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6297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docx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4.近30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如下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结构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

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6.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7.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

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需要指出的是确定大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就在于,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8.大都市带

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1957年首先提出来的。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9.都市连绵区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的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10.都市连绵区形成的五个必要条件: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

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

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11.都市圈

都市圈是日本在美国“都市区”概念基础上,结合自身城市特点而形成的一个概念。

指的是城市的生活圈,日本都市圈划定的要素包括通勤,通校,购物,娱乐,报纸,快信,医院,图书馆等。

日本经济意义上的都市圈指的是以物资依存关系为中心的城市势力圈。

12.城镇密集区

这是对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是一种比较中性的,一般的,可广泛使用的词汇,用“城镇密集区”做规划被误导和误解的可能性很小。

13.城市群

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4.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Economy)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15.信息服务业P50

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

16.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P51

由于大城市的优势,重新确定了其在发展中的地位和形象,因而国家层次的城市体系进一步发展,而且出现了范围更大的,以大城市(区)集聚发展为特色的跨国城市网络。

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跨国高速道路网络和发达的电子通信设施。

17.世界城市体系p52

世界城市体系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

18.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区域城市数量增多,非农活动规模扩大,城市文化扩散,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19.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间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

20.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P55

21.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22.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的不同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像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离心型城市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化,城市平面扩大。

23.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p73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24.郊区化

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由向心集聚走向离心扩散的特定阶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

主要有:

1.制造业郊区化

2.人口郊区化

3.零售业郊区化

4.办工业郊化

25.霍尔将城市演变过程归纳为五个时期六个阶段,依次是:

霍尔将一个国家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部分,又把都市区分为首位城市体系和其他一般城市体系两部分,都市区由中心市和郊区组成,而非都市区则为传统的农村地区。

霍尔将城市演变过程归纳为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1.流失中的集中: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大城市体系的发展。

中小城市体系吸引人口的能力较弱。

中心市吸引部分周围郊区和农村地区迁出的人口外,还有人口流失迁往大城市。

2.绝对集中:

工业化遍及大多数城市,吸引了大批劳动力,乡村人口继续大量减少,城市化水平增加迅速,各都市区的人口规模都在绝对增加,人口向中心市集中。

3.相对集中:

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都市区人口增长迅速,但中心市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仍是向心集聚的过程。

4.相对分散:

城市化增长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都市区人口在继续膨胀的过程中,中心市人口尽管仍有增长,但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心市,中心市在整个都市区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

5.绝对分散:

都市区人口刘松的主要方向发生逆转,即在都市区人口继续增长的过程中,中心市的离心分散力度超过了向心集聚力量,人口从中心向郊区迁移,绝对量下降,郊区人口低速增长。

6.流失中的分散

第一时期到第四时期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上升,第五时期的首位度下降。

在霍尔的模型中,前三个阶段,中心市人口告诉增长,城市发展以向心集聚为主;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增长低于郊区,是离心扩散的初始阶段,出现了郊区化的前兆;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外迁移,为典型的郊区化阶段;第六阶段则与逆城市化相联系。

26.奥沙利文从制造业,人口,零售业,办工业四个方面阐述了郊区化的原因

认为郊区化使城市从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变,在郊区形成了许多次级就业、购物中心。

1.制造业郊区化

2.人口郊区化

3.零售业郊区化

4.办工业郊区化

27.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28.城市土地的经济特征p253

1.土地资源稀缺性

2.区位的效益性

3.边际效益递减性

4.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

5.市场交易的低效性

29.城市地域结构模式p272

1.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p274

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p277

3.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p277

30.城市地域结构三模式的发展

曼:

中等城市的模式。

麦基模式:

有两组不同商业中心。

一为西式商业中心,以国际贸易为主,出售高档货为多。

二为外来移民的商业中心,从事当地货品买卖为主。

31.城市中心商务区p280

CBD(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城市中低价最高的地区。

32.CBD的演变p285

有三种增长方式影响着CBD的空间结构变化的结论。

第一种是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通过“周边增长(PeripheralAccretion)”方式,即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围的发展来实现。

第二种是“爆发增长(Burst)”方式,即在城市快速增长时期,CBD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这种扩张主要发生在同化圈层,其功能变化的典型过程为:

从金融区开始向服装业区扩展,再向旅馆业区扩展,如此循环以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第三种是“分化(Separation)”方式,若城市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话,在此情况下,每一主要功能将向市中心拥有其运作优势的特定区位发展,零售业可能随着市场的扩展而变化,而商业和公共管理机构及批发业留在原区位,从而造成不同功能圈层的更大的空间分化。

