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474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

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科举制④轻徭薄赋⑤减轻刑罚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善于用人,他在位时重用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故①②③④⑤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性的题目。

2.贞观元年,唐太宗说: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这说明唐太宗()

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②认可皇权有限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④重视法制建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分析:

即不能由我一个人说了算,就应当按照法律办,由可以看出唐太宗重视法治建设,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但没有主张法权高于皇权,这也不符合古代中国的史实,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

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引文主要强调了法律不是我(太宗)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应当遵守的(法律)。

3.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文化政策的是()

答案:

D

解析:

分析:

“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开明、兼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身穿丝绸的妇女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不能反映唐朝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朝文化政策的准确理解。

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核心信息、

4.唐太宗曾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下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①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②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

③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④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分析:

这一题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各个民族平等的态度,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同等对待的史实,符合唐太宗的主张,所以选A。

点评: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较为宽松,采取和亲等方式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效的进行中央集权统治。

5.唐太宗统治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

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羁縻府州

B.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位可以世袭

C.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D.加强与西藏的联系和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并册封喇嘛教首领

答案:

D

解析:

分析:

A项正确,唐太宗在东突厥归附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由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因此ABC项均正确。

D项错误,是康熙帝时期采取的措施。

点评: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唐朝的民族政策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①国势强盛②成为世界中心③对外开放④国际影响深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分析:

唐太宗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政策

中外交往概况

影响

①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

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①来访人员频繁

②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

③玄奘取经

④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②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③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辐射)

因此选D,②说法过于夸大。

点评: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

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7.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管辖()

A.西藏地区B.西域地区C.陕西地区D.西亚地区

答案:

B

解析:

分析:

唐太宗时期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因此选B。

点评:

唐太宗时的民族政策

8.唐太宗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

为此,在社会民生方面,他强调()

①无为之治,天下息兵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仁义为本,慎用刑法④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

答案:

C

解析:

分析:

①不是唐太宗的主张;④属于唐太宗政治方面的主张,与强调民生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排除。

选C

点评:

“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

⑴政治方面:

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⑵经济方面:

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⑶法律方面:

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⑷文化方面: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

开明(6)对外关系:

开放

9.唐太宗治国的思想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材料中不能体现出他的“民本”思想的是()

A.“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失以不时为本”

B.“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C.“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D.“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常守富贵”

答案:

D

解析:

分析:

民本思想是唐太宗治国的核心。

A主张“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B强调不失农时;C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这三项都是唐太宗“民本”思想的体现。

故选D。

点评: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能够审时度势,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治国方案,能够对历史遗留的各种问题进行大胆改革整顿,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民本思想是唐太宗治国的核心思想,对贞观之治起到了推动作用。

10.下图是电视剧——《贞观长歌》,下列各项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

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B.唐玄奘西行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D.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

答案: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ABC三项都是出现或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的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可以出现在剧中,而D项出现于清代符合题意要求。

点评:

唐太宗因“贞观之治”而彪炳史册,在以往的史料中对唐太宗的评价往往过于夸大,而忽略了其本质属性,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客观性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正确进行历史人物评价的前提条件。

11.《新唐书·魏征传》记载:

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阴劝太子(李建成)早为计。

太子败,王责谓曰:

“尔阋(争吵)吾兄弟,奈何?

”答曰:

“太子早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材料反映了()

①唐太宗任人唯贤②魏征为人刚直,敢于说实话

③唐太宗尊重魏征的意见④魏征在唐太宗夺取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分析:

材料的意思是:

之前隐太子李建成召魏征为洗马,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劝李建成早日除掉他。

后来玄武门之变太子失败了,李世民责备魏征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从容答道:

“太子早听我的的话,就不会造成今天这样了。

”李世民器重他的胆识才能,没有怪罪于他。

故答案选择C项。

材料中没有说明唐太宗尊重魏征的意见和魏征在唐太宗夺取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故③④不选。

点评: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1)开启“贞观之治”的书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初步基础;

(2)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的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迈入鼎盛时期;(3)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文化增添了开放多元的色彩。

总之,尽管唐太宗贤明、审慎难以贯彻始终,但其文治武功为大唐盛世书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2.唐太宗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A.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统一B.民族政策开明

C.尊重少数民族地区D.中原文化远播少数民族地区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唐太宗时期在民族政策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A项是推行开明民族政策的结果,CD两项是民族开明政策的重要表现,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

点评:

唐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它以清明的政治,开放的文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为其时代特征的显著标志,再加上较之前代更为繁荣的经济使唐文化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而本题所考察的民族政策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3.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里的“水”和“舟”是指()

A.大运河和隋炀帝的龙舟B.人民群众和封建君主

C.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D.封建暴政和农民起义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来源于荀子的“君舟民水”理论,含义是民众像水一样既是政权的基础,同时也是推翻政权的主要力量。

