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1740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6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3.2《青春有格》教案

《青春有格》教案1

【核心素养】理性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第三课青春的证明中的第二课时青春有格,对学生青春期的思想和精神起到引领的作用。

本单元着力弘扬青春中积极的、美好的要素。

本框“运用你的经验“活动,首先选用学生熟悉的田字格,引发学生对“格”的联想。

田字格,是一种用于规范汉字书写格式的模板,对汉字书写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

将这层意思用于解读“青春有格”是说青春也需要规范和引导。

青春要张扬,张扬要有度,青春是自由的,自由中仍然有无形的格在引导着,这个格是一种引导、引领,也是一种约束,促进青少年走向自律、自觉。

并完成课标的要求“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学情分析】

青春期的青少年,年少气盛,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儿,青春的力量在他们的身体里生发,促使他们渴望在生活中获得力量、胜任感和成就感,渴望有更多的机会来证明自己。

但是,现实生活和外部环境不可能完全满足他们独立性和成人感的发展需求,当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很容易陷人失落、挫败感中,变得敏感、脆弱和自卑,甚至有意逃避或者出现攻击行为。

他们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矛盾状态。

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青少年将青春活力化为成长中的正能量,那么,就能让他们感受到青春时光是美好的,也是真正助力自己生命成长的。

引导学生探索青春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的青春应如何度过,激励学生在青春中不断的发现自己、证明自己。

【课程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卢梭的忏悔,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懂得如何把握青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通过探索规则种种,学会辩证的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3、通过增强自控力与“微尘”、慎独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负责。

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4、通过学习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难点:

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负责。

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通过思考导入:

观看视频,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

任务1、通过阅读卢梭的忏悔,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懂得如何把握青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探索规则种种,学会辩证的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探究活动一

运用你的经验

1、这是我们熟悉的田字格。

由这个“格”你会联想到什么?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你如何理解这些语句中的“格”?

阅读感悟

卢梭《忏悔录》

卢梭在其自传体作品《忏悔录》中,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选了自己出生以来五十多年间的往事,把其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披露无遗。

其中他忏悔了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

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条漂亮的丝巾,却反过来诬蔑女仆偷窃,那个无辜的女仆因此蒙受羞辱。

事过多年,卢梭一想起此事,内心仍隐隐作痛。

行己有耻

1.“行己知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探究活动二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

例如:

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问题与答案

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校园规则、图书借阅规则、交通规则、运动规则、学习守则、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为什么?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有诚实守信的规则要求,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

因此,说谎、欺骗违背了诚信原则,是不遵守规则的表现。

说谎、欺骗不论是被发现还是不被发现都是不应该做的。

行己有耻

2.我们的行为在证明并创造着我们自己。

“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行己知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行己知耻”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任务2、通过增强自控力与“微尘”、慎独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负责。

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方法与技能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

阅读感悟

“微尘”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

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

他们说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

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

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

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期间捐款两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时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却一直不愿露面。

于是,青岛市民开始了寻找“微尘”的行动。

有人认为,“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人们就该尊重其选择,也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

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等名字。

现在,“微尘”已经超越了一种称谓,成为不留姓名无私奉献公益事业的群体、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和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

任务3、通过学习榜样的力量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

探究活动三

童小勇每周都抽空儿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为几位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坚持两年不间断。

敬老院给学校发来一封感谢信。

学校号召大家向童小勇学习。

对此,几位同学有如下议论:

问题与答案

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你会怎么做?

看法:

“他能坚持一辈子?

我才不相信呢!

”这一观点没有认识到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没有做到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向榜样学习。

“虽然我没做过,不过童小勇能做到,我也可以试试”“我也当过志愿者,我去了好多次呢!

