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312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29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9页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苏科版.docx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苏科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十三章教案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

课题

第一课时:

认识杠杆

课型:

新授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物理是有用的。

2、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伟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

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教具

学具

指甲剪、剪刀、筷子、啤酒扳手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修订栏

一、激发兴趣

师:

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

那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

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聆听

思考

 

观察

思考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引出——支点。

有没有阿基米德要的硬棒一样的东西。

引出——硬棒。

要使上面的这些物体工作,要不要给它施加力?

引出——力。

在力的作用下,这根硬棒将会发生什么?

引出——转动。

告诉学生这就是阿基米德要的东西,它叫杠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杠杆。

不求和定义一样,只要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

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出示自学要求:

杠杆的详细概念。

要求学生与自己归纳的概念进行比较。

找出不同点,深化理解并记忆。

寻找杠杆的五要素。

要求画下不懂的部分。

留着集体讨论交流。

尤其动力臂和阻力臂。

2、讨论交流

你现在能用科学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杠杆了吗?

杠杆的五要素有哪些?

提问:

还有哪一个要素你不是太清楚?

着重和学生交流动力臂和阻力臂。

强调:

仔细理解定义!

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到底是哪一段!

指导学生从上面的图中选一幅自己最有把握能画对的图,画出它的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指名板演。

行间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

集体就板演内容订正。

对照定义尽量使每一个学生能一次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及其画法。

三、基本练习

下图中那个是支点?

谁是动力?

谁是阻力?

谁是动力臂?

谁是阻力臂?

 

 

小组交流

寻找共性

 

按照提纲

自学课本

 

小组内互说

独立思考

画下不懂的部分留着交流

先自己说一说

再小组交流

 

深化理解

弄清究竟

动手实践

 

集体订正

 

指一指

说一说

组内交流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四、拓展练习

画出下图中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五、实践应用

提问:

观察下面的两幅图,想一想:

1、观察第一幅图,想一想这根棒是向上用力容易撬动石块,还是向下用力容易撬动石块?

提示:

看一看支点是否相同,预习课本。

答案就在课本中。

激发学生预习杠杆平衡的条件。

2、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大人为什么被小孩翘起?

要想大人翘起小孩,大人该怎么办?

那么谁是动力?

谁是阻力?

谁是动力臂?

谁是阻力臂?

提示:

答案就在课本的下一节中。

明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通过实践应用启发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记题

思考

 

课堂

总结

提问: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作业

设计

练习册第2、5题

独立完成

教学

反思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

课题

第二课时: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课型:

新授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2、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

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

难点

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具

学具

起子、钩码、支架、钳子、剪刀、镊子、托盘天平、刻度尺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修订栏

一、检查预习情况

提问:

观察第一幅图,想一想这根棒是向上用力容易撬动石块,还是向下用力容易撬动石块?

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大人为什么被小孩撬起?

要想大人撬起小孩,大人该怎么办?

 

二、导入新课

借助预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

三、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

1、出示挂图

提问:

如图所示的一个平衡支架

在支点左端第三格处挂有两个

钩码,要使支架平衡,支点右端

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

 

思考

回答

 

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提问: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提示:

画一画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直觉:

杠杆平衡的条件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关。

提问:

那么杠杆平衡时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引导学生将公式变形为:

2、检验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否正确。

在杠杆的左端的不同位置,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的右端用弹簧测力计在不同的位置拉杠杆,使杠杆处于平衡位置,记下所有示数。

填入上表。

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3、深化理解

师: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杠杆恰好处于水平状态时的情况,此时L1=L2,F1=F2。

很显然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一般的情况。

将钩码左端的一个固定位置,在右端用力向不同的方向(非竖直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分析:

动力臂变小了,观察动力的大小变化。

从而得出一个结论:

若L1=L2,则F1=F2;若L1>L2,则F1F2。

(1)省力杠杆:

L1>L2,F1

(2)费力杠杆:

L1F2,省距离

(3)等臂杠杆:

L1=L2,F1=F2,不省也不费距离

三、实践应用

1、已知F1=10N,L2=20cm,F2=8N,求L1=?

2、某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法挑着同一物体行走。

甲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乙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甲图中手施加的动力()乙图中手施加的动力。

 

 

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讨论

 

独立发言

 

理解记忆

 

观察思考

动手实践

 

获得结论

理解记忆

 

独立练习

四、拓展延伸

1、如图有一木条,支点在中间时刚好平衡,现将木块的左端的一半锯下放在剩余部分的上面,则木条将()

 

2、一米长的杠杆,左端挂80牛顿的物体,右端挂20牛顿的物体。

要使杠杆平衡,支点O应离左端

A多少厘米?

