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834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河南省洛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洛阳名校2017-2018学年下期第二次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

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沧,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

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王天下。

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

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懑。

他最后感叹说: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

文章题目表明他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

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

“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

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

“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

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

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

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天下情怀。

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

其次是民本思想。

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

再次是主人意识。

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

尧、舜与人同耳”。

最后是以正心为本。

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

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

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

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

马克思曾以“世界公民”自称,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

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每一个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仁义被扼杀,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天下即将灭亡。

B.顾炎武认为保护一家一姓的国家不致倾覆即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又是每一个普通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C.梁启超的《痛定罪言》一文既呼吁人们要看清政府的无能,又唤醒人们应作深入的自我检讨,他认为要雪国耻,关键在于要自我修正。

D.顾炎武、梁启超在社会危难时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其中梁启超在顾炎武观点的基础上又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且赋予其新的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梁启超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的振兴与危倾,都有责任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来救亡图存,这与顾炎武的明显不同。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的思想根源来自孟子,顾炎武、梁启超在论述自己的这一观念时就很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了孟子的议论。

C.孟子认为人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即拥有天下情怀。

D.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后世广泛流传,他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人不应自惭形秽,而要有主人意识,只要我们每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就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人。

B.“正人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自身,纣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可理解为,人类生存的世界,小到个人修养大到社会的兴衰,每个人都要有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孟子所说的“天民”与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世界公民”类似,马克思就曾要求自己做这样的人,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

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

“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

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

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

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万一……”

“万一怎?

”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

“我不会出这钱!

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

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

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

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

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溜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

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

【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个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蓝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

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

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

”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

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

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

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

”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外的原二队饲养院。

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

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

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

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

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

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

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

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性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

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

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

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

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

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

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

过去,日日夜夜煎熬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

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的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

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

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摇《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表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突出了老农民孙玉厚老实胆小怕事、朴实木讷又有些迷信的形象特点。

D.节选部分中,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小说借此艺术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面貌。

5.小说中孙少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6.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李佩:

有一种力量叫温暖

方黑虎

2017年1月12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在学外语教研室离退休教授李佩先生在平静走完了99年的生命历程。

李佩因其一生曲折而传奇的经历被誉为“中科院的玫瑰”、“中国最后的贵族”。

我们在她身上冠以美丽、典雅、无私、奉献、淡定、从容、坚毅、勇敢等形容词都不为过,但是从李佩先生穿越世纪的生平轨迹来说,也许“温暖”更能够诠释一位中华民族女性代表人物的性格。

1956年,李佩、郭永怀夫妇携手归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郭永怀全身心投入了中科院力学所的研究和领导工作之中,李佩拒绝中科院外事局的重要岗位,从容回到离中关村宿舍更近的中科院西郊办公室上班,以便更好地支持郭永怀。

那时候,中关村聚集了中科院一大批海外归来的学者。

这些归国学者在国外生活多年,早已形成了西式餐饮的习惯,但当时条件艰苦,整个北京地区也很难买到西式糕点。

李佩观察到这一点后积极奔走,争取到北京市服务事业管理局在中关村筹建茶点部。

1957年4月,中关村茶点部正式营业,不仅提供各种西点和冷热饮,还布置了茶座,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周末来此小聚,也给这些归国学者们带来了许多温暖。

李佩为人热情活跃,和邻里关系非常融洽,经常会在节假日邀请邻居们到她家中小坐,家中时常充满欢声笑语。

1960年,李佩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教研室任教,开始了她的英语教学事业。

李佩在学生的回忆里是和蔼而又严格的,讲台上的气质非常好,衣着质朴大方。

“我们清楚地记得在课堂提问中,你是如何循循善诱、耐心教导我们的”,中国科大1963级研究生英语甲班全体同学在给李佩的信中对老师的耐心和严格深有体会,他们还记得老师对几个学习后进的同学进行了定期的个别辅导。

他们回忆了李佩如何认真批改作业,如何细致讲解疑难问题,从中感受到李佩老师温暖的力量。

1966年“文革”开始后,很多科学家受到批判打击。

李佩和郭永怀依然保持着学者的气度和善良,他们邀请受到打击的林鸿荪研究员夫妇到自己家居住,李佩甚至还去看望那些被批判的科学家及其家属。

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具有非常高的风险,很容易把自己牵连进去。

1968年的冬天,灾难从天而降,郭永怀为中国的核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郭永怀的助手、顾准的女儿顾淑林回忆:

