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2765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docx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社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双百”方针;“二为”方向;

难点: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教学过程

【本课学习目标】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整体感知】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中央适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调动几百万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化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

但由于“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这一方针未能坚持执行。

“文化大革命”时期,科学文化事业遭受沉重打击。

改革开放以后,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思考:

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框题“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纪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的邮票

1、含义:

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2、背景:

1)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激情。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3、意义:

1)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

3)借鉴了国外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

4)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4、代表作:

文学:

如《红岩》、《红日》、《红旗谱》等。

电影和戏剧:

《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等剧目

大型音乐舞蹈诗:

《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受到广泛赞誉,成为这一时期的艺术精品。

雷锋之歌(节选)

——贺敬之

假如现在呵,

我还不曾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让我呵,

再一次开始

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呵,

哪里是我

最迷恋的地方?

哪条道路呵

能引我走上

最壮丽的人生?

面对整个世界,

我在注视。

从过去,到未来,

我在倾听......

问题探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

内容:

“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形式:

革命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第一次高峰

第二框题“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一、“十年动乱”

1、导火线: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2、二月提纲与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3、标志:

1966年,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二、文化凋零

1、原因:

1)红卫兵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2)江青等四人帮批判、迫害文艺工作者

2、表现:

样板戏流行

问题探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遭到怎样的摧残?

原因是什么?

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劳动,遭到政治批判,甚至迫害致死。

文学作品遭到封杀,仅留下”八个样板戏,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原因:

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举例:

“文革”中田汉同志被批斗;

剧作家吴祖光(中)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凤霞一起被下放劳动改造。

第三框题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一、“二为”方向的提出

1、含义: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背景: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中国第四次文代会1979

3、意义:

(1)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

(2)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3)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创作的繁荣。

二、体育成就引入注目

成就:

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

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以优异成绩获得本届奥运会开赛以来的第一枚金牌;

1992年和1996年,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两届奥运会上,中国均夺得了16枚金牌,居金牌榜第四位;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相关资料

1、文艺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2、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致祝词

3、文化艺术奖项的设立:

“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典型例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

简析这两个高峰产生的主要原因。

(1)两个高峰:

一个是在“双百”方针提出之后;另一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2)主要原因:

前者是建国初,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需要,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这一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再加上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紧跟时代、积极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创作了大批文艺作品。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工作的繁荣。

【教后反思】

对“双百方针”的把握。

对“双百方针”要从整体上加以概括,从“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方针提出的历史意义,方针贯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取得的成就等几个方面加强理解。

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以“双百方针”为线索,梳理共和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化事业发展历程。

“双百方针”与“双为方针”。

“双百方针”总结了党长期以来领导科学文化的经验教训,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是创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双为方针”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反映了时代要求,符合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双为方针”是贯彻“双百方针”的必要补充,为“双百方针”指导下的文化事业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融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实际,青年学生应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第一框题社会主义教育的兴起

1、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学习情景导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取得了哪些成就?

“文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和破坏?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2、具体措施及作用:

(1)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A、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收回教育主权。

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提高教育水平,建立人民教育。

作用:

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制定人民教育方针。

A、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人民教育的指导方针)

作用:

此方针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B、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全日制的学校和半工半读的学校)

作用:

为中国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指导。

(3)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第二框题“文化的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1、表现:

(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

使中国基础教育受到巨大冲击。

(2)“文革”中的“教育革命”。

(改革学校领导体制、教学体制和高校招生体制)

2、影响:

“文革”十年,教育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框题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2、过程: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战略思想)-----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A、原因: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B、内容:

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C、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宏伟化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2)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三个面向”内容: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3年,邓小平提出)

(3)依法治教:

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到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4)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两基”工程,希望工程等。

【重难点突破】

1、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2、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及意义

(1)提出背景:

①“文革”结束,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②恢复高考及教师地位的提高。

③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④十三大后,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2)主要内容:

①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②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意义:

①应对时代挑战,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新时期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应长期坚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新中国科技成就。

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导入:

这是“神舟”六号,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尤其是宇航业有了更大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时的科技状况怎样?

振兴科技的措施有哪些?

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文革”期间,中国的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文革”后,党和政府提出哪些发展科技的措施?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使中国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取得了了哪些重大成就?

有何重要意义?

第一框题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科技落后的历史背景

(1)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中国古代科技开始停滞。

(2)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与世界水平。

2、中国科研的起步

(1)建立科研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依靠政府力量领导和开展科研工作。

(2)党和政府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和吸引海外华人的知识分子相结合的办法,迅速建立一支科技队伍。

(3)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

3、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国防科学技术领域: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第二框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1)“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复出后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2)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863计划”、“火炬计划”

第三框题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1995年全国第三次科技大会号召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新时期各个领域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核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

20世纪60年代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并注重核技术的和平利用。

空间技术领域: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运载火箭研究方面:

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99年11月以来,中国成功地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5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

2003年10月,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

信息技术领域: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2002年,中国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生物工程领域:

中国科学家于2001年至2002年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重难点突破】

1、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一定时期的科技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是密不可分的)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

(1)提出:

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

①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

②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③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