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397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海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望海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海潮.docx

《望海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海潮.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望海潮.docx

望海潮

《望海潮》教学设计方案

江西省安远县第一中学  程琼

(本节课选用的是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中的《望海潮》这首词。

 

教学设计思想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高一的学生在赏析诗词上尚未形成系统,部分同学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在遵循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加重了对学生引导的力度,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诗词往往是以意境、情感触动灵魂,所以这堂课我设计以感受意境、体会情感为主线,带动艺术手法的赏析;以想象和联想为依托,让学生在意境和情感中体会美、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内容、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享受它给人带来的美感。

2、鉴赏本词的艺术特点。

3、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本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作者在全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拓展迁移。

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引导点拨法、练笔拓展法。

2、学法:

诵读法、练笔拓展法。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以杭州特色景致图片导入。

(幻灯片展示图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素来被称为“人间天堂”,著名的西湖十景令人神往,八月的钱塘江潮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去领略北宋初期杭州的天堂之美。

二、文本涵咏过程

∙引导学生解决课前思考题: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初读全词,把握字词和节奏。

(诵读之后,教师提示:

节奏给人音乐和谐之美,所以在诵读时不仅要注意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注意内在的情感节奏。

∙教师配乐诵读全词。

(配乐:

琵琶语)

∙引导学生分析本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学生分析的思想情感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对全词自然风光和都市生活的分析。

1、自然风光分析:

学生找出描写词中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杭州自然风光的美丽的,着重从写作手法上引导。

2、都市生活分析:

学生找出词中描写都市生活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杭州都市生活的繁华的,着重从写作手法上引导。

3、由全文最后两句词(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词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4、引导学生分析全词的另一大手法——铺叙。

5、小结这一块的学习的同时,引出全文的开篇之句。

(六)引导学生带着与词人同样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再次诵读全词。

(七)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词,引入“化境为文巧妙想象”,让学生调动所有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古名句“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的美景。

1、学生间相互讨论后形成文字;

2、学生展示。

(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做适当点评和引导)

(八)学生在深刻理解全词的基础上再次诵读全词,更深刻地体会古代杭州城的美丽和繁华。

张敬辉  河北巨鹿中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词两首》。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本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

《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

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霖铃》这首词。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准备用诵读、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相结合。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在诵读中体会《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词画结合,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

2点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深入探究,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五、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品味意境;

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来自网络的一段视频《雨铃霖》。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语言是所有语言的最高境界。

古人用诗词抒写出各种人间真情:

亲情、友情、爱情等等。

现在大家就一起来和柳永感受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别离。

(二)作者简介:

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清代纪昀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的高度赞誉。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范读,要求正字音,把握节奏。

指出容易误读的音:

竟无语凝噎。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体会感情基调。

3、指名学生诵读(约二名),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指导诵读。

(1)韵脚的音要稍长,以体现凄凉、伤感之情:

切、歇、噎、节、月。

(2)需要重读的字如:

念字等

4、学生进行齐读

这样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了四遍诵读之后,对内容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体现诗词诵读的重要性。

(四)探究课文

(刚才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就要求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

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课前印发材料,要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便于学生思考和讨论。

(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

2、先来探究情景交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它们在表现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讨论,学生不但明确了词的内容,更对作者的浓浓的离愁别绪有较深刻的体会。

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1)教师可以先做示范

例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描绘了“ 寒蝉凄凉悲切的鸣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这样的景象。

分析:

  此句既点明了天气和季节(清秋),又交代了送别的地点。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写出诗人心境的凄寒,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

   

(2)在探讨二三两句时,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些疑问:

第二句中“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有长亭,为什么还要设帐?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可能是之前的雨太急了,风太大了。

也可以体现恋人对词人的用心和不忍分别之情,精心设帐。

第三句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

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

为什么不用“吻别”“拥抱”“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抱”。

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引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3)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这首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跟“寒蝉凄切”一样,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古诗中这些意象也较多使用。

比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常抒写离别的伤感与不舍。

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苏轼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这样的凄清画面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的团聚,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二、这样的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

“酒醒”之后!

离人饮酒,“醉不成欢惨将别”,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

李清照有词“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

试想此时的柳永不过是离开心爱人的第二天早晨,面对眼前的凄凉景象,却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怎能不心酸啊!

