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6409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docx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物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难点:

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我国近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名句。

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

诗人为何有如此的心境呢?

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有关。

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位一代名家。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教学目标

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背诵课文,积累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

2.作者介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

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

”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

从此不再做官。

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他不满官场的追腥逐臭,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写下了表达理想和志趣的名篇佳作《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它的姊妹篇《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3.文体介绍

传(zhuàn):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所以,本文可看作是自传性散文。

4.文章介绍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性散文,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练,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阅读中要注意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5.整体感知

⑴字音注音比赛

Shìzhélìnhè

嗜辄吝褐

dānjíchóushāng

箪 汲 俦觞

piáolǚlóuyú

瓢 屡 娄 欤

⑵朗读课文

要求(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感情(一、二段感情的异同)

3、初步了解文意,

4、学生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

⑶词义与句义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亦不详其姓字  详:

详细的知道。

翻译:

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以为号焉   因:

因此。

翻译:

因此用它作为自己的别号。

  造饮辄尽  造:

往、到。

造饮:

到(别人家里)去喝酒。

翻译:

去喝酒就喝个尽兴。

  环堵萧然  萧:

空寂,冷冷清清。

翻译: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

  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如:

安然自若的样子。

翻译:

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都安然处之。

  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忧愁的样子   翻译:

不为贫贱而忧虑

  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

心情急切的样子  翻译:

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②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何许人  处所        不求甚解  深刻

  亲旧知其如此   旧交、旧友

  性嗜酒   喜欢,特殊的爱好

  每有会意  体会、领会

  曾不吝情去留   吝惜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辈、同类

  衔觞赋诗  酒杯

  因以为号焉   以之为,把……当作。

  环堵萧然   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或置酒而招之   摆上酒席

  曾不吝情去留   去,离开

曾不吝情去留   舍不得

6.梳理结构

⑴结构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作者通过该传,表达一种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五柳先生传》由两个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为传文,

后一部分为赞语。

⑵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感情轻微变化

第一段:

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叙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

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的精神品德的歌颂和赞扬)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朗读感情的轻微变化。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文章中写了五柳先生几方面?

从文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这几方面的句子。

教师归纳作简单分析

 

      思想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晏如也

           安贫乐道

          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       但求精神愉悦      

          饮酒:

性嗜酒,期在必醉

      志趣

      爱好    率真放达

          写文章:

常著文章自娱自得其乐

            

分析:

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说明他但求精神愉悦,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饮酒:

性嗜酒,期在必醉,既醉辄退,不吝情去留,说明他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写文章:

常著文章自娱,说明他自得其乐。

  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晏如也。

 说明他安贫乐道。

总之,五柳先生是一位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人。

 2.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问:

五柳先生对读书的态度、对做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怎样?

(用原文来概括五柳先生的六种人生态度)

明确:

对读书——不求甚解  

   对作客——曾不吝情去留

   对家境——晏如也

   对著文——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对得失——忘怀得失

   对贫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小结:

 

 

3.语言特色

⑴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问: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A.明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B.否定句的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淡泊名利

恬淡自足

9

“不”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求甚解”胸襟开阔,意存高远

“家贫不能常得”开朗乐观

“不蔽风日”

“曾不吝情去留”耿直率真

品味语言——研赏“不”字,认识人物的性格志趣

①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实不愿说,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②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淡泊名利、恬淡自足。

③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④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⑤曾不吝情去留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C.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⑵本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作用如何?

大量运用“不”字,颇有深意。

突出了他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让读者为之击节叹赏,而对这种精粹笔墨、诙谐笔调津津乐道。

抓取典故,类比写人。

文章的开头,有意隐去五柳先生的真实姓名,以虚代实,刻画出一个具有高风亮节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突出了作者的“不俗”。

在“赞”中,借“黔娄”、“无怀氏”、“葛天氏”等高人形象,含蓄地赞扬了五柳先生高洁人格,高尚志趣,拓展了文章的境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⑶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专志乐学。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率真洒脱。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安守贫贱。

4、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高雅脱俗。

4.翻译课文

翻译要求:

重点字词——准确解释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些简单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

翻译第一段: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

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为别号。

性情闲适沉静,说话不多,不羡慕荣华利禄。

爱好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天性喜欢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

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

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希望一定喝醉,已经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之意。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却安然自若。

常写文章娱乐自己,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志趣。

得失完全不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翻译第二段:

赞语说:

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

“不为贫穷卑微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句话大概说的应该是五柳先生这一类人吧?

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本课小结

本文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不慕荣利,追求恬淡安逸的生活,向往朴实淳厚的民风,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这与他在《桃花源记》的追求和理想是一致的。

5.问题讨论

⑴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追求,你是怎样看待的?

明确:

肯定陶渊明的向往自由,不受名利羁绊,否定消极避世的态度。

⑵思考:

陶渊明由于对当时的黑暗社会不满,才辞官隐居。

如果你遇到不满意的事,你会如何面对?

(学生自由回答)

如可回答,当我们遇到不满意的事时,我们不能消极逃避,而要克服困难,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那样问题最终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6.文意赏析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晏如也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志趣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著文常著文章自娱

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

一是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

“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五柳先生“好读书”,但为什么“不求甚解”?

明确: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所以他读书不死抠字句,而是心神领会书中的真谛。

看似自嘲读书“囫囵吞枣”,实际是欣赏自己超脱功利的读书态度。

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

不汲汲于富贵。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做“优化设计的”基础知识题。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