④许多北方人来这里定居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这一“高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国人暴动B.民族交融C.江南开发D.八王之乱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诗是杜甫对谁的评价?

()

A.曹操B.周瑜C.诸葛亮D.孙权

6.“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故谓之实录”。

这是史学家班固对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评价。

下列史实在这部通史中有记载的是

A.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B.刘秀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7.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

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A.昭君出塞B.文成公主入臧C.张骞凿空D.班超投笔从戎

8.下列事件与道教有关的是

A.大泽乡起义B.漠北之战C.王莽篡汉D.黄巾起义

9.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商朝、秦朝、北魏B.秦朝、汉朝、周朝C.秦朝、晋朝、汉朝D.商朝、秦朝、三国

10.汉初统治者让士兵还乡务农,并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同时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来鼓励农业生产等,这些措施说明汉初治国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B.儒法并用C.重用外戚D.“以德化民”

11.历史研究的原则是依据真实史料说话,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灰烬、烧石和烧骨等遗存,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已经会使用火B.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

C.已经有了私有财产D.已经开始过农耕生活

12.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这些规定开始于

A.夏朝B.西周C.秦朝D.汉朝

13.下图所示是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

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C.以法治国,全面加强君权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4.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

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确立

C.诸侯兼并争霸不断D.生产力飞速发展

15.《中国奴隶社会史》中指出:

“孔子弟子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等。

”这种把名字和牛与耕连在一起,并广泛使用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

A.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B.农业发展水平高

C.畜牧业发展迅速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6.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7.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长平之战 

②盘庚迁殷 

③牧野大战 

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④①D.④①③②

18.下列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与禅让制无关的是

A.尧B.黄帝C.舜D.禹

19.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远古人类遗址。

下面两幅图片所示文物是这个遗址中出土的碳化稻谷和猪纹陶器。

据此判断,当时在这里生活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20.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B.北击匈奴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建立刺史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个,分布区域从岭南到溪北……尤以黄河流城和长江流城最为密集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东汉)班固《白虎通》

材料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证明材料一中“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的观点。

(2)据材料二说明神农“教民农作”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治理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这是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部署。

而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也是关乎到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历朝历代都为此实行了不同的制度。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周实行这种制度的积极意义?

(2)从材料二可知,西周的这个制度能否保证周天子对广大疆域实行长久牢固的统治?

材料三丞相王绾等言:

“诸侯初破,┅,不为置王,毋以填之(不设置诸侯王,就没办法镇守)。

请立诸子(请皇上分封各王子功臣到地方去镇守)。

”廷尉李斯议曰: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去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采纳的是王绾的主张,还是李斯的主张?

最终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4)此后他大力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请在经济方面举一列加以说明。

材料四如图是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

(5)如图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6)汉武帝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解决这一问题?

2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中的中国)

材料一

(思想中的中国)

材料二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汉书·艺文志》

(科技中的中国)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何时?

谁把全国的文字统一为小篆?

(2)材料二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用材料二中原文说出诸子百家宣扬自己学说的目的。

(3)材料三中图1是我国南北朝时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请写出他的名字和最突出的数学成就。

图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请写出书名。

(4)综合以上探究,我们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答一点即可)

2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

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第一篇(政权分立)

材料一仔细观察如图:

第二篇(民族融合)

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

……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第三篇(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三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

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巳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材料一的图片中A、B、C代表的政权分别是什么?

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是哪一朝代?

(2)材料二中“从平城到洛阳这一举动是北魏的哪位皇帝实施的?

作为“汉化先行者”,他还采取了哪些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东晋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推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因此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与楚汉之争相关。

选项C符合题意;牧野之战与武王伐纣相关;战国时期的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巨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之战;选项ABD与题干内容内容不符,故选C。

2.B

解析:

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曹魏、前秦、北魏三个政权都曾统一过黄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前秦定都长安,故A不符合题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而非汉族,故C不符合题意;曹魏是由于司马懿篡权而亡,不因少数民族入侵而亡。

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A

解析:

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的江南,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①符合题意;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②符合题意;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较为稳定许多北方人来这里定居,④符合题意;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南京城人口凋零,车马稀少表述与史实不符,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本题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史实。

4.D

解析:

D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反映的是中原人民南迁的情景,中原人民的第一次南迁出现在西晋八王之乱后,由于八王之乱导致中原地区战祸频仍,社会动荡,因此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D符合题意;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与材料内容无关,A排除;材料现象促进了民族交融,B排除;材料现象促进了江南开发,C排除。

故选择D。

5.C

解析:

C

【详解】

根据材料“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隆中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三顾频烦天下计”是指刘备三顾茅庐访聘诸葛亮,“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和刘婵两代君主,因此材料诗句是杜甫对谁的评价诸葛亮,C项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题干中诗句是评价诸葛亮,而不是曹操,排除A项;周瑜是东汉末年名将,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材料内容不是对周瑜的评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孙权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但材料内容评价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孙权,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解析:

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故选项C符合题意;山顶洞人,年代应介于距今3.4万年至1.6万年左右之间,不在《史记》记载范围内,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发生在汉武帝之后,不在《史记》记载范围内,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东汉末年的事件不在《史记》记载范围内,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C