3、再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点拨提示文中一过渡句,表现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分组讨论: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五)、小结 

   人生总是充满离别,充满伤感。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积极的面对才是应有的心态。

既然八九不如意,注定人要拼搏、奋斗,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梦想。

(六)、布置作业

将此词改写成优美的现代诗,进一步体味词的意境。

板书设计

望海潮

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惊叹赞美艳羡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6、钱塘长官生活看 

教学反思:

《望海潮》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

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平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习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

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

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

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

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

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

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

       整个探究环节用时近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己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习小组完成一篇仿作,题目为《望海潮秦皇岛》,高一2班侯雨奇同学的作品写得最好,我就把它拿到这节课请大家赏析,一个16岁少年的作品,能写出这么有内容的诗词实属不易。

全体19班学生对此进行了小组合作赏析,从内容、手法到语言、结构,学生们赏析得很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

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

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

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

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望海潮

柳永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词的声韵之美;

2.品味语言,学习意象鉴赏之法。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意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品词识人,通过意象分析把握此词的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粉笔、黑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和诗歌比较导入

绿竹半含箨,

新梢才出墙。

    (附上竹子图片) 

色侵书帙晚,

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

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

会见拂云长。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问题:

请问诗中之竹与图片中的竹子有何别?

明确:

诗中之竹乃意象,溶入了作者的情感,不再是单独的客体。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问题:

请找出《望海潮》中的意象。

明确: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珠玑,罗绮

桂子,荷花,烟霞等。

二、作品鉴赏

1.读文入情,评词识人

“三分鉴赏七分读”,注意读音,把握节奏,体悟情感

都会(dū)参差(cī)堤沙(dī)

天堑(qiàn)珠玑(jī)豪奢(shē)

重湖(chóng)菱歌(líng)罗绮(qǐ)

叠巘(yǎn)羌管(qiāng)钓叟(sǒu)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2.内容归纳

结合注释,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词的基本内容。

作者笔下的杭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明确:

上阕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下阕写杭州人民祥和安定的生活。

全篇描绘出一幅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3.合作探究

诵读之后,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

试尝试分析。

据说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4.情感把握

通过意象的解读,你觉得这首词中表达了柳永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此词乃柳永前期投赠之作,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描绘实际上是对孙何政绩的肯定。

5.迁移训练

请从意象的角度入手来分析下面这首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小结概括

此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三、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

形胜

历史传统:

繁华

市场面貌:

富庶“铺叙”“点染”

自然景观:

优美

百姓生活:

安定

四、课后作业

思考:

1.为什么柳词风格在后来发生了变化?

比如后文的《雨霖铃》。

(提示:

结合柳永的生平经历思考。

2.试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亮”,“柳”。

 

 

《望海潮》教学反思

阮晋豹

这是一节公开课,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公开课不需要特殊,将日常课堂里的“说教”去掉,那就是公开课。

由于课前的高度重视,压力颇大,一时惴惴不安。

此课准备将近一个月,中间不时有老师给予专业指导,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课程结束了,有不足,有收获,在此记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课前准备

刚刚选择这首词的时候很多老师给予宝贵的意见,说这首词不容易上,因为是柳永前期之作,不能充分反映柳词的特点,建议我另选一首。

《望海潮》确实是柳永年轻的作品,在这首词里能够发现他的抱负与理想,而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整日出入于青楼歌馆”的柳七。

是什么原因使得柳永后来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我觉得这个应该跟学生说清楚,选择《望海潮》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前后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柳永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学会分析。

备课时,通过上网查看柳永的生平经历,阅读资深人士对柳词的评价从而获取柳永的相关信息,以便在课堂上给学生做出分析,加深对柳永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

导入课堂的时候运用了图文比较法,即展示一幅图片和一首诗,让学生从中进行比较,从而引入意象的概念,提出鉴赏诗词的方法。

接着就进入《望海潮》,找出此词中的意象,概括出其内容。

情感可以渗透到内容中间,通过意象的分析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去慢慢体会其中意味。

对于难以理解,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稍作提示。

如赏析句子的时候,可以明确要求,写景好的或者抒情好的,使学生明确要求,能够对症下药。

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进行巩固意象的练习,加深意象概念,掌握意象鉴赏的方法。

三、课后体会

由于是公开课,学生配合很默契,这是课前没有想得的。

鉴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及授课时的感受,发觉自己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

此次公开课全称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展示课”,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预想的,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