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6925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9劝学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

一、语言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槁暴(ɡǎopù)  参省(shěnɡ)

其曲中规(zhònɡ)骐骥(jì)

B.须臾(yú)跬步(ɡuī)

锲而不舍(qiè)蛟龙(jiāo)

C.靛青(diàn)舆马(yú)

金石可镂(lòu)蓼蓝(liǎo)

D.舟楫(jí)驽马(nú)

跂而望(qí)以为轮(róu)

解析:

 A.“省”应读“xǐnɡ”;B.“跬”应读“kuǐ”;D.“跂”应读“qǐ”。

答案:

 C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

停止

木直中绳中:

合乎

B.金就砺则利就:

靠近

臂非加长也加:

C.声非加疾也疾: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君子生非异也生:

通“性”,资质、禀赋

D.虽有槁暴虽:

虽然

而闻者彰彰:

清楚

解析:

 D.虽:

即使,表假设。

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介词、从/介词,比。

B.介词,把/“以”与前面“无”连用,构成“无以……”,解释为“没有用来……的方法”。

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D.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语气词,不译。

答案:

 C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学不可以已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

 A.“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帮凶。

B.“江河”,(古)指长江和黄河;(今)一般大江大河。

D.“寄托”,(古)安身;(今)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个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

 C

5.下列加点的“而”字所表示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解析:

 D.“而”表假设关系,其他三项中的“而”字表转折关系。

答案:

 D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资质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3)(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        假:

与“真”相对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

广泛

C.以为轮为:

成为

D.而闻者彰彰:

清楚

解析:

 A.假:

借助,利用。

答案:

 A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介词,比/介词,引出事物对象;B.表转折的连词,却/表递进的连词,而且;C.均为连词,就;D.代词,它/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几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在最后一段:

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B.“学不可以已”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C.第二段的中心是论述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D.这几段文字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喻体,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解析:

 A.这几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第一段:

学习不可以停止。

答案:

 A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要把“博学”“参省”翻译出来。

(2)要注意“生”为通假字,“假”解释为借助。

答案:

 

(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2)君子的资质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那人也。

出后叔父,徙居新安。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

任氏曰:

“《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因叹曰: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

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

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

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

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

”遂不仕。

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

当之官,人劝谧饯之。

谧曰:

“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柳不出门,食不过盐菜。

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

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

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

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

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

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B.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C.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D.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解析:

 “将”为用于句首的副词,其前应断开。

“曰”提示下文是引用说的话,其后应断开。

“朝闻道”与“夕死可”对举,其间应断开。

“矣”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

“命之修短”为主谓短语作主语,其后应断开。

答案:

 A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B.孟母三徙,孟尝君之母为教育好幼小的孟尝君,曾为选择环境搬家三次,终于把孟尝君培养成为一代大儒。

后遂以此写慈母希望子女成才,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有方。

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平民。

D.“辟”指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征”“召”“引”“除”等。

解析:

 “孟母三徙”中的“孟”指的是孟子。

答案:

 B

1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皇甫谧是安定朝那人,后随父亲迁居新安。

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

B.皇甫谧能够听从教导,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好学不怠。

C.皇甫谧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耽玩典籍,终身不仕。

D.皇甫谧待人诚恳,始终如一,不以穷达而有所不同。

解析:

 原文中“(皇甫谧)出后叔父”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应为“后随叔父迁居新安”。

答案:

 A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

(2)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

(3)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

[参考译文]

皇甫谧,字士安,是安定朝那人。

皇甫谧出生后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

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呆傻。

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即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

任氏说:

“《孝经》说:

‘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

’你今年二十岁了,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

”因此叹息说:

“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

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

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

”于是对着皇甫谧涕泪交流。

皇甫谧深受感动激励,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

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

于是广泛地阅读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

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

后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

有人劝皇甫谧多和达官贵人交往,以博得好名声。

皇甫谧认为:

“隐居田里也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

”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

他潜心玩味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

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

皇甫谧说:

“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掌握的呢!

城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父亲堂姊妹的儿子。

当梁柳要去城阳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为他饯行。

皇甫谧说:

“梁柳未做官时探望过我,我都不出门迎送,吃饭也不过盐菜之类。

贫穷的人不以酒肉来招待,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难道这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吗?

那样做我的心会不安的。

当时魏郡守召他充任上计掾,也曾举荐他为孝廉。

景元初,相国征召他,但皇甫谧都不赴任。

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敦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陈述,言辞恳切,终于获得了准许。

自己上书给皇上要求借书,皇帝送他一车书。

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

皇甫谧著诗文很多,皆为世人所重视。

三、表达交流

15.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该题难点和亮点在“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需要交换叙述角度。

16.在某班宣传交通文明的文艺节目中,李华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了耐心劝导。

下面是表演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要求:

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李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

哟,红灯啊?

我没注意。

李华:

阿姨,您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

嗯,是不该跟着别人抢。

李华: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

小伙子,你讲的在理。

下次我会注意的。

李华:

谢谢您,再见!

路萍:

也谢谢你,再见!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及根据情境进行补写的能力。

①处,后文路萍的语言提示①处的主要内容应是责问路萍闯红灯,但表达要委婉、得体。

②处,根据下文“是不该跟着别人抢”,提示②处是关于抢红灯的话题,谈抢红灯的害处。

③处,继续上文抢红灯的话题,结合后文“你讲的在理”说明此处应是遵守交规,不抢红灯的好处。

答案:

 ①阿姨,您好!

刚才是红灯,您怎么就过来了?

②跟车抢红灯,多危险啊!

再说,大家这样抢红灯,也容易影响交通;这不,堵上了。

③人人遵守交规,大家出行才会安全、顺畅。

阿姨,您看我的话对吗?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1新人教版必修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________“落叶”,________常见,________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________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________由此可见。

A.即使 因为 所以 而 因而

B.就是 因为 所以 但 因而

C.即使 虽然 也 但 也就

D.就是 虽然 也 而 也就

解析:

选D 第二空与第三空是转折关系,第四空与前句并没有转折关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

“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解析:

选C 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校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解析:

选C A项,逻辑混乱,语义重复,“禁止”与“不得”重复;B项,成分残缺,存在……的情况;D项,主谓搭配不当,“培训基地是培训机构”,基地是指一个地方,不可能是“机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____①____,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____②____;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A.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B.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C.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D.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解析:

选B 第①个横线前语境中主语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所以应用“把字句”陈述;第②个横线后主语“它”代指②横线前的“言说”,结合前后语境,故应该选用“它……”的句式。

5.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

 

  

参考答案:

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6.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

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的,生命的整体都是相互依存的。

你使它快乐,它也会使你快乐。

如果你能使一朵鲜花快乐,不用自己的手随意折毁它,那么鲜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缕醉人的温馨;

  

 

参考答案:

(1)如果你能使一棵小草快乐,不用自己的脚随意践踏它,那么小草也会使你快乐,在你满目枯黄时为你送去一抹耀眼的新绿;

(2)如果你能使一条小溪快乐,不把生活的污秽随意抛向它,那么小溪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口干舌燥时为你送来一捧清凉的甘泉。

7.下图是“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根据该图提供的信息,将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写成一段话。

要求:

内容完整,概括准确,不超过80字。

答:

  

  

  

 参考答案:

男孩在草地、运动场和娱乐场时,均运动三十分钟左右,时间稍多于原地休息;在硬场地和天然场地时则反之。

女孩在以上所有场地中进行运动的时间都少于原地休息时间。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

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

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干裂的田地。

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

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

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

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在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

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

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

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

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

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

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

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

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

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

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作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

“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

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

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

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

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8.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