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概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098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忻州市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忻州市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忻州市概况.docx

《忻州市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忻州市概况.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忻州市概况.docx

忻州市概况

忻州市

【自然概况】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面积2.6万平方千米。

其中山地面积1.4万平方千米,丘陵面积0.9万平方千米,平川面积0.3万平方千米。

拥有耕地49.5万公顷,宜林地86.7万公顷,牧坡地86.7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为18.7%。

全市下辖忻府区、原平市、定襄、五台、代县、繁峙、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等14个县市区,185个乡镇,4971个村。

2003年末总人口299.9万人。

忻州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京原铁路、朔黄铁路和即将开工的五台山——忻州——保德高速公路横跨东西,五台山飞机场建设在即。

忻州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铝、钛、钒、金等60余种,煤炭地质储量1100多亿吨,占全省9.4%;铁储量18亿吨,占全省48.2%;铝矾土储量1.4亿吨,占全省17.7%;钛矿储量159万吨,占全省54.1%,居全国第二;金矿储量18.5吨,占全省73.9%,居全省第一。

忻州还是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的发源地和黄河的流经地,全市水资源总量达2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920立方米。

忻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以“山、水、关”为特色的一大批旅游景点。

其中驰名中外的五台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庙宇群是艺术荟萃的宝库和中华历史文物中的瑰宝,南禅寺、佛光寺是我国也是东亚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

 

【经济发展概况】2003年,忻州市生产总值109.38亿元,人均3658元,比2002年增长13%。

财政总收入15.3亿元,增长26.9%;一般预算收入6.41亿元,增长20.9%。

固定资产投资48.1亿元,增长41.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亿元,增长15.3%。

外贸进出口总额2650万美元,增长54.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12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1549元,增长9.9%。

 

【经济发展特点】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开放引进为手段,全力推进结构调整。

突出煤、电、冶、化等优势产业,拉长做大煤电铝、煤焦化、煤焦铁、生物制药、锻造法兰、畜产品加工6大产品链和系列产品,全力建设绿色产业、工业园区、旅游开发3大工程,推动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旅游市场化进程。

经过一年努力,年初确定的100多项新建和续建重点工程项目,有26项完工,41项在建,完成投资44.2亿元。

特别是总投资达430亿元的河曲电厂、河曲电煤、保德康家滩煤矿、西龙池电站、龙口电站、晋北氧化铝、晋北电解铝以及定襄、保德、静乐3个大型电厂等10个重大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

抓住政策机遇,调整种养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03.5万吨,增长10.5%;油料总产量8.2万吨,增长12%;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3万吨、4万吨和4.5万吨,分别增长4.3%、5.3%和13.3%。

绿色和无公害产品累计达到70个,建成生产基地100多个,面积达到3.3万公顷。

共建成养殖示范村45个,示范小区70个,示范场及良种场32个,新增养殖示范户550户。

大畜饲养量达到55.8万头,羊380万只,猪125万头,禽820万只。

6.2万公顷的退耕还林任务全部高质量完成。

改造传统产业,发展规模工业,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的效率和效益。

狠抓改制重组和技术改造两大重点,大力发展煤电铝、煤电化,加大对煤焦铁、煤焦化的改造力度,继续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主要产品产量迅速扩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3年,工业总产值61.01亿元,增长25.6%;工业产品销售产值59.47亿元,增长40.5%。

14种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其中原煤、机焦、铁矿石分别达到2379.2万吨、157.8万吨和721万吨,分别增长55.1%、57.8%和67.1%。

精甲醇、草酸、白炭黑分别达到4.4万吨、3.9万吨、8315吨。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57.15亿元,增长47.3%,产品销售率达到98%;实现利税6.82亿元,增长131.2%;纳税500万以上的企业达到30户。

国有工业企业开始逐步启动回升,销售收入22.68亿元,增长41.1%;实现利税2亿元,增长79%。

放宽准入领域,优惠政策扶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意见》,对民营经济政治上给地位,政策上给鼓励,服务上给方便,经营上给指导,资金上给扶持,法律上给保护。