据此分析,舟指封建君主,水指广大民众,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是“君舟民水”理论的内涵。

点评: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时期,首先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为后世孟子创立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是这一思想的正式形成时期,到荀子时期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主张,这主张得到了完善,但随着百家争鸣的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该思想日益淡化。

而唐太宗能接受此思想体现了其作为封建君主难能可贵的一面。

14.唐朝诗人胡曾有诗: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该诗中所说的“胡”主要指:

()

A.西突厥B.东突厥C.匈奴D.蒙古

答案: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中的“胡”是指少数民族,结合教材知识可知,AB两少数民族主要出现在唐代,曾对唐朝的统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D项蒙古曾对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并最终灭宋,统一中国,只有C项匈奴在秦汉时期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秦始皇筑造长城,主要是为了防范匈奴的入侵,因此答案为C项。

点评:

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15.唐太宗曾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主要活动有:

()

①对佛教等外来宗教“示存异方之教”②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任用突厥首领③以宗室女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④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唐太宗时期推行的民族融合的开明政策,结合史实可知②③符合题意要求,①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与题意不符,④是发生在清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故答案选C项。

点评:

唐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它以清明的政治,开放的文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为其时代特征的显著标志,再加上较之前代更为繁荣的经济使唐文化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而本题所考察的民族政策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6.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

③大力推行道教④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

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联系史实可知,①文成公主入藏并非是对外交流,而是国内民族交流;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属于对外交流;③大力推行道教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也不属于中外交流范畴④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符合题目的要求;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

此题为组合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17.如图所说,唐太宗实践自己言论的措施有()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C.仁义为本、慎用刑法D.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唐太宗的话,“百姓所不欲者劳弊”这句话的出发点是要减轻人民的负担,不至于使本性的负担过于沉重,因此对应的应是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C.仁义为本、慎用刑法、D.文德治国、崇儒尊孔三项与这句话无直接联系,故此题选B项。

点评:

此类题目是材料分析题题的客观答法。

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答材料分析题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18.“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群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分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群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这是唐太宗的“存百姓”的思想。

故答案选择D项。

点评:

关于“贞观之治”,除了掌握唐太宗的政治措施外,还要注意其经济措施、对外政策、民族政策

19.据《资治通鉴》记载:

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

题中材料是对唐初贞观之治的记载,虽然有过分美化之嫌,但也基本能够反映唐初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C正确,故本题选C。

点评:

贞观之治是唐朝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理解判断,与唐初统治者有效的措施密不可分。

20.唐太宗说: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上述引文表明他轻徭薄赋的根本目的是:

()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B.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

C.解决百姓的温饱D.使社会经济尽快恢复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相关知识的理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是为了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

所以选B。

点评:

治国之道应以民为本,重视民生,缓和阶级矛盾,才能稳定社会秩序,保证自身统治。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

“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

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

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

此安边之策也。

”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

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

孔子曰有教无类。

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上戒之曰:

“……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答案:

观点:

①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

②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

③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答案:

评价:

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

分析:

(1)根据材料中“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可知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根据“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根据“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

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

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

此安边之策也。

”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

(2)回答民族政策意义,一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意义,另一方面对整个国家的意义,第三就是对加强双方的联系的意义;根据材料中“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上戒之曰:

“……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可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点评:

评价唐朝民族政策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祖国的历史是有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主要从民族交往的双方去理解相互发展的好处。

2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

“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

“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

……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

并且规定:

“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案:

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严肃慎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

答案:

原因:

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的思想影响。

影响:

促进了唐朝法律制度的改善,减少冤案;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恢复,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

解析: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材料“用法务在宽简”“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中可以概括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就很容易得出唐太宗法制思想的影响。

点评:

唐朝严格了贯彻守法与执法的原则,使得内外官吏“多自清谨”,守法、执法情况较好,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唐律的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

……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

……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

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

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

……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

——《旧唐书》

材料二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故知赏罚不可轻行。

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唐律》

材料三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

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

蕴古言:

“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

”太宗许将宽宥。

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

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既而悔之……因诏曰:

“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

”五覆奏,自蕴古始也。

又曰:

“守文定罪,或恐有冤。

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

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

答案:

原因:

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

目的:

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特点:

慎用刑法。

(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

思想:

赏罚分明;整顿吏治。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

“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

答案:

现象:

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

品质:

知错能改,自我反省。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

因素:

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

解析:

分析:

(1)注意材料一开头语句“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可知原因是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

再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目的。

然后根据“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可知特点是慎用刑法。

(2)提取材料信息“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故知赏罚不可轻行”可知是强调赏罚分明;“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可知是用重法惩治贪官,整顿吏治。

(3)提取材料信息“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既而悔之”,可知是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

“因诏曰:

“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

”可知太宗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