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485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海潮》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海潮》教案.docx

《《望海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海潮》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望海潮》教案.docx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

篇一:

《望海潮》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四

第二单元宋词

单元教学指要→了解词的常识。

→结合单元教学指要,教师补充讲解:

(多媒体板书)

一、内容综述

当诗歌的盛世成为过去的时候,作为“诗余”的词走向了前台。

走进词的天空,你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豁然开朗。

少了大唐的气势,多了两宋的情怀;少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傲气,多了“润物细无声”的含蓄。

但不管怎么样,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沐浴在文学的天空中,你都可以吸收到精神的养分。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咏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咏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

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今天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领略其独特的风采。

二、词的起源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称,是我过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真实写照)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基本上都可以用来吟唱)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三、关于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延伸:

有时候只有词牌,没有标题;有时候词牌和标题都有,这时词牌在前,标题在后。

四、词的分类

1.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2.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3.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4.柳咏词两首

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

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去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教师延伸讲解:

结合注释②,补充: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多媒体板书)

多媒体板书课题:

《望海潮》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多媒体板书)

学生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加以讲解: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

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俗语有句古话叫“生在花丛中,死在草笼中,指的就是柳永其人,他的坟墓是在一个荒郊野外的一个乱草丛中)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教师延伸讲解:

柳永整日与这些歌妓、舞妓打交道,导致他在词人中的地位及其地下,被当时的文人所以诟病,说她没有骨气,更不具有男人的阳刚之气。

其一身可以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悲”。

三、背景介绍(多媒体板书)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

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教师举例讲解:

元朝来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一部游记《马可波罗行记》中,把中国描述得是到处都是黄金,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

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

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

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

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

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

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所以在词中他极力赞美杭州的美好,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以讨孙何的欢心。

四、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多媒体播放视频录音,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指导学生齐读,体会词的音韵美————提问:

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本词押的是什么韵?

明确:

本词押“a”韵。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五、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提问:

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2分)(多媒体板书)

明确:

(1)形胜→→→见注释③:

地理形势优越。

(2)繁华。

→→→小结:

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

“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2.提问:

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钱塘)的繁华与美丽的?

(6分)(学生讨论完成此题)(多媒体板书)明确:

(1)居民区繁华;

(2)钱塘湖雄伟壮丽;(3)人民富有;(4)总括湖山之美

(5)民众悠闲的生活;(6)钱塘长官休闲生活;(7)歌颂地方官政绩。

(8)教师延伸归纳讲解:

用一个词来概括杭州的特征,那便是“人间天堂”。

3.提问:

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即主题概括)(多媒体板书)

明确:

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国泰民安风貌,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借以寻找自身晋升的途径。

4.思考:

探讨最后一句,寄托了词人怎样的祝愿?

(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多媒体板书)

提示:

请结合我们上面对于背景的分析,就很容易得出答案来。

明确:

“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升官(见注释21对“凤池”的解释:

代指朝廷),照应投赠之作。

(深化主题)

5.提问:

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多媒体板书)

明确:

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其婉约派的词风体现得不够明显)。

六、拓展延伸——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千古佳句?

(多媒体板书)→检验学生课外知识积累量

明确:

(1)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3)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样红。

七、小结全词(多媒体板书)

1.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八、欣赏西湖十景图片、观看《望海潮》MTV吟唱本词

九、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全词。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篇二:

《望海潮·东南形胜》

教案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北宋柳永的一首词,是一首投赠之作。

作者对杭州的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描绘,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对于《望海潮》词中描绘了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学生理解是没有问题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判断并鉴赏作者运用的高超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有鉴于此,决定采取“由表及里”“抽丝拨茧”的方法进行引导,由学生自主探究,不进行硬性拔高,而强调课堂的自然生成。

从而贯彻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鉴赏品评词中的比喻、铺陈、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

3、体会并评价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鉴赏品评词中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悟词的意境美,鉴赏品评词中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导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给条件猜一个城市名。

【条件】

1、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重要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苏轼、白居易都曾在此为官,并且都留下了著名的人文景观。

3、这里有著名的人文景观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虎跑泉等。

4、这里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5、这里有“白蛇传”的美丽传说。

6、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湖,苏轼曾经为其写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

7、这里盛产一种有名的茶叫“龙井”。

【答案】杭州

二、上阙欣赏

1、学生朗读,如有错误,正音。

2、今天的杭州风景宜人,看宋代柳永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杭州画卷。

这幅画中画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是什么颜色的?

是怎样来画的?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市井美貌)

珠玑罗绮

云树沙堤怒涛波浪(霜雪)天堑(自然景观)

(意象)

3、从这些意象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杭州?

(总分结构)

&形胜都会————空间————因

繁华————————时间————果

(为什么杭州会如此繁华?

三、下阙欣赏

1、学生齐读

2、上阙作者以“繁华”贯穿上下,是上阙的“词眼”。

下阙有没有一个字起到贯穿的作用呢?

&“好”或者“夸”

3、下阙写了哪些好景(夸了哪些方面)?

&西湖美景:

风景之美

音乐之美

生活之美

长官之美

4、“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将杭州美景写得如此之美,说明什么?

除此之外作者这样写还有什么目的呢?

&对杭州的喜爱、赞美

&投赠谒见之作————取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5、柳永简介及写作背景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6、教师范读

四、拓展延伸

我们听了柳永夸了宋代杭州,他这一夸不要紧,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今天,我们带着对西湖美景的神往,一起夸一夸现在的杭州。

附:

主要板书

设计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篇三:

《望海潮》教案2

《望海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2、品味

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永写了一首词,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下杀死。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

“谁把杭州曲子讴?

荷花十里桂三秋。

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柳永的关系?

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望海潮》

(二)知识积累

1、词的基本常识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

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

词有四个特点:

a

句子

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的发展: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

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

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

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尝有《鹤冲天》词云: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

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

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

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

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

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

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在当时的社会效应,我们现在来学习他的词。

(三)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望海潮》教案》出自:

干货资源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