2003年,全市民营企业营业收入167.8亿元,比2002年增长28.7%;增加值55亿元,增长28.2%;上缴税金5.98亿元,增长56.5%。

民营企业数达到19325户,从业人员24.7万人。

一些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规模实力逐步壮大。

其中偏关晋电化工、忻府区桂龙医药、繁峙宏达玉米、定襄管家营法兰锻造、河曲同德化工、五台豆村城乡建筑公司等6户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均超过亿元。

7户民营企业纳税超过500万元,其中桂龙公司达到1436万元。

突出“山水关”品牌特色,加大景区建设和设施配套力度,旅游开发取得新的进展。

五台山景区、雁门关景区的绿化、大营温泉综合开发等3项工程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五台山景区拆迁整治、供水、排洪和雁门关景区开发等4项工程已全面开工;雁门关宁边楼修复工程已上报国家文物局。

2003年接待国内游客372万人次,旅游收入5.88亿元,与2002年基本持平。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市场运作,城建交通工作再创佳绩。

按照高标准规划、现代化配套、市场化经营的思路,以拉大框架、提升功能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开放型城市建设,提高了城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2003年,全市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9亿元。

其中,市区投入3500万元,铺开了以5条路、5个广场绿地、5个立交桥、5个场馆为主的20项城建项目。

坚持拓宽改造、延伸贯通、桥涵配套,加大投入,使公路向重点集镇、工业园区、旅游景点、人口大村延伸,同国道省道贯通,构筑四通八达、运转畅通的公路网络。

全市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7.3亿元,建成干线公路671千米,通乡油路10条段190千米,通村水泥(油)路1374千米。

全市有452个村通了水泥(油)路。

(王连生郭锐)

 

忻府区

【自然概况】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邻定襄,南邻太原,西连静乐,北通大同,是忻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全区东西宽65千米,南北长50千米,总面积1982平方千米。

2003年总人口50.7万人。

辖11个乡、6个镇、3个办事处。

 

【经济发展概况】截至2003年底,忻府区生产总值26.35亿元,人均5218元。

工业总产值12.01亿元,工业增加值3.6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7.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亿元。

财政总收入1.8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7583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5亿元,粮食总产量20.3万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50元。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全区新上民营企业56个,计划总投资额20亿元,已投入3.9亿元;引进项目8个,合同投资额12.93亿元,已到位1.8亿元。

山西禹王煤炭气化有限公司140万吨优质机焦一期工程,总投资6亿元,已开工建设。

山西泰鑫钢铁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已建成全市最大的158立方米高炉1座,即将投产。

山西金洋公司第三期改造新增3万吨高岭土扩建项目,正式投产。

山西云中制药有限公司,按照GMP生产标准已改造完毕。

忻州市国旺混凝土集中搅拌站,总投资500万元,已建成试产。

投资1亿元的山西泰尔钢铁有限公司2×12兆瓦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和投资4000万元的顺康制药有限公司已破土动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

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9万公顷,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1.7万公顷。

新建兰村乡谷子、新建路六家庄蔬菜2个绿色示范基地,发展无公害示范基地20个,示范面积1333.3公顷。

新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000公顷;引进新优品种30个,良种普及率达到90%。

八达食品厂的甜糯玉米正式通过国家绿色认证,实现了忻府区绿色认证史上零的突破。

规模养殖业稳中有增。

规模养殖小区达到56个,规模养殖户达到2000余户。

猪存栏7.5万头,羊存栏9.6万只,鸡存栏11.5万只,奶牛饲养量达到1.9万头。

全区肉类总产量1.4万吨,蛋类总产量1.2万吨,奶类总产量3.1万吨。

林果业发展又有新的突破,完成成片造林4133.3公顷,退耕还林2400公顷,低效果园改造800公顷,民营林业436.3公顷。

通过税费改革、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外出打工等多种措施,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负担比改革前的3000万元减负54.7%,而农民纯收入达到2244元,比2002年增长9.5%。

重点项目基本完成。

通过争项引资,攻坚克难,责任考核,动态监督,基本按要求和进度完成了市区确定的重点项目。

其中市确定的重点项目完成1.4亿元,退耕还林工程、米家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滹沱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桂龙超微粒技术生产中药制剂项目,四方铁路器材有限公司CPE伸缩缝板二期项目、金洋煅烧高岭土生产线扩建项目、忻州开发区铁钛合金生产项目、奇村小城镇建设项目、云中路总排覆盖和路面拓宽一期工程、南北大街改造工程、古楼广场二期工程、秀容山庄开发建设工程、三角道综合治理工程、九龙岗综合治理工程等15项重点项目,按要求和进度全部完成。

