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2074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docx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语文

2019--2019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成熟

1.

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

“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

”据此可推知

A.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

B.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

C.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D.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

2.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显示了这样三个理念:

第一,人品是可以量化的;第二,人品是可变的;第三,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相应。

这一制度应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

《宋史·职官制》记载: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削弱相权

B.加强皇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4.

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

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5.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6.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

这反映了

A.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

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

D.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7.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8.

史书中关于汉武帝与其丞相田蚡有这样一段记载:

丞相入朝奏事,推荐了一些人担任官员。

皇上说:

“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吗?

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

”这则记载反映出

A.相权已经严重侵犯皇权专制

B.君主行政权受到分割和挑战

C.地方王国问题仍然威胁皇权

D.官吏任免权全操于丞相之手

9.

据《哈佛中国史》记载:

“晚唐时期,69%的高官要么出身于世家大族,要么出身于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期,这个数字只有19%。

”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平民地位的提高

C.文官政治的形成

D.社会结构的变迁

10.

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

其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

宋初措施主要体现第一原则的是

A.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11.

唐太宗说: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下面各项主张与唐太宗的认识比较接近的一项是

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民贵君轻

D.以法治国

12.

2019年4月26日凤凰网历史频道登载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的文章指出:

“科举制度自宋以后,越来越寻求地区的分布平衡,每一小县份都会有人进入科举系统,甚至于最后进入中央的管理系统。

”科举制的这种发展状况()

A.体现了选拔官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B.实现了中央官员地域来源的平衡性

C.保持了官僚集团的地区平衡性D.实现了国家权力对全社会的开放

13.

据《元史·张雄飞传》所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

张雄飞答道:

“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元世祖遂立御史台()

A.行使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B.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C.为最高监察机构D.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14.

中国古代专制王权不断加强,中央官制也不断发生变化。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西汉废除三公九卿制,设中书省以削弱相权

②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④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5.

《宋史·职官志》载:

宋代通判由换地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16.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名目有很多,如贤良方正、孝悌力田、茂才异等、孝廉、直言极谏等。

后来,“孝廉”逐渐成为使用较多的一种名目。

材料中所述的选官制度为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8.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

对官员服饰有明确的规定,据《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

……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

……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

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材料二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表(部分)

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仙鹤

狮子

锦鸡

狮子

花犀

孔雀

虎豹

金钑花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

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

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请回答:

(1)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有何不同?

这种不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试卷答案

1.C

材料强调的是南北科举制的发展情况,不是说科举制陷入困境,故A项错误;明朝我国开始推行八股取士,与材料中南北分卷无关,故B项错误;南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也逐渐南移,所以出现了材料中“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的现象,故C项正确;分卷是为了保证南北人数的均衡,有利于维护政治的稳定,不是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故D项错误。

2.B

察举制注重品德,符合材料中“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相应”的信息,B正确;A注重血缘关系;C注重门第;D注重才学。

3.B

从材料信息来看,宰相权力被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受到诸多限制,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故答案为B项。

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A项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且不符合题干中“根本目的”的要求,均排除。

点睛:

宋朝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因此,宋朝是通过对宰相分化事权得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4.D

据材料“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对地方加强控制,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选项正确;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也是为了巩固统治,不属于根本目的,故A选项错误;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也不属于根本目的,故B选项错误;国家机器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核心信息,即“对皇帝一人负责”,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再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概念的解读,即可正确判断。

同时,学生需要认识到AC都不属于根本目的。

5.B

A项说法太绝对,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

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所以C项错误。

D项本身不说法不准确,多种历史叙述如果都相同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且与题意要求不符合。

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学研究的方法

点睛:

本题通过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需要学生明确材料内容的真实含义,理解它是在对同一史实描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史学家在争论什么。

历史叙述总是带有作者的主观性,材料中的两种叙述正是反映了这个方面的现象。

6.B

材料与“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无关,排除A;皇帝重用身边的近官并且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实质上是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一种措施,故B正确;皇帝重用身边的近官并且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与行政机构效率无直接联系,排除C;D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7.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

点睛:

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

8.B

分析材料“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吗?

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

”可知,君主行政权受到分割和挑战,汉武帝要自己任免官员,反映出汉武帝有意削弱相权,加强君权,从无为到有为,故B项正确;“相权已经严重侵犯皇权专制”存在夸大其词倾向,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之争,与地方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D项史实错误,且明显与材料内容相冲突,排除。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吗?

