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小学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5096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浦江小学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浦江小学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浦江小学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浦江小学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浦江小学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浦江小学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浦江小学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浦江小学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docx

《浦江小学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浦江小学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浦江小学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docx

浦江小学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

浦江小学2008学年教导处工作设想

一、原有教导处人员分工情况分析

教导处原设教导主任1人,副职4人。

王劲松全面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兼管数学、体育、综合学科,艺术教育,招生工作,毕业班工作,教务工作;张祺敏分管德育工作,心理健康,随班就读;李咏梅分管语文教学,语言文字,学籍管理;卫慧分管英语教学,信息科技,师资培训;朱红萍分管教育科研。

二、原有教导处情况分析

1.优势分析

教导处全体成员有合作精神,人员之间能基本做到互相协调。

全体教导处成员都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能起到一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2.不足之处

教导处缺乏工作活力,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分管工作只能做到完成但质量不高,创意不多,方法单一。

对分管工作的研究深入不够多流于形式。

3.改进意见

教导处要有主心骨,工作既要把握原则性又要兼顾人性化。

工作既要把握常规化又要兼顾重点化。

工作既要把握创新性又要兼顾实际情况。

工作既要提倡独立性又要注重协调性。

三、现在教导处分工情况分析

教导处现设教导主任1人,副职4人。

王劲松全面负责学校教学工作、数学学科、信息科技、师资培训;张祺敏负责教育教学评估参考;李咏梅负责语文教学、语言文字、体育学科;卫慧负责英语教学、综合学科;朱红萍负责德育、大队部、教科研。

四、下学期教导处教育教学工作设想

(一)德育工作设想:

贯彻落实两个《纲要》构建德育课内体系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简称“两纲”,是上海市教委颁发的德育工作文件。

前者以“树根立魂”为教育核心,旨在开创德育的新格局,即构建课内、课外两大体系,并将其作为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载体;后者则着眼于通过各门学科的整合,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两纲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对教育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领悟到:

德育是教育的本质与核心,而它的落实必须找到合适的载体,因此,分管教学工作的部门要做的就是要创建这样一个载体。

基于以上认识,教学工作中就要亮出鲜明的旗帜:

在构建课内体系——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过程中贯彻两纲。

拟2008学年开展《浦江好少年心有中国结》、《浦江好少年快乐同成长》、《浦江好少年灿烂每一天》活动,以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为着力点,深入探索与实践学科技能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的有益尝试。

对德育课内体系构建设想——拓展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设计方案预案,开掘课程内容。

学科

二级

三级

 

语文

 

浦江好少年

灿烂每一天

一年级:

我与朋友

心有灵犀觅友情

二年级:

我与父母

谈古论今融亲情

三年级:

我与植物

花言树语润心情

四年级:

我与自然

绿色生命传真情

五年级:

我与社会

心系母校抒豪情

数学

一、二年级:

我与同学

智拼巧算展爱心

三、四年级:

我与自然

竞展园艺绘爱心

五年级:

我与社会

争当管家献爱心

英语

一年级:

我与身体

Enjoythelife

Enjoytheworld

Singasong

二、三年级:

我与朋友

Saytheword

四、五年级:

我与自然

Role--play

美术

我与色彩

拥爱生命之彩桥

体育

我与健康

珍爱生命勤运动

自然

我与自然

爱之脚印伴成长

音乐

我与音符

爱之花聚民族园

作为德育课内体系的一大分支,拟通过开设《浦江好少年心有中国结》、《浦江好少年快乐同成长》、《浦江好少年灿烂每一天》的系列拓展型课程的开发过程,来尝试争取体现三个发展:

学科的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自主发展,力争做到既是高效的,也是减负的。

(二)教学工作设想:

深化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新形式下,教师开始面临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教师群体中安于现状多了,思考研究少了,教研活动停留在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课堂教学缺少活力。

怎样在新形势下“居安思危”,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能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学水平,应是努力要解决的问题。

在分析和反思了以往教研活动的成效和教师队伍的现状,拟提出以“深化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学科建设目标,以“加强师资自培和开展有效教研”为抓手的2008年度教导处教育教学工作思路。

加强师资自培

1、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骨干充足的教师队伍。

(2)加强合作意识,创设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激发教师内在动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2、措施:

(1)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应用个人研修、同伴互助、行为跟进形式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使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教导处与工会结合围绕《今天怎样做老师》一题,展开讨论,以此培养教师具有专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

(2)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学历层次、学识水平、职称评定、个人特长、课题研究等专业发展方面制定了本年度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教导处探索建立教师个人电子档案。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专业发展要求。

让骨干教师“亮”起来——提供平台使其拓宽自身求知领域;敢压胆子,推动高级职称评审,成为校学科的领头人。

(建立浦江学科骨干教师队伍);让青年教师“动”起来——加强基本功训练,从上课、听课、评课等多方面学习实践经验,并积极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