区确定的重点项目20项,完成投资1.2亿元,投资1328万元的东门大桥,已完成主体工程;投资441万元的杨胡大桥,已全部完成。

 

【经济大事简介】

(1)2003年4月,投资4000万元的泰鑫钢铁有限公司破土动工。

(2)2003年7月,八达食品公司的甜糯玉米正式通过国家绿色认证。

(3)2003年10月,总投资6亿元的禹王煤炭气化有限公司破土动工。

(4)2003年10月,总投资4100万元的金洋公司第三期扩建工程完毕。

(5)2003年10月,总投资561万元,涉及14个乡镇、46个村的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完成。

(6)2003年11月,总投资735万元,涉及61个村、3122个农户和2400公顷工程量的退耕还林工程完成。

(7)2003年11月,总投资6800万元的山西云中制药公司固体制剂车间改造项目完成。

(8)2003年11月,投资1亿元的山西泰尔钢铁有限公司2×12兆瓦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和投资4000万元的顺康制药有限公司破土动工。

(9)2003年12月,总投资6400万元,全长640千米的村通油(水泥)路改造工程竣工,并举行了剪彩仪式。

(10)2003年12月,桂龙医药有限公司超微粒技术生产中药制剂项目改造完成,当年上交税金1436万元,成为全市民营企业的纳税龙头。

(忻府区人民政府秘书处)

 

原平市

【自然概况】原平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定盆地北支,东临五台,西靠宁武,南与忻府区、定襄毗邻,北和代县、朔州接壤。

全市总面积2571平方千米,辖7镇11乡、2个街道办事处,2003年总人口48.1万人。

全市地形呈西高东低状,“两山夹一盆”是其鲜明的地域特征。

西部山区峰峦逶迤,沟深谷幽,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铝、石灰石等14种之多。

中部平川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全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东部山区丘峦起伏,沟壑纵横,宜果、宜牧,盛产梨果,是著名的同川梨乡。

境内水资源富集,年可采量1.2亿立方米,是山西省少有的富水县之一。

全市电力供应充足,太原、神头、天桥3大电网在此交汇,是山西省电网南北联络的中心枢纽。

交通条件便利,京原、朔黄、北同蒲铁路和京原、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全市。

文化旅游景点荟萃,“天涯石鼓”、“五峰叠翠”、朱氏牌楼等享誉海内外。

 

【经济发展概况】2003年,原平市生产总值17.97亿元,比2002年增长11.6%。

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增长22.7%;一般预算收入9158万元,增长18.8%。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49亿元,增长22.2%。

乡镇企业增加值8.43亿元,增长13.9%。

固定资产投资4.53亿元,增长2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5亿元,增长16.5%。

粮食总产量23.3万吨,增长0.8%。

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80元,增长14.7%。

工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一是一批事关全市经济翻番的大项目取得了较大进展。

百万吨氧化铝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顺利通过中咨公司专家评审,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快;2×5万千瓦热电机组项目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工程进展顺利;贾庄井田百万吨矿井建设正式启动;下小原平20万吨钢坯生产项目投入试生产。

二是一批重点企业的企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原平化工集团20万吨甲醇扩产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的70%;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000吨草酸二甲酯项目,已竣工投产;磷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5000吨二甲基亚砜扩产,氮磷钾复合肥创山西省名牌;西梁煤矿投资859万元上马了技改扩建工程。

三是一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原平化工集团顺利完成了电厂和糖厂破产后的兼并,市砖厂顺利完成了破产。

市水泥厂被崞山水泥有限公司兼并接收,鼓风机厂新组建了山西原平鼓风机制造有限公司,化工一厂引进太铁三产公司对电石车间进行了租赁经营。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了新步伐。

全市进一步扩大优势种植规模,优质玉米由2002年的2.9万公顷增加到3.2万公顷;玉米、谷类、糜黍等绿色无公害优质小杂粮由过去的9333.3公顷增加到1.3万公顷;订单农业新发展到7866.7公顷,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0万吨,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实施科技强农工程,示范推广了9项农业新技术,规划建设了10大农业科技示范园,酥梨、核桃等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