”“童小勇真棒,换成我,不一定能做到。

”这三位同学做到了寻找榜样,并积极向榜样学习,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

做法: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②我要积极寻找榜样,以榜样作为自己的镜子,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并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相关链接

慎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

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日:

‘暮夜无知者。

’震日: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探究活动四

问题与答案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观点一说明要做到止于至善就应该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观点二体现的是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要树立为祖国、为社会奉献的情怀,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2、想一想:

“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止于至善”的人应该有创新精神,有追求,有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要善于寻找榜样、向榜样学习,要有自我省察的品质。

相关链接

《大学》中说: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止于至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

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拓展空间:

盾牌,有保护自己、应对外界之意。

歌德说: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要主宰自己,需要我们为自己打造一个“青春盾牌”,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1、每晚睡觉之前,回忆一天的所作所为,填写“青春盾牌”:

哪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完成?

哪一件事情本身应该做得更好?

哪一本该读的书没有读?

发现自己有什么不足?

抵御了哪些诱惑?

在品行方面获得了哪些改进?

【板书设计】

【随堂训练】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3.2青春有格(详细教案)

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详细教案

知识目标:

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懂得如何把握青春。

能力目标: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

认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重难点: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复习回顾:

1、自信的作用?

2、怎样做到自信?

3、自强的作用?

4、怎样做到自强?

导入:

笑话一则:

我批评我的学霸同桌:

“你看看你,上课不闹,下课不吵,作业不抄,考试自考,回家复习完就睡觉,你就不能做一点出格的事情?

”同桌说:

“能”我惊奇道:

“是什么?

”同桌淡淡地回答:

“写作文。

请问:

这个笑话的笑点在什么地方?

点拨:

同桌眼中的“格”是作文纸上的方格,而笑话中我眼中的“格”则是规则、纪律、品格的意思。

总结:

写汉字需要方格规范,那么我们飞扬的青春需不需要规范呢?

(生答:

需要)青春也需有格。

可见,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

正课讲授:

环节一:

1、什么是“行己有耻”(含义)?

出示学习目标:

1、什么是“行己有耻”(含义)?

2、知耻之心、羞恶之心有什么作用?

3、怎样做到“行己有耻”(要求)?

4、什么是“止于至善”?

5、怎样理解“止于至善”?

6、怎样追求“止于至善”?

7、好的榜样有什么作用?

过渡:

本节课主要讲两个关键词:

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

什么是行己有耻呢?

这个词是谁说的呢?

生答:

孔子说:

“行己有耻”。

意思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这个词是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呢?

比如我认为上课不听讲、说话是可耻的,所以我上课认真听讲、全身贯注。

所以,这是个褒义词,我们要做到行己有耻。

朱熹对这四个字做了进一步解释:

朱熹说: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意思是说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可耻的,才知道什么事不能做。

过渡:

大家知道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可耻的吗?

请从旅游中、社会中、学校中、家庭中、其他等方面进行列举。

生答:

旅游中的可耻行为:

图片(攀折树木、践踏花卉、骑在雕塑的头上、某某到此一游)

社会中的可耻行为:

图片(不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翻越护栏、乱丢果皮纸屑、占用盲道)

学校中的可耻行为:

图片(欺凌弱小、学生抽烟、上课睡觉、抄别人作业)

家庭中的可耻行为:

图片(与父母顶嘴、偷钱、不孝敬长辈)

总结:

大家认为这些行为可耻,望你们能做到行己有耻。

环节二:

2、知耻之心、羞恶之心有什么作用?

过渡:

知道了行己有耻,怎样做到行己有耻呢?

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情境讲起。

情景一:

蜗牛奖

蜗牛奖你想不想要?

它是个什么奖呢?

来看材料:

2016年年初,泰州市政府新设立“蜗牛奖”,明确将给那些推进重点项目不得力、履行行政职能不到位、解决群众关切问题不及时的责任人发放“蜗牛奖”。

“蜗牛奖”虽不算处分,但比处分尖刻得多,足以刺痛任何获奖者的神经,从而唤醒羞耻心,让官员知耻而勇,主动作为。

(无独有偶,我市也将黑旗颁给那些卫生不合格的商铺,以唤醒它们的羞耻心,让它们知耻而勇,主动作为。

请问:

泰州市政府新设立“蜗牛奖”的目的是什么?