如果两端重力各增加10牛顿,要使杠杆平衡,则支点应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厘米?

3、如图所示,等臂杠杆的两端各挂一个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和铁球,杠杆保持平衡。

若将两球同时没入水中,则杠杆(   )

 

A.仍保持平衡         B.挂铜球的一端下沉

C.挂铁球的一端下沉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A位置拉到B位置,在此过程中力F的大小变化是()

A、变大B、变小

C、不变D、先变大,后变小

 

 

分析以上各题,进行订正。

 

小组讨论

 

组内交流

 

小组合作完成

 

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集体订正

课堂

总结

提问: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作业

设计

练习册第3、5、8题

独立完成

教学

反思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

课题

第三课时:

杠杆的应用

课型:

新授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明扼要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实验,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

3、通过分类,把握分类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了解杠杆的各种用途,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

重点

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教学

难点

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明扼要的计算

教具

学具

羊角锤、筷子、汽水瓶、各种起子、各种剪刀、钳子、镊子、钓鱼竿、托盘天平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修订栏

一、温故知新:

1、分析右图中拔钉子的锤子,指出它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2、提问:

上节课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其表达式是什么?

3、杠杆有几种类型?

各有什么利弊?

板书:

当L1=L2时,F1=F2不省力,也不费力——等臂杠杆

当L1F2,费力——费力杠杆(省距离)

当L1>L2时,F1

提问: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

二、实践应用:

1、讨论天平、案秤、杆秤各属于哪一种杠杆?

(1)为什么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为什么利用杆秤(案秤)可用质量较小的秤砣称量较大物体的质量?

 

思考后回答

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

 

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2、提问:

你还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

哪些物体是杠杆?

是哪种杠杆?

出示下列物体的实物或图片:

羊角锤、筷子、汽水瓶、各种起子、钳子、镊子、钓鱼竿、托盘天平、手推车、老虎钳、铁皮剪刀、裁衣剪刀、筷子、扫帚、指甲剪等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1)以上物体中属于等臂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等臂杠杆:

(2)以上物体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省力杠杆:

(3)以上物体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费力杠杆:

3、实际生活

阅读上面的这幅图,思考:

这几把剪刀各有什么用途,这样设计得合理吗?

为什么?

4、应用杠杆

如图所示前后两人抬一个大而均匀的木箱匀速上楼。

(1)以木箱的重心为支点,画出每个力的力臂,比较两人用力,F前()F后。

(2)要使两人用力相等,应怎样抬?

你有几种方法?

 

联系实际思考

 

独立思考

小组汇报

 

全班开放讨论

 

联系实际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独立思考

组内交流

 

 

 

以上各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最后教师作重点评讲。

 

集体订正

课堂

总结

提问: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作业

设计

练习册第2、6、8题

独立完成

教学

反思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滑轮

课题

第一课时:

认识滑轮

课型:

新授

知识与

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的结构,能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4、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

难点

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

学具

杠杆、两只单滑轮、两只双滑轮、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绳、钩码若干。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修订栏

一、设置情境

提问:

每周一升国旗时,国旗是如何被升上旗杆的?

激发学生思考:

旗杆的顶端有什么?

引入滑轮,板书课题:

滑轮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定滑轮的奥秘

引导学生思考:

联系升国旗想一想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能说几个说几个。

提示:

人是不是站在上面把国旗拉上去的呢?

它能不能和物体一起移动?

那么它到底有什么奥秘?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研究一下。

出示定滑轮的有关图片:

 

 

独立思考

 

思考后议一议

 

观察思考

 

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

如图11-8所示,甲图是一个等臂杠杆的示意图。

现在把等臂杠杆进行如下的等效变换:

先把直棒加宽变形成一个圆轮,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均保持不变(图乙),再把圆轮的边缘挖一个槽,这就变成了一个滑轮,最后把它固定使用就成了定滑轮(图丙)。

使用定滑轮时,把重物系在绳的一端,将绳绕过滑轮的槽,在槽的另一端用力拽绳子,如图丁所示。

无论你横着、斜着或竖直向下拉绳子,通过凹槽里绳子的作用,都可将你的拉力转变成向上的拉力,从而把重物提起来。

从图丙可知,定滑轮是绕轴转动的,轴是定滑轮的支点。

动力臂与阻力臂等长,均等于滑轮半径。

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动力等于阻力。

由此可见,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它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改变了用力方向,使工作更方便。

定滑轮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船员向下用力,可以升起船帆;向下拉动窗帘的引线,可以使窗帘闭合或拉开;建筑工人站在地面上从不同角度用力,都可以将不太重的建筑材料提升到高处。

提问:

通过观察你发现定滑轮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板书:

定滑轮的特点:

(1)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它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改变了用力方向,使工作更方便。

(2)它是固定的,不能随物体一起移动

2、探究动滑轮的奥秘

师:

定滑轮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感觉特方便,后来又发现只要将定滑轮不固定,将物体和滑轮连在一起移动会省一半的力!