蔬菜产业新建了桃园村珍稀果品蔬菜种植加工基地、原种场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和田家庄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100公顷。

养殖业稳步发展,全市规模养殖发展到3186户,饲养畜禽总量140万头(只),占到全市总饲养量的45.6%。

林果业一手抓新基地建设培育,一手抓老品种改良优化,形成同川酥梨、子干双万亩干鲜水果、楼板寨核桃、南白红枣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基地。

二是民营经济发展有了新突破。

全市新上马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民营新建续建项目50余个,其中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民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新改善。

重点上马了农业综合开发、阳武河改造、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新原高速通道绿化、饮水解困等6大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总额减少49.1%。

城市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快。

中心广场、交通广场当年开工,当年基本完工,成为广大市民娱乐、休闲、晨练的好去处。

青年街续建工程完成了拆迁,建设西街工程完成了路基铺筑,化二西出口工程已开工建设。

管道煤气二期工程建成调压站12个,新发展用户1000多户。

农网改造二期工程已完成投资1881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60%。

西山循环公路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350万元。

通村水泥路完成80千米、68个村。

新开通农村公交线路9条,延伸到12个乡镇,投入运营客车60多辆。

 

【经济大事简介】

(1)率先成为忻州市财政收入超双亿元的县市。

(2)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称号。

(3)百万吨氧化铝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4)2×5万千瓦热电机组项目完成投资1.56亿元。

(5)贾庄井田百万吨矿井建设正式启动。

(6)原平化工集团20万吨甲醇扩产项目,完成工程总量的70%。

(7)下小原平20万吨钢坯生产项目投入试生产。

(8)文化南路、交通广场、中心广场基本完工。

(9)大营温泉启动“一带四区”建设(即高速公路经济带、商务会务区、生态观光区、旅游文化区、旅游度假区)。

(原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定襄县

【自然概况】定襄县位于忻定盆地东侧,总面积865平方千米,2003年总人口21.5万人,辖3镇6乡、155个村。

全县三面群山环绕,境内四水贯流,交通便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经济发展概况】2003年,定襄县生产总值10.43亿元,比2002年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4866元,增长10.4%。

一般预算收入3604万元,增长5.3%。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亿元;粮食总产量11.8万吨。

工业总产值5.98亿元,增长40.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亿元,增长10.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65元,增长17.6%;农民人均纯收入2966元,增长7.4%。

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2003年,全县共新上项目11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其中89个项目已经竣工投产。

全县民营企业实现总产值31.6亿元,上缴税金7099万元,占到财政总收入的69.5%,占到工商税收的78%,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供20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7%。

特别是主导产业锻造业实现产值20.6亿元,占到全县民营企业总产值的65%;上缴税金4900万元,占到民营企业上缴税金的69%;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供1345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3%。

企业改制焕发生机。

全县先后对锻造厂和变压器厂进行了改革改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3年,鳌源锻造有限公司上交税金442万元,比2002年增长28.5%;嘉龙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交税金161万元,增长38.8%。

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2003年,以城东广场为龙头的城市绿化、亮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投资25万元,对解放大街、晋昌大街等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绿化面积1100平方米;投资25万元,安装轮廓灯3000米,霓虹灯1000米;投资18万元,在城东广场安装各类彩灯56盏,成为县城一大亮丽景观。

集中整治脏、乱、差,取得阶段性成果,共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物24处1793平方米。

以晋昌大街为轴线,对南城区总体开发作了前期规划,制定出了开发方案。

农村税费改革圆满完成。

按照全省税费改革的统一部署,2003年,全县共落实到户土地面积2.2万公顷,占计税土地面积的99.1%;落实到户常年产量8.7万吨,占计税常年产量的99%;改革后农民负担总额减少1189.8万元,人均减少67.4元。

 

【经济大事简介】

(1)县变压器厂改组成嘉龙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全年上交税金161万元,比2002年增长38.8%。

(2)定襄千亩工业园,崔家庄、九龙湾、蒋村、管家营、后营等工业小区建设进展顺利,205户企业入园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

(3)昊坤公司投资500万元的不锈钢冶炼项目完工并投入生产。

(4)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县对24户高耗能、重污染的小冶炼企业实行了停水断电,关停整顿。