生答:

为了唤醒官员的羞耻心,让他们知耻而勇,主动作为。

总结:

A、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情景二:

马桶盖风波

2016年10月17日晚,某中国旅游团入住日本名古屋某酒店,18日酒店工作人员向领队反映某房间的备用马桶盖丢失。

后经领队询问,游客李某承认其误以为是前一位住客遗落物品,抱着贪小便宜心理将此物带出酒店。

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马桶盖:

确实智能,能加热、按摩、唱歌等,所以许多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回来时都买回一只马桶盖。

可这位李某却......

请:

评价李某的行为?

生答:

李某的行为是缺乏知耻之心的表现,打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脸,也是国人的脸。

总结:

B、“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过渡:

大家是否有知耻之心呢?

进入自测小剧场:

思考:

中学生能不能与异性交往呢?

为什么?

课间上厕所的途中,你在学校草丛里捡到了100块钱。

请问:

1、你会如何做?

2、是什么促使你做出如此行为选择?

生答:

师总结:

能面对百元大钞,在四周无人的情况下,确实会有一闪而过揣自己兜里的念头,但我们的知耻之心或者说羞恶之心不允许我们这么做,可见,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2、知耻之心、羞恶之心有什么作用?

①“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②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环节三:

3、怎样做到“行己有耻”(要求)?

过渡:

行己有耻,要知廉耻,有所为;要有知耻之心。

行己有耻,还需做到什么呢?

请看情境三:

情景三:

公交车投币

人民网2016年10月25日报道:

公交车投币箱里,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游铁圈、一角硬币、一元假钞、残币甚至冥币等“无效”钱币,简直没有底线。

现在能做的,只能是依靠驾驶员更细心一些。

请问:

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你有何建议?

生答:

让民众刷卡乘车;加大处罚力度;最根本的还是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树立底线意识。

总结:

C、“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补充:

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发现了自己的过失,也就最终到达了学习礼仪的时候,当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就会有勇气改正错误。

请举出做到闻过而终礼的历史人物:

如廉颇,发现自己的过失后,负荆请罪改正错误。

请举出做到知耻而后勇的历史人物:

越王勾践,越国战败后,勾践给吴王夫差当奴隶,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富国强兵,打败吴国。

补充:

两个底线:

道德底线;法律底线

道德底线——“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

图片:

勿恶语伤人;不随地吐痰;不破坏公务;不逃票。

法律底线——“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图片:

不酒驾;不考试作弊;不在网络上散布谣言;不欺凌弱小,实施校园暴力。

情景四:

小刚的眼睛

小刚:

前天数学考砸了,爸爸念完妈妈念。

今天又考数学,真是烦死了,我已经很努力地做题了,结果还是有两道题不会做。

小明是我们班数学科代表,这两道题他竟然都会做,虽然我知道考试作弊是可耻的,可我的眼不自觉地往他卷子上瞟……

请问:

小刚该怎么办?

生答:

让民众刷卡乘车;加大处罚力度;最根本的还是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树立底线意识。

总结:

D、“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地说些不雅口头禅,可以尝试增强“我不要”的力量这种方法,尝试不说,慢慢地,就会像戒烟一样戒掉它;如果你放学回家总是无法自控地想看电视,可以尝试增强“我想要”的力量这种方法,坚持先写作业再看电视,久而久之,不写完作业,你都无法安心看电视;如果你的零花钱总是超支,请尝试加强自我监控这种方法来增强自控力,记录自己一天或一个月的零花钱支出。

3、怎样做到“行己有耻”(要求)?

A、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B、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C、“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D、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环节四:

4、什么是“止于至善”?

过渡:

什么是“止于至善”呢?

“止于至善”出现在中国不少高校的校训中,如厦门大学的校训是: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东南大学的校训直接就是:

止于至善;河南大学的校训是: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河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到底出自哪里呢?

《大学》。

当然,此《大学》非彼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中的这句话是说:

《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怎么断句?

明德即美德,明是个动词,使明,使彰显,合在一起即使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新民,让天下的人日新月新,也即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止是达到的意思,至善也即完美的境界)。

总结:

4、什么是“止于至善”?

