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372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docx

43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在现阶段我市有效教学“十二五”计划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生物学科的有效研究也进行的如火如荼,广大教师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授课环节的合理吸收和大胆舍弃,这其中,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对生物科学史的重视越来越高,而这也一再地反映在教材的编排上,如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DNA分子结构的探索等等,以下仅以《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的教学设计,展现生物科学史在具体授课过程的实施流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属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第二章第二节,纵观整个模块的编排,是以遗传因子(基因)的发现、基因的位置、基因的本质、基因如何控制性状这样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在前一章中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

因此,第一章和本章第一节,是本节课学习的理论基础,而在本节的知识编排上,教材又是通过与减数分裂知识的联系自然地过渡到对萨顿假说的认可上,而如何证明这一假说的正确与否呢?

以这样的问题悬疑的形式,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顺势给出摩尔根的杂交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果蝇实验的主动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杂交实验和减数分裂等内容,除此之外,学生通过日常的接触对于基因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学习本节知识的基础。

三、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标要求: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二)课标解读:

本节知识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要求,而是归属于“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总结”属应用水平,就字面含义来说,是把一段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指导性的结论,结合本节知识,将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进行总结,一是要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发现和认识过程,理解其本质;二是要总结在探索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

四、教学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叙写为: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

2、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理解并写出摩尔根的实验过程;

3、综合本节知识,概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五、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微课进行整节课中的立体化引导;

2、PPT课件中贯穿本节课的整体流程;

当然,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也不仅仅是局限在多种教学手段的交叉上,需要我们在真实的课堂中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相应知识的铺展,而要杜绝在课堂中为了多媒体而运用多媒体的比较狭隘、片面的理解和运用,而《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却可以根据课型以及授课内容的需要而采用丰富多彩的形象化的多媒体资料进行,比如之前列举的微视频的形式、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以及学生进行投影的形式都可以用来进行相应知识的过度和展开,总之,如何借助多媒体这样的形象的实体来讲授较为抽象的知识,我们需要边摸索边前进。

六、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二)教学难点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摩尔根关于果蝇实验的假设。

七、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属“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教材设置过程中探索问题较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教材呈现的经典实验及相关的问题情境,沿着时间的延续性、生物科学史的发展历程进行经典实验的重现,与同学们一同进行基因位置的探索(具体操作见导学案)。

八、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展示课标要求,明确教学目的

多媒体展示: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目标

(可适时进行高考考纲要求展示【能力要求】

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大声朗读多媒体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的目的

给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课前准备区的完成检测

 

 

 

 

 

结合学案进行课堂导入

 

 

 

 

 

 

 

 

 

 

 

 

“萨顿的假说”内容的处理

 

 

 

 

 

 

师: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导学案中“课前准备区”的完成情况。

(教师安排学生讲台展示结果,并当众讲解)

 

 

 

 

 

 

师:

实际上,自从基因的概念提出后,科学家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疑问: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又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

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是以找到基因作为前提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循着前辈的足迹,重走基因的发现之旅。

而真正揭开这一问题冰山一角的人,是萨顿。

(多媒体展示任务一:

萨顿假说的内容)

 

 

 

 

 

 

 

 

5分钟后,教师屏幕展示比较表的结果,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进行订正和识记。

(其间介绍类比推理法,并引领学生进行教材相关知识的阅读)

 

 

 

 

 

 

 

 

 

 

 

学生讲台展示结果,并讲解

 

 

 

 

 

结合学案中图三、四,阅读教材27页“萨顿的假说”下的内容,独立完成学案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比较表。

 

 

 

 

检查自己的内容总结情况,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借助学案中习题的完成情况为新课导入做准备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借以检测自己能不能概括总结,能不能有逻辑的阐述。

 

 

 

 

 

 

 

学会整理知识并养成阅读教材、使用教材的好习惯。

 

摩尔根实验的引出及处理

 

 

 

 

 

 

 

 

 

研究杂交流程,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问题

 

 

 

 

 

 

 

 

师:

正如教材所说,萨顿通过类比得出的推理是不是一定正确呢?

