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992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案岳麓版必修1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历程,分析其特点。

(重点)

2.概述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理解其演变趋势。

(难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下设六部。

(2)职权: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3)特点: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4)作用:

三省之间既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演变

(1)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军政归枢密院掌管,分割宰相军权;财政归三司掌管,分割宰相财权。

(2)元朝: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统辖六部。

[图解历史]

(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二、选官制度

1.西周:

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战国:

军功爵制度。

3.汉武帝:

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4.东汉末年:

朝廷采用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

5.魏晋南北朝:

家世门第的高低成为选官的标准,南朝时走向末路。

6.隋唐:

科举制

(1)原因:

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来历: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3)完善:

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4)发展:

北宋,更为重视,导致选官过冗过滥;明清,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5)评价: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2)选官制的演变

[史论要旨]

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尚。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1)原因: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

①秦朝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②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③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

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1)原因:

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

①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

②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③明清时期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

3.评价

(1)消极: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

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维点拨]

(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

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

(2)监察制度的作用:

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

[易错提醒]

谏议的纠偏作用只发生在开明皇帝身上。

换言之,皇帝的意愿决定着谏议的命运。

谏议制度与民主无涉,它是一种有别于官僚政治的“士治”,就是说,它是文人学子中的精英以其道德操守所发挥的影响。

主题一 君主专制的演进

探究点1 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史料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思考 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作的?

有何特点?

答案 

(1)中书省草拟政令,上承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执行。

(2)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探究点2 宋朝中枢机构

史料 “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权。

”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

——《宋史·职官志》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中央官职设置的特点。

答案 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

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具有相对独立性。

两汉时期,汉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

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主题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史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

思考 

(1)从史料一可以看出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你认为这种选官制度会带来哪些问题?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答案 

(1)主要标准:

品德和才能。

问题:

缺乏明确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容易被权势家族控制,致使官员的办事效率低下,官场腐败,统治基础狭窄,不利于政局稳定。

(2)作用: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唐王朝繁荣和强盛的重要制度保障。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积极影响

(1)变化趋势

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③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2)积极影响

①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树立起了中央权威,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制度化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1.“唐初宰相多是‘兼职宰相’……即使是三省首长也各有本省日常事务。

各种身份的宰相们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

”这种安排的主要目的是(  )

A.挖掘官员潜力B.控制官员数量

C.预防宰相专权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唐初宰相多为兼职宰相,各有本务。

宰相集体议政和理务于本司,职责分明,可以预防宰相专权。

故选C项。

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答案 A

解析 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

3.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

A.削弱主要将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干“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无关项;B、D两项具有一定片面性。

4.(2018·山师大附中阶段检测)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提到“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答案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西汉:

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

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解析 第

(1)问,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

(2)问,联系教材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对点训练]

1.(2018·青岛胶南一中竞赛)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

A.三公九卿制B.内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D.一省制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削弱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外朝,B项正确。

A、C、D三项均属于中央常规官制,与题干中“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

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B项正确。

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

A.分散丞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B.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决策失误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有利于选拔人才

答案 B

解析 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D错误;A是其作用之一,但不是积极意义,排除A,故选B。

4.(2018·山师大附中阶段检测)“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度

答案 C

解析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而且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5.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

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

答案 B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B项是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众设宰相,分化事权,宋代设参知政事等分割相权,都是众设宰相,所以本题选B项。

6.元代统治者将过去的三省合并为一省,作为宰相机构,即(  )

A.尚书省B.门下省

C.中书省D.行省

答案 C

解析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C正确。

7.马克斯·韦伯说:

“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答案 D

解析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表明此项制度注重公平公正,指的是科举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指的是察举制,故B项错误;“大人世及以为礼”指的是周公制礼,将“天下为家”制度化,明确传承制度,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指的是科举制,故D项正确。

8.(2018·济南一中期中)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

A.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 A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科举制度使得更多的人对科举抱有希望,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情,因此这指的是科举制度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A项正确。

9.(2018·寿光一中检测)《通典·职官》中记载:

“(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

初岁尽诣京师奏事。

”这表明,刺史的职责是(  )

A.考察荐举优秀人才

B.维护地方治安

C.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D.监督皇帝言行

答案 C

解析 “巡行所部”等字眼意在强调刺史行使的是监察的权力,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刺史是监察官员而非考察荐举优秀人才,也没有维护地方治安的职责,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刺史监察的是官员但不能监察皇帝,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0.“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由此可见此人主张(  )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善的监察体系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监察机关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故D项正确。

[综合强化]

11.(2018·广州高一检测)《读史漫录》中记载: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答案 D

解析 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项。

12.宋代“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的机构是(  )

A.中书门下B.兵部

C.三司D.枢密院

答案 D

解析 北宋结束军阀割据局面后,为防止藩镇割据的重演,规定文武分治,枢密院只管军事,且脱离实际指挥兵权的具体事务,故D项正确。

13.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

A.君主权力相对削弱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

答案 A

解析 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丞相,总领百官,相权有所膨胀,削弱皇权,故A项正确;分割相权是宋朝为加强皇权的做法,故B项错误;元朝君主专制相对削弱,故C项错误;一省二院服务皇帝,专制政治并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

14.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9%;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

这反映出当时(  )

A.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可知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故D项正确。

15.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

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

唐谏官的设置(  )

A.着眼于皇权的强化B.分化相权,提高效率

C.益于减少决策失误D.承旨封驳,效能有限

答案 C

解析 A项与材料“直接向皇帝提意见”不符,故A项错误;“直接向皇帝提意见”与分化相权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可知,谏官的设置有益于减少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材料“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与谏官实际效能无关,故D项错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

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 

(1)说明:

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

相同:

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出制度化趋势;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2)特点:

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趋势: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及教育与选官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从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官制度的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比较。

(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可从官吏选拔任免权的发展趋势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