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我们可以在学习上追求完美,可以在拉二胡上追求完美,可以在体育竞技中追求完美。

环节五:

5、怎样理解“止于至善”?

过渡:

知道了什么是止于至善,怎样理解?

怎样追求止于至善呢?

以下的内容,重点由本节课的五位主角来讲述:

第一位,他的名字叫郭明义,标题是:

用鲜血诠释“止于至善”。

郭明义荣获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称号和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他做了什么呢?

来看人物事迹。

【人物事迹】20多年来,老郭累计无偿献血六万多毫升,相当于他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只要有患者需要用血,他都随时带头捐献。

 

【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

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

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看两张他的照片,这是他的献血证。

总结:

郭明义用鲜血来助人,几乎做到了“止于至善”的境界,大家能做到如此吗?

恐怕不能,可见,①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过渡:

第二位主角他的名字叫王锋,他用生命诠释“止于至善”。

观看视频:

王锋:

忠义感乾坤

【人物事迹】2016年5月18日凌晨,河南南阳一栋民宅突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3次冲入火场救人。

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王锋却几乎烧成“炭人”,约五六十米的路上都是他血染的脚印!

尽管各界解囊相助,10月1日38岁的王锋还是永远走了……

【颁奖词】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

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总结:

王锋用生命来助人,几乎也做到了“止于至善”的境界,大家能做到如此吗?

恐怕也不能,但我们让充满敬佩地追随英雄的脚步。

可见,②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虽然不能达到如此程度,但我们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5、怎样理解“止于至善”?

①“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②“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环节六:

6、怎样追求“止于至善”?

7、好的榜样有什么作用?

过渡:

郭明义以鲜血诠释,王锋以生命诠释,中学生童小勇在用小事诠释“止于至善”:

【人物事迹】童小勇每周都抽空儿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为几位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坚持两年不间断。

敬老院给学校发来一封感谢信。

学校号召大家向童小勇学习。

对此,几位同学有如下议论。

甲:

他能坚持一辈子?

我才不相信呢!

乙:

做好事,就要做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到敬老院做义工微不足道。

丙:

童小勇真棒,换成我,不一定能做到。

丁:

虽然我没做过,不过童小勇能做到,我也可以试试!

请问:

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生答:

师总结:

甲乙两位同学没有认识到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义。

甲应向榜样学习,乙应认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

丙丁两位同学积极向榜样学习,“见贤思齐”,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

A、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从小善做起,积少成多,会变成大善,大善汇聚,追求至善。

过渡:

除了身边的榜样童小勇,生活中还有哪些为众人所知的榜样呢?

观看视频:

身边的好人

请问:

看完视频,你有何感悟?

生答:

师总结: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补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看见有德行或才能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或才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的缺点。

——《论语·里仁》

过渡:

好的榜样有什么作用呢?

咱们班有没有你学习的榜样?

有没有你打篮球的榜样?

有没有你为人处世的榜样?

请问:

他们对你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答:

师总结:

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过渡:

榜样还有什么作用呢?

请出第四位人物:

雷锋。

雷锋的一生很短暂,年仅22岁便因公殉职,但他的一生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帮大嫂买火车票,大嫂问他:

“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

”他说:

“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做好事不留名。

主动帮战友补鞋补裤子,背老奶奶过马路,背残疾人过河,雷锋同志做了太多的好事。

毛主席亲笔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每年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我们在班里学习雷锋事迹,感悟雷锋精神,在社会上践行雷锋精神。

请问:

雷锋同志对我们起了什么作用?

生答:

师总结:

②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而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过渡:

我们国家也看到了榜样的力量,所以每年都举办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隔几年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还有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和最近特别策划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请问:

国家为什么要频频举办这些活动?

生答:

师总结:

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好。

7、好的榜样的作用:

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②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而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好。

过渡:

请出本节课最后一位主角:

杨震。

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

王密说:

“暮夜无知。

”杨震义正词严: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而返。

请:

评价杨震这个人?

生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