“她极其镇静,大家见到后几乎没说一句话,屋子里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

晚上我陪李先生睡在同一个房间。

那一个晚上李先生完全醒着。

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极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李佩没有被悲痛击到,丧礼后继续参加工作,还要接受“造反派”的审查,她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只是美丽的容颜之中增添了几丝白发。

1978年,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成立,李佩接受严济慈院长的邀请,出任外语教研室主任。

她手下只有三名刚报到的北大毕业生,面对800多名研究生开设外语课,这几个人远远不够,招募外语教师刻不容缓。

李佩慧眼识英才,许多没人敢要的“右派”来到了英语教研室:

人民大学原英文教授许孟雄,划成“右派”后在中学英文教师补习班上课,被她请来了;北京大学原英文教师黄继忠被下放到银川,也被她设法调入北京请来了。

李佩自己回忆说:

“我去科学院信访办找申诉的人,看有没有愿意到科大教英语的”。

李佩顶住压力四处奔走,为那些身处逆境的外语教学人才打开了一扇正常生活的大门,研究生院的学子们由此受益终身。

1979年中国政府已经向西方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但国家财政拿不出大量外汇,出国留学难于上青天。

此时,受邀来到中国科大研究生院任教的外籍教师Mary小姐向李佩介绍了美国出现的一个新情况,一些大学生向研究生提供资助。

李佩从中看到了大批优秀学子成功留学的希望,立即向研究生院副院长彭平请示,要鼓励学生自费出国留学。

在研究生院的默许下,李佩向同学们积极宣传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

不到一年,近百名同学从美国各大学获得了奖学金,飘洋过海留学美国,开启了当代中国的自费留学潮。

1996年,更大的悲痛袭击了78岁的李佩,女儿郭芹因病医治无效离她而去。

李佩依然保持了她以往的平静,几天之后提着录音机出现在研究生院的讲台之上,继续她的英语教学工作。

校园里,李佩孤单柔弱的身影里迸发出来的力量愈发使人敬仰。

1998年,李佩离开了教学岗位,却没有放慢她奉献社会的脚步。

她创办并主持每周一次的“中关村专家讲坛”,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

其内容涵盖时世政治、古代文学、文化艺术、科普、健康、社会科学与法律等众多领域。

前来演讲的有各个领域的名人名家。

这些高质量的讲座不仅温暖了中关村的退休老人,很多年轻人也慕名而来。

94岁时,李佩在中科院力学所又开启了一个小型研讨会,每周三下午和一群80岁以上的老人在一起谈天说地。

李佩的温暖感染到她身边的每一个人,然而,李佩自己说:

“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注意健康,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尽可能为大家多做一点事。

我没有崇高的理想,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华民族女性的代表人物,李佩的身上有着诸多优秀品质,“中科院的玫瑰”是对其巨大科学贡献和贵族精神的最高评价。

B.为了更好地支持郭永怀在中科院力学所的研究和领导工作,李佩放弃了好的工作机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关村茶点部的经营上。

C.郭永怀为中国的核事业献出生命,李佩将巨大在的悲痛化为与“造反派”斗争的力量,在丈夫的丧礼后从容坚毅的姿态继续工作。

D.当代中国自费留潮的开启,与李佩的努力密不可分,在这个过程中她体现出了敏锐的政策嗅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李佩既细腻热情,凭借精湛的西点技艺在饮食方面给中科院的归国学者们带来温暖,又活跃好客,与邻里之间十分和睦融洽。

B.李佩在英语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细致耐心,面对家庭的变故她波澜不惊,坚持在教学一线,这种大局观念和牺牲精神令人动容。

C.“文革”中许多科学家遭遇打击,但李佩保持了学者的善良,冒着政治风险时常看望受批判的科学家们,打击了“造反派”的气焰。

D.离开教学岗位后的李佩继续奉献社会,她开办了涵盖广、质量高的“中关村专家讲坛”,为中关村退休老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给养。

E.李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她带来的温暖,这种温暖没有矫饰,内涵朴素,影响深刻,昭示着李佩的大格局、高境界。

9.你从李佩先生的身上获得了哪些生活方面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思同,幽州人也。

思同事刘仁恭为银胡录指挥使,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思同奔逃,以为飞胜指挥使。

思同为人敢勇,善骑射,好学,颇喜为诗,轻财重义,多礼文士,然未尝有战功。

明宗时,以久次为匡国军节度使,徙镇雄武。

居五年,来朝,明宗问以边事,思同指画山川,陈其利害。

思同去,明宗顾左右曰:

“人言思同不管事,能若是邪?