解析:

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张骞凿空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即所谓的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西域开始纳入汉朝的版图,所以C项符合题意;AB项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臧主要是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与题干信息“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不符,排除;D项班超投笔从戎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C。

8.D

解析:

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黄巾大起义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

太平道是道教的一派,故D正确;大泽乡起义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反抗秦朝暴政的大起义,漠北之战是汉武帝与匈奴之间的战役,王莽篡汉指的是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的历史事件,故ABC错误。

综上故选D。

9.D

解析:

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20年曹丕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10.A

解析:

A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让士兵回乡务农,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A

解析:

A

【详解】

根据材料“发现大量灰烬、烧石和烧骨等遗存”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遗存,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A。

12.C

解析:

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现统一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秦始皇规定:

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旨”或“诏”,印章称“玺,故C正确;ABD与题意不符,排除。

综上答案C。

13.B

解析:

B

【详解】

根据题干“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

在政治上,孔子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能稳定,故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仁者爱人,以德治国,B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建议,排除A;“以法治国,全面加强君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

故选B。

14.C

解析:

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退避三舍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卧薪尝胆与越国勾践有关,围魏救赵和纸上谈兵都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些都体现了诸侯国之间的争斗,说明当时的时代特点是诸侯兼并争霸不断,故选C项;奴隶制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些成语只能体现诸侯争霸,不能体现封建制的确立和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D项。

故选C项。

15.A

解析:

A

【详解】

题干指出“耕”与“牛”在春秋时期的人名中常同时出现,反映牛耕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牛耕技术备受推崇。

故A正确;农业发展水平在题干中未涉及中外或本国时间前后的比较,无法判别,故B错误;畜牧业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错误;本题未涉及商业情况,与重农抑商无关。

故D错误;故选A。

16.B

解析:

B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甲骨文和司母戊鼎,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出现的文字。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B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选择B。

17.C

解析:

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长平之战的时间是公元前264年;②盘庚迁殷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320年;③牧野大战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046年;④国人暴动的时间是公元前842年。

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②③④①,故选C。

18.B

解析:

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尧舜禹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

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黄帝与禅让制没有关系,综上可知,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择B。

19.C

解析:

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浙江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远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和猪纹陶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会制造黑色陶器。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C

解析:

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为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实行盐铁官营,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C正确;大规模治理黄河是汉武帝发展农业的措施,A排除;北击匈奴是军事措施,B排除;建立刺史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排除;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

21.

(1)距今(2018年)约六、七千年的半坡人已能种植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2)原因: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或:

人口多而食物不足)。

(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4)

解析:

(1)距今(2018年)约六、七千年的半坡人已能种植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2)原因: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或:

人口多而食物不足)。

(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4)农作物培植;生产工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因地制宜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已经开始农业生产,他们主要种植粟,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因此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

(2)根据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可得,神农“教民农作”的原因是“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3)根据材料三“战国时期的农具”、“战国青铜牛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4)根据材料一可知,半坡人开始种植粟、河姆渡人可是种植水稻,因此可知农作物培植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根据材料三“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可得,生产工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

所以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农作物培植、生产工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因地制宜等。

22.

(1)分封制;保证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不能

(3)李斯;郡县制

(4)统一度量衡或统一货币

(5)封国实力强大威胁到了中央政权

(6)主父偃;推恩令(没有先后顺序)

解析:

(1)分封制;保证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不能

(3)李斯;郡县制

(4)统一度量衡或统一货币

(5)封国实力强大威胁到了中央政权

(6)主父偃;推恩令(没有先后顺序)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和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分封制的实行,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稳定了政局,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2)依据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看出,西周的这个制度不能保证周天子对广大疆域实行长久牢固的统治。

诸侯之间象仇敌一样彼此进攻,导致了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时期的出现。

(3)依据材料三“诸侯初破,┅,不为置王,毋以填之(不设置诸侯王,就没办法镇守)。

请立诸子(请皇上分封各王子功臣到地方去镇守)”可知,丞相绾主张推行分封制。

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置诸侯不便”可知,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采纳的是李斯的主张,最终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度;加强了皇帝和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

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

又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5)依据材料四“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可知,示意图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诸侯国势力的发展,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辖郡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统治的问题。

(6)依据所学可知,为解决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推恩令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3.

(1)商朝;秦始皇(嬴政);

(2)百家争鸣;法家;“取舍诸候”;

(3)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齐民要术》;

(4)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不

解析:

(1)商朝;秦始皇(嬴政);

(2)百家争鸣;法家;“取舍诸候”;

(3)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齐民要术》;

(4)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时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文字,商朝也是我国的信史,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人物,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逐渐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

(2)局面,根据材料“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可知,体现了这时期出现诸多的学派和思想,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等思想主张适应了秦统一后的统治,因此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法家;目的,根据材料“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可得出诸子百家宣扬自己学说的目的“取舍诸候”。

(3)名字和成就,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

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书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因此材料体现的农书是《齐民要术》。

(4)我国民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