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

”结合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背景和史实分析解答即可。

9.A

北宋时期出身于世家大族、官宦世家高官的减少是由于科举制度而导致的,因为科举制度可以让出身身份低的人通过读书考试也有机会参与政权,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北宋时期平民地位并未提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变化和文官政治无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结构的变迁只是因素之一而非主要因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0.C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体现的是第一原则,但是其他的三个选项均属于分权,属于第二个原则,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A

题干中唐太宗的观点是:

君主是根源,百姓是树叶,君主清静为政,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

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清静无为,宽刑薄赋,百姓得以安居。

与唐太宗“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农业与商业的关系。

故B项错误。

唐太宗认为君主是本根,百姓是枝叶,君主最重要,百姓则次要,与“民本”思想相悖。

故C项错误。

材料主张清静无为,并没有提到法治。

故D项错误。

12.C

试题分析:

科举制是选拔官吏的制度,“寻求地区的分布平衡”表明,科举制的发展注重官吏来源的地区平衡性,故C项符合题意。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体现了选拔官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是这一制度实施的意义,不是“寻求地区的分布平衡”的结果,A项错误;通过科举制选拔上来的各地官吏,未必都能进入中央政府成为中央官员,B项错误;任何一种通过能力选拔官吏的方式,都具有国家权力对全社会开放的特征,如军功爵制度,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3.C

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可以说明,御史台职责是监察官吏。

因此选C。

A应是指元朝中书省,B应是指元朝枢密院,D应是指元朝宣政院。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御史台。

14.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汉并没有废除三公九卿制,也并没有设中书省以削弱相权,而是设立了内外朝制度来削弱相权,所以本题凡是含①均是错误的,本题答案就是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官制变化的表述

15.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通判对地方军政、财政以及司法事务“可否裁决”,拥有地方行政权,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得刺举以闻”,拥有垂直监察权,故A项正确;B项错误,通判不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项错误,通判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错误,错在“避免”。

点睛:

材料“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拥有地方行政权,材料“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表明拥有地方监察权。

16.B

世官制度指的是以血缘关系为根据确定各级贵族的权位,排除A;察举制度指的是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人才选拨制度,B项说法正确;九品中正制度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排除C;科举制度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排除D。

17.示例一:

观点:

人名演变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迁。

论述:

殷商时代的以天干命名是华夏先民崇拜太阳神的形象符号,掌握天干地支有利于安排农事或进行占卜活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宋代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统治者重文轻武,文人学士队伍壮大,他们采用摘引典故诗文之字取名的做法,以追求高雅深隽的精神气质。

宋代也是儒学发展,理学勃兴的时期,理学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文化特点,如取敦颐、世忠、信等名。

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感于救亡的急迫与启蒙的必要,士子多取名“强华”、“振夏”、“觉民”。

汉民、右任、天仇等名投射出民族意识的勃兴。

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建国、同庆、国荣等名字的大量出现体现了新中国诞生的时代巨变。

8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并追求创新,凸显个性,甚至寻求时髦等。

人们喜爱文雅、别致的单字取名,如彬、婷、昕、妍、璐、萌、等,大气魄词也用得很多,如伟、涛、毅、飞、宇、巍等,甚至出现了西方的人名:

如玛丽、凯特。

同时,单姓四字的名字也悄然兴起,如陈渔悠悠、李姬可晗等。

综合概括:

名字与时代紧密相连,从取名的趋势反映出时代不断演变的轨迹。

而时代不断发展,也为人名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人名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镜。

人名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文化观念、历史意识、美学意识、文明意识等。

示例二:

观点:

人名的变迁和汉语的特色紧密关联。

论述:

中国人起名的习惯,一个名字要从“音”“形”“意”来入手。

综合概括:

(略)

示例三:

观点:

人们取名越来越自由。

论述:

秦代取名有避讳,近现代以来人们取名越来越自由。

综合概括:

(略)(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赋分。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中信息围绕“造船业与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造船业”发展关系提取观点。

论证结合所学从造船业推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新航路开辟角度分析回答;或者从古代以及近代造船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或者民族危机等角度分析论证。

点睛:

表格材料题的解题思路:

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然后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材料,正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含义,从中提炼出观点。

最后归纳整理,表述成文。

如本题的表格信息主体是关于造船业的发展,可以社会发展或者科技推动等角度思考回答。

18.

(1)内容:

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度(或中央机构)、地方行郡县制度。

(2)不同:

①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②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为走兽)

实质:

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3)作用:

①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③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1)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一系列制度,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朝仪制度,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2)依据材料“皇帝常服:

…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可以得出皇帝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依据表格内容可知不同品级的官员的服饰颜色和饰物都有明确规定,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

(3)依据材料“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可以得出奠定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依据材料“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可以得出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依据材料“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得出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