”于是始知其材。

石敬瑭讨董璋,思同为先锋指挥使,兵入剑门,而后军不继,思同与璋战,不胜而却。

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因遣伶奴安十十以五弦谒思同,欲因其欢以通意。

是时,诸镇皆怀向背,所得潞王书檄,虽以上闻,而不绝其使。

独思同执十十及从珂所使推官郝诩等送京师。

愍帝嘉其忠,即以思同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

三月,会诸镇兵围凤翔,破东西关城。

从珂兵弱而守甚坚,外兵伤死者众,从珂登城呼外兵而泣曰:

“吾从先帝二十年,大小数百战,甲不解体,金疮满身,士卒固尝从我矣。

今先帝新弃天下,而朝廷信用奸人,离间骨肉,我实何罪而见伐乎?

”因恸哭。

士卒闻者,皆悲怜之。

兴元张虔钊攻城西,督战甚急,士卒苦之,反兵攻虔钊,虔钊走。

羽林指挥使杨思权呼曰:

“潞王,吾主也!

”乃引军自西门入降从珂。

而思同朱知,犹督战。

严卫指挥使尹晖麾其众曰:

“城西军入城受赏矣!

何用战邪?

”士卒解甲弃仗,声闻数里,遂皆入城降。

诸镇之兵皆溃。

思同挺身走,至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闭门不纳,乃走潼关。

从珂引兵东,至昭应,前锋追执思同。

从珂责曰:

“罪可逃乎?

”思同曰:

“非不知从王而得生,恐终死不能见先帝于地下。

”从珂愧其言,乃杀之。

汉高祖即位,赠侍中。

(节选自《新五代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已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B.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已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C.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已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D.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已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宗”是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B.“先帝”用以称呼本朝在位皇帝的亡夫,“先”指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如先君、先妣。

C.“羽林”为“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是皇帝卫军的名称,汉武帝时始设。

D.“赠”是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获得追赠的官员生前一般官职很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思同起初为官,略有波折。

他先是在刘仁恭手下为官,后来刘仁恭被他的儿子刘守光囚困,王思同便奔逃,后来做了飞胜指挥使。

B.王思同文武双全,为官尽责。

他喜欢作诗,常礼遇文士,明宗时曾调职镇守雄武,从容回答明宗对边事的询问,令君臣大为惊异。

C.王思同立场坚定,忠心耿耿。

潞王向他示好,他不为所动,并将其手下安十十和郝诩 等送至京城,其忠心得到了皇帝的褒奖。

D.王思同重节重义,为君赴死。

王思同会同各路兵马攻打潞王,终因军心涣散兵败逃亡,被俘后他凛然陈词,令潞王羞愧,终被杀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是时,诸镇皆怀向背,所得潞王书檄,虽以上闻,而不绝其使。

(2)今先帝新弃天下,而朝廷信用奸人,离间骨肉,我实何罪而见伐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其一)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

唐代长安浏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②禁:

消受,享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和“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均寓有兴亡之感。

E.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的曲折之妙趣。

15.《南史》对“小乌巾”的解释为: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

“,。

(2)郦道元《三峡》中“”一句,把春冬季节三峡山水草木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

(3)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正是因为“,。

”才能对世人的称赞和诽谤不动于心。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蓬荜生辉。

②目前各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评论吸引了大批受众。

③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犯,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④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⑤韩国空军远程空对地导弹今年6月进行发射训练时坠毁,然而,韩国空军方面5个月来对此一直秘而不宣。

⑥近年来,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寨碉楼拔地而起。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B.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大汶口文化的遗物中,太阳从山巅升起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