在多数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离的状态改变很慢。

在特大城市,这种分化的状态将是CBD的固定形态。

为了进一步分析CBD的演变,戴德胜等将大多数城市CBD发展演变划分为“传统商业中心(商业,办工业混杂)---商业商务逐渐分化---现代专门化商务办公中心---多商务中心网络形成”这样一个由初级向高级过渡的几个阶段。

33.城市开发区的概念p287

城市开发区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由政府或企业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体进驻的有一定规模的区位环境。

城市开发区是指以城市为依托的开发区。

34.开发区的特征

1.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而建的区域,是区域发展政策工具。

2.是按规划进行建设的区域。

3.具有内部统一行的区域。

4.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5.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区域

35.城中村

城中村:

城中村处于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村建设用地被城市用地所包围或与城市用地互相交错;城中村是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它在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建设景观等各方面处于明显的乡-城转型过程之中,既具有较高程度的城市化特征,又保留浓厚的农村社区特征。

36.城中村的类型

1.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法等统计方法,把城中村分为三类:

1.基础设施优越型;

2.集体经济实力型;

3.土地资源充足型;

根据城市与村庄相交接的形态特征划分:

1.全包围型;2.半包围型(相交型);3.外切型;4飞地相邻型;5.相离型;6.内切型;

2.从城中村的空间位置,发育程度,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因素考虑,将城中村分为三类:

1.成熟型(成熟的城中村);2.成长型(扩展中的城中村);

3.初生型(形成中的城中村)

3.更为简单的分类是:

1.处于繁华市区,已经完全没有农用地的村落;2.处于市区周边,还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3.处于远郊,还有较多农用地的村落。

37.城中村形成的主要机制

改革开放提供了农村城市化的大背景,为城中村的形成铺垫了“温床”城市发展提供来外部动力,土地使用制度是核心;规划的失误和管理的不善是直接原因,而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是根本原因。

38.城中村的改造模式

城中村问题的焦点在土地,原因在规划管理,症结在体制。

城中村的改造实际上是对政府房地产商村民三方面利益的平衡。

1.市政基础设施带动模式

2.整体搬迁改造模式

3.周转地块改造模式

4.滚动开发改造模式

39.城市问题包括: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住宅问题,

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安全问题

40.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建筑物及设备财产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破坏性恶劣影响。

41.水污染

水污染是指外来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达到破坏水体原有用途的程度。

水污染的来源很多,城市工业废液和居民生活废水是最重要的来源。

42.噪声污染

噪声是指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以及损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当噪声成为城市环境中的普遍问题时,就构成了噪声污染。

城市环境噪声源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43.垃圾污染

垃圾污染是指随着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固体垃圾等废弃物急剧增加而未得到及时处理,达到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的程度。

城市垃圾包括炉渣、粉煤灰、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食品等,以及建筑固体废弃物,如灰土、砖瓦等。

44.贫民窟和棚户区

世界上多数大城市都有贫民窟和棚户区,尤以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明显。

贫民窟和棚户区均为城市中的萧条区,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上均不是城市综合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

贫民窟多为政府批准的贫民区,这里房屋破旧,街道狭窄,缺乏或根本没有社会服务。

贫民窟一般位于大城市中心区附近。

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贫民窟可能出现在城市的任何角落。

棚户区则是未经政府批准、居民私自建造的住房,通常位于城市边缘而非市中心。

45.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复合性和爆发性的特点。

包含了:

1.就业问题

2.贫困问题

3.老年人问题

4.种族与社会争端

5.内城问题:

46.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7.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

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

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

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

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

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

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

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具有强大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可以有不同重点的展开。

48.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

一是代内公平,即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二是代际公平,即各代人之间的平等。

2.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的原则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

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

49.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五个层面

生态安全:

像所以居民提供洁净的空气,安全可靠的水,食物,住房和就业机会,以及市政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

生态卫生:

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工程手段,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

生态产业代谢:

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可更新能源的开发,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生态景观整合:

通过对人工环境,开发空间(如公园,广场)街道桥梁等连接点和自然要素(水路和城市轮廓线)的整合,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所以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同时,防止水环境恶化,减少热岛效应和对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

生态意识培养:

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地方历史文化,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50.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与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时空尺寸高度耦合的复杂动态开放巨系统的工程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