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出示动滑轮的有关图片:

看图思考

 

认真听讲

 

小组交流

 

记录

 

联系实际

思考领会

 

理解记忆

 

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甲图中将要移动的物体现在由绕在滑轮上的左、右两段绳子牵拉着,可见,使用动滑轮可以小一半力。

从图乙可知,动滑轮随时绕悬绳与滑轮的接触点转动,此点即为动滑轮的支点。

再将动滑轮加工压缩变形成一根直棒,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均保持不变(图丙),这样动滑轮就成了变形的杠杆(图丁)。

若拉线都是平行的时候,动力臂为轮的直径,阻力的二分之一,即使用动滑轮可省一半力。

由此可见,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时可省一半力,但要多移动一倍距离(即把重物提升1m,你就得拉绳子2m),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提问:

通过观察你发现动滑轮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板书:

动滑轮的特点:

(1)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时可省一半力,但要多移动一倍距离。

(2)动滑轮随着物体一起移动。

三、实践应用

1、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

对折合滑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2、如图所示,物体A重20N,滑轮重1N,绳重不计,弹簧秤示数为25N,则物体B的重为_________N。

3、如图,滑轮B是一个滑轮,如果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10N,则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

观察思考

 

记录

理解记忆

 

小组交流

回答

 

理解记忆

 

独立思考

课堂

总结

提问: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作业

设计

练习册第2、5、6、8题

独立完成

教学

反思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功

课题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经历实验探究体验做功的过程,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2、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功的单位“焦耳(J)”,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

4、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5、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验并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验并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

教学

重点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2、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

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教具

学具

挂图、小黑板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修订栏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有何特点?

用扫帚扫地省力吗?

省距离吗?

2、师:

那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斜面

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车放在斜面下,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车,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滑动,通过一定的距离。

让学生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移动的距离。

填入P14的表格。

改变斜面的角度,重复上述步骤。

(两次)

引导学生分析P14表格中的数据。

提问:

你发现了什么?

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板书﹕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2、认识功

学生自学功的定义。

提问﹕什么叫做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板书﹕

物体要受力的作用;

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独立思考

 

观察思考

 

小组讨论

 

自学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3、探究物体做功了吗?

让学生观察P15的图片,思考﹕

谁做功了?

为什么?

谁没有做功?

为什么?

3、学习功的计算公式

W=FS

强调﹕S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四、自学例题

指名板演,其它同学独立完成。

板书﹕解﹕W=FS

=Gh

=mgh

=10kg×9.8N/kg×3m

=294J

答﹕陈杰对水桶做的功为294J.

集体订正。

三、练习﹕

1、下列哪种情况做了功()

A、运动员将标枪投出去,运动员对标枪

B、人用力推石头没推动,人对石头的推力。

C、小球在光滑的桌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桌面对小球的支持力。

D、滑雪运动员从山顶滑下,重力对滑雪运动员

E、提着桶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

F、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G、用力推着小车前进

2、重100kg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前进10m后撤去拉力,小车滑行了5m停下来。

已知小车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3倍,则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J。

 

相互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独立思考

 

说说为什么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课堂

总结

提问: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作业

设计

练习册第3、5、7、8题

独立完成

教学

反思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四节——功率

课题

第一课时:

功率

课型:

新授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P=

=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功率的单位“瓦特(W)”,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

重点

1、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P=

=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

难点

1、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P=

=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

学具

表、米尺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修订栏

一、温故知新

1、提问:

小明的教室在5楼,估测一下,小明上楼做多少的功?

2、深化:

如果第一次上楼他用了1.5min,第二次他上楼用了40s,则:

两次相比,做功相同吗?

人的感觉相同吗?

做功的快慢相同吗?

师:

那么做功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功率

二、学习新课

1、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2、提问:

功率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什么叫功率?

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单位是什么?

板书: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它的计算公式是:

P=w/t

推导变形公式为:

P=w/t=FS/t=F·V

W=Ptt=w/p

 

独立完成

 

独立思考

 

自学课本

 

小组交流

 

记录整理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1W=1J/s

1KW=1000w

1MW=106W

3、指导学生了解功率的大小。

学生阅读P18的内容,了解功率的大小。

4、估测自己的功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