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384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docx

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解析版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中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解析:

 陆地与海洋比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温差大;有云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故有云时温差小,二者结合,D处温差最大。

答案:

 D

2.“十雾九晴”(指深秋、冬季和初春季节)说的是大雾天气多发生在晴天,其依据是(  )

A.晴天空气中水汽含量多

B.晴天空气中的尘埃多

C.晴天大气逆辐射较弱

D.晴天大气运动缓慢,有利于水汽凝结

解析:

 晴天由于云量少,大气逆辐射较弱,温度较低,易形成大雾天气。

答案:

 C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某一周的气温与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情况,读图回答3~4题。

3.该周最有可能属于哪一月(  )

A.1月B.5月

C.7月D.11月

4.在该周内,最有利于农产品品质提升的一天是(  )

A.星期一B.星期二

C.星期四D.星期六

解析:

 第3题,从一周的气温数值上可知,该周有可能属于5月。

第4题,星期一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品质的提升。

答案:

 3.B 4.A

读非洲某月海平面气压(单位:

hPa)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5~6题。

5.图中M、N两地常年盛行主导风向分别为(  )

A.西北风、东北风B.西北风、东南风

C.西南风、东北风D.西南风、东南风

6.我国古诗中有众多关于四季景色的描写。

下列古诗中所描述的情景与上图所示时间一致的是(  )

A.“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乐府古辞《盂珠》

B.“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唐·杜甫《夏夜叹》

C.“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北朝·齐·萧悫《秋思》

D.“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解析:

 第5题,M地位于非洲的南端海洋上,受西风带的影响明显,西北风为主;N地在北半球的信风带,东北风为盛行风向。

第6题,此时从气压的分布来看,赤道低压带偏北,应该为北半球的夏季,故B项正确。

答案:

 5.A 6.B

在水库及其周围,由于地面热容量的差异,导致了局部小气候的产生。

据此回答7~8题。

7.若该水库旁建有一度假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风向的是(  )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8.关于水库对库区周边地区的主要影响,正确的是(  )

A.风力减弱

B.雷电、阵雨等天气现象增加

C.气温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

D.增加周边地区空气湿度

解析:

 第7题,根据温压定律来判断,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大气由气压高的地区流向气压低的地区。

白天水库温度低,夜间水库温度高,由此判断③④正确。

第8题,水库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使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减小,湿度增大,降水量增多,水面摩擦力小,风力增大。

答案:

 7.B 8.D

图甲是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图乙是该城市冬季近地面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最合适的厂址应布局在城市的(  )

A.东北方B.西南方

C.东南方D.西北方

10.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  )

A.50米B.75米

C.100米D.150米

解析:

 第9题,风向玫瑰图的判读,由多边形上的点指向原点作出线段,其长度表示频率,长度越长,频率越高。

由图可知,东北风频率最高,西南风频率最低,火力发电厂是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即西南方。

第10题,由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可知,这一地区会出现逆温层,且不同时刻逆温层高度不一致。

由于逆温层空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烟囱高度应不低于逆温层顶。

由图可知,逆温层最高为t3时刻的100米,故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100米。

答案:

 9.B 10.C

下图为东亚部分地区2012年3月2日5时海平面等压线(单位:

百帕)分布图。

据图回答11~12题。

11.甲、乙两地的气压差可能是(  )

A.4百帕B.6百帕

C.8百帕D.10百帕

12.此时,在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甲地气压值为1008~1010百帕,乙地的气压值为1014~1016百帕,则两地气压差为4~8百帕,因此甲、乙两地的气压差可能是6百帕。

第12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由低气压向高气压凸出的部位,也就是甲地位于以低气压为中心的锋面处(即在槽线上),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故A选项正确;乙地位于由高气压向低气压凸出的部位,也就是乙地在高压脊控制下(即在脊线处),以晴天为主;丙地也受高气压控制,同时处于高压脊上,以晴天为主;丁地为高气压中心,以晴天为主。

答案:

 11.B 12.A

(2013·冀州高一检测)下图是某年4月份的某日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40°N,110°E)、乙(45°N,120°E)是近地面的两地点,读图完成13~14题。

1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控制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的是(  )

14.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甲地炎热干燥;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小

B.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狂风暴雨

C.甲地此时多西南风;乙地此时多东北风

D.甲地大风;乙地阴雨连绵

解析:

 从题干和示意图可知甲、乙位于北半球的锋面气旋中,结合甲、乙的经纬度和北半球锋面气旋的移动方向可知甲位于冷锋的锋后,乙位于暖锋的锋前。

此时甲、乙均有可能形成阴雨天气,且甲地的天气变化要比乙地剧烈,甲地此时多为偏北风,乙地多为偏南风。

答案:

 13.B 14.D

图甲中圆圈为台风系统,该系统分成四个区域,短箭头表示风,长箭头表示台风整体移动方向。

图乙表示处于台风控制区域内的四艘船的位置及逃生路线。

图丙示意台风系统中风的运动路线。

读图回答15~17题。

15.如果在航海中不幸处在该台风的控制区域,请问图甲中哪一区域最危险(  )

A.ⅠB.Ⅱ

C.ⅢD.Ⅳ

16.图乙中四艘船的逃生路线(虚线箭头)正确的是(  )

A.甲路线B.乙路线

C.丙路线D.丁路线

17.关于图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台风在南半球,因为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向左偏

B.a点风速大于b点,因为由外向内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C.在台风系统中,风沿ab路线运动,最后做旋转上升运动

D.当台风登陆后重新回到海上,台风将继续减弱

解析:

 本题考查气旋的移动及气流运动情况。

第15题,根据台风的移动方向,Ⅰ区域正好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的前方,因此是该区域内最危险的地方。