还得需要实验的验证,而完成这一实验的科学家是摩尔根。

(多媒体展示果蝇图片,学生进行果蝇优点的推测和识记)

 

 

 

 

 

 

 

 

 

师:

好,有了合适的实验材料,就让我们大家沿着前辈的足迹,重走基因的发现之旅。

(学生合上教材,完成学案中摩尔根的杂交实验)

 

 

 

 

 

 

 

 

 

 

 

师:

大家很好地重现了前辈的果蝇实验,而且如前辈一样,有了新的疑问,为了便于大家科学假设的提出,我先做一下相关知识的铺垫:

(多媒体展示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图解)

 

(针对教师的铺垫,回顾实验的质疑,小组讨论针对实验解释的假设)

 

 

 

根据图片,结合教材,总结果蝇适合做遗传试验的优点。

 

 

 

 

 

 

 

跟随导学案的设计,完成摩尔根的实验流程

 

 

 

 

 

 

 

 

 

 

 

结合教师给出的知识铺垫,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给出自己的假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完善生物遗传图解的规范写法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发现的规律更容易长久记忆

 

根据学习过的知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师:

针对大家的假设,我们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发现只有假设: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W、w表示)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可以很好的解释已有的实验现象,那么,联系当初孟德尔所作的豌豆杂交实验,如何去证明这一假设的正确与否呢?

 

 

5分钟后,教师安排同学讲台展示小组合作的结果。

 

 

根据学生讲台展示的情况,从其他小组进行问题的补充和订正,然后多媒体展示实验结果,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

 

根据教师引导,小组展开验证实验的讨论。

 

 

 

 

 

 

 

 

结合学过的知识,总结出规律,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总结摩尔根实验的流程并得出结论。

 

 

 

 

 

 

师:

总结:

至此,我们很好的重现了前辈曾经走过的基因的发现之旅,可以说,基因位置的发现过程就是前辈不断质疑的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当然只有发现,只有质疑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行动,正因为此,摩尔根并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而是继续向前,提出了新的见解。

 

(引领学生进行教材相关知识的阅读)

 

 

 

 

 

 

回忆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认可摩尔根的实验流程和结果。

 

 

 

 

 

 

 

回忆已经掌握的知识,加深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并认同科学家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加深对科学的热爱。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部分的处理

师:

到此为止,回顾咱们授课之初的关于染色体行为和基因行为的细胞分裂图像,尝试将两个图像合二为一,将图二中基因标注在图一中染色体上,完成其分裂过程。

 

 

教师设疑:

你能根据刚才完成的图像,结合我们学习的知识,完善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吗?

 

 

学生回顾本节知识,根据多媒体要求完成细胞分裂图像。

以习题设置的形式进行本块知识的处理,更能检测出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变通能力。

 

课堂小结,完成知识的升华。

 

师:

好,到此为止,我们本节课的内容已经处理完毕,下面大家以板书为线索,进行课堂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学生结合板书进行回顾,并完成导学案中关于目标完成情况的总结,与授课之初相互辉映,最后师生进行课堂知识的升华:

在咱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相信,大家只要能够像科学家一样敢于质疑,用于求证,主动投入,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      上

一、萨顿的假说

核心:

      

依据:

            

二、摩尔根的实验(果蝇的优点:

    )

1、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3、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4、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三、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位置:

       

数量: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细胞分裂图像:

 

 

学生以板书引领,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提升。

 

 

首尾相应,结合板书进行课堂的梳理,以培养学生整理和综合知识的能力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要求,但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又有较多理科思维的探究活动,因此从课堂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学生作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对于学生生物学科的探究素养和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活动,主动探究,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节奏紧凑。

但在时间上略显紧张,学生的表达仍不够充分,主动探究、小组互纠仍待加强,这在课后的教师评课中大家也提出了很好的修正意见,希望在以后同样课型的讲授中,可以进一步吸收优点,改正不足,努力向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