(5)新建紫云大厦,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6)新建富隆大厦,投资150万元,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7)省委、省政府授予定襄县“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称号。

(定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五台县

【自然概况】五台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北与繁峙、代县为邻,南与盂县为界,东与河北省阜平、平山毗连,西与定襄、原平接壤,总面积2865平方千米。

辖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和19个乡(镇)、575个村,2003年总人口31.9万人。

境内佛教圣地五台山享誉中外,南梁沟、驼梁、写字崖、太子城等自然景观和徐向前元帅故居、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毛泽东路居馆等革命纪念遗址等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白云石、铝矾土、铁、硅等矿产储量丰富。

广阔的优质天然牧坡和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经济发展概况】2003年,五台县生产总值6.51亿元,比2002年增长16.1%;人均生产总值2064元。

财政总收入6557万元,下降8.6%;一般预算收入3303万元。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3亿元,增长0.7%;粮食总产量9万吨,增长2.3%。

工业总产值2.87亿元,增长4.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亿元,增长12.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58元,与2002年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1430元,增长17.7%。

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

投资2400万元,对全县113.8千米的旅游南线、河苏路、国防路和22千米的山咀至南线山门地段进行了平台整修和高品位绿化美化,新建生态小景点20处。

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投资1181万元,修筑橡皮坝3条,新建了金界寺循环公路、镇海寺和佛母洞生态停车场,硬化了梵仙山公路,新上了污水处理厂和河道治理等工程。

全年接待游客99.5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3.5亿元。

农村经济实现新跨越。

以服务畜牧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层兽医站改革圆满完成,兽医工作焕发生机。

新建奶牛基地6个,生态畜牧规模示范园19个,新发展种草面积1500公顷,全县牛发展到10万头,羊发展到33.6万只。

提升种植业质量和效益。

实施了“1112”种植结构调整战略,完成商用玉米种植6666.7公顷,经济作物6666.7公顷,制种6666.7公顷,小杂粮1.3万公顷,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9万吨。

国企改革力度加大。

核销债务,为企业改制减轻了负担。

抓住国家剥离不良贷款的机遇,商业系统剥离3500万元,累计7700万元;工业系统剥离1.56亿元,累计1.8亿元。

民营经济膨胀壮大。

2003年共完成投资1.28亿元,新上5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和项目44个,其中,100万元以上的15个,1000万元以上的5个。

鑫大鑫矿业有限公司15万吨的精铁粉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营。

新上了东桂、常鑫等6个选矿厂,全县精铁粉产量突破30万吨。

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基础设施建设再谱新篇。

实施了老干部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污水处理厂、雕塑工程等市政工程项目,县城面貌为之一新,呈现勃勃生机。

大打通村公路建设攻坚战,完成了46个村、60.5千米的通村公路,为扩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大事简介】

(1)动态投资51亿元的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建设工程全面开工。

(2)投资1.1亿元的河东(河边——东冶)铁路开工建设。

(3)投资2.2亿元的阳石(石盆口——会里)公路即将开工。

(4)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中国五台山国际旅游月活动。

(5)如期实现了整体跨越温饱线的目标。

(6)投资622.2万元的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1.6万人、2900头大畜的吃水困难。

(7)总面积4466.7公顷的退耕还林工程圆满完成。

(8)县城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

(五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代县

【自然概况】代县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绘画之乡,山西省35个国家扶贫重点扶持县之一。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全县总面积1696平方千米,南北长60千米,东西宽约40千米。

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3℃,年降水量397~797毫米之间,无霜期100~160天之间。

辖6镇5乡、383个村、7个居民委员会。

2003年全县总人口20.8万人。

 

【经济发展概况】2003年,代县生产总值6.25亿元,比2002年增长43.9%;人均生产总值3003元,增长40.6%。

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达到1.05亿元,增长45.2%;一般预算收入5294万元,增长36.8%。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5亿元,增长2.9%;粮食总产量6.5万吨,增长41.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9亿元,增长35.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亿元,增长6.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9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1496元,增长28.7%。

以全面实施“六个一”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2003年,代县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全县农民人均1亩高效农田、1亩经济林、1亩优质牧草、户均1头奶牛或3头肉牛3只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