第16题,对于进入台风控制区域内的船只,需要尽快离开台风控制区域,因此要向台风移动方向的后方航行。

第17题,从图中风的方向判断,该台风系统应该位于北半球,台风中心附近风力最大,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到台风中心附近形成旋转上升气流。

答案:

 15.A 16.B 17.C

下图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一幅沙尘暴的遥感影像。

图中色调由浅至深依次是云层、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和陆地表面。

读图回答18~19题。

18.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

A.副极地低气压带B.西风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D.东北信风带

19.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

A.反气旋、冷锋B.反气旋、暖锋

C.气旋、冷锋D.气旋、暖锋

解析:

 第18题,我国沙尘暴多发区常见于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即位于我国35°N以北,因此为西风带。

第19题,3月中旬该地区气温回升快,易形成气旋。

而此时降水较少,空气干燥,上升气流易扬起沙尘。

另外,此时冷空气势力仍较强,易南下形成冷锋,从而形成大风、沙尘暴。

答案:

 18.B 19.C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均表示气压带),读图回答20~21题。

20.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P点此时受西北风的影响

B.图甲表示春季或秋季

C.图乙表示7月份

D.图乙表示1月份

21.图甲中P点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

 第20题,图甲中气压带、风带南移,说明为1月;图乙中气压带、风带北移,说明为7月。

第21题,P点位于30°N~40°N大陆西岸,因此是地中海气候。

答案:

 20.C 21.C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的气温雷达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四个地区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23.四个地区中,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第22题,由气温雷达图可知丙位于热带地区,靠近赤道,故昼夜长短变化小。

第23题,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对应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由气温、降水分析可知,丁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

 23.C 23.D

(2013·扬州质检)下图为我国两个时段年等温线变化比较图。

读图回答24~25题。

24.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  )

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

C.南方地区D.东北地区

25.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最可能是(  )

A.甜菜种植区域南移B.小麦种植海拔降低

C.水稻种植北界北移D.油菜开花期滞后

解析:

 第24题,图中“1951~1960年”“1993~2000年”两条平均等温线的间距反映了气温变化的幅度,间距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大,故东北地区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

第25题,甜菜是喜温凉的作物,气候变暖会导致原种植区域的温度升高,导致种植区域北移,A错;气候变暖后海拔较高处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小麦,故小麦种植海拔升高,B错;水稻对热量要求较高,变暖后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水稻,因此种植北界北移,C正确;油菜种植地区的温度升高,热量条件会满足提前开花需求,故开花期应提前,D错。

答案:

 24.D 25.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图甲为某区域7月等压线分布图(单位:

百帕),图乙为四种气候类型1月和7月气温及降水量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控制丙地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受其影响该地有怎样的天气特征?

(4分)

(2)造成A、B两地的气候仅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因素是________,图乙中与图甲中C地气候类型相同的是________(填字母),说出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6分)

解析:

 第

(1)题,图甲中丙地气压低,为低气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2)题,受山脉的阻挡,图甲中A、B两地的气候类型仅分布在沿海地区;C地位于美国北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答案:

 

(1)低气压中心(气旋) 阴雨天气。

(2)地形 d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终年降水较少。

27.读图甲、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1)说出甲地的风向。

比较甲、乙两地风力大小,并说明原因。

(3分)

(2)说出图甲中天气系统A到达北京时的天气状况。

(2分)

(3)在图乙中画出875百帕、900百帕、925百帕、950百帕四条等压线,并判断该图所示天气系统的类型。

(4分)

(4)图甲中的A天气系统和图乙中的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可能成为自然灾害,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3分)

图甲中的A天气系统

图乙所示天气系统

自然灾

害名称

对农业

的影响

解析:

 第

(1)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近地面的风,画图即可得出风向是西北风,因甲地等压线比乙地密集,所以甲地的风力比乙地大。

(2)题,天气系统A是来自高纬地区的冷锋,此天气系统过境能带来大风、降温,可能有雨雪天气。

第(3)题,描点连线,层层进行,可从外向内,也可从内向外,连线时不要交叉,不要漏点;连好可见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低气压(气旋)天气系统。

第(4)题,冷锋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可形成寒潮(或沙尘暴),对农业生产可造成冻害;低气压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可形成热带风暴乃至台风,造成强降水形成涝灾,但缓解了旱情。

答案:

 

(1)西北风。

甲地比乙地风力更大。

原因:

甲地等压线比乙地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

(2)大风、降温,可能有雨雪天气。

(3)画图略。

低气压或气旋。

(4)

图甲中的A天气系统

图乙所示天气系统

自然灾

害名称

寒潮(或沙尘暴)

台风

对农业

的影响

不利:

冻害等

有利:

减轻虫害等(沙尘暴引起土壤侵蚀、农业减产等)

不利:

淹没农田等

有利:

缓解旱情等

28.读甲、乙两图,回答相关问题。

(16分)

(1)图甲所示季节,M处的风向是________,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结合图甲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分)(  )

A.此季节太阳直射点移至赤道以南

B.此时东非高原正处于雨季

C.此季节我国东部地区河流易出现洪水威胁

D.此季节美国中央大平原受到极地冷空气影响,气候干冷

(3)N处此季节盛行________风,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4)当图乙中河流水位降低时,试分析图甲所示大陆地区的气压变化并说明引起变化的原因。

(4分)

解析:

 图甲中M地区东边是高气压,西边是低气压,故M处的风向是由东向西,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为东南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图甲中所示大陆上形成低气压中心,由此可判断图甲地区为北半球夏季。

通过读图乙可判断P处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河流水位降低时,北半球为冬季。

答案:

 

(1)东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C (3)西南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偏而成

(4)亚洲高压逐渐增强。

原因:

当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水位下降时,南半球进入夏季,北半球迎来冬季,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高气压势力逐渐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