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9574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河北邯郸市(大名县、永年区、磁县、邯山区)四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谈到: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该思想主要源于(  )

A.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B.小农经济下物资匮乏   C.手工生产的日益衰败  D.海禁闭关使流通不畅

2.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

“关中农民”、“暗渠”、“竖井”、“明渠”、“干旱地区”等词或词组所表达的历史概念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井渠法”                      D.高转筒车

3.《四民月令》描绘了东汉晚期靠农业供养一个大型家族、并靠出售剩余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增加收入的庄园。

下列工具在庄园中可能出现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中,匠人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变化反映了(  )

①商品经济发展②私营手工业发展③生产关系进步④小农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

5.“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

”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所述史实正确的是(  )

A.唐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B.东汉初杜诗创造了灌溉工具水排

 C.明清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D.春秋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6.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  )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汉初时,政府规定“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到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等禁令松弛,北宋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及其子弟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朝廷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冲击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

8.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

A.是自然经济性决定的     B.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  C.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D.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9.阅读下表。

下列对该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

1840—1936年中国棉纺织业中机纱机布厂(机器生产)占比表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

全国用棉中商品棉占%

30.6

30.7

26.2

62.7

58.9

87.1

土布生产中用机纱%

0.4

0.6

23.4

72.3

50.3

75.9

全国用布中机布%

0.5

3.2

14.2

34.8

28.6

56.8

备注:

机纱机布包括进口货和国内机制品

A.政府放松对民族资本主义限制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近代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持续发展

10.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

”该材料折射出(  )

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B.清政府对近代化态度保守

C.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                                        D.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

11.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

12.下列表格反映了1918—1920年间日本纱和印度纱的进口变化情况(许涤新、吴承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代

日本纱

印度纱

1918.5—1919.4

70891

39251

1919.5—1920.4

34177

138906

增减

-36714

+99745

A.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B.印度纱比日本纱价廉物美

C.日本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D.“五四”反帝运动的开展   

13.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在近代上海家喻户晓。

下图说的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橱窗中的商品标价,他非常困惑。

造成他困惑的原因是(  )

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C.抗日战争爆发,商品奇缺,物价飞涨

D.进口洋娃娃供不应求,定价昂贵

14.1937年8月至11月上海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物资12400吨。

内迁的工厂第一步先迁到武汉,第二步再迁四川,据统计:

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

迁移地址90%以上均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少数在成都和川西各县。

自抗战爆发,沿海沿江的民营厂矿40余家率先迁移重庆。

以下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C.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D.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15.晚清时期,“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采轿日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见当时(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中国社会习俗普遍完成近代化

C.中西文明在矛盾冲突中相互渗透                            D.西方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16.古语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B.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C.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D.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不一

17.1899年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在奏折中写道:

“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

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盛宣怀记述的科技产品是(  )

A.火车                      B.电报                C.电话               D.电影

18.梁启超把报纸的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维新变法,创办了一批报刊《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这表明(  )

A.报纸具有政治宣传的功能                                        B.近代新闻观念逐渐形成

C.报纸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                                        D.看报成为民众生活重要内容

19.益源庆醋厂是太原市一家久负盛名的老字号,20世纪50年代开始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1956年“益源庆”收归到太原市新星食品酿造厂,成为该厂专门制醋的一个车间。

国家对益源庆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  )

A.走集体化道路              B.没收为国营企业 

          C.全行业公私合营          D.资本家自愿捐献

20.《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认为,考察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49—1957年,起步发展阶段;1958—1965年,不稳定发展时期;1966—1978年,停止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稳定快速发展时

期。

与“起步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有(  )

①“一五”计划的实施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③大炼钢铁运动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58年运动脱轨后最后明确下来的东西,就是“队——大队——公社”的三级所有体系……直至80年代,它在亿万农民中完好的发挥着作用。

”率先取消“队——大队——公社”的三级所有体系的是在(  )

A.安徽凤阳                      B.四川广汉                       C.广东深圳                      D.辽宁大连

22.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

①摸着石头过河 ②不是一帆风顺 ③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A.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B.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C.①②③都正确              D.①②③都不正确

23.下表是1985年到1987年中国经济信息

时间

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

计划管理的商品

计划供应出口商品

1985年

120种

188种

70种

1987年

60种

23种

36种

上表说明(  )

A.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会承担着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

下列重大经济决策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是(  )

A.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25.“马尼拉大帆船”(TheManilaGalleon)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为此航线奠定基础的航行是图6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6.有人说:

(英国)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

……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

刺激“许多原理”应用于英国工业领域的关键是(  )

A.海外殖民掠夺获取大量的财富                                B.圈地运动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C.殖民活动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                                D.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

27.观察《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表(1750—1900年)(单位:

%)》。

中西制造业这一时期所占份额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

年份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

8.5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A.市场需求                      B.原料来源                       C.生产目的                      D.生产方式

28.《世界近代史》:

“1870年以后,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此外,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

”该描述可理解为(  )

A.形成了资本主义工厂制                                            B.克服了生产的无计划性

C.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D.引发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29.“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

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

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这一国际分工基本格局的形成(  )

A.标志着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确立                        B.是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全球扩张的结果

C.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两类国家都成为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30.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

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

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

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和平崛起                      B.制度创新    C.武力掠夺                              D.民主强国

二、材料阅读

31.(12分)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

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材料三

——彭森主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特点及所反映的经济观念。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

(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分)

32.(15分)社会的变迁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城市发展和运行的动力在于近代工商业的成长。

城市近代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工业文明的注入。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

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

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

……(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材料二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3.5%

48.0%

——高德步《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1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近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4分)

33.(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

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科技发明。

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

不过1870午以后。

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引自《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7分)

参考答案

1.B2.C3.A4.B5.C6.B7.B8.D9.C10.A

11.A12.D

13.B14.C15.D16.B17.C18.A19.C20.A21.B22.C23.D24.A25.D26.C27.D28.C29.B30.B

31.

(1)模式: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2分)

特点:

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分,任答两点即可)

观念:

重农抑商。

(2分)

(2)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分)

(3)变化:

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

(2分)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32.

(1)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通商口岸的开放;洋

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小农经济的不断瓦解,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

(8分)

特点:

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3分)

(2)原因:

圈地运动的进行;工业革命的推动。

(4分)

33.

(1)工业化:

北宋普遍用煤冶铁,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

(2分)

商业化: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上贸易空前兴盛。

(2分)

货币化:

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2分)

(2)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多半是由技工完成的,技术含量少(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3分)

影响: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