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1979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人是社会的人。

他不可能一个人独来独往,而总是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种种联系,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上下级关系、亲属关系、师生关系等等,从而就产生了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例如,时尚、风俗、社会习惯和偏见、舆论和流言,以及不同团体、民族和国家的心理特点等。

当然,这些社会心理现象也表现在个体的心理现象之中。

显然如果仅研究个体心理而不从整个团体以及团体的关系的角度来加以研究,就无法理解这些社会心理现象。

因此,心理学还要研究团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主要内容。

但是,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又是紧密联系的。

因此,普通心理学也要讲到社会心理。

在各章阐述各种具体心理现象时也多少会涉及个体心理的社会性问题。

这将有助于对个体心理的更为全面的理解。

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一)确定心理事实

心理学研究最起码的一项工作是在质上和量上确定心理生活的具体事实。

每一种心理事实都有质上和量上的特点。

例如,在研究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时,就要确定成就动机具有哪些质的和量的特点。

学生的成就动机包含回避失败倾向、学业达成倾向、克服困难倾向和社会竞争倾向,这四种倾向的组合就表现为成就动机的质的特点。

而表示每种倾向强弱的分数则表现为成就动机的量的特点。

(二)揭示心理规律

心理学研究的第二类问题是揭示心理规律。

科学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心理事实的描述,而应从现象的描述进而探求其规律。

例如,每当某种心理事实的发生具有相应的条件时,就必然会出现这种心理事实,我们就说,这种心理事实将合乎规律地发生。

例如,“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就是艾宾浩斯用实验得出的一条规律。

(三)揭示心理的机制

心理学研究的第三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机制。

“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

心理学上借用这一术语是指要了解心理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心理结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其间发生的生理生化性质和相互联系。

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往往离不开对与之相应的生理机制的探讨。

但是,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和对生理机制的探讨属于心理学研究的不同层次。

(四)揭示心理的本性

心理学研究的第四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本性。

这类问题,包括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发展的?

这些心理现象有何作用?

又如何起作用的?

等等。

总的来说,就是揭示心理的本性是什么,它涉及到哲学的根本问题。

具体地说,它涉及到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神经系统、脑的关系,心理与行为活动、社会实践的关系。

因此,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任务来看,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本性、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门类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学科体系。

在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包含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学分支。

这些心理学分支有些担负理论上的任务,有些担负实践上的任务。

根据它们担负任务的不同,可以大致把各分支心理学划分为两个大的领域:

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

(一)基础领域

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研究心理科学中同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研究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问题。

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年龄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正常成人心理(认识、情绪、意志和个性心理等)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概括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

普通心理学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按照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可分为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分别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规律。

(二)应用领域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甚广。

可以不夸张地说,凡属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均涉及到人的问题,都是心理学应用的领域。

属于心理学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分支学科,主要的有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揭示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为教育和培养学生服务。

教育心理学包括德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科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等等。

三、心理学的作用

(一)心理学的理论作用

探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论据。

心理学研究心理、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心理现象对客观事物的依存性,研究外界的客观刺激怎样引起脑的活动而产生主观的心理现象等问题。

这些科学资料,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者具体地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以及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等基本哲学命题;

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彻底战胜形而上学和唯心论。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因为这些学科和心理学一样都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只不过研究的侧面有所不同。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必然有助于它们深入地认识各自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的调节下完成的。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

这样,心理学就可以直接参与到极为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去,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

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心理学的知识特别重要。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知觉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教学,使学生上课时专心听讲;

根据思维的规律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和教材的内容;

根据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复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可以根据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才。

心理学的知识对自我教育也是很重要的。

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有助于人们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地进行脑力工作;

有助于认识自己个性品质的优缺点,自觉地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

有助于认识自己的不良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保证身心健康,等等。

心理学的知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人们可以根据感知过程的特点,改进对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情况的感知,保障安全生产,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也可以根据技能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规律加速技工培训,尽快掌握新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原则、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

2.系统性原则: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教育性原则:

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

4.发展性原则:

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

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4、测验法:

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5、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