(建立浦江教学希望之星队伍);让新老教师“联”起来——学科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初步建立全方位带教网络,以“一人多师”的方式进行定向培养。

教学中拟开展如每周一小课(小组内研究),每月一大课(大组内交流),每月一开放课(学科骨干教师),每月一汇报课(结对青年教师、希望之星教师)力争做到即了解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度,也考验师傅们指导的有效度。

让常规的带教活动,成为师徒双方专业发展的途径。

开展有效教研

1、目标

(1)立足课堂教学,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真正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

(2)变革校本教研制度,充实教研内容,丰富形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逐步形成校本教研体系。

2、措施:

(1)完善教研制度

规范的制度是校本教研的保障。

教师团队精神的形成、教研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

“单元主讲制”制度

以前的教研组活动总是以传达学校的工作安排、集体备课、核对进度或商议如何出试卷等形式出现。

有事则聚,无事则散。

教研活动记录由组长统一代笔,应付了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更谈不上真正的教学研究。

因此,拟提出“单元主讲制”。

所谓“单元主讲制”即在每学期初,确定一个年级让老师按教材单元内容,按课的类型(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各自认领一个单元进行教材分析准备。

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由一位老师进行单元主讲。

主讲的老师,要对其认领的单元内容,做教材分析。

如:

本单元所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此单元的前后联系、此单元中每一教时的教学设计等。

教研组的其他老师,根据其主讲的表现,提出自己意见。

在“单元主讲制”这一平台上,希望每一位教师即是老师,又是学生。

为了做好单元主讲人,鼓励每位教师积极主动的去翻阅各类相关理论书籍,比较不同版本、不同年级的教材编排,研究每个教学环节。

并精心制作电子文稿,使每一次的“单元主讲”图文并茂。

在旁听过程中,已教授过此单元的教师,也应提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建议供大家分享。

通过“单元主讲制”这一平台,希望每一位教师交流思想、分享经验、解除教学过程中困惑,形成真正的学习氛围。

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提升学校学科教学质量。

心得传递制度。

每月每位老师整理自己对新教材教学的点滴体会,包括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教材的整合与改变,学生学习中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内容等,填写新教材教学调查表,每月进行“教学心得传递”交流会。

在交流时,可以分年级进行,也可以全教研组,还可以全校集体进行。

通过心得传递,督促教师养成反思与记录的习惯,建立良好的教学共同体,积淀良好的学校文化。

“二度”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它与教师日常的教学、研究是紧密相连的。

教研组集体备课主要流程为确定主题——自我研究——相互探讨——课堂实践——案例分析——再次实践——形成教案。

其中所选内容从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所探讨重点从切实解决问题入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对所教内容有深入研究,对伙伴设计的预案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之间评课从细节入手,能有“碰撞”,最后将之记录在教学后记和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和校本研修手册、教学五统一手册中。

以此进一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需和动力,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并在改变中积累成功。

(2)改变教研格局

在保留原教研组格局的基础上对教研组进行适当的改造,选择尝试针对不同教师群体,根据教学能力、兴趣爱好等组建研究小组,对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学习、研讨,使教研活动变“接受型”为“探究型”,变“事务型”为“研究型”,提高活动的效率。

如教材研究组,重点比对新教材与老教材,挖掘教材间的共性与个性;课堂研究组,以二度备课制度为主,重点研讨教师对课堂中学生生成资源如何进行有效处理?

课堂教学中如何调控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研究组,重点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在二期课改教材的使用时,如何发扬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优势等。

各组把这些问题提炼成小课题来研究,收集这方面的信息资料,并在课堂中积极探索实践,最后在大组中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互动交流,这样的交流活动,可以拓宽活动的时空纬度,增强研讨的深度,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从而构建一种富有活力的教研新模式,让教师更快地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3)拓宽教研交流

◆网络交流式:

BBS发帖子——参与回帖——学习议论——达成共享。

拟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功能,积极开展网络交流、争鸣活动。

在BBS注册的基础上,通过发贴——回帖的形式,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各抒己见,同时也传递着各类信息。

让BBS扩大教师的交流空间,加快交流频率,提高学习与研究的效度。

◆校际研讨式:

组织观课——交流反思——行为落实。

校本研修不仅仅是指教研组在校内的教研活动,还包括与其他学校同行的研讨。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课堂文化,因此应“走出去,请进来”,与其他学校积极开展校际研讨活动学会取经。

同时和教学教研联合体联系开展借班教学、互相评课、专家点评、专题讲座等活动。

通过活动让教师在教学思维上产生碰撞,令教师对二期课改的理念有进一步的理解,也使我们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希望能通过多听课,善评课,勤反思,来帮助教师自身解决些日常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使课堂教学研究更深入、更平常和更扎实。

(三)学校教学活动组织设想

1、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2、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交流活动。

3、学校优秀教研组活动经验交流活动。

4、学校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

5、教育教学学习心得交流会。

6、教科研讲座。

7、参加新区、教育署组织的各项活动。

8、组织学校科技节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