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5791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docx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

1.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

“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

听吧!

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

”材料所评论的是

A.科举制

B.郡国并行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2.《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贞观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有下下考者,解任。

”这一规定的直接影响是

A.推动了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

B.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C.使名门望族成为最大受益者

D.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3.宋司马光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

这里的“言事官”是指

A.丞相

B.监察官

C.内阁首辅

D.军机大臣

4.元初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设

A.中朝

B.三省制

C.中书省

D.都察院

5.国学大师钱穆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一制度指的是

A.郡县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6.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直隶省

7.宋代某中央机构之下设有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部门,该机构的长官应为

A.同平章事

B.枢密使

C.参知政事

D.三司使

8.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

“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

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苏东坡也曾表示: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这说明宋代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

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

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

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

9.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

“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10.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11.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2.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认为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B.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C.明清八股取士制度值得推崇

D.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13.地方割据是地方和中央权力博弈的结果。

历代王朝为了避免地方割据而采取不同的政策,下列政策中后来对中央集权威胁最大的是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唐朝在边疆设节度使

③北宋在府州县三级之上加设“路”一级

④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4.徐天麟《东汉会要》载:

“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乃得应选。

”这种变化不能反映出当时

A.孕育了考试制度的萌芽

B.体现了相对公平竞争的精神

C.察举制被科举考试所取代

D.体现了“以文取人”的原则

15.《隋书·杨尚希传》记载: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

……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

B.官吏的委任超越编制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D.官民之比畸形发展

16.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通过史料发挥想象,作出合理推断。

据表1推测最为合理的是(________)

表1宋代皇帝御赐神道碑额数量分布p

17.ly:

宋体;font-size:

10.5pt">北宋南宋皇帝碑额数(人)皇帝碑额数(人)宋仁宗24宋富宗5宋英宗2宋孝宗4宋神宗6宋宁宗3宋哲宗14宋理宗2宋徽宗7合计53合计14

(注:

御赐神道碑额是宋代皇帝对大臣的一种特殊褒奖方式。

A.北宋君臣关系可能较南宋和缓

B.北宋冗官现象可能较南宋更严重

C.南宋皇帝可能较北宋积极有为

D.南宋的奖励可能较北宋更重物质

18.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二、综合题

19.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个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部分)

请回答:

(1)上述三个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一时期的哪一项制度?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中央政府的某一项政策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3)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的实施目的是什么?

1分。

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连线题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

“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

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

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

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1.中国自古强调得人才者得天下,重视选官制度的革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其余不可胜纪。

材料三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上述现象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概括隋唐选官制度创新的作用,并依据材料指出唐朝选官制度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题【答案】

第2题【答案】

第3题【答案】

第4题【答案】

第5题【答案】

第6题【答案】

第7题【答案】

第8题【答案】

第9题【答案】

第10题【答案】

第11题【答案】

第12题【答案】

第13题【答案】

第14题【答案】

第15题【答案】

第16题【答案】

第17题【答案】

第18题【答案】

第19题【答案】

第20题【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