第四节心理学发展历程

一、心理的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的萌芽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

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

人类对心理问题的探讨,在远古时代的我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过不少论述。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对心理问题的探讨仅属于哲学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博学多才。

他的心理学思想动摇于唯心论与唯物论之间。

他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为认识功能和动求功能。

认识功能包括感觉、意象、记忆、概念等过程。

动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动作等过程。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于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二)心理学派别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的时期。

在心理学独立之初,心理学家们在构建理论体系时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1.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这个派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向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方法。

在他们看来,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被试者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2.机能主义创始人:

詹姆士(WilliamJames)代表人物:

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观点:

“意识流”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

“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

”主张研究意识,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代表人物:

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4.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5.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

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

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

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二、当代心理学现状

(一)生理心理学研究:

研究对象主要是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也可以说是研究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过程。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程序学习;

行为治疗;

生物治疗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认知的浪潮。

心理学内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打上了认知的烙印,并引发和推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

当代心理学发展

1.人本主义走向;

2.科学走向;

3.西方心理学的危机和东方心理学的崛起

7

第二讲 感觉

一、感觉概述

(一)概念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器官就是我们的眼、口、鼻、眼镜、皮肤等,我们就是首先用这些感觉器官去认识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比如感觉他们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温度、软硬程度、质地笔,当事物的属性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感觉便产生了。

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也反映人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

如:

我们可以感觉到手臂的弯曲,感觉到身体的倾斜和肠胃的剧烈收缩等。

把握感觉概念,需要明确两点:

一是感觉反映的客观事物,必须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那些间接作用的或者是过去直接作用的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并非感觉,前者是思维,后者是记忆。

二是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全貌或整体。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新生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才是最典型的感觉。

对于成年人来说,纯粹的感觉反映是很少见的。

只有当成年人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那里有各种的声音和气味,但是,他分不清气味来自何处,找不到声音发自何方,此时他对声音、气味产生的反映,便是真正的感觉。

(二)作用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分类

“感觉”一词是多种感觉的总称,在心理学上最受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味觉、肤觉,它们合称5大感觉。

事实上,人的感觉不只是这5种。

根据引起感觉的刺激物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感觉可以分为两大类: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

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2.内部感觉:

指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

不同状态的感觉。

它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当外界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分析器时,就会产生感觉。

分析器的敏锐程度是不同的,即人们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

如一种极其微弱的刺激,一些人能够引起感觉,另一些人则不能引起感觉,前一种人的感受性要高些,后一种人的感受性要低一些。

感受性的高低与大小,心理学上用感觉阈限的值来度量。

2.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非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的性质适宜外,还必须有数量限度。

例如: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感受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见戴在手腕上手表的滴答声,这就是因为刺激物的数量限度还没有达到引起我们感觉的程度。

如果要产生感觉,刺激物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凡是没有达到这个数量的刺激物,都处于感觉阈限之下。

把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

它的强弱是用绝对感觉阈限值来衡量。

例如,把一粒粒非常轻的灰尘慢慢放在被试的手掌上,被试不会有感觉,但是一次次慢慢增加重量,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被试的感觉,这个刚刚引起被试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里指尘埃的数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当引起感觉的刺激量不断增加,达到一定限度时,感觉受到破坏,引起痛觉。

绝对感觉阈限可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物的状态不同而有所不同。

(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

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是经常变化的。

但微小的变化往往不被人觉察。

只有减少或增加到一定数量时,才引起我们新的感觉。

比如原刺激量是100克,加上1克,觉察不到100克与101克之间有什么差别。

只有增加到103克时,才能觉出100克和103克之间有差别。

这种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differencethreshold)。

这里指的是引起的新感觉,而这种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也是反比关系,即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大,说明人的差别感受性越低,反之,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高。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

一是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二是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A感觉的适应。

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面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视觉适应。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如从明亮的阳光下进入正在放映的电影院内,起初感到一片漆黑,但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清周围的轮廓了。

这种由明到暗的适应叫暗适应。

反之叫明适应。

实验证明:

人们在暗处停留一小时,对光的感受性可提高20万倍。

需要注意的是,暗适应时间较长,全部完成大约需要30~40分钟;

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听觉适应。

一般不太明显,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观察到听觉适应现象。

例如,在工厂里强烈的机器声长时间持续作用于人,就会引起听觉感受性的降低,甚至出现感受性明显的丧失。

嗅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嗅觉适应的表现。

嗅觉适应表现为嗅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味觉适应较为明显。

例如,饭店的厨师由于连续的品尝,到后来做出的菜会越来越咸。

味觉适应也表现为味觉感受性的降低现象。

触压觉的适应更为常见。

例如,冬天,我们刚刚穿上棉衣时,会感觉有压力,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压力的感受性会很快降低,甚至最终消失。

温度觉适应也十分明显。

例如,我们下到河里游泳时,起初感到河水是冰凉的,但经过三四分钟之后,就会感到河水不再是那样冰凉了。

相反,我们在热水中洗澡,刚开始感到水很烫,经过几分钟之后,就会感到水不再是原先那样烫了。

B感觉的对比。

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

例如,同样一个灰色矩形,处在白色背景上看上去暗淡些,处在黑色背景厂看上去明亮些。

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

如,吃了糖后接着吃橘子,觉得柑橘很酸。

感觉对比可用于教学。

如教学方法可以对比,外语单词可以对比。

工业生产中的机器设备、工艺管道的色彩设计,都要考虑到感觉的对比现象,机器的重要操作部分采用浅黄色或白色,目的是与沉重、色重的机器加强对比,便于识别,以提高效率。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用刀子沿着玻璃边划出来的吱吱声会使不少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暖色调的

衣物在冬天给人温暖的感觉。

微弱的听觉刺激能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

美国康乃尔大学心理学家达伦巴赫(Dallenbach.km)等人做过的盲人能借助耳朵“看”路行走的实验,他们把盲人的头部用毛呢面罩和帽子盖住,盲人仍然可以走近墙壁时停下来。

但若是将其耳朵堵上,他就一直向前走而撞到墙上,这说明听觉可以补偿盲人的视觉丧失。

3、感受性和练习:

感受性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提高。

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长期使用某种感觉器官,相应的感觉就发展起来。

例如,专门从事织造黑色织品的工人能分辨出40多种深浅不同的黑色,而普通人只能分辨出2—3种黑色。

第三讲 知 觉

第一节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而且,它们的主观映像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同属感性认识阶段。

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纯粹的感觉只有在新生儿中才有,而在儿童和成年人实际的心理活动中,单纯的感觉是很少的,总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

由于感觉和知觉的密不可分,因此,常将两者统称为感知。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举例说明比如一只苹果、依靠视觉,我们只能看到各点的不同颜色或明度;

依靠嗅觉,我们只能感受到其散发的某种气味;

依靠味觉,我们只能感受到它有某种味道……但却没有一个综合其多方面属性的“整体印象”。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依靠脑神经系统接收来自各种感觉器官传递的信息,并在大脑皮层上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事物——苹果,这就是知觉。

三、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时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知觉可以分为视知觉(以视分析器为主)、

听知觉(以听分析器为主)、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等。

知觉是各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产生的,如学生听课的知觉是由听觉、视觉、动觉等协同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而听觉起主导作用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来划分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划分时,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

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及方位知觉等。

它是通过人的视觉、触摸觉、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产生的,也是人在后天的实践和学习中不断与事物接触后逐渐形成的。

对于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认识事物的形状、大小、方位、远近等特性有重要作用。

日常生活中,空间知觉随处可见,如上下台阶、穿越马路、工具操作以及在拥挤的人群中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和顺序性(时间先后)、周期性的反映。

它和空间知觉一样,对人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对时间的知觉总是以某种客观现象作为参照物的。

获得时间知觉的线索有许多种,如自然环境的变化(太阳的东升西落、月圆月缺等),生活中的工作程序(工作完成了多少,写了多少字,走了几里路等),内在线索(生理上的日节律,生物钟,身体上的代谢作用等)